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这么轻松简截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这些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我最初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简直不能相信这竟是鲁迅先生所写。文字之真切与悲痛,直指最深的内心深处。以前看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起来是饶有趣味的,而突然看到《伤逝》,则给我无比惊艳之感。
《伤逝》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不仅因为这是鲁迅先生的倾情之作,也是因为我感受到文字之中透露出一种真诚与希望。因为绝望与无助,这份希望便显得更加可贵。
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是很多年以前的电影。在当时,这部电影的摄影和剪辑手法可谓别具一格。大量的人物特写和推拉镜头交错运用,此起彼伏,使得画面活动起来了,却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多次的闪回和叠化,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镜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夜戏中,对于光线的处理也是独具匠心。一点,一团,一簇,光线被集中在画面的某处,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寂默。缓慢的影片节奏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奈,一种大无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两位主演王心刚和林盈的表演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夸张、不矫揉、不造作的表演,自然天成。
内心戏的效果表现出来了,悲剧性的人物命运也就缓缓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时代的背景下,人物的命运遭遇时代的束缚与牵绊,随着时代的步伐浮浮沉沉,无法左右的是自己的命运,更是自己的内心。涓生的迷惘与焦躁,子君的隐忍与沉默。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却向着各自的那个小小的角落驶去。生活的清苦与茫然,前方的道路又模糊不明,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涓生开始觉得自己无法给子君幸福,而他又觉得子君早已厌倦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了。他要还自由给子君。他决定和子君分手,决绝的分手,也是无可奈何。而子君的死去,他才意识到,原来子君始终爱着自己,是自己亲手毁了子君的一生。当子君勇敢地和涓生同居开始,子君的一生就已是系于涓生。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敢于不顾流言蜚语而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守,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子君什么都不顾了,她只要自由,她只要爱。而在当时,两个人的生存都面临着问题,没有温饱,又何来幸福?生活到了山穷水尽之时,离别成了最后的结局。子君的离开依然是那样决绝,犹如她刚来时那样。于是,子君的死亡仿佛成为必然,因为像她那样独立的女性,怎能生活在一个被流言与鄙视紧紧围绕的王国之中呢?小说和电影都没有交代子君死亡的原因,只有观者自己去猜度,去领悟了。
子君的死亡是涓生悔恨和悲哀的源头,他的一生都将背负这庞大的虚空独自前行。在涓生念念叨叨的独白中,所有的痛苦与凄惨涌现出来,犹如一团地狱的烈火,灼烧着涓生,也灼烧着我的心。这场彻底的悲剧才终于走到了尽头,也走向了恒久。
前不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发现其中有些词语的运用是非常独到的。比如记念、绍介、智识、模胡、豫期、合式等等,还有“哪”作“那”。在我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的同时,也欣赏起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来。一个作家对于字词句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何种组合,何种排列才是最独特和最彰显个性的,这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与脑力提炼得来的。
前不久看完港剧《巾帼枭雄》,记得里面的主人公柴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最重要的就是痛快!我想说,看完这部港剧就是“痛快”!人生在世,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可以活多久,不知道可以活多少个十年,生命短暂,何不痛痛快快活一场,也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
痛痛快快活一场,爱一场,痛一场,恨一场••••••世间所有情感全部经历一场。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但最终我们不过殊途同归。所以不要羡慕他人的命运而觉自己命运悲惨。接受自己的命运,即是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你找到了其中的几种?还是你从来没有尝试过任何的可能性?
人的一生弹指一瞬,定要好好把握,不给自己将来后悔的机会。世间万般苦难,无论痛苦,无论悲伤,无论幸福,我们去经历,去感知。努力开创自己的生路,不惧怕任何困难,一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经得起风浪,经得起考验,人生才算完整,才算圆满。
柴九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与四奶奶这对知己,这对共患难的生死之交,感动了每一个看这部港剧的人。我说,看港剧就是痛快!这个过程犹如抒写一首精妙绝伦的好诗,一气呵成!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还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港剧节奏快自不必说,一口气看下来才叫过瘾!
中国内地一年要制作一千多集的电视剧,成为全世界制作电视剧集数最多的国家,可这其中好的电视剧有几部?能被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又有几部?内地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而往往一部电视剧会在好多个电视台播出,时间可以延长很久很久,这样翻来覆去重复播放,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却会让观者感到厌烦。比如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做得好,可是一到寒暑假,荧屏上就全被《还珠格格》这样多年前的电视剧给占据了。我还记得当年湖南卫视播放《大长今》和《金枝欲孽》时的轰动,就连这样经典的电视剧也是内地少有出现的。而央视播放的大都是自己制作的电视剧,数量多,重复也较少。其他电视台仿佛跟风一样,只要哪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高,就争相播出。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赚收视率,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现在几乎不看电视,多是看看新闻。在杭州的时候倒是凤凰卫视看得多,因为内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收不到凤凰卫视的。内地的娱乐节目更是不喜欢了,比如《快乐大本营》,总觉得没有李湘还在的那个时候好看了。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很多我想看的,可以在网上找到,所以对于电视的依耐性越来越小。而内地电视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期待看到好的电视节目的出现,也期待内地的电视剧更加进步。所以,中国的电视工作者要更加努力才行啊!
现在,韩剧不行了,日剧成了小众,美剧深受年轻人喜欢,内地剧中主旋律最受推崇,只有港剧还保持着一贯的水准,老少皆宜。
我是看着港剧长大的,对于喜爱的港剧更是如数家珍。我就纳闷为什么优秀的港剧无法及时被引进到内地,就算被引进,也是要等到首播之后过去好久好久才得以实现。比如《金枝欲孽》我是在2003年看到的,可是到了2005年才被湖南卫视引进。可是碟片早已在港剧首播的同时就在内地市场面市了。真是多亏了碟片和网络,使得港剧迷们可以同步观看到首播的港剧。前段时间看完82集的《珠光宝气》,这部港剧可谓是达到了港剧制作的巅峰水平,它的观赏程度不会亚于任何一部美剧。我期待这部制作精良、美轮美奂的港剧能被更多的内地观众见到。我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港剧能早日被内地电视台引进,让港剧再次活现在我们的电视荧屏上吧,让我们再次找到当年观看港剧时的激动与兴奋的感觉吧,唤醒那些深埋记忆之中的童年时光,已经消失的感觉又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重温那些成长的日子,回忆之精华,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永远不会老去,永远不会消逝。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这么轻松简截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这些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我最初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简直不能相信这竟是鲁迅先生所写。文字之真切与悲痛,直指最深的内心深处。以前看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起来是饶有趣味的,而突然看到《伤逝》,则给我无比惊艳之感。
《伤逝》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不仅因为这是鲁迅先生的倾情之作,也是因为我感受到文字之中透露出一种真诚与希望。因为绝望与无助,这份希望便显得更加可贵。
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是很多年以前的电影。在当时,这部电影的摄影和剪辑手法可谓别具一格。大量的人物特写和推拉镜头交错运用,此起彼伏,使得画面活动起来了,却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多次的闪回和叠化,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镜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夜戏中,对于光线的处理也是独具匠心。一点,一团,一簇,光线被集中在画面的某处,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寂默。缓慢的影片节奏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奈,一种大无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两位主演王心刚和林盈的表演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夸张、不矫揉、不造作的表演,自然天成。
内心戏的效果表现出来了,悲剧性的人物命运也就缓缓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时代的背景下,人物的命运遭遇时代的束缚与牵绊,随着时代的步伐浮浮沉沉,无法左右的是自己的命运,更是自己的内心。涓生的迷惘与焦躁,子君的隐忍与沉默。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却向着各自的那个小小的角落驶去。生活的清苦与茫然,前方的道路又模糊不明,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涓生开始觉得自己无法给子君幸福,而他又觉得子君早已厌倦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了。他要还自由给子君。他决定和子君分手,决绝的分手,也是无可奈何。而子君的死去,他才意识到,原来子君始终爱着自己,是自己亲手毁了子君的一生。当子君勇敢地和涓生同居开始,子君的一生就已是系于涓生。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敢于不顾流言蜚语而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守,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子君什么都不顾了,她只要自由,她只要爱。而在当时,两个人的生存都面临着问题,没有温饱,又何来幸福?生活到了山穷水尽之时,离别成了最后的结局。子君的离开依然是那样决绝,犹如她刚来时那样。于是,子君的死亡仿佛成为必然,因为像她那样独立的女性,怎能生活在一个被流言与鄙视紧紧围绕的王国之中呢?小说和电影都没有交代子君死亡的原因,只有观者自己去猜度,去领悟了。
子君的死亡是涓生悔恨和悲哀的源头,他的一生都将背负这庞大的虚空独自前行。在涓生念念叨叨的独白中,所有的痛苦与凄惨涌现出来,犹如一团地狱的烈火,灼烧着涓生,也灼烧着我的心。这场彻底的悲剧才终于走到了尽头,也走向了恒久。
前不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发现其中有些词语的运用是非常独到的。比如记念、绍介、智识、模胡、豫期、合式等等,还有“哪”作“那”。在我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的同时,也欣赏起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来。一个作家对于字词句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何种组合,何种排列才是最独特和最彰显个性的,这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与脑力提炼得来的。
前不久看完港剧《巾帼枭雄》,记得里面的主人公柴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最重要的就是痛快!我想说,看完这部港剧就是“痛快”!人生在世,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可以活多久,不知道可以活多少个十年,生命短暂,何不痛痛快快活一场,也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
痛痛快快活一场,爱一场,痛一场,恨一场••••••世间所有情感全部经历一场。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但最终我们不过殊途同归。所以不要羡慕他人的命运而觉自己命运悲惨。接受自己的命运,即是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你找到了其中的几种?还是你从来没有尝试过任何的可能性?
人的一生弹指一瞬,定要好好把握,不给自己将来后悔的机会。世间万般苦难,无论痛苦,无论悲伤,无论幸福,我们去经历,去感知。努力开创自己的生路,不惧怕任何困难,一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经得起风浪,经得起考验,人生才算完整,才算圆满。
柴九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与四奶奶这对知己,这对共患难的生死之交,感动了每一个看这部港剧的人。我说,看港剧就是痛快!这个过程犹如抒写一首精妙绝伦的好诗,一气呵成!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还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港剧节奏快自不必说,一口气看下来才叫过瘾!
中国内地一年要制作一千多集的电视剧,成为全世界制作电视剧集数最多的国家,可这其中好的电视剧有几部?能被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又有几部?内地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而往往一部电视剧会在好多个电视台播出,时间可以延长很久很久,这样翻来覆去重复播放,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却会让观者感到厌烦。比如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做得好,可是一到寒暑假,荧屏上就全被《还珠格格》这样多年前的电视剧给占据了。我还记得当年湖南卫视播放《大长今》和《金枝欲孽》时的轰动,就连这样经典的电视剧也是内地少有出现的。而央视播放的大都是自己制作的电视剧,数量多,重复也较少。其他电视台仿佛跟风一样,只要哪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高,就争相播出。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赚收视率,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现在几乎不看电视,多是看看新闻。在杭州的时候倒是凤凰卫视看得多,因为内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收不到凤凰卫视的。内地的娱乐节目更是不喜欢了,比如《快乐大本营》,总觉得没有李湘还在的那个时候好看了。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很多我想看的,可以在网上找到,所以对于电视的依耐性越来越小。而内地电视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期待看到好的电视节目的出现,也期待内地的电视剧更加进步。所以,中国的电视工作者要更加努力才行啊!
现在,韩剧不行了,日剧成了小众,美剧深受年轻人喜欢,内地剧中主旋律最受推崇,只有港剧还保持着一贯的水准,老少皆宜。
我是看着港剧长大的,对于喜爱的港剧更是如数家珍。我就纳闷为什么优秀的港剧无法及时被引进到内地,就算被引进,也是要等到首播之后过去好久好久才得以实现。比如《金枝欲孽》我是在2003年看到的,可是到了2005年才被湖南卫视引进。可是碟片早已在港剧首播的同时就在内地市场面市了。真是多亏了碟片和网络,使得港剧迷们可以同步观看到首播的港剧。前段时间看完82集的《珠光宝气》,这部港剧可谓是达到了港剧制作的巅峰水平,它的观赏程度不会亚于任何一部美剧。我期待这部制作精良、美轮美奂的港剧能被更多的内地观众见到。我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港剧能早日被内地电视台引进,让港剧再次活现在我们的电视荧屏上吧,让我们再次找到当年观看港剧时的激动与兴奋的感觉吧,唤醒那些深埋记忆之中的童年时光,已经消失的感觉又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重温那些成长的日子,回忆之精华,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永远不会老去,永远不会消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