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记忆|“走街串巷”的饸饹摊
![]() |
“刘家饸饹馆”是刘大伯在村口开的一间小面馆,生意很是红火。似乎是从我记事开始,刘大伯就已经开始卖饸饹面了。
每个月的农历末尾数字三、六、九号的日子,都是村子的集市,邻村则是别的数字结尾的日子。集市上热闹非凡,卖菜、卖衣服、卖吃食的小商小贩从附近村庄赶来。冰糖葫芦嘞、糖油饼子的叫卖声络绎不绝。孩子们活蹦乱跳的在前面开路,母亲生怕孩子摔倒,在后面拼命的跟随着。对于孩子们说,这样热闹的日子,恨不得每天都过才好嘞。
母亲也很爱赶集,新鲜的鱼肉、猪肉和生活的必需品都是要在集市上采购的。逛街累了,母亲就会带我找个落脚地歇息会儿。刘大伯家的饸饹摊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吃腻了家里的家常便饭,就想吃点外面的小吃,来碗饸饹面就是是我的最爱。低矮的桌椅摆在路边,记得当时的凳子还是那种长板凳,一张板凳上能做好几个人。当时,刘大伯的饸饹摊就是一个小摊面,围着几张小桌子,摆了几张长板凳。刘大伯的饸饹既便宜分量又足,从来不用专门招揽客人,就会有络绎不绝的食客。
食客多时,母亲和我需要多等一会才能吃上饸饹。对我而言等待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坐在离刘大伯最近的一张桌子,瞪着两只大眼睛,仔细的看着刘大伯压饸饹也是件有趣的事。
![]() |
只见一个十口径大的铁锅上架着一个木头的饸饹床,蒸腾的热气从锅里一股一股的上升。在烟雾的缭绕下,刘大伯用小刀迅速的割下一小块黑面团,熟练的将面团揉成与饸饹床上圆柱孔同宽的面柱,按压在面桶里,利用杠杆原理,将面团从满眼的面桶里压出。面团就像经过了一场奇幻的旅程,最终华丽的变身成饸饹,有种矮肥圆变白富美的感觉。刘大伯按压到一定的长度,顺势用小刀沿着饸饹的出口那么一削,长长的饸饹就浸入了滚烫的水里。刘大伯用漏勺翻滚两下,捞出盛入碗中,浇上熬好的清汤,加入几片瘦猪肉片,洒上些香菜,浇一勺明油,此刻香喷喷的饸饹面就可以上桌了。
十几年来,刘大伯的饸饹摊很少冷清过,他们每天赶在太阳刚刚亮的时候就出发赶往各村的集市,摆开家当,开始一天的劳作。一盆和的恰到好处的面团是做好饸烙面的基础。刘大伯做饸饹面要将荞面先脱皮,然后在家里碾子上碾过三遍,变成黑色,因为荞麦面没有劲道,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小麦面才能做出既有筋道又不失口味的饸饹面。
凭着刘大伯的勤劳踏实,饸烙面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在村口开了一家专门卖饸饹面的面馆,再也不用每天拉着家当到处赶集了。在刘大伯的心里,每一碗饸饹面都异常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让孩子们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年岁渐长的刘大伯把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了儿子,把儿子和面馆的未来联系在了一起。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