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 暂存
在看释迦牟尼的身世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段:
说有一天,释迦牟尼带着侍从出游,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在南门看见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我非为众生脱离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
这段话初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后来发现来自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总之,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难,释迦牟尼开始了修行。
后来说缘起,说一切事物皆有因缘,缘合故有 缘尽则灭,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有始就有终,有终就有始,一切事物都不是常有,世界本身为空,故不可以执常。而一旦人被这世界的假有所迷惑,以妄取之知去判断、去执取这个世界,那就会陷入到无尽痛苦的轮回之中。人、物的聚散离合,如果以妄取之知去执有,等到失去的时候便会痛苦万分,殊不知人物财货,都不是常。所以最后说般若,说涅槃,就是以玄虚就映照性空,简单的说就是以不执取的智慧,去映照万物的本性(星空)。这和道家说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一个意思,说不执取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外物起则如实的反应事物本来面包,外物散了则也不在心中留下一丝一毫。
再后来说到物与我的没有区别,说物和我本没有区别,因为妄智去执取假有的区别,所有边有了人生的痛苦,生死本没有区别,因为执取了假有的区别,所有才有人的四大患,这和老子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差不多,说人有那么多祸患,都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存在。我的理解,肯定不是唆使人去自杀,而是强调精神上的不要执取物我的区别。毕竟同为道家的庄子里面有一句:安时处顺,说人活着的时候就做活着的事,人死了就安心的离开,不贪恋生,如果死了之后真有鬼魂,那就安心的做鬼魂该做的事情。庄子还从树木和船的关系来论证得和失,成与毁没有定论,树木做成船,从船来看是这是成,从木来看就是毁。但从道的角度来看,就没有成,也没有毁。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众人脱离苦海,佛家有了般若智慧,道家有了一起之始---道,都是告诉人们,从最上、本元来看,没有得失、没有生死。没有了得失和生死,那人生的所有烦恼都可以被取消了。
问题出来了,想我这样的一般人,看般若也好,看道也好,都是为了摆脱失去的痛苦,虽然如此,但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把得与失看成一样,意味着不仅仅失去的时候没有痛苦,得到的时候,也就没有快乐,这似乎并不是我想要的。就好像为情所累的少年想出家遁入空门,但梯度之时还心心念着在山下和心上人在一起的快乐,一旦入了空门,那快乐就和悲伤一道没有了?
如果人生的快乐都没有了?那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那么总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最终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甚至最终的答案就是人生本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入道,没有入涅槃或者般若,所以不知道从道或者般若的角度来看,人生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意义,猜想可能会有一个答案,也可能到了那种境界之后,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不存在了。
虽然还没有这个问题的,到至少我有少少瞄到一些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应该做些什么,道家,就如上所说的“安时处顺”,就是做正常人该做的事情,大乘佛家说菩萨涅槃之后就要普度众生,但这个普渡也不是去执取,而是如“佛渡有缘人”,因缘而度人,无缘也不执意去度。菩萨“终生言、未尝言”,菩萨说了一辈子,但就跟一句话都没说一样。总而言之,入道也好入佛也好,入了之后你还是一般的人,做的事情还一般的事情。
除此之外,是不是入道如佛之后所有的快乐也一同没了呢?还是说有新的快乐来代替?暂时无法回答。如果真的没有快乐,那还是真令人蛮遗憾的事情。返倒是儒家的“圣人有情而无累”,到还可以理解,圣人也有感情,但可以通过理智的思考而不受累。
以上都是这段时间的碎碎念,想到哪写到哪,实在没有章法,只为做个记录而已。
这几天读数,读到佛学才知道“一入佛门深似海”,佛学里面的思想庞大巍然,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希望将来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说有一天,释迦牟尼带着侍从出游,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在南门看见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我非为众生脱离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
这段话初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后来发现来自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总之,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难,释迦牟尼开始了修行。
后来说缘起,说一切事物皆有因缘,缘合故有 缘尽则灭,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有始就有终,有终就有始,一切事物都不是常有,世界本身为空,故不可以执常。而一旦人被这世界的假有所迷惑,以妄取之知去判断、去执取这个世界,那就会陷入到无尽痛苦的轮回之中。人、物的聚散离合,如果以妄取之知去执有,等到失去的时候便会痛苦万分,殊不知人物财货,都不是常。所以最后说般若,说涅槃,就是以玄虚就映照性空,简单的说就是以不执取的智慧,去映照万物的本性(星空)。这和道家说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一个意思,说不执取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外物起则如实的反应事物本来面包,外物散了则也不在心中留下一丝一毫。
再后来说到物与我的没有区别,说物和我本没有区别,因为妄智去执取假有的区别,所有边有了人生的痛苦,生死本没有区别,因为执取了假有的区别,所有才有人的四大患,这和老子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差不多,说人有那么多祸患,都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存在。我的理解,肯定不是唆使人去自杀,而是强调精神上的不要执取物我的区别。毕竟同为道家的庄子里面有一句:安时处顺,说人活着的时候就做活着的事,人死了就安心的离开,不贪恋生,如果死了之后真有鬼魂,那就安心的做鬼魂该做的事情。庄子还从树木和船的关系来论证得和失,成与毁没有定论,树木做成船,从船来看是这是成,从木来看就是毁。但从道的角度来看,就没有成,也没有毁。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众人脱离苦海,佛家有了般若智慧,道家有了一起之始---道,都是告诉人们,从最上、本元来看,没有得失、没有生死。没有了得失和生死,那人生的所有烦恼都可以被取消了。
问题出来了,想我这样的一般人,看般若也好,看道也好,都是为了摆脱失去的痛苦,虽然如此,但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把得与失看成一样,意味着不仅仅失去的时候没有痛苦,得到的时候,也就没有快乐,这似乎并不是我想要的。就好像为情所累的少年想出家遁入空门,但梯度之时还心心念着在山下和心上人在一起的快乐,一旦入了空门,那快乐就和悲伤一道没有了?
如果人生的快乐都没有了?那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那么总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最终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甚至最终的答案就是人生本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入道,没有入涅槃或者般若,所以不知道从道或者般若的角度来看,人生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意义,猜想可能会有一个答案,也可能到了那种境界之后,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不存在了。
虽然还没有这个问题的,到至少我有少少瞄到一些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应该做些什么,道家,就如上所说的“安时处顺”,就是做正常人该做的事情,大乘佛家说菩萨涅槃之后就要普度众生,但这个普渡也不是去执取,而是如“佛渡有缘人”,因缘而度人,无缘也不执意去度。菩萨“终生言、未尝言”,菩萨说了一辈子,但就跟一句话都没说一样。总而言之,入道也好入佛也好,入了之后你还是一般的人,做的事情还一般的事情。
除此之外,是不是入道如佛之后所有的快乐也一同没了呢?还是说有新的快乐来代替?暂时无法回答。如果真的没有快乐,那还是真令人蛮遗憾的事情。返倒是儒家的“圣人有情而无累”,到还可以理解,圣人也有感情,但可以通过理智的思考而不受累。
以上都是这段时间的碎碎念,想到哪写到哪,实在没有章法,只为做个记录而已。
这几天读数,读到佛学才知道“一入佛门深似海”,佛学里面的思想庞大巍然,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希望将来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