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
![]() |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outliers,不知为何中文版译作“异类”,我觉得有点题不对文。书读了快2个月,书评一直拖着没写,原先的很多感想都忘了。
这是一本讲“成功”的书,但不是成功学也不是鸡汤,讲的很零碎也很复杂,下面瞎掰一下。
机遇——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我们平时所说的机遇大多意义上是指运气。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机遇要追溯到你的出生、出身。
加拿大曲棍球联赛大部分球员出生在1~3月份,因为在加拿大曲棍球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
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保罗·艾伦(微软另一位创始人)1953年出生,乔布斯1955年出生,当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正好是个人计算机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的70后年轻时搭上改革开放的最早一班车,他们很多人能力、条件不如当今大学生,却也飞黄腾达。这些人早生十年是红卫兵,晚生十年就像我们这样满地找工作,搬砖都有可能。比尔盖茨再晚出生个十年,很可能只是个高级程序员。不早不晚正好赶上了,这就叫生逢其时。
雷不死说: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勤奋——一万小时理论
一个人的技能要到达世界级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必须超过10000个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比尔·乔伊(Java之父 Sun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创业前已经有10000小时的编程经历。甲壳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有过10000个小时的表演经验。
天赋——不是最重要的
美国真人秀节目《以一敌百》来过一位嘉宾名叫克里托夫·兰根,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才150),但是你想不到他现在的工作是在一个乡下养马场养马。斯坦福大学有一位特曼的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跟踪研究一批高智商的人。结果是这些“天才”长大成人之后,730个样本中称得上成功的只有150人。
天赋是个好玩意儿,但不是通行证,因为天赋≠才智,天赋到才智之间还有一段路,很多人就被毁在这段路上。
相反,有一些资质平庸的人一步一步爬到顶端。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是机遇。
环境——无法逃脱的影响
上面特曼那个研究,730个高智商人长大后按照成就分成三组,A组是成功者,B组还过得去,C组loser。A组大多来自中产、上层家庭。C组大多 来自底层。
如果你出身在穷人的家庭,显然你将少了许多资源。但是更加严重的是,穷人家庭与富人家庭的教育模式对你的深远影响。穷人家庭不关注子女的兴趣,富人家庭会关注子女的兴趣,并培养之;穷人家庭把子女当小孩,富人家庭把子女当平等的人,对孩子刨根问底,问清楚来龙去脉,让孩子能和别人谈判,质疑成年人;穷人家庭会向权威让步,对学校的指示十分遵循;富人发现孩子在校有不公,就会向学校争取利益。(这条对中国暴发户不适用)
中上家庭的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加自信、会沟通、懂得利用自己的权益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优势。穷困家庭的小孩会显得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他们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样customize.
上面说到的那个智商195的人,后来去农场养马了。智商那么高的人的为什么混得那么差?这个家伙两次进入大学,每次都跟学校闹僵退学,一次是因为他妈妈忘了填写经济调查表,没能拿到奖学金,第二次是因为路远不能按时来上课,请求将上午的课调整未果。
另一个天才人物罗伯特·奥本海默大学时也同样遇到危机——他企图毒死自己的导师。所不同的是,罗伯特与校方经过一场漫长的谈判后很好的处理了这个事情(被同意留校察看)。20年后罗伯特领导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而兰根在农场帮别人养马。
同样是高智商的人,遇到了同样的危机,结果确是天壤之别。兰根来自一个底层家庭,罗伯特来自中产家庭。可看到两人在处理事情,抉择上的差别。这不主要经济上的贫富造成的,而是两种家庭在精神、知识层面的影响。也许有人说,这不就是说的情商吗!不,这是整个人精神、意识上的问题,已经不是情商所能概括。书里管这个叫社会悟性。
从大的方面说,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一个人很难逃脱所处时代、国家,民族,家庭的影响。时代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及。
空间嘛,比如你生长在中国,你的数学很容易比外国人好,因为汉语的十个数字音特别短,容易记住长串数字。亚洲的水稻种植文化使得亚裔与其他族群相比更刻苦耐劳。因为水稻种植每年需要3000小时的工作量,而且设计到大量复杂的计算、预测、灌溉技术等,所以亚裔普遍更能吃苦而且数学才能过人。
不要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无视环境。试想一个巴西乒乓球运动获得世界冠军有多难。同样,一个中国足球运动员想获得世界冠军也很难。这就是环境的影响。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秉承的习惯,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亲朋好友,来自于我们家庭,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城镇。
成功背后的因素是如此的复杂,而你能掌控的如此之少。或许,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一万小时理论”。(完)
——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