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美,值得付出一切代价
这段时间新工作上手很忙,看书的时间少了很多,以至于一本书整整看了一个月,不过终于看完了。为了防止由于记忆衰退而引起的遗忘,趁着夜深人不静的时候,把自己看完书之后所留下的想法记录下来。
一、 奥尔罕·帕慕克这个作者太厉害了!
今年上半年,我各种乱七八糟的书加起来看了大概有20本,这一本是我上半年以来看到的设计得最好的书!
作者运用的叙述方式很奇特,分散不同的角度连贯叙述,类似于《意外杀人事件》的方式。但是又有不同,《意外》是在每个不同的方向刻画了同一个事情的发生,而《红》却是从不同的层次刻画了事情前进的方向和线索的贯穿,这样就显得高明多了。
由于小说本身是土耳其文,实在看不懂原著,所以要极力地向大家推介沈志兴这位翻译。我相信他是把这个书的原文意义翻译出来了的,而且在很多地方的成语与语句的运用,可能会给原著增光添彩了。
二、 真实的东西都是美的,你觉得Ta不美,只是因为你还没发觉。
这是我在文案广告里看到的一句话,但是用来描述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某些方面时,最是恰当不过的。
细密画家们对绘画的追求,对艺术的敬仰,可以从一副只有一条狗或者一匹马或者一棵树的画里感受到美妙,但是在和其他人谈及绘画的美好时,总会忍不住想到甚至提到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学徒,甚至只是某双眼睛、某个胳膊。他们自己也知道,即使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也是由于灌输了自己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的感情才看得见。
毕竟,一根塑料管多么精致你也不会产生感情,只能满足于某种社会的认可,但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即使Ta原是丑陋,但是真实与陪伴,让你想起时恨不得再从头遇见一次。
三、 世间中最美好的真实,源自于信仰。
当我们心中有某种信仰的时候,一切能让我们感觉更接近信仰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得不可置信。信奉真主安拉的细密画家们,从来不考虑那些美妙的绘画作品是来自于哪里,是什么人经过了什么样的战争才来到伊斯坦布尔的,他们只有在谈及“风格”与继承的时候,才会提及来源,但是也仅是为了表示绘画作品的原本之美。
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苛责他们对战争造成的影响的不管不顾,因为,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绘画离真主安拉的距离。
四、 真的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为其付出生命。美,能让人付出一切代价。
伊斯坦布尔和欧洲的一些细密画家们,在绘画欣赏中感受到了某些自己人生不可追及的高度时,会痛苦,会欢畅、会忧伤、会喜悦、会疯狂。在书里多次写到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些著名的了不起的细密画家们,在观赏到了真正美妙的绘画作品之后,在感觉到了真主安拉的光芒之后,甘愿刺瞎自己的双眼,因为“见过了这样美妙的作品,已经不需要再看见其他的作品”。而大部分沉溺于绘画的艺术海洋里的细密画家们,他们的毕生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在绘画中失明,因为这样才能证明他们的一生都在为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献身。
身为读者,我觉得这些秉持传承和规矩的细密画家们真是固执呆板得可爱。
五、 面对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这样定的小题目好像有点奇怪,但是我看的时候感受的确如此。在书里,奥尔罕·帕慕克无论是对穆斯林的描写、战争的刻画,还是事关暴力、美丽、情爱,用的都是一种清澈的旁观者角度来叙述,你看不到他的任何的立场。有时候他说“我是凶手”,有时候他是十二年后重返故乡的“黑”,有时候他是高明的细密画家,有时候他是美丽的谢库瑞,有时候他还是一只狗、一棵树。但事实上,他只是随着故事的节拍,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不做赞扬的肯定,不做夸张的否定。
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故事,他在看,他在说,但他不是故事里的人。
六、 如数家珍和走火入魔其实是一个意思吧?
当我们很爱很爱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连Ta最细微的地方都能拥有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的视角?
“黑”在姨夫的要求下,到各个细密画家中进行拜访时,这几位极其优秀的细密画家们对于绘画的了解让我甚为感动。当谈到“失明”和“个人风格”的时候,细密画家们每个人讲的不同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对绘画历史的深刻了解,也能看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更能隐约看出了凶手的蛛丝马迹。
差点跑题。总之,当他们面对“黑”的三个问题所做的答案的时候,简直就是“如数家珍”才能概括啊。
但是,他们的某些走火入魔的行为,也感觉好像呐。你看,奥斯曼大师为了感受到砧木儿时代的贝赫札德大师的画时,对美的那种抽痛的感受,转化成为了一种追求。他用当年贝赫札德刺瞎双眼的玳瑁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我勇敢、沉着、坚定地把金针插入了右眼的瞳孔。我的五脏六腑一沉,不是因为感觉到了自己的所做作为,而是我看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把针压进眼里,到手指的四分之一的深度,然后抽出来。
·······
如同我先前的臆测,世界的颜色并没有黯淡下来,而是好像温柔地渗溢晕散,彼此相容。但我仍然隐约可见所有的一切。"
在外人看来的“走火入魔”,为某种东西的喜爱而自我伤害,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精神,貌似有一丢丢理解那些不是为了别人、只是因为自己而自残的人的行为了。
其实还想说说为什么我看了两次还是猜错了凶手的,但我实在好困。算了,晚安。
![]() |
一、 奥尔罕·帕慕克这个作者太厉害了!
今年上半年,我各种乱七八糟的书加起来看了大概有20本,这一本是我上半年以来看到的设计得最好的书!
作者运用的叙述方式很奇特,分散不同的角度连贯叙述,类似于《意外杀人事件》的方式。但是又有不同,《意外》是在每个不同的方向刻画了同一个事情的发生,而《红》却是从不同的层次刻画了事情前进的方向和线索的贯穿,这样就显得高明多了。
由于小说本身是土耳其文,实在看不懂原著,所以要极力地向大家推介沈志兴这位翻译。我相信他是把这个书的原文意义翻译出来了的,而且在很多地方的成语与语句的运用,可能会给原著增光添彩了。
二、 真实的东西都是美的,你觉得Ta不美,只是因为你还没发觉。
这是我在文案广告里看到的一句话,但是用来描述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某些方面时,最是恰当不过的。
细密画家们对绘画的追求,对艺术的敬仰,可以从一副只有一条狗或者一匹马或者一棵树的画里感受到美妙,但是在和其他人谈及绘画的美好时,总会忍不住想到甚至提到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学徒,甚至只是某双眼睛、某个胳膊。他们自己也知道,即使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也是由于灌输了自己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的感情才看得见。
毕竟,一根塑料管多么精致你也不会产生感情,只能满足于某种社会的认可,但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即使Ta原是丑陋,但是真实与陪伴,让你想起时恨不得再从头遇见一次。
三、 世间中最美好的真实,源自于信仰。
当我们心中有某种信仰的时候,一切能让我们感觉更接近信仰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得不可置信。信奉真主安拉的细密画家们,从来不考虑那些美妙的绘画作品是来自于哪里,是什么人经过了什么样的战争才来到伊斯坦布尔的,他们只有在谈及“风格”与继承的时候,才会提及来源,但是也仅是为了表示绘画作品的原本之美。
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苛责他们对战争造成的影响的不管不顾,因为,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绘画离真主安拉的距离。
四、 真的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为其付出生命。美,能让人付出一切代价。
伊斯坦布尔和欧洲的一些细密画家们,在绘画欣赏中感受到了某些自己人生不可追及的高度时,会痛苦,会欢畅、会忧伤、会喜悦、会疯狂。在书里多次写到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些著名的了不起的细密画家们,在观赏到了真正美妙的绘画作品之后,在感觉到了真主安拉的光芒之后,甘愿刺瞎自己的双眼,因为“见过了这样美妙的作品,已经不需要再看见其他的作品”。而大部分沉溺于绘画的艺术海洋里的细密画家们,他们的毕生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在绘画中失明,因为这样才能证明他们的一生都在为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献身。
身为读者,我觉得这些秉持传承和规矩的细密画家们真是固执呆板得可爱。
五、 面对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这样定的小题目好像有点奇怪,但是我看的时候感受的确如此。在书里,奥尔罕·帕慕克无论是对穆斯林的描写、战争的刻画,还是事关暴力、美丽、情爱,用的都是一种清澈的旁观者角度来叙述,你看不到他的任何的立场。有时候他说“我是凶手”,有时候他是十二年后重返故乡的“黑”,有时候他是高明的细密画家,有时候他是美丽的谢库瑞,有时候他还是一只狗、一棵树。但事实上,他只是随着故事的节拍,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不做赞扬的肯定,不做夸张的否定。
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故事,他在看,他在说,但他不是故事里的人。
六、 如数家珍和走火入魔其实是一个意思吧?
当我们很爱很爱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连Ta最细微的地方都能拥有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的视角?
“黑”在姨夫的要求下,到各个细密画家中进行拜访时,这几位极其优秀的细密画家们对于绘画的了解让我甚为感动。当谈到“失明”和“个人风格”的时候,细密画家们每个人讲的不同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对绘画历史的深刻了解,也能看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更能隐约看出了凶手的蛛丝马迹。
差点跑题。总之,当他们面对“黑”的三个问题所做的答案的时候,简直就是“如数家珍”才能概括啊。
但是,他们的某些走火入魔的行为,也感觉好像呐。你看,奥斯曼大师为了感受到砧木儿时代的贝赫札德大师的画时,对美的那种抽痛的感受,转化成为了一种追求。他用当年贝赫札德刺瞎双眼的玳瑁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我勇敢、沉着、坚定地把金针插入了右眼的瞳孔。我的五脏六腑一沉,不是因为感觉到了自己的所做作为,而是我看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把针压进眼里,到手指的四分之一的深度,然后抽出来。
·······
如同我先前的臆测,世界的颜色并没有黯淡下来,而是好像温柔地渗溢晕散,彼此相容。但我仍然隐约可见所有的一切。"
在外人看来的“走火入魔”,为某种东西的喜爱而自我伤害,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精神,貌似有一丢丢理解那些不是为了别人、只是因为自己而自残的人的行为了。
其实还想说说为什么我看了两次还是猜错了凶手的,但我实在好困。算了,晚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