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金陵读书】搞“拆书”活动
建议【金陵读书】搞“拆书”活动
http://www.douban.com/event/22416431/
该读书活动在南京举办,距离甚远,且即使就在武汉举办,周三这天我一般都住法庭,即使就在法庭旁边举办,我也不见得会去,因为我不曾读过这书,仓促参与,完全不能插话,缺乏参与感。
许多读书活动的尴尬就在这里,狂热读书分子是少的,而且即使号称读书多的人,突然来到活动现场 ,可能会用巧妙方式“谈一本从未读过的书”【梁文道先生写过类似文章调侃】,反而没有集中到书籍内容本身,游谈无根,泛泛而谈,离题万里。如果读书活动纪律从严【比如,未仔细读此书者,不得入内】,可能只有大学生、研究生办得到,我认为大学期间如果有《盛世》里面的xyz读书会是极好的,真正有人带领读古典以来的中西方经典,对于搭建稳固的知识结构也是有好处的,在这个基础上受过好的读书训练,未来离开校园,也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则是毕业之后才摸索出来,因为常读常写,结识某些圈子的朋友,互相交流,才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十九札》等。但是很多职场人士已经错失了这样的机会,且不愿意进行相关的读书方法训练,怎么办?他们注定被抛弃,或者不能深入参与吗?
那么回到正题,即使就在我法庭旁边举办活动,我完全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怎么围绕书籍进行读书活动?
我所提的问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职场人士可能是感兴趣的,但是可能活动仓促来不及准备的,但是又很想参加又很怕被冷漠,活动组织者也希望组织的讨论比较有效率,能够深入互动。这样的矛盾该怎么协调处理?
要么就播放相关电影作品,时间不宜太长,最好选择相关精华片段播放,然后直接就这些片段来集中讨论。要么就采用“拆书”的方法。
赵周写过“拆书帮”系列三本书,不过核心方法依然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题阅读,但是拆书活动,不必参与者都读过书,主持人是选出书中经典段落,现场读出来,参与者一起结合自己经历、感受进行讨论。这样既集中于书籍内容,也让现场人士有参与感,避免了主讲人的一言堂,而且主讲人也可以吸收到现场参与者的不同经历、心得,这样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互相砥砺的,是共同进步的。能够培养出现场人士的参与感,归属感,从文化品牌上面来讲,至少是达到了“认同”乃至“内化”的标准,信息本身,从书籍到weibo,这个时代是异常充沛的,孤独状态下的信息获取都是非常便利的,人们甚至有信息疲劳,因此公共参与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认同的需求,能够抓住这种需求,能够占据非常大的主动。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书本身,那么孤独状态下反而是最妥当的,最深入的,但是举办读书活动,就需要关注社交、科普等内容,主持人/主讲人如果不是特别自恋,不仅仅停留在沐浴在他人的崇拜目光中,如果希望能够在活动当中收获新的具体的切身经验,而非抽象的知识概念再重复一次,那么互动交流方式是必须的,活动现场哪怕全体参与,只把某实用类经典书读过一个段落,只要主持人如果有非常好的问题意识和掌控能力,也可以让主宾皆有收获,当然有这样的能力,加以多次锤炼,央视的某些深度谈话节目,也可以参与制作、主持的。
追求知识本身可以是精细研究式,也可以是比较浅显的互动交流、学以致用的方式。赵周曾经帮助入驻阿里巴巴园区的枫林晚书店搞拆书活动,他自己也认为,经营企业,不妨在内部从事拆书活动,然后高额的集体培训项目资金投入可以节省不少。
赵周也分析过所谓企业管理,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物美价廉的商业经典书籍将其中道理讲透,但是企业依旧耗费金钱、时间去请专业培训师讲课,就在于,职场人士多半没有专业化读书习惯,另外培训本身是将相对抽象的理论、法则用具体身边的案例来解释清楚,便于理解。虽贵,但是还是能够转化到实战。
同样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这本书,序言部分分别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序言以及学者专家的序言,张瑞敏结合自己管理经验【“把意外情况充分考虑,也纳入到常规管理”】来讲读书感受,学者专家依然只是在概念框架的抽象总结。当然都是读书方法,虽然序言当中,张瑞敏可能对于此书没有面面俱到的讲解,但是他自己能够灵活应用到《卓有成效的管理》的几个方法,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相应的操作性法则,其实也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据李敖先生《北京法源寺》转述,康有为当时虽屡屡科举不顺,但是却能够眼界开阔关注泰西各国变法,写出相应著作,供皇帝参考,到他的学生梁启超那里,更是纯粹学问以及舆论论战、政治参与都能够兼具,堪称一代舆论骄子。国共两党的元老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是看着梁启超的新民报系列长大,青年毛泽东说,梁任公很多文章,他是读了又读,甚至可以背下来。
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与作风,老派学人会很不屑,认为属于“野狐禅”,但是梁启超先生不论是学问还是社会活动,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泰西作品译介风潮,他也一度是领军人物。
俱往矣,这样的巨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见到。
还是回到拆书活动,赵周认为,选出经典的段落,结合读者自己经历归纳总结这段话,讲出与自己工作生活的联系,然后反思如何应用到自己未来当中,其实基本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既然开始转向商业阅读,不如也尝试一下“拆书”方式,请有具体商业运作经验的人过来互动。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五10时12分
http://www.douban.com/event/22416431/
该读书活动在南京举办,距离甚远,且即使就在武汉举办,周三这天我一般都住法庭,即使就在法庭旁边举办,我也不见得会去,因为我不曾读过这书,仓促参与,完全不能插话,缺乏参与感。
许多读书活动的尴尬就在这里,狂热读书分子是少的,而且即使号称读书多的人,突然来到活动现场 ,可能会用巧妙方式“谈一本从未读过的书”【梁文道先生写过类似文章调侃】,反而没有集中到书籍内容本身,游谈无根,泛泛而谈,离题万里。如果读书活动纪律从严【比如,未仔细读此书者,不得入内】,可能只有大学生、研究生办得到,我认为大学期间如果有《盛世》里面的xyz读书会是极好的,真正有人带领读古典以来的中西方经典,对于搭建稳固的知识结构也是有好处的,在这个基础上受过好的读书训练,未来离开校园,也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则是毕业之后才摸索出来,因为常读常写,结识某些圈子的朋友,互相交流,才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十九札》等。但是很多职场人士已经错失了这样的机会,且不愿意进行相关的读书方法训练,怎么办?他们注定被抛弃,或者不能深入参与吗?
那么回到正题,即使就在我法庭旁边举办活动,我完全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怎么围绕书籍进行读书活动?
我所提的问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职场人士可能是感兴趣的,但是可能活动仓促来不及准备的,但是又很想参加又很怕被冷漠,活动组织者也希望组织的讨论比较有效率,能够深入互动。这样的矛盾该怎么协调处理?
要么就播放相关电影作品,时间不宜太长,最好选择相关精华片段播放,然后直接就这些片段来集中讨论。要么就采用“拆书”的方法。
赵周写过“拆书帮”系列三本书,不过核心方法依然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题阅读,但是拆书活动,不必参与者都读过书,主持人是选出书中经典段落,现场读出来,参与者一起结合自己经历、感受进行讨论。这样既集中于书籍内容,也让现场人士有参与感,避免了主讲人的一言堂,而且主讲人也可以吸收到现场参与者的不同经历、心得,这样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互相砥砺的,是共同进步的。能够培养出现场人士的参与感,归属感,从文化品牌上面来讲,至少是达到了“认同”乃至“内化”的标准,信息本身,从书籍到weibo,这个时代是异常充沛的,孤独状态下的信息获取都是非常便利的,人们甚至有信息疲劳,因此公共参与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认同的需求,能够抓住这种需求,能够占据非常大的主动。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书本身,那么孤独状态下反而是最妥当的,最深入的,但是举办读书活动,就需要关注社交、科普等内容,主持人/主讲人如果不是特别自恋,不仅仅停留在沐浴在他人的崇拜目光中,如果希望能够在活动当中收获新的具体的切身经验,而非抽象的知识概念再重复一次,那么互动交流方式是必须的,活动现场哪怕全体参与,只把某实用类经典书读过一个段落,只要主持人如果有非常好的问题意识和掌控能力,也可以让主宾皆有收获,当然有这样的能力,加以多次锤炼,央视的某些深度谈话节目,也可以参与制作、主持的。
追求知识本身可以是精细研究式,也可以是比较浅显的互动交流、学以致用的方式。赵周曾经帮助入驻阿里巴巴园区的枫林晚书店搞拆书活动,他自己也认为,经营企业,不妨在内部从事拆书活动,然后高额的集体培训项目资金投入可以节省不少。
赵周也分析过所谓企业管理,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物美价廉的商业经典书籍将其中道理讲透,但是企业依旧耗费金钱、时间去请专业培训师讲课,就在于,职场人士多半没有专业化读书习惯,另外培训本身是将相对抽象的理论、法则用具体身边的案例来解释清楚,便于理解。虽贵,但是还是能够转化到实战。
同样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这本书,序言部分分别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序言以及学者专家的序言,张瑞敏结合自己管理经验【“把意外情况充分考虑,也纳入到常规管理”】来讲读书感受,学者专家依然只是在概念框架的抽象总结。当然都是读书方法,虽然序言当中,张瑞敏可能对于此书没有面面俱到的讲解,但是他自己能够灵活应用到《卓有成效的管理》的几个方法,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相应的操作性法则,其实也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据李敖先生《北京法源寺》转述,康有为当时虽屡屡科举不顺,但是却能够眼界开阔关注泰西各国变法,写出相应著作,供皇帝参考,到他的学生梁启超那里,更是纯粹学问以及舆论论战、政治参与都能够兼具,堪称一代舆论骄子。国共两党的元老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是看着梁启超的新民报系列长大,青年毛泽东说,梁任公很多文章,他是读了又读,甚至可以背下来。
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与作风,老派学人会很不屑,认为属于“野狐禅”,但是梁启超先生不论是学问还是社会活动,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泰西作品译介风潮,他也一度是领军人物。
俱往矣,这样的巨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见到。
还是回到拆书活动,赵周认为,选出经典的段落,结合读者自己经历归纳总结这段话,讲出与自己工作生活的联系,然后反思如何应用到自己未来当中,其实基本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既然开始转向商业阅读,不如也尝试一下“拆书”方式,请有具体商业运作经验的人过来互动。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五10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