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体验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自觉面貌可憎。按这句话来说,我已经是青面獠牙的BOSS级怪物了。为了美容,寻了几本书来读。
第一本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作为一名失败的理科生,我挺喜欢看科普读物,可惜没多少人喜欢写。难得看到这样一本填补空白的书出版,又得到许多赞许,于是满怀期待地买了下来。果然有些地方很幽默,但大部分的包袱都像近几年的相声——本身不好笑,非要使劲胳肢你。科普的要义是传播知识,适度的包装有助于达到目的,花里胡哨绕来绕去只会造成干扰。我想我还是看平实的“硬”科普算了,只要比SCI的论文好看就成。
接着看了《小团圆》。我不是张爱玲的粉丝,买这本书只因为腰封上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看完才知道,这是全书最热情的一句话,还不是正文。看张爱玲的书总觉得很冷清,这部小说也是,甚至能想象她写作时淡淡的表情。纵使心里如何波澜起伏,语气总是淡淡的。而前半部分全是关于家庭背景的细碎描述,使这部小说在冷清之外,又多了一层沉闷。我对于复杂的家族关系一向极不敏感(自己家族谱还没整明白呢),以致差点没看下去,直到后半部分,才看出彩……好吧,我就是个粗人。
在这两本书之间,穿插了两本小书——《窄门》和《寻常放荡》。前者是一个文青送给我的,说是要“引诱”我去为成都的旅游业作贡献。看毕我告诉他,你丫成功了。这是我见过的写得最好的软文。作者的文字很老派,尽力渲染宽窄巷子如何悠远如何人文,许多反复,略显啰嗦,所幸他说的是事实。而对于欧阳应霁,我以前看过他的《半饱》,现在再看这本,一如既往——我很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但不太喜欢他的文字,没什么看头。看完如同水过鸭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越来越难找到阅读快感。从前那些感同身受,那些美丽哀愁,那些会心一笑,都越来越少。我必须给自己诸多暗示,“这些知识很有用”“全价买的书不能浪费”,诸如此类,才能把一本书看完……
第一本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作为一名失败的理科生,我挺喜欢看科普读物,可惜没多少人喜欢写。难得看到这样一本填补空白的书出版,又得到许多赞许,于是满怀期待地买了下来。果然有些地方很幽默,但大部分的包袱都像近几年的相声——本身不好笑,非要使劲胳肢你。科普的要义是传播知识,适度的包装有助于达到目的,花里胡哨绕来绕去只会造成干扰。我想我还是看平实的“硬”科普算了,只要比SCI的论文好看就成。
接着看了《小团圆》。我不是张爱玲的粉丝,买这本书只因为腰封上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看完才知道,这是全书最热情的一句话,还不是正文。看张爱玲的书总觉得很冷清,这部小说也是,甚至能想象她写作时淡淡的表情。纵使心里如何波澜起伏,语气总是淡淡的。而前半部分全是关于家庭背景的细碎描述,使这部小说在冷清之外,又多了一层沉闷。我对于复杂的家族关系一向极不敏感(自己家族谱还没整明白呢),以致差点没看下去,直到后半部分,才看出彩……好吧,我就是个粗人。
在这两本书之间,穿插了两本小书——《窄门》和《寻常放荡》。前者是一个文青送给我的,说是要“引诱”我去为成都的旅游业作贡献。看毕我告诉他,你丫成功了。这是我见过的写得最好的软文。作者的文字很老派,尽力渲染宽窄巷子如何悠远如何人文,许多反复,略显啰嗦,所幸他说的是事实。而对于欧阳应霁,我以前看过他的《半饱》,现在再看这本,一如既往——我很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但不太喜欢他的文字,没什么看头。看完如同水过鸭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越来越难找到阅读快感。从前那些感同身受,那些美丽哀愁,那些会心一笑,都越来越少。我必须给自己诸多暗示,“这些知识很有用”“全价买的书不能浪费”,诸如此类,才能把一本书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