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之旅
我来自湖南桑植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写出一本书来。那时,我没有什么书读,但可以在原始的大自然里玩耍,可以享受大山的壮阔与静谧。与此同时,我有许多故事可以听。你知道的,就是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口口相传而来的、或荒诞、或美丽、或忧伤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乡土中国里一代代人是怎样生活过来的,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渴望。可以这么说,我是在自然与故事中长大的。
然而可以去写书是另外一回事。如今我依然认为,写书是出生富贵之家、书香门第之人的事。我这类穷孩子渴望去写书,简直是一种奢望!当然,依旧有许许多多作家是穷苦家庭出生,却也在艺术之路上为自己建造了纪念碑。然而,那种困苦和坚持,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心中,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必是要高贵的精致的神圣的,而美在其中。它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如匠人一般,日夜操劳。一个困苦的人如何能达到如此呢?巴尔扎克、杰克·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们,都是有天才在里面的。
我十五岁走出山村,投身城市,也就投身了文字。故事与文字,即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普通的作家。我日渐对文字痴迷,花了无数时间去阅读、去书写。文字之于我,有了一种诗意而又不可捕捉的美,如一个人走在陌生城市的街道,而落日余辉,从房屋斜顶倾泻而出。这种美,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幻想。在这过程中,要感谢曹雪芹、顾城、王小波、木心、海明威、川端康成等等作家。我爱上文字,它成了我的附身符。
故事、文字之余,就是技巧了。这是一项手艺,如农村中的泥匠、瓦匠、木匠一样,需要拜师学艺,然后自成一门,刻苦修炼。《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里描写卖油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即是说‘唯手熟尔’。这种‘唯手熟尔’是一切技艺精纯者所需,它需要耐心与偏执。我在不同的作家那里学到了不同的技巧,现在仍是学习者的姿态,并想为此而勤加练习。然而那些技巧并未运用到如今自己的写作之中。人在诗意的年纪,会相信一些自然流露的东西,如山间清涧,缓缓而出。你坐着,一个人面对茫茫,思绪会流动,文字会迫使你把它写出来,这时候,一切都已经成熟。绽放出来,是美丽之花。
此时,便可开始着手写书。
每一个醉心于文学,渴望创作的人,最开始都是极热情的,也基本都有一个一举成名梦。那是拜伦式的、凯鲁亚克氏的传奇。我最开始的野心,就如写完《枯枝败叶》之后的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之一。然而现实很快让我明白:这是一条人迹罕至又荆棘密布的路。而即使你走在这条路上,你也未必能把你的名字刻在上面。文学之路扼杀了无数人,皆掩埋于尘埃。我就在这种清醒中度过了大学毕业之后贫穷而孤独的两年。我一心钻在阅读与写作里,不顾一切怀疑与鄙视的目光,势必要写出个名堂。我还年轻,虽然面对的压力巨大,但生活的困苦丝毫没有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决心。我留着一个信念,即终其一生去做一件事,总会有所成。
然而对自我的怀疑,终还是开始搅乱我的心。我到底有没有写作上的天赋?我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一切是不是只是我不能如其他人一样去工作而寻找的借口?在生活的意义上,写作又占了多大的分量?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就在这个期间,我读到了帕慕克的《爸爸的手提箱》。许多个深夜无眠的日子,帕慕克的人生,帕慕克父亲的人生,都像画卷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果终其一生,我都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那么我的执着,又有何作用?如果我的一生注定囿于琐碎生活,要这支笔,去创造些什么?
我带着各种疑问,时而如帕慕克一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去创造一个世界,并相信他所说的固执与耐心,时而骑行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去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看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悲喜,又怀着怎样的态度。这样晃晃悠悠的两年时间内,我写完了《我的南方女郎》。
我知道人在世上总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写完这本书,我知道写作是本属于我的。无论我飘向哪里,它总会从水底冒出来,如水草轻抚我。我不能躲避,不如安享。我开始变得安静,并且幸福。一切都是很安稳的,忠实于大地。我明白,这都是写作给予我的。没有写作,我将一无所有。写作如匆匆时光,拂去了那些不快,留下了最深沉的喜悦给我。这时我终于知道,相比于野心的满足,快乐更加重要。我之所以写作,仅仅是因为写作让我觉得快乐罢了。这快乐也如任何其它事为任何其他人带来快乐一样,简单普通。但于我,弥足珍贵。我需要的,仅仅是忘却所有的怀疑、野心、意义,坐下来,满怀敬畏的去书写。
我是一个来自湖南桑植的小山村的孩子。写出这本书,是快乐,也是幸运。不忘初心,必有回响。这即是我的写作之旅。
然而可以去写书是另外一回事。如今我依然认为,写书是出生富贵之家、书香门第之人的事。我这类穷孩子渴望去写书,简直是一种奢望!当然,依旧有许许多多作家是穷苦家庭出生,却也在艺术之路上为自己建造了纪念碑。然而,那种困苦和坚持,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心中,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必是要高贵的精致的神圣的,而美在其中。它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如匠人一般,日夜操劳。一个困苦的人如何能达到如此呢?巴尔扎克、杰克·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们,都是有天才在里面的。
我十五岁走出山村,投身城市,也就投身了文字。故事与文字,即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普通的作家。我日渐对文字痴迷,花了无数时间去阅读、去书写。文字之于我,有了一种诗意而又不可捕捉的美,如一个人走在陌生城市的街道,而落日余辉,从房屋斜顶倾泻而出。这种美,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幻想。在这过程中,要感谢曹雪芹、顾城、王小波、木心、海明威、川端康成等等作家。我爱上文字,它成了我的附身符。
故事、文字之余,就是技巧了。这是一项手艺,如农村中的泥匠、瓦匠、木匠一样,需要拜师学艺,然后自成一门,刻苦修炼。《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里描写卖油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即是说‘唯手熟尔’。这种‘唯手熟尔’是一切技艺精纯者所需,它需要耐心与偏执。我在不同的作家那里学到了不同的技巧,现在仍是学习者的姿态,并想为此而勤加练习。然而那些技巧并未运用到如今自己的写作之中。人在诗意的年纪,会相信一些自然流露的东西,如山间清涧,缓缓而出。你坐着,一个人面对茫茫,思绪会流动,文字会迫使你把它写出来,这时候,一切都已经成熟。绽放出来,是美丽之花。
此时,便可开始着手写书。
每一个醉心于文学,渴望创作的人,最开始都是极热情的,也基本都有一个一举成名梦。那是拜伦式的、凯鲁亚克氏的传奇。我最开始的野心,就如写完《枯枝败叶》之后的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之一。然而现实很快让我明白:这是一条人迹罕至又荆棘密布的路。而即使你走在这条路上,你也未必能把你的名字刻在上面。文学之路扼杀了无数人,皆掩埋于尘埃。我就在这种清醒中度过了大学毕业之后贫穷而孤独的两年。我一心钻在阅读与写作里,不顾一切怀疑与鄙视的目光,势必要写出个名堂。我还年轻,虽然面对的压力巨大,但生活的困苦丝毫没有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决心。我留着一个信念,即终其一生去做一件事,总会有所成。
然而对自我的怀疑,终还是开始搅乱我的心。我到底有没有写作上的天赋?我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一切是不是只是我不能如其他人一样去工作而寻找的借口?在生活的意义上,写作又占了多大的分量?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就在这个期间,我读到了帕慕克的《爸爸的手提箱》。许多个深夜无眠的日子,帕慕克的人生,帕慕克父亲的人生,都像画卷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果终其一生,我都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那么我的执着,又有何作用?如果我的一生注定囿于琐碎生活,要这支笔,去创造些什么?
我带着各种疑问,时而如帕慕克一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去创造一个世界,并相信他所说的固执与耐心,时而骑行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去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看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悲喜,又怀着怎样的态度。这样晃晃悠悠的两年时间内,我写完了《我的南方女郎》。
我知道人在世上总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写完这本书,我知道写作是本属于我的。无论我飘向哪里,它总会从水底冒出来,如水草轻抚我。我不能躲避,不如安享。我开始变得安静,并且幸福。一切都是很安稳的,忠实于大地。我明白,这都是写作给予我的。没有写作,我将一无所有。写作如匆匆时光,拂去了那些不快,留下了最深沉的喜悦给我。这时我终于知道,相比于野心的满足,快乐更加重要。我之所以写作,仅仅是因为写作让我觉得快乐罢了。这快乐也如任何其它事为任何其他人带来快乐一样,简单普通。但于我,弥足珍贵。我需要的,仅仅是忘却所有的怀疑、野心、意义,坐下来,满怀敬畏的去书写。
我是一个来自湖南桑植的小山村的孩子。写出这本书,是快乐,也是幸运。不忘初心,必有回响。这即是我的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