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路
两三年前来过上海两次,一次是很晒热的暑天,一次是梅雨刚过。停留过两周的时间,连地图也没有摸清过。只记得有两条共用一条道的地铁,我坐错过两次;南京路外滩和任何城市的旅游地标一样挤满了外地人;人民广场是最可怕的换乘站。
而没想到的是,我这三个月每天都在三四号线上往返,幸运的是,我不用担心坐错。八点五十五那班三号线赶上了,就能在九点二十五走到公司楼下,在早餐店买一份鲜肉包,若是老板娘爱理不理总是操着上海话的态度惹到我,就会买旁边的酱香饼,那个老板长得干干瘦瘦,老实热情,总是会多给些分量,因此生意一直很旺。下班后,若不想走路,就坐直达住处楼下的公车,摇摇摆摆,沿着内环高架下一直向北就能到。
我每天在地铁上站着看书,看完了马尔克斯的谋杀案,三岛的潮骚,郁达夫的春风沉醉,还有莫言的生死疲劳。有一次坐过了站,有一次迷迷糊糊的坐错了方向。有一次上海台风暴雨,我却傻兮兮的坐了公交,半小时走了一站地儿,我就下了车,从安顺路走到了延安西路,路上被雨淋得只好躲到粉丝汤店里,点一碗鸭血油豆腐粉丝汤。
一周里一半时间他会来接我下班,有时我去找他。我最不喜欢从徐家汇换乘一号线,人又多又挤,路又很长。半个小时,我就能到他楼下。新天地那些高昂消费的店面后面居然会有些顽固的小街和弄堂,开着清真菜馆,家常小菜。我们会顺着黄陂南路走到复兴中路,转个弯,越过重庆南路,到复兴公园。这个公园是以前的私家园林,归为法租界以后又被征用为殖民者专属的公园,整个是法国园林式轴线对景设计,方形大草坪,圆形水池,花圃走廊。西南角还有一块不大的中式庭院。这儿晚上跑步锻炼的人很多,我们会在面对着草坪大树下的长椅上一直坐到广场舞大妈离去。上海的公园很多,但六点后还开放的就是徐家汇公园,或复兴公园这样的大公园。公园里的大草坪都秃噜着,法桐茂盛,大妈们只要找到一片空地就放起了高音喇叭,集结成群,跳起舞来。这样的广场舞盛状,我在繁华的陕西南路路口的襄阳公园前见过,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三角形路口空地,过街的人群和广场舞大妈们浑浊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挤也不是让也不是,同对面那座著名的iapm商城有些分庭抗礼的意思。
上海的租界遗留不仅留下了那些像毛细血管一样的街道,放射状的交叉三角节点,还有中外式混搭的别墅公寓,且每处的风格各不一样。像田子坊那样打着弄堂特色开发的商业景点,若是去过一次就不会想有第二次,处于边缘区域的房屋还有居民居住,但这样每天人潮熙攘,喧嚣不停的环境真是比夏日雨前的低气压还难受。从田子坊向北走,越过建国西路,韩寒那家有名的“很高兴遇见你”餐厅就在这条街上,沿着瑞金二路向西拐进一条幽静的小街,就到了绍兴路。这是我在上海最喜欢的一段路,也就一公里不到的街区,里面是上海出版社,连带着一间破旧的上海书店,再往里走,有一家中式古旧的汉源书店。这条街上的咖啡馆很少也很有格调,一层半开放的窗台酒吧,二层是西餐。再有就是有钱人的私人会所,但也安安静静。这条街上人着实少得奇怪,绍兴公园过了五点半就关门了,门口阴森森的小小的,会有小猫轻轻一缩,就溜进铁栅栏里。我一个人来过一次,坐在咖啡厅里吃沙拉写明信片,到很晚。和他一起来时,在汉源书店买了一本书。这一带的老公寓一层有独立的面街的小院子入口,其他的入户则从里弄上去。这样的格局在巨鹿路那一带也有。
上海的老别墅有很多,从重庆南路向西,到思南路上,有一片保留的很好的思南公馆。只不过也是给富人消费的小资情调地方,相比新天地,它更安静。借着去YT工作室参观的机会,从常熟路淮海中路向北,还真是一片界面破败但又生机勃勃的街区。静安寺喧嚣的人流可以沿着富民路向南一直杀到陕西南路,这一路上数不清的酒吧,餐厅,车流不息,充满钱味资本味的商人富人堵在这些小巷里,有些如同“赵小姐不等位”这样听上去很作看上去也很作的餐厅就和隔壁的牛肉面麻辣烫店开在一起。吃小龙虾的炒菜炸油,也能顺着只有两人宽的人行道,流到隔壁的服装店门口,在小吃且低贱而有声色的小吃这方面,上海还真能符合重庆人的口味。而拐进巨鹿路就一切平息了。没有咖啡厅,这一线有很多低调的买手店,服装店,确实是只能window shopping的装逼圣地。
离开之前,我又去了两年前住过的一家青旅,在老西门。这儿算是原来上海老县城的地儿,北边不远就是城隍庙,豫园。这一片的房子算是浦西最破败的把,没有过租界历史,房子歪歪扭扭横七竖八的堆叠在一起。蓬莱路在河南路分界,向西还是好好的法桐街道,向东就完全没法通车了。我们就住在这片烂朽朽的街道里,院子里还有棵几十年的广玉兰。这儿的门店有在大城市消失了几十年的理发店,门前一条杂种的土狗,顾客就披着白大褂坐在门口,头发胡子就这样理了,顺便还可以掏个耳朵。油腻腻的早餐铺子,是文革时保留至今的,有我最喜欢的生煎,油条。细细的巷子里铺着漫长的农贸摊子,从早市一直吵嚷拥堵到夜市。晚上,烟雾缭绕的就是街口的烧烤摊子生起来了。这让我想到十几年前我家后门那条难以整治的农贸市场的道路,运鸡鸭鱼的货车带着腥臭的味和那些路边火锅店大排档随地泼放的地沟油散发的垃圾味浑浊在一起,下雨时根本不敢经过。那条路后来一直也那样肮脏拥堵,但我觉得最好吃的烧烤还是在我家后门楼下。
而没想到的是,我这三个月每天都在三四号线上往返,幸运的是,我不用担心坐错。八点五十五那班三号线赶上了,就能在九点二十五走到公司楼下,在早餐店买一份鲜肉包,若是老板娘爱理不理总是操着上海话的态度惹到我,就会买旁边的酱香饼,那个老板长得干干瘦瘦,老实热情,总是会多给些分量,因此生意一直很旺。下班后,若不想走路,就坐直达住处楼下的公车,摇摇摆摆,沿着内环高架下一直向北就能到。
我每天在地铁上站着看书,看完了马尔克斯的谋杀案,三岛的潮骚,郁达夫的春风沉醉,还有莫言的生死疲劳。有一次坐过了站,有一次迷迷糊糊的坐错了方向。有一次上海台风暴雨,我却傻兮兮的坐了公交,半小时走了一站地儿,我就下了车,从安顺路走到了延安西路,路上被雨淋得只好躲到粉丝汤店里,点一碗鸭血油豆腐粉丝汤。
一周里一半时间他会来接我下班,有时我去找他。我最不喜欢从徐家汇换乘一号线,人又多又挤,路又很长。半个小时,我就能到他楼下。新天地那些高昂消费的店面后面居然会有些顽固的小街和弄堂,开着清真菜馆,家常小菜。我们会顺着黄陂南路走到复兴中路,转个弯,越过重庆南路,到复兴公园。这个公园是以前的私家园林,归为法租界以后又被征用为殖民者专属的公园,整个是法国园林式轴线对景设计,方形大草坪,圆形水池,花圃走廊。西南角还有一块不大的中式庭院。这儿晚上跑步锻炼的人很多,我们会在面对着草坪大树下的长椅上一直坐到广场舞大妈离去。上海的公园很多,但六点后还开放的就是徐家汇公园,或复兴公园这样的大公园。公园里的大草坪都秃噜着,法桐茂盛,大妈们只要找到一片空地就放起了高音喇叭,集结成群,跳起舞来。这样的广场舞盛状,我在繁华的陕西南路路口的襄阳公园前见过,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三角形路口空地,过街的人群和广场舞大妈们浑浊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挤也不是让也不是,同对面那座著名的iapm商城有些分庭抗礼的意思。
上海的租界遗留不仅留下了那些像毛细血管一样的街道,放射状的交叉三角节点,还有中外式混搭的别墅公寓,且每处的风格各不一样。像田子坊那样打着弄堂特色开发的商业景点,若是去过一次就不会想有第二次,处于边缘区域的房屋还有居民居住,但这样每天人潮熙攘,喧嚣不停的环境真是比夏日雨前的低气压还难受。从田子坊向北走,越过建国西路,韩寒那家有名的“很高兴遇见你”餐厅就在这条街上,沿着瑞金二路向西拐进一条幽静的小街,就到了绍兴路。这是我在上海最喜欢的一段路,也就一公里不到的街区,里面是上海出版社,连带着一间破旧的上海书店,再往里走,有一家中式古旧的汉源书店。这条街上的咖啡馆很少也很有格调,一层半开放的窗台酒吧,二层是西餐。再有就是有钱人的私人会所,但也安安静静。这条街上人着实少得奇怪,绍兴公园过了五点半就关门了,门口阴森森的小小的,会有小猫轻轻一缩,就溜进铁栅栏里。我一个人来过一次,坐在咖啡厅里吃沙拉写明信片,到很晚。和他一起来时,在汉源书店买了一本书。这一带的老公寓一层有独立的面街的小院子入口,其他的入户则从里弄上去。这样的格局在巨鹿路那一带也有。
上海的老别墅有很多,从重庆南路向西,到思南路上,有一片保留的很好的思南公馆。只不过也是给富人消费的小资情调地方,相比新天地,它更安静。借着去YT工作室参观的机会,从常熟路淮海中路向北,还真是一片界面破败但又生机勃勃的街区。静安寺喧嚣的人流可以沿着富民路向南一直杀到陕西南路,这一路上数不清的酒吧,餐厅,车流不息,充满钱味资本味的商人富人堵在这些小巷里,有些如同“赵小姐不等位”这样听上去很作看上去也很作的餐厅就和隔壁的牛肉面麻辣烫店开在一起。吃小龙虾的炒菜炸油,也能顺着只有两人宽的人行道,流到隔壁的服装店门口,在小吃且低贱而有声色的小吃这方面,上海还真能符合重庆人的口味。而拐进巨鹿路就一切平息了。没有咖啡厅,这一线有很多低调的买手店,服装店,确实是只能window shopping的装逼圣地。
离开之前,我又去了两年前住过的一家青旅,在老西门。这儿算是原来上海老县城的地儿,北边不远就是城隍庙,豫园。这一片的房子算是浦西最破败的把,没有过租界历史,房子歪歪扭扭横七竖八的堆叠在一起。蓬莱路在河南路分界,向西还是好好的法桐街道,向东就完全没法通车了。我们就住在这片烂朽朽的街道里,院子里还有棵几十年的广玉兰。这儿的门店有在大城市消失了几十年的理发店,门前一条杂种的土狗,顾客就披着白大褂坐在门口,头发胡子就这样理了,顺便还可以掏个耳朵。油腻腻的早餐铺子,是文革时保留至今的,有我最喜欢的生煎,油条。细细的巷子里铺着漫长的农贸摊子,从早市一直吵嚷拥堵到夜市。晚上,烟雾缭绕的就是街口的烧烤摊子生起来了。这让我想到十几年前我家后门那条难以整治的农贸市场的道路,运鸡鸭鱼的货车带着腥臭的味和那些路边火锅店大排档随地泼放的地沟油散发的垃圾味浑浊在一起,下雨时根本不敢经过。那条路后来一直也那样肮脏拥堵,但我觉得最好吃的烧烤还是在我家后门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