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昨晚,在优酷看了两节视频。内容是,今年年初,陈鲁豫到台北阳明山李敖书房采访李大师。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2NTIzNTY=.html
除了李敖一如既往喜欢自夸,喜欢批评别人(这回批了周董的长相,哈哈)。在李大师身上,我还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习惯和精神,有些习惯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试着总结几点我认为值得学习的:
1、读书认真做笔记,善于归纳和整理资料。李敖一生买书、看书、写书的数量,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随着电脑技术日益普及,他的这一记录应该也是后无来者。可以说,他是以买书、看书和写书为终生职业的人,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和他相比。但是,他在资料整理方面的“精细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案例、法条、法理的交互索引,还是自己人工做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2、珍惜生命,健康饮食。从李敖向鲁豫演示他上下楼的过程,可以看到李敖很惜命,与他的彪悍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看看,他的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大量吃青菜、很少吃肉,吃花生、葡萄干居然精确到了每日三粒!有点搞不明白,他老人家为何那么惜命,是要完成前无古人的“归纳整理中国思想史”事业,还是要等到CP召唤他去开政-治-局-常-委-会?但是,这样健康生活的习惯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对我而言,不喝咖啡这点肯定学不了,目前也还得多吃肉长点膘(他老人家和我身高应该差不多,但有72公斤。我还有很多向他靠拢的空间……),其他都是可以学学的。
3、对人有情有义,行礼有君子风。李敖对于恶人,一向是痛打落水狗,绝不手软。但是,他对待其他人却很有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之风,这一点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到。他对于女人更是体贴。他在节目中谈到了撒切尔夫人安慰服务员的故事,后来引用了平原君的一句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说即便是作秀的礼貌,力行久了也慢慢变成一个人的习惯,进而成为一种修养……
国人不重礼节,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那样也太假了。其实,又何必探究礼节背后到底是虚情假意还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我们只需要问:到底这种礼貌是不是可以让别人,让你我都感到活得更惬意?就好了。在我看来,很多礼貌是可以让别人和自己都倍感舒服的。
说到有情有义,李敖举了他年轻时候收下胡适千元资助,如今翻倍报答、要在北大给胡适立铜像的例子。——在我看来,有情有义,是最可贵的品质,如果再加上嫉恶如仇,这个人就可以做出很多高贵的品行……
4、讲真话,讲实话。这一点,李敖在很多场合都表露无遗。这两节视频里,最让我注意的“李敖讲真话”是,他不讳言他做电视节目的时候掺了很多的水、他说话变得越来越啰嗦……他也不讳言,他母亲生前的种种不好。中国人习惯“为尊者讳,为长者讳”,而李敖绝对不会!
5、凡事有备无患。他在家里备着灯泡等物件,在身上备有细软、小刀,在做节目前很谨细的准备好题板。这是老人家得以在家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在社会上“横行霸道”、在电视上张牙舞爪的前提。
……
我严重发现,自己认识的一个台湾“老朋友”、忘年交,也是快到了李敖这个年龄,也是台大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都和李敖的作风有相似之处。
在治学方面,他老人家也是十分严谨——他之于治学,还不似李敖这样以为职业,也不似我这样以为学业,但是严谨得让我不断慨叹:中国大陆当然不可能出诺奖得主、出人文大师!台湾倒是很有希望!
在待人方面,他也是有情有义,很讲究礼节。他老人家,对于我这个小他40多年的孙子辈,写信和电邮都是很客气地称呼“您”。我开始很不习惯,还傻乎乎地去信“纠正”,后来就觉得很坦然。讲礼,乃是最基本的君子之风。(在北京,晚辈称呼上一辈的人,店员对顾客,乃至于某些同辈人之间,都很习惯、很自然地称“您”。无论对谁,称呼“您”都是最保险的做法。回到南宁之后,这种风气可说完全没有,我真有点不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他也有很多让我很佩服、很受启发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他,是不是因为常年生活在日本(他台大毕业后就去日本定居),受到日本人的影响,比较重礼貌、重生活细节…… 他老人家说,“不对!日本人这一套都是跟古代中国人学的。中国古代人都是很重礼节的,很讲究生活细节的。只不过中国人反倒逐渐丢掉了。不过,台湾还有很多遗风……”
是啊。台湾还有很多遗风。我们则丢掉太多了。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凡事只要是自己认为是对的,是可以让自己和别人活得更惬意的,就是值得去做的,不要去管别人如何骂“这个人好装逼”。
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装逼,我怕谁!?
10年前,我上高一,“认识”了李敖,并开始崇拜之,仰视之。后来,渐渐淡了,也更加知道他身上很多可贵之处。“虽千万人,吾往矣”那样彻底的彪悍,我们学不来。但是“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践行精神,再加稍许“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还是可以努力学到的。
(注:“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到底是用“作”字还是“做”字,是孔夫子还是平原君先说的,尚待考证。其确切含义可能也不限于上述。)
除了李敖一如既往喜欢自夸,喜欢批评别人(这回批了周董的长相,哈哈)。在李大师身上,我还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习惯和精神,有些习惯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试着总结几点我认为值得学习的:
1、读书认真做笔记,善于归纳和整理资料。李敖一生买书、看书、写书的数量,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随着电脑技术日益普及,他的这一记录应该也是后无来者。可以说,他是以买书、看书和写书为终生职业的人,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和他相比。但是,他在资料整理方面的“精细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案例、法条、法理的交互索引,还是自己人工做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2、珍惜生命,健康饮食。从李敖向鲁豫演示他上下楼的过程,可以看到李敖很惜命,与他的彪悍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看看,他的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大量吃青菜、很少吃肉,吃花生、葡萄干居然精确到了每日三粒!有点搞不明白,他老人家为何那么惜命,是要完成前无古人的“归纳整理中国思想史”事业,还是要等到CP召唤他去开政-治-局-常-委-会?但是,这样健康生活的习惯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对我而言,不喝咖啡这点肯定学不了,目前也还得多吃肉长点膘(他老人家和我身高应该差不多,但有72公斤。我还有很多向他靠拢的空间……),其他都是可以学学的。
3、对人有情有义,行礼有君子风。李敖对于恶人,一向是痛打落水狗,绝不手软。但是,他对待其他人却很有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之风,这一点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到。他对于女人更是体贴。他在节目中谈到了撒切尔夫人安慰服务员的故事,后来引用了平原君的一句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说即便是作秀的礼貌,力行久了也慢慢变成一个人的习惯,进而成为一种修养……
国人不重礼节,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那样也太假了。其实,又何必探究礼节背后到底是虚情假意还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我们只需要问:到底这种礼貌是不是可以让别人,让你我都感到活得更惬意?就好了。在我看来,很多礼貌是可以让别人和自己都倍感舒服的。
说到有情有义,李敖举了他年轻时候收下胡适千元资助,如今翻倍报答、要在北大给胡适立铜像的例子。——在我看来,有情有义,是最可贵的品质,如果再加上嫉恶如仇,这个人就可以做出很多高贵的品行……
4、讲真话,讲实话。这一点,李敖在很多场合都表露无遗。这两节视频里,最让我注意的“李敖讲真话”是,他不讳言他做电视节目的时候掺了很多的水、他说话变得越来越啰嗦……他也不讳言,他母亲生前的种种不好。中国人习惯“为尊者讳,为长者讳”,而李敖绝对不会!
5、凡事有备无患。他在家里备着灯泡等物件,在身上备有细软、小刀,在做节目前很谨细的准备好题板。这是老人家得以在家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在社会上“横行霸道”、在电视上张牙舞爪的前提。
……
我严重发现,自己认识的一个台湾“老朋友”、忘年交,也是快到了李敖这个年龄,也是台大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都和李敖的作风有相似之处。
在治学方面,他老人家也是十分严谨——他之于治学,还不似李敖这样以为职业,也不似我这样以为学业,但是严谨得让我不断慨叹:中国大陆当然不可能出诺奖得主、出人文大师!台湾倒是很有希望!
在待人方面,他也是有情有义,很讲究礼节。他老人家,对于我这个小他40多年的孙子辈,写信和电邮都是很客气地称呼“您”。我开始很不习惯,还傻乎乎地去信“纠正”,后来就觉得很坦然。讲礼,乃是最基本的君子之风。(在北京,晚辈称呼上一辈的人,店员对顾客,乃至于某些同辈人之间,都很习惯、很自然地称“您”。无论对谁,称呼“您”都是最保险的做法。回到南宁之后,这种风气可说完全没有,我真有点不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他也有很多让我很佩服、很受启发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他,是不是因为常年生活在日本(他台大毕业后就去日本定居),受到日本人的影响,比较重礼貌、重生活细节…… 他老人家说,“不对!日本人这一套都是跟古代中国人学的。中国古代人都是很重礼节的,很讲究生活细节的。只不过中国人反倒逐渐丢掉了。不过,台湾还有很多遗风……”
是啊。台湾还有很多遗风。我们则丢掉太多了。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凡事只要是自己认为是对的,是可以让自己和别人活得更惬意的,就是值得去做的,不要去管别人如何骂“这个人好装逼”。
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装逼,我怕谁!?
10年前,我上高一,“认识”了李敖,并开始崇拜之,仰视之。后来,渐渐淡了,也更加知道他身上很多可贵之处。“虽千万人,吾往矣”那样彻底的彪悍,我们学不来。但是“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践行精神,再加稍许“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还是可以努力学到的。
(注:“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到底是用“作”字还是“做”字,是孔夫子还是平原君先说的,尚待考证。其确切含义可能也不限于上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