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方人的“南方偏见”
以前我以为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回去了。
很久没有想起我的小城了。好像从我记事起,在我还住在小城里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朝向北方。北方的寒冷,干燥,早早来临的天黑,一层又一层裹住身体的厚衣服,都无比吸引我。被黑暗和寒风这种强大、深沉、一点儿也不耀眼的力量包围住是踏实的,也叫人清醒。而南方的一切都是那么普通,特别是夏天过也过不完的白天直让人心烦。
现在想想,我是被“北方”洗脑了。从一出生开始到上学的时候,电视里和语文课上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宣示自己的权威,北方的文化正统地位毫不犹豫地在语文课堂上长期占据。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我变成了一个北方趣味者,喜欢豪爽的性格,认为全中国最好听的语言是普通话,爱听北方相声,觉得北方地区的各种方言都透着亲切可爱。高中时期我一度痴迷于东北口音,那时班上有一个从辽宁来的同学,我特别喜欢听他讲话,老师上课一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我就暗自窃喜。大学的时候渐渐连胃也开始向北方叛变,曾经抗拒的面食变得可以接受了。
与此同时,南方的痕迹一点一点从我身上消失,尤其是口音。与北方口音的亲切可爱不同,每当我听到浓重的南方口音时,会不自觉地皱一皱眉头。我的心离南方越来越远,更远离了我故乡的那个湖南小城,我抗拒着湖南的地方文化,也抗拒着故乡的方言,前几年偶尔与曾经的同学通话,说着家乡的话竟有些不自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开始慢慢消释,我想是成都这个温暖的城市融化了我。今年四月,走在双流的一个小镇上,竟莫名以为走在了故乡的小城里,在12点的大太阳下,马路上呼啸而过的货车掀起了阵阵灰尘,追随着从我脸上刮过去的风,路边的房子灰头土脸的,一楼的门面三步一个汽修店,五步一个轮胎店,都是为跑长途的货车准备的。坐在一块钱的公交车上,我心里挣扎着,混杂在对故乡的怀恋与不愿回头之间,我庆幸逃离了出来,但是又陷入不可救药的怀旧之中。就像《白鹿原》里回到家乡的白孝文望着父亲和老屋时的感情,“恰如一只红冠如血尾翎如帜的公鸡发现了曾经哺育自己的那只蛋壳,却再也无法重新蜷卧其中体验那蛋壳里头的全部美妙了。”
昨天,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重新想起了《初恋红豆冰》这部电影,第一次是与一个好友一起看的,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小清新。今年早些时候了解到了南洋华人的不易,有经济实力的移民,要么坐上了去西洋的渡轮,要么浮槎东渡去了东洋,下南洋的都是最贫穷的中国人,譬如卖到南洋的苦力劳工,可是南洋华人为了保存中华文化却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这些贫穷的人节衣缩食凑钱创办华文学校。电影里的华人小镇上,满目可见的也都是下层的百姓,开平民咖啡店的,卖炒河粉,开小赌场的,卖煤炭的。而且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华人的待遇并不公平,华人学校被政府关闭,华人无法做到政界高层,《初恋红豆冰》在马来西亚上映的时候就因为是中文电影被收了高额的税。
了解到这些,再去看这部电影,才看出了许多酸楚,在青春的嬉戏打闹下隐藏着华人在外生存的不易;年轻人渴望走出这个温暖熟悉的华人小镇去槟城,去吉隆坡,去新加坡,脚步却踟蹰着;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回想起初恋如红豆冰的滋味一般,回头张望那个如今已空空荡荡的小镇。当然也少不了任何有华人在的地方都有的流言蜚语、人情冷暖,压在打架鱼妈妈这个单身母亲的肩上。电影里的中文口音,是被原来的我认为最最“土”的口音,混杂了闽南语、粤语和当地语言的腔调。可是这次我再看的时候,却丝毫不觉得“土”,只觉得珍贵,我为自己的傲慢惭愧,这部电影彻底瓦解了我的“南方偏见”。
我的小城没有咖啡店,没有打架鱼,没有热带的海,但是也有南方的口音,有每天中午响起的钟声,有走几步就能去串门的同学,有一条河,有我闭上眼睛都能想起的熟悉街道。一路以来,我试图把小城的痕迹像灰尘一样从我身上抖落,我对我的故乡,对我的南方太不公平了。
但总有些是抖落不掉的,比如自行车上的风,每次骑在自行车上,过往的一切都朝我扑面而来。有一个夜晚,我在成都跟朋友们在烧烤摊上吃烧烤,烧烤架上升起的烟飘到了对面小区的楼上,热气腾腾的烟火气环抱着已经熄灭了的楼房,我突然被感动了,好像这一阵烟是从故乡吹来的。
我想我该回去看看了。
很久没有想起我的小城了。好像从我记事起,在我还住在小城里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朝向北方。北方的寒冷,干燥,早早来临的天黑,一层又一层裹住身体的厚衣服,都无比吸引我。被黑暗和寒风这种强大、深沉、一点儿也不耀眼的力量包围住是踏实的,也叫人清醒。而南方的一切都是那么普通,特别是夏天过也过不完的白天直让人心烦。
现在想想,我是被“北方”洗脑了。从一出生开始到上学的时候,电视里和语文课上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宣示自己的权威,北方的文化正统地位毫不犹豫地在语文课堂上长期占据。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我变成了一个北方趣味者,喜欢豪爽的性格,认为全中国最好听的语言是普通话,爱听北方相声,觉得北方地区的各种方言都透着亲切可爱。高中时期我一度痴迷于东北口音,那时班上有一个从辽宁来的同学,我特别喜欢听他讲话,老师上课一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我就暗自窃喜。大学的时候渐渐连胃也开始向北方叛变,曾经抗拒的面食变得可以接受了。
与此同时,南方的痕迹一点一点从我身上消失,尤其是口音。与北方口音的亲切可爱不同,每当我听到浓重的南方口音时,会不自觉地皱一皱眉头。我的心离南方越来越远,更远离了我故乡的那个湖南小城,我抗拒着湖南的地方文化,也抗拒着故乡的方言,前几年偶尔与曾经的同学通话,说着家乡的话竟有些不自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开始慢慢消释,我想是成都这个温暖的城市融化了我。今年四月,走在双流的一个小镇上,竟莫名以为走在了故乡的小城里,在12点的大太阳下,马路上呼啸而过的货车掀起了阵阵灰尘,追随着从我脸上刮过去的风,路边的房子灰头土脸的,一楼的门面三步一个汽修店,五步一个轮胎店,都是为跑长途的货车准备的。坐在一块钱的公交车上,我心里挣扎着,混杂在对故乡的怀恋与不愿回头之间,我庆幸逃离了出来,但是又陷入不可救药的怀旧之中。就像《白鹿原》里回到家乡的白孝文望着父亲和老屋时的感情,“恰如一只红冠如血尾翎如帜的公鸡发现了曾经哺育自己的那只蛋壳,却再也无法重新蜷卧其中体验那蛋壳里头的全部美妙了。”
昨天,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重新想起了《初恋红豆冰》这部电影,第一次是与一个好友一起看的,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小清新。今年早些时候了解到了南洋华人的不易,有经济实力的移民,要么坐上了去西洋的渡轮,要么浮槎东渡去了东洋,下南洋的都是最贫穷的中国人,譬如卖到南洋的苦力劳工,可是南洋华人为了保存中华文化却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这些贫穷的人节衣缩食凑钱创办华文学校。电影里的华人小镇上,满目可见的也都是下层的百姓,开平民咖啡店的,卖炒河粉,开小赌场的,卖煤炭的。而且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华人的待遇并不公平,华人学校被政府关闭,华人无法做到政界高层,《初恋红豆冰》在马来西亚上映的时候就因为是中文电影被收了高额的税。
了解到这些,再去看这部电影,才看出了许多酸楚,在青春的嬉戏打闹下隐藏着华人在外生存的不易;年轻人渴望走出这个温暖熟悉的华人小镇去槟城,去吉隆坡,去新加坡,脚步却踟蹰着;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回想起初恋如红豆冰的滋味一般,回头张望那个如今已空空荡荡的小镇。当然也少不了任何有华人在的地方都有的流言蜚语、人情冷暖,压在打架鱼妈妈这个单身母亲的肩上。电影里的中文口音,是被原来的我认为最最“土”的口音,混杂了闽南语、粤语和当地语言的腔调。可是这次我再看的时候,却丝毫不觉得“土”,只觉得珍贵,我为自己的傲慢惭愧,这部电影彻底瓦解了我的“南方偏见”。
我的小城没有咖啡店,没有打架鱼,没有热带的海,但是也有南方的口音,有每天中午响起的钟声,有走几步就能去串门的同学,有一条河,有我闭上眼睛都能想起的熟悉街道。一路以来,我试图把小城的痕迹像灰尘一样从我身上抖落,我对我的故乡,对我的南方太不公平了。
但总有些是抖落不掉的,比如自行车上的风,每次骑在自行车上,过往的一切都朝我扑面而来。有一个夜晚,我在成都跟朋友们在烧烤摊上吃烧烤,烧烤架上升起的烟飘到了对面小区的楼上,热气腾腾的烟火气环抱着已经熄灭了的楼房,我突然被感动了,好像这一阵烟是从故乡吹来的。
我想我该回去看看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