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懂之前 — 城堡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我读书一定要读有前言后记的,否则读完也不明白,当时在读九故事,因为里面的比喻而晕头转向。而城堡就像是把九故事中最深奥的一篇拿出来,再隐晦一百倍的结果;它其实更像微暗的火,分正文和其中20几处被删节的部分,而那些删节段落是那样的长,以至于有时我看着看着都忘记了自己看的是正文还是被删节的。
这部小说一开始的情节并不吸引人,而且可以说有一点拖沓,作者好像故意不想这么容易就让读者明白书里的内容似的,虽然都是一些貌似小事的事情,可是一定要让两个人用超级长的对白绕来绕去,有时连续10几页是一段,而这一段有可能全部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些纠结于小事的对白很让人晕晕欲睡。一直到主人公K到信差巴纳巴斯家去,听到巴纳巴斯的姐姐讲她家里的历史,简介中的情节才一一显露出来。巴纳巴斯的妹妹拒绝城堡老爷,一家人反而被所有人蔑视,失去了一切,然后他们的父母竟然为受侮辱而到处求人原谅,姐姐又牺牲自己,利用接近跟班企图重新与城堡建立联系。
这一段我想每一个读过城堡的人都能明白而且喜欢。我承认我也是从那段开始才喜欢城堡的,它荒谬离奇,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有的地方非常搞笑地写出那个社会的丑态和悲哀,如说老爷们办公事的时候,一般都在晚上睡觉前,或是早晨刚醒还未起床想在床上再伸个懒腰的时候。当然还有凄惨的,像巴纳巴斯家的父亲,在冰天雪地里等了好几个月,想在路上拦到某位好心的老爷能够给他们定罪,让他们可以回归村里人的圈子。
我一直在想,简介里面只写了这一部分,是不是因为只有这一部分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虽然卡夫卡的这一段自是写得精妙绝伦,但是他的其余不好理解的笔墨,我想更应该是它的精华所在。(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像是有一本书中所讲,虽然读不懂,但是却知道自己正在读一本好书。)按卡夫卡的朋友在后记中讲,真正作者想表达的是K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追求简简单单的幸福。因为卡夫卡是孤独的,所以他就像这个K,去寻找那点属于自己的温暖。整本书都笼罩着一团深深的悲哀的孤独感,里面也有讽刺而幽默的地方,但是笑过之后感觉到心里凉嗖嗖的。虽然K所在的村子,城堡被描写的如此夸张,可是它却是一个很好的现实生活的写照,拨开覆盖在它上面的比喻的装饰之后,看到的,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无论社会的硬件与软件如何变化。人心自古以来好像都是相似的,都是由种种情绪,种种冲动,种种感性和理性交织在一起而爆发出来,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共同生存也相互制约着,被一种看不见的像城堡似的力量威慑着,不能跨过雷池,不能挑战权威。所以每一个敬畏着城堡的人,也只能在这样漫长的冬天里慢慢熬着自己的日子。
这部小说一开始的情节并不吸引人,而且可以说有一点拖沓,作者好像故意不想这么容易就让读者明白书里的内容似的,虽然都是一些貌似小事的事情,可是一定要让两个人用超级长的对白绕来绕去,有时连续10几页是一段,而这一段有可能全部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些纠结于小事的对白很让人晕晕欲睡。一直到主人公K到信差巴纳巴斯家去,听到巴纳巴斯的姐姐讲她家里的历史,简介中的情节才一一显露出来。巴纳巴斯的妹妹拒绝城堡老爷,一家人反而被所有人蔑视,失去了一切,然后他们的父母竟然为受侮辱而到处求人原谅,姐姐又牺牲自己,利用接近跟班企图重新与城堡建立联系。
这一段我想每一个读过城堡的人都能明白而且喜欢。我承认我也是从那段开始才喜欢城堡的,它荒谬离奇,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有的地方非常搞笑地写出那个社会的丑态和悲哀,如说老爷们办公事的时候,一般都在晚上睡觉前,或是早晨刚醒还未起床想在床上再伸个懒腰的时候。当然还有凄惨的,像巴纳巴斯家的父亲,在冰天雪地里等了好几个月,想在路上拦到某位好心的老爷能够给他们定罪,让他们可以回归村里人的圈子。
我一直在想,简介里面只写了这一部分,是不是因为只有这一部分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虽然卡夫卡的这一段自是写得精妙绝伦,但是他的其余不好理解的笔墨,我想更应该是它的精华所在。(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像是有一本书中所讲,虽然读不懂,但是却知道自己正在读一本好书。)按卡夫卡的朋友在后记中讲,真正作者想表达的是K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追求简简单单的幸福。因为卡夫卡是孤独的,所以他就像这个K,去寻找那点属于自己的温暖。整本书都笼罩着一团深深的悲哀的孤独感,里面也有讽刺而幽默的地方,但是笑过之后感觉到心里凉嗖嗖的。虽然K所在的村子,城堡被描写的如此夸张,可是它却是一个很好的现实生活的写照,拨开覆盖在它上面的比喻的装饰之后,看到的,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无论社会的硬件与软件如何变化。人心自古以来好像都是相似的,都是由种种情绪,种种冲动,种种感性和理性交织在一起而爆发出来,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共同生存也相互制约着,被一种看不见的像城堡似的力量威慑着,不能跨过雷池,不能挑战权威。所以每一个敬畏着城堡的人,也只能在这样漫长的冬天里慢慢熬着自己的日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