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同李安工作的分分秒秒---美国制片人Ted Hope谈与李安合作的趣闻(二)
![]() |
美国独立制片人Ted Hope |
当我还是纽约大学一名在校生时,我很幸运看过李安的毕业论文作品Fine Line, 而且我认为这是从纽约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所拍摄的最好的短片之一。这是一部情感真挚的影片,手提式摄像机拍摄,讲述一个在美国的小意大利(意大利族裔聚居区)出生长大的白人男子爱上了来自唐人街的华裔女孩。应该就是从这部短片开始,李安便去了纽约大学(像马丁 斯科塞斯一样)。这部影片就是在小意大利拍摄的。我原本以为李安是意大利人。我甚至说服自己他的名字准是个艺名。类似于使用“Angle --E”这种名字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当时盛行涂鸦和各种标签化书写。我能说什么呢?我只是喜欢乱猜罢了。
在我早期的制片人生涯中,我曾列举了一大堆我想合作的电影导演的名单。这个名单包含李安,Nicole Holofcener, Kelly Reichardt, Phil Morrison, Jem Cohen和Mark Friedberg(Mark很快便成长为一位非常成功的制片设计师,与李安合作过许多部片子)。这仅仅是如何找到李安的问题。当时我一直都没有联系上他。我已经搜遍了纽约所有的电话薄(当时还不流行网络),并给他的经纪人打过电话,但是他却未能跟我联系。
最后是李安找到了我。
这些就像是缘分天注定的事儿。如果不是因为我的无知,选择放弃去参加圣丹斯电影节,我将不可能遇见李安。当年,James已经成为Todd Haynes执导的电影Poison的制片主任。我也成为了Hal Hartley电影Trust的预算控制制片人。那个年代还没有财会软件,有人就不得不呆在幕后亲自记账。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圣丹斯电影节会是个了不起的事件。所以我思考过,“为什么我当时想去参加一个独立电影节呢?尤其是一个人专程去一趟犹他州。我可是一个制片人啊!”
我当时呆在一个办公间里。它就坐落在一间脱衣舞俱乐部的上方。当时这个地方还属于翠贝卡部分未装修的区域。我当时正在为我们第一年的商业计划做账目表。这个时候,一个相貌敦厚的亚洲男子,穿着一件风衣,拎着一个塑料袋朝我走来,说:“打扰了。”我当时并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接着他说:“我是李安,如果我不拍电影,我会死的。”
他朝我的办公桌上扔下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两本电影剧本,推手和喜宴。他曾经凭借这两个剧本参加过台湾的剧本竞赛,还获得过不少奖金。一个共同的朋友, David Lasserson告诉过李安,我是纽约唯一一个能用极少的预算资金拍摄电影的家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