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
1)“人生的意义,就是包里有数数,腰上有杵杵。”
关于人生的意义,很多人,很多地方都有讨论过。我的外公也说过。我的外公在我11岁那会就去世了,距现在已经15年了。外公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我也是从舅舅那里听来。事情源于我舅舅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和同学在院子里争论人生的意义。外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不屑的插话道“人生的意义,就是包里有数数,腰上有杵杵。”这一句话震住了当时那帮聒噪的孩子,也震住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我的外公,一个旧社会从来没有读过书的老农民,竟然有这般智慧的闪光。
“数数”指钱,“杵杵”指鸡巴。虽然话糙,但理不糙.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人生的快活之处在于,生活殷实富足,身体健康。如果换用北大已故耆老张中行的话,就叫“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并且好好活着”。用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话,叫“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得好,并帮助别人活得好”。这个问题,即便是换做现在,很多人也不明白,他们会给你很多官方的,套路的,崇高的答案。这些答案往往暗含着两个字:虚伪。
人生,或者生命,其实本来没有所谓的意义。每个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向死而生。每一天,都不可复制。每一天,我们都在失去。直到百余年后,一切归零,没有商量。生命,好比一张单程票,就是一个消费的过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面对这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过程圆满。在这个有限的长度上,不断延展它的宽度。顺应天性,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天性是什么呢?“食色,性也”。有吃有喝,有女人睡,当然活的快意无悔啦,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2)“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让女人来找你,而不是去找女人。”
对比小时候,常常觉得现在的人活的越来越小。记得我们那年代的孩子都成熟的特早,7、8岁左右基本都会帮家里做饭,干活,带弟妹。12岁基本就很小大人了,对事物有深沉的感情,对事情有成熟的见解。而现在,身边即便是20岁的人,都在集体发嗲,关心的都是些幼稚,毫无建设性的事情,浮躁,恣睢,活得云里雾里,真是奇怪。也许现在的孩子条件好,根本不着急考虑那些我们以前打小就深入骨髓的问题:面包,理想,出路。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刚来那会就才20岁,一个普通的专科师范校毕业的小姑娘。当然,在当时我们那帮12~3岁的孩子看来,可不是这样简单。她完全不像一个现在的20岁姑娘,她有好多透彻的看法教给我们。比如“从众”,“主观客观”,“法不责众”等。当然对我来讲,还有最深刻的一句。那时候正值青春期,难免有跟班上的女同学传传纸条,迷恋黄色小说,死盯着漂亮女生胸脯看等小动作。她找到我谈话,说了一句现在还觉得很激励自尊的话:“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让女人来找你,而不是整天去找女人”。
虽然后来堕落得面目全非,但仍然很服膺这句话。只是已经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20岁的小女生之口。现在20岁的姑娘们,已经鲜有这样的灼见了。
3)“少说点绝对。”
每个重点中学总有那么几个称作脊梁的人物,韩爷爷就是一个。韩爷爷教物理,教书历史很长,甚至是我爸爸小时候的老师。开家长会,父亲面对韩爷爷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紧张得脸红的样子。因为他中学物理从来没有及格过。但这并不妨碍韩爷爷的德高望重。
韩爷爷上课经常拿起粉笔就写一大黑板,然后叫大家翻到哪一页哪一段,而他从来不看书,教了几十年,早已烂熟于胸。而他得到我们喜欢的原因,却是在课堂外他那些充满哲学的思考。比如“你力气大,有本事把自己抱起来?”。教了一辈子物理,却说了很多反物理的经典语录,大部分中学的同学后来都还记着那句忠告“少说点绝对”,觉得很受用。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有很多版本。比如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讲绝对,很容易被那些所谓的“绝对”所奴役,成为自己都不觉察的“肉鸡”。独立思考确实很难,必须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眼光,跳出规则,习惯的约束,才能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韩寒,老罗,能有几个?
关于人生的意义,很多人,很多地方都有讨论过。我的外公也说过。我的外公在我11岁那会就去世了,距现在已经15年了。外公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我也是从舅舅那里听来。事情源于我舅舅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和同学在院子里争论人生的意义。外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不屑的插话道“人生的意义,就是包里有数数,腰上有杵杵。”这一句话震住了当时那帮聒噪的孩子,也震住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我的外公,一个旧社会从来没有读过书的老农民,竟然有这般智慧的闪光。
“数数”指钱,“杵杵”指鸡巴。虽然话糙,但理不糙.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人生的快活之处在于,生活殷实富足,身体健康。如果换用北大已故耆老张中行的话,就叫“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并且好好活着”。用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话,叫“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得好,并帮助别人活得好”。这个问题,即便是换做现在,很多人也不明白,他们会给你很多官方的,套路的,崇高的答案。这些答案往往暗含着两个字:虚伪。
人生,或者生命,其实本来没有所谓的意义。每个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向死而生。每一天,都不可复制。每一天,我们都在失去。直到百余年后,一切归零,没有商量。生命,好比一张单程票,就是一个消费的过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面对这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过程圆满。在这个有限的长度上,不断延展它的宽度。顺应天性,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天性是什么呢?“食色,性也”。有吃有喝,有女人睡,当然活的快意无悔啦,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2)“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让女人来找你,而不是去找女人。”
对比小时候,常常觉得现在的人活的越来越小。记得我们那年代的孩子都成熟的特早,7、8岁左右基本都会帮家里做饭,干活,带弟妹。12岁基本就很小大人了,对事物有深沉的感情,对事情有成熟的见解。而现在,身边即便是20岁的人,都在集体发嗲,关心的都是些幼稚,毫无建设性的事情,浮躁,恣睢,活得云里雾里,真是奇怪。也许现在的孩子条件好,根本不着急考虑那些我们以前打小就深入骨髓的问题:面包,理想,出路。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刚来那会就才20岁,一个普通的专科师范校毕业的小姑娘。当然,在当时我们那帮12~3岁的孩子看来,可不是这样简单。她完全不像一个现在的20岁姑娘,她有好多透彻的看法教给我们。比如“从众”,“主观客观”,“法不责众”等。当然对我来讲,还有最深刻的一句。那时候正值青春期,难免有跟班上的女同学传传纸条,迷恋黄色小说,死盯着漂亮女生胸脯看等小动作。她找到我谈话,说了一句现在还觉得很激励自尊的话:“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让女人来找你,而不是整天去找女人”。
虽然后来堕落得面目全非,但仍然很服膺这句话。只是已经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20岁的小女生之口。现在20岁的姑娘们,已经鲜有这样的灼见了。
3)“少说点绝对。”
每个重点中学总有那么几个称作脊梁的人物,韩爷爷就是一个。韩爷爷教物理,教书历史很长,甚至是我爸爸小时候的老师。开家长会,父亲面对韩爷爷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紧张得脸红的样子。因为他中学物理从来没有及格过。但这并不妨碍韩爷爷的德高望重。
韩爷爷上课经常拿起粉笔就写一大黑板,然后叫大家翻到哪一页哪一段,而他从来不看书,教了几十年,早已烂熟于胸。而他得到我们喜欢的原因,却是在课堂外他那些充满哲学的思考。比如“你力气大,有本事把自己抱起来?”。教了一辈子物理,却说了很多反物理的经典语录,大部分中学的同学后来都还记着那句忠告“少说点绝对”,觉得很受用。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有很多版本。比如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讲绝对,很容易被那些所谓的“绝对”所奴役,成为自己都不觉察的“肉鸡”。独立思考确实很难,必须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眼光,跳出规则,习惯的约束,才能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韩寒,老罗,能有几个?
-
青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8 12: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