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味增拉面
我坐37U,晃了十来分钟就在凼仔市区下了车。走在那么久违的路上才知道自己原来对它们如此熟悉。怎么看马路,怎么叫车子停下来让人过,哪个车站过那几辆车,哪个地方有哪间店,都清清楚楚。我深深地怀疑自己患上了怀旧病,明明没有什么感情的地方,一旦故地重游,依然在心里面某个地方兴风作浪般隐隐作痛。我知道,这样的痛,大概也跟另外一些事情有关。
我之所以过来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怀旧”,新校园超市东西不全且价格奇贵,我受不了,平常买的都买不到,超市里面的comebuy店那个阿姨连最简单的中杯珍珠奶茶都调不好。一切都是新的固然是好事,但也有很不好的地方:处处生硬脱节,生活中多了一小点一小点的磕磕碰碰,积累起来就叫人抓狂。
书院费里面包了吃食,而我又惯常地不吃晚饭,所以饭钱省下来不少,在百佳逛的时候也阔绰了许多,买了一直舍不得买的北海道盒装牛奶、瑞士产巧克力威化,颇为满足,只是经过熟食盒饭档的时候,想起来他的朋友圈,自己在美国时候的纠结,心里面飘过了一些微妙的不快,跟“怀旧”之情夹杂在一起,酸涩味道更重。买完单我走出来,经过平日的地产中介点,发现它变成了味增拉面店,他向来喜欢吃日本东西,我走过去看了看价钱牌,这样贵的店他大概又不会吃。于是我走进去,坐了一人位,这位置颇有当年在日本吃第一顿寿司时的感觉,窄窄的;服务员随即递过来一杯冰水。餐牌较简单,以不同地区的味增为卖点,我点了一个北海道味增,配蔬菜。
我对他并没有过多么真挚的感情,但在等待拉面的过程中,我却频频忆起跟他一起吃饭时缩在他身边任由他给我夹菜装粥递调料的场景,这些我最不愿意承认也最容易相信的虚妄至今看来都甚是温馨,而这份“温馨”又进一步加重了我对人情薄如纸这一客观事实的感慨。其实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样的一天并不会太远,只不过他转身的方式实在比我想象中还要奇特。
沉思中拉面上来了,卖相的确好,料也足,对得起价钱。我夹起卤蛋咬了一口,入味且软滑;蔬菜新鲜,且没有烹得太熟,有大自然的味道;配在一旁的叉烧我并不太想吃,毕竟是夜晚,但忍不住还是咬了几口,半肥瘦,肥肉入口即溶,瘦肉留香,中规中矩;面条咬劲较足,黄澄澄的汤汁大概就是精华之所在,配着面吃,优点依旧是相当入味,也有味增的鲜味,无奈我并不是品尝味增的行家,好的坏的傻傻分不清楚,只知多吃几口以后就渐有味道太过浓重的感觉,怪不得服务员给的是冰水而非大麦茶一类的。
坐在我旁边几个位置之外的也是一个独自吃面的人。我们两个俱无言,只顾“簌簌”吸面条喝汤,跟四周家人朋友结伴而来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我偷偷观察了他一下:那是个颇为瘦削,上身穿着枣红色有领T恤,下身搭配蓝色牛仔裤,戴着金边眼睛的男人。这样的装扮在澳门男人当中十分普遍,通常让人没有办法准确判断他们的年龄,三十五六还是四十五六皆难说,只知道肯定是正宗本地人。不知怎的看着他我就想起《孤独的美食家》当中那个日本大叔,转而联想到同样处境下的自己,那种对孤独的别致感受从身体里面缓缓地生长起来,一时间盖过了故地故人皆不再的感伤。
是啊,我本就一个人来往惯了。他去香港交流以后,我们回到澳门之前,我还下定决心开学后要跟他说说清楚,然后想像了一把自己重新获得一个人的自由的场景。一个人吃想吃的店、一个人看想看的电影、一个人周六回拱北喝个咖啡,不用考虑那么多。跟陪伴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自由一些。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只是世事并非非黑即白,开心过,自然会有所眷恋,不过是鱼与熊掌的问题,而在二者含金量的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选择其实并不难。
吃饱后我去七仔买电话卡,路过银行发现了一大帮澳大的同学,很是惊讶,没有想到他们也会跑那么远回凼仔来,回程的巴士上更为夸张,一堆堆的都是拿着新苗购物袋的学生,我开始为学校超市的生意而担忧。但是又一想,任何事情的适应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过针对学校超市而言,我的耐心显然并没有太大必要,大不了依旧像从前一样,一星期下山一次,不过是路途稍远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年须臾即逝,一点点的伤怀大概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人生在世,只有保持自己的姿态、捍卫自己的心和梦想最为重要,其余的,都只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罢了。
我之所以过来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怀旧”,新校园超市东西不全且价格奇贵,我受不了,平常买的都买不到,超市里面的comebuy店那个阿姨连最简单的中杯珍珠奶茶都调不好。一切都是新的固然是好事,但也有很不好的地方:处处生硬脱节,生活中多了一小点一小点的磕磕碰碰,积累起来就叫人抓狂。
书院费里面包了吃食,而我又惯常地不吃晚饭,所以饭钱省下来不少,在百佳逛的时候也阔绰了许多,买了一直舍不得买的北海道盒装牛奶、瑞士产巧克力威化,颇为满足,只是经过熟食盒饭档的时候,想起来他的朋友圈,自己在美国时候的纠结,心里面飘过了一些微妙的不快,跟“怀旧”之情夹杂在一起,酸涩味道更重。买完单我走出来,经过平日的地产中介点,发现它变成了味增拉面店,他向来喜欢吃日本东西,我走过去看了看价钱牌,这样贵的店他大概又不会吃。于是我走进去,坐了一人位,这位置颇有当年在日本吃第一顿寿司时的感觉,窄窄的;服务员随即递过来一杯冰水。餐牌较简单,以不同地区的味增为卖点,我点了一个北海道味增,配蔬菜。
我对他并没有过多么真挚的感情,但在等待拉面的过程中,我却频频忆起跟他一起吃饭时缩在他身边任由他给我夹菜装粥递调料的场景,这些我最不愿意承认也最容易相信的虚妄至今看来都甚是温馨,而这份“温馨”又进一步加重了我对人情薄如纸这一客观事实的感慨。其实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样的一天并不会太远,只不过他转身的方式实在比我想象中还要奇特。
沉思中拉面上来了,卖相的确好,料也足,对得起价钱。我夹起卤蛋咬了一口,入味且软滑;蔬菜新鲜,且没有烹得太熟,有大自然的味道;配在一旁的叉烧我并不太想吃,毕竟是夜晚,但忍不住还是咬了几口,半肥瘦,肥肉入口即溶,瘦肉留香,中规中矩;面条咬劲较足,黄澄澄的汤汁大概就是精华之所在,配着面吃,优点依旧是相当入味,也有味增的鲜味,无奈我并不是品尝味增的行家,好的坏的傻傻分不清楚,只知多吃几口以后就渐有味道太过浓重的感觉,怪不得服务员给的是冰水而非大麦茶一类的。
坐在我旁边几个位置之外的也是一个独自吃面的人。我们两个俱无言,只顾“簌簌”吸面条喝汤,跟四周家人朋友结伴而来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我偷偷观察了他一下:那是个颇为瘦削,上身穿着枣红色有领T恤,下身搭配蓝色牛仔裤,戴着金边眼睛的男人。这样的装扮在澳门男人当中十分普遍,通常让人没有办法准确判断他们的年龄,三十五六还是四十五六皆难说,只知道肯定是正宗本地人。不知怎的看着他我就想起《孤独的美食家》当中那个日本大叔,转而联想到同样处境下的自己,那种对孤独的别致感受从身体里面缓缓地生长起来,一时间盖过了故地故人皆不再的感伤。
是啊,我本就一个人来往惯了。他去香港交流以后,我们回到澳门之前,我还下定决心开学后要跟他说说清楚,然后想像了一把自己重新获得一个人的自由的场景。一个人吃想吃的店、一个人看想看的电影、一个人周六回拱北喝个咖啡,不用考虑那么多。跟陪伴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自由一些。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只是世事并非非黑即白,开心过,自然会有所眷恋,不过是鱼与熊掌的问题,而在二者含金量的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选择其实并不难。
吃饱后我去七仔买电话卡,路过银行发现了一大帮澳大的同学,很是惊讶,没有想到他们也会跑那么远回凼仔来,回程的巴士上更为夸张,一堆堆的都是拿着新苗购物袋的学生,我开始为学校超市的生意而担忧。但是又一想,任何事情的适应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过针对学校超市而言,我的耐心显然并没有太大必要,大不了依旧像从前一样,一星期下山一次,不过是路途稍远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年须臾即逝,一点点的伤怀大概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人生在世,只有保持自己的姿态、捍卫自己的心和梦想最为重要,其余的,都只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罢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