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宅
近来,常常想起爷爷在乡间的老宅——记载着我点滴童年的地方。
记忆中,爷爷并不是十分亲近的老人。也许是我在家族诸多子孙中并不起眼,也许是从小很少接触,总之,与爷爷关系比较疏远,远到只有敬畏和礼貌。
但逢年过节,或者放了暑假,总是要常常去老院转转的。
那真是一个美丽极了的地方。以至于魂牵梦绕,多年不曾忘却。
大门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大概是木制的吧,推开有吱吱呀呀的声音,门槛不高,外观普通。进了门,有一条石砖小道,直通主房。小道真窄,哪怕是孩子也不能并行两人。下雨天出门,有了这小道便可避免沾上泥泞。小道中间有分叉,沿着分叉,可以走到东侧的两件配房,和厕所,还有一口压井。
整个院子,除了这小道,便是花的海洋。多年来,再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见过那么多的花了。
首先是围墙上。高高的围墙四周,都铺满了迎春花,不开花的季节只是枝枝蔓蔓缠绕着,过完年,天气乍暖还冷时,迎春花就迫不及待地绿上枝头,发出嫩嫩的小青芽儿。再过个把月,湛黄湛黄的小花儿便争先恐后的往外冒,一茬又一茬,给人带来春日的讯息。
对着主房的大窗户的,是两颗碗口粗的木槿花树,据说那两棵树和父亲年龄差不多,那些年移栽过好几次,总还是好好的成活着。一株开白花,一株开红花,花期长,可以从早春一直开到末夏。好养,从不见有人剪枝或是灌水。花开时节,三米多高的树,满满是手掌大小的花朵,如同巨大的花伞一般绚丽,在院子里极是夺人眼球。幼时常听人说那木槿花是能吃的,我便常常摘了来与邻里小伙伴分享,可惜放嘴里软绵绵并无十分滋味,甚是失望。后来去过云南方知道,好吃的花也是需要烹饪加工的。
主房的屋门是什么样的?实在忘记了。但上半部分应该是玻璃的。因为冬天很冷的时候关上门也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情景。屋门西侧,有一个矮的红砖砌成的花圃。爷爷珍爱的名贵花便在此间了。据我所知曾经养过牡丹,似乎是四株,爷爷是养花的好手,且平生从未间断。但这牡丹却竟是养不活,屡试屡败,于是归因与水土不服。养过菊花,很罕见的那种,譬如佛手菊、树菊、金绣球、银针等,高低错落有致。养过兰花,只是不曾记得开花。还养过罂粟——也知道是违法的,但在乡间,并无人去查。罂粟花是十分美丽的,且花落后结成的壳,据说炖菜放点会特别美味,但要适量。
屋门两侧各有一个半人高的青石凳。上面放的是盆景。陶瓷的大盆,盆里种的是小金橘。说来也怪,那小橘子仿佛是过年时候才结果的,挺冷的天,一大堆郁郁葱葱,鹌鹑蛋大小的橘子如同小灯笼般带着冰霜争先恐后地往外挤,可爱极了。我一定是吃过的,只是不记得何种滋味了。
如果不细看,很难发现院子西南角红砖瓦盖的厕所。那里种满了又高又直的细竹子,夏天的时候竹子是油绿绿的,冬天的时候叶子就枯黄了。但叶子不见少过。
院子里除了这些,其他空地上也是毫无空隙,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两米高的月季,大叶子的美人蕉,团团簇簇的八仙花,红艳艳的海石榴,这些是人工种养的。然而在这些花的缝隙里,木槿树下,甚至石砖小道的两侧,凡是有泥土的地方竟是贸然挤出来的蝴蝶花。细细小小的花枝,如蝴蝶般大小形状的蓝色花朵迎风招展,我见犹怜。
不仅院子里,屋子里面也是别有一番风景的。
进了主屋,对着门口高桌子上摆放着一座雪白的毛主席瓷像,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听父亲说很值一些钱的。瓷像后贴的是对联,忘记什么内容了。桌字东侧挂着两个大一些的相框,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都是瘦瘦的和蔼的老人,尤其是曾祖父,据说是前清的举人还是秀才,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褂子,蓄着山羊胡,面目慈悲而祥和。桌子右侧是一副水墨画,画上有草书。然后围着墙的是一排木制的案板,案板上溜溜的置满了花盆,也有花瓶。常常记得过年时候去那里,玲珑的各式花瓶里插了些枝杈,犹如枯枝般黑黄色,但上面竟是爆米花摸样的东西,是的,和爆米花一模一样,使得我常常忍不住要去品尝,究竟是不是爆米花。幼时真是很内向和怕羞,除非是爷爷自己愿意讲,我自己很少询问的,哪怕很好奇。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搞明白那是什么花。除此之外,其他的盆景就略为 普通了一些,吊兰,文竹,也有因为从院子里挪进来的怕寒的植物,譬如小金橘。
爷爷也算个文人,所以每到过年或者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替人写对联什么的。特别是过年简直忙不过来,于是我便派上了用场,我会写欢度佳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春回大地等等简单的,因为爷爷吩咐了,我就得做,还得做好。爷爷有好些上等的毛笔,还有砚台,随便给我个带到学校,老师看见都爱不释手。只可惜后来荒废了这一手。没事做的时候,老人家会拿书叫我读,尽是《二十四孝》、《中华烈女传》等古体书。爷爷是个很守旧的人,直到21世纪初去世,也不肯接受白话书。年少时也曾叛逆过,对老派的一切很是看不惯。这两年成熟了,才发现我自己其实也流着那样的血液,传统,恋旧,甚至顽固。
爷爷在世时,我并不亲近,甚至刻意疏远。但老人家去世后,我却每及忆起,都为自己的无知和不孝羞愧不已。后来多次梦回故里,走进那个芳香四溢的花的院子,喝一口压井里出来的沁着蜂蜜香甜的井水,连梦都香香甜甜的........
记忆中,爷爷并不是十分亲近的老人。也许是我在家族诸多子孙中并不起眼,也许是从小很少接触,总之,与爷爷关系比较疏远,远到只有敬畏和礼貌。
但逢年过节,或者放了暑假,总是要常常去老院转转的。
那真是一个美丽极了的地方。以至于魂牵梦绕,多年不曾忘却。
大门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大概是木制的吧,推开有吱吱呀呀的声音,门槛不高,外观普通。进了门,有一条石砖小道,直通主房。小道真窄,哪怕是孩子也不能并行两人。下雨天出门,有了这小道便可避免沾上泥泞。小道中间有分叉,沿着分叉,可以走到东侧的两件配房,和厕所,还有一口压井。
整个院子,除了这小道,便是花的海洋。多年来,再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见过那么多的花了。
首先是围墙上。高高的围墙四周,都铺满了迎春花,不开花的季节只是枝枝蔓蔓缠绕着,过完年,天气乍暖还冷时,迎春花就迫不及待地绿上枝头,发出嫩嫩的小青芽儿。再过个把月,湛黄湛黄的小花儿便争先恐后的往外冒,一茬又一茬,给人带来春日的讯息。
对着主房的大窗户的,是两颗碗口粗的木槿花树,据说那两棵树和父亲年龄差不多,那些年移栽过好几次,总还是好好的成活着。一株开白花,一株开红花,花期长,可以从早春一直开到末夏。好养,从不见有人剪枝或是灌水。花开时节,三米多高的树,满满是手掌大小的花朵,如同巨大的花伞一般绚丽,在院子里极是夺人眼球。幼时常听人说那木槿花是能吃的,我便常常摘了来与邻里小伙伴分享,可惜放嘴里软绵绵并无十分滋味,甚是失望。后来去过云南方知道,好吃的花也是需要烹饪加工的。
主房的屋门是什么样的?实在忘记了。但上半部分应该是玻璃的。因为冬天很冷的时候关上门也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情景。屋门西侧,有一个矮的红砖砌成的花圃。爷爷珍爱的名贵花便在此间了。据我所知曾经养过牡丹,似乎是四株,爷爷是养花的好手,且平生从未间断。但这牡丹却竟是养不活,屡试屡败,于是归因与水土不服。养过菊花,很罕见的那种,譬如佛手菊、树菊、金绣球、银针等,高低错落有致。养过兰花,只是不曾记得开花。还养过罂粟——也知道是违法的,但在乡间,并无人去查。罂粟花是十分美丽的,且花落后结成的壳,据说炖菜放点会特别美味,但要适量。
屋门两侧各有一个半人高的青石凳。上面放的是盆景。陶瓷的大盆,盆里种的是小金橘。说来也怪,那小橘子仿佛是过年时候才结果的,挺冷的天,一大堆郁郁葱葱,鹌鹑蛋大小的橘子如同小灯笼般带着冰霜争先恐后地往外挤,可爱极了。我一定是吃过的,只是不记得何种滋味了。
如果不细看,很难发现院子西南角红砖瓦盖的厕所。那里种满了又高又直的细竹子,夏天的时候竹子是油绿绿的,冬天的时候叶子就枯黄了。但叶子不见少过。
院子里除了这些,其他空地上也是毫无空隙,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两米高的月季,大叶子的美人蕉,团团簇簇的八仙花,红艳艳的海石榴,这些是人工种养的。然而在这些花的缝隙里,木槿树下,甚至石砖小道的两侧,凡是有泥土的地方竟是贸然挤出来的蝴蝶花。细细小小的花枝,如蝴蝶般大小形状的蓝色花朵迎风招展,我见犹怜。
不仅院子里,屋子里面也是别有一番风景的。
进了主屋,对着门口高桌子上摆放着一座雪白的毛主席瓷像,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听父亲说很值一些钱的。瓷像后贴的是对联,忘记什么内容了。桌字东侧挂着两个大一些的相框,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都是瘦瘦的和蔼的老人,尤其是曾祖父,据说是前清的举人还是秀才,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褂子,蓄着山羊胡,面目慈悲而祥和。桌子右侧是一副水墨画,画上有草书。然后围着墙的是一排木制的案板,案板上溜溜的置满了花盆,也有花瓶。常常记得过年时候去那里,玲珑的各式花瓶里插了些枝杈,犹如枯枝般黑黄色,但上面竟是爆米花摸样的东西,是的,和爆米花一模一样,使得我常常忍不住要去品尝,究竟是不是爆米花。幼时真是很内向和怕羞,除非是爷爷自己愿意讲,我自己很少询问的,哪怕很好奇。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搞明白那是什么花。除此之外,其他的盆景就略为 普通了一些,吊兰,文竹,也有因为从院子里挪进来的怕寒的植物,譬如小金橘。
爷爷也算个文人,所以每到过年或者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替人写对联什么的。特别是过年简直忙不过来,于是我便派上了用场,我会写欢度佳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春回大地等等简单的,因为爷爷吩咐了,我就得做,还得做好。爷爷有好些上等的毛笔,还有砚台,随便给我个带到学校,老师看见都爱不释手。只可惜后来荒废了这一手。没事做的时候,老人家会拿书叫我读,尽是《二十四孝》、《中华烈女传》等古体书。爷爷是个很守旧的人,直到21世纪初去世,也不肯接受白话书。年少时也曾叛逆过,对老派的一切很是看不惯。这两年成熟了,才发现我自己其实也流着那样的血液,传统,恋旧,甚至顽固。
爷爷在世时,我并不亲近,甚至刻意疏远。但老人家去世后,我却每及忆起,都为自己的无知和不孝羞愧不已。后来多次梦回故里,走进那个芳香四溢的花的院子,喝一口压井里出来的沁着蜂蜜香甜的井水,连梦都香香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