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日记
(一)
妻子带儿子回娘家。他们先去,我后到。
我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热气开始消散,暮色好象从四周远近的山陵后面散发出来,升腾,闭合。
这里也并非乐土。靠近村子的田野已经被一些大小的厂房作坊所占据,剩下的有的荒芜成草地。载货的大小汽车偶尔可见。我曾经亲眼看过这里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半个月后再度经过的时候成为一条污浊的臭水沟。但是对于我来说,这里的一切已经要使我感谢自然的恩赐。离门不远的河道上,有叫不出名字的白鸟悠悠飞过,远处的田野间或有栖息的鹭鸶。沿着河堤往上游走,逐渐远离了乡村之后,你会发现你印象中的乡村。靠河的一边,如果还有点空地,会有农民不失时机地载一片竹林,以便收获一些竹笋。竹笋种在河边或是水中小洲,味道特别鲜美。如果没有空地,有的地方会傍堤生长一片芦苇。现在是夏天,芦苇有些寂寞,河对岸和山丘上的葱绿也显得单调,秋天可全不是这样,黄和绿以粗头乱服的笔触进行无秩序的组合,如果你愿意抛开在城市教给你的美学,那么,这就是野趣了。
天气好的时候,一整天都会有麻雀在窗台上戏耍。它们不大怕人,自得其乐,当有雀群飞过的时候,它们就汇入其中,去寻觅下一个可以栖息的窗台。寂寞的是家里的黄狗,一 天无所事事地趴在门前。门上的对联我是熟悉的:清茶一壶闲话古今天下事,弦歌数曲畅舒远近故人怀。岳父一位乐友撰写的。字是《张黑女》底子的行楷,中规中矩。内容一点不矫饰,事实如此:楼下的小客厅里,日间来“闲话”的人不少,常常烟雾升腾。在这个小地方,岳父的交游可谓广阔了,我几乎每次来都会见着些陌生面孔。晚上则常有乐友来“弦歌数曲”,这里乐器齐备,热闹时可以组一个小乐队。他们有的白天有很辛苦的工作,晚上光着上身,露出近乎古铜色的皮肤,穿一条大裤衩就过来了;也有的整天似乎无事可做,一年瞅准几个机会赚上几笔,够一年的开销和积蓄,其余的时间,全用在闲话和弦歌上了。
字不算好,联也不算好,放在这里刚好。
(二)
可是今晚既没有闲话,也没有弦歌。
我也没有什么事做了。不读书,不写字;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不抽烟,茶也少喝。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从喧嚣的市区来到这里,宁静对我来说难能可贵。
如果你在某一座城市的老市区住过,我想宁静都是相似的。你晚上睡下觉得周围一片静寂,凝神听时,却又听到哪个地方蛐蛐的鸣叫。绝对的安静是死寂。总该有那么一点声音在隐隐作响,在你愿意倾听的时候,让你觉得安宁,这是宁静。
不过现在我的耳际不止蛐蛐。我可以分辨周围草地上几种不同虫子的叫声;远处池塘边夜宿的鹅的叫声;或远或近的犬吠;刚下过一场雨,屋檐偶有水珠滴落。它们同样使我觉得宁静。
这样的夜晚适合什么也不做,甚至知己的促膝深谈,甚至思考。心灵像一叶扁舟,在静夜里任意东西。前人也许比我们幸运,他们能得到的宁静比我们多。他们在宁静中得到的也比我们多。
朱自清先生仿佛有过这样的状态——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松堂游记》)
难得能放下,他终于比平时能舍得那些雕雕啄啄的语言。晚宿松堂,当微烛摇曳的时候——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古人还会更多。
苏东坡说,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
王安石说,各据槁梧同不寐,偶然闻雨落阶除。联床夜话,终于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这两首诗,《冷斋夜话》里都有。冷斋,夜,僧惠洪,我想他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可是现在,他只能写写别人,把别人的体会记录下来。他是一个和尚,如果仅止于此,那可也可惜了青灯黄卷。
现在我不也如此。我没有更多想说的了。
十余年前,曾经一个深夜,我和我的同伴们投宿在群山深处的人家里。我们走出屋外,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手电筒投射在大雾上。后来我写道,怕听见大山的呓语;我写道,仿佛自己融入到这大山的夜里了。“文学少年”之类的笔调罢了。可我的心是被触动了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更多想说的了。
(三)
第三天的时候,我开始读一本书。我找到一本讲心理学的书,童书业先生的《精神病与心理卫生》。没有别的什么书我更感兴趣了,这里的书本来就不多。心理学我也不大感兴趣,不过装帧好的书总让人有阅读的欲望。你知道,像我这样三不搭四喜欢读一点书的人,经常为装帧所吸引的。
(四)
今天只剩下我们仨了。本来冷清的屋子更冷清了。
黄昏,妻子在厨房里张罗晚饭;我抱着儿子在院子里游荡,最后在屋檐下坐下。对面的围墙外是河堤上的树梢,再上去,是河对岸的山丘。那些山丘都很矮小,村落一直延续到山上。一年夏天我们去过,我们沿着斜坡路走上去,乡民的房屋错错落落;下午很安静,只有觅食的母鸡和屋前栽种的花木可以表明这些屋子确乎有人居住。
现在这里也很安静。除了厨房里偶尔一点声音,四周听不到别的什么了。
一种无以言之的声音开始响起。我的儿子,还不会说话,他只能发出这样简单的声音。这个毫无规律、无法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大,放肆地打破四周的安静,回荡在偌大的院子上空。
刹那间,天地之间好象只剩下我们仨。
妻子带儿子回娘家。他们先去,我后到。
我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热气开始消散,暮色好象从四周远近的山陵后面散发出来,升腾,闭合。
这里也并非乐土。靠近村子的田野已经被一些大小的厂房作坊所占据,剩下的有的荒芜成草地。载货的大小汽车偶尔可见。我曾经亲眼看过这里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半个月后再度经过的时候成为一条污浊的臭水沟。但是对于我来说,这里的一切已经要使我感谢自然的恩赐。离门不远的河道上,有叫不出名字的白鸟悠悠飞过,远处的田野间或有栖息的鹭鸶。沿着河堤往上游走,逐渐远离了乡村之后,你会发现你印象中的乡村。靠河的一边,如果还有点空地,会有农民不失时机地载一片竹林,以便收获一些竹笋。竹笋种在河边或是水中小洲,味道特别鲜美。如果没有空地,有的地方会傍堤生长一片芦苇。现在是夏天,芦苇有些寂寞,河对岸和山丘上的葱绿也显得单调,秋天可全不是这样,黄和绿以粗头乱服的笔触进行无秩序的组合,如果你愿意抛开在城市教给你的美学,那么,这就是野趣了。
天气好的时候,一整天都会有麻雀在窗台上戏耍。它们不大怕人,自得其乐,当有雀群飞过的时候,它们就汇入其中,去寻觅下一个可以栖息的窗台。寂寞的是家里的黄狗,一 天无所事事地趴在门前。门上的对联我是熟悉的:清茶一壶闲话古今天下事,弦歌数曲畅舒远近故人怀。岳父一位乐友撰写的。字是《张黑女》底子的行楷,中规中矩。内容一点不矫饰,事实如此:楼下的小客厅里,日间来“闲话”的人不少,常常烟雾升腾。在这个小地方,岳父的交游可谓广阔了,我几乎每次来都会见着些陌生面孔。晚上则常有乐友来“弦歌数曲”,这里乐器齐备,热闹时可以组一个小乐队。他们有的白天有很辛苦的工作,晚上光着上身,露出近乎古铜色的皮肤,穿一条大裤衩就过来了;也有的整天似乎无事可做,一年瞅准几个机会赚上几笔,够一年的开销和积蓄,其余的时间,全用在闲话和弦歌上了。
字不算好,联也不算好,放在这里刚好。
(二)
可是今晚既没有闲话,也没有弦歌。
我也没有什么事做了。不读书,不写字;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不抽烟,茶也少喝。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从喧嚣的市区来到这里,宁静对我来说难能可贵。
如果你在某一座城市的老市区住过,我想宁静都是相似的。你晚上睡下觉得周围一片静寂,凝神听时,却又听到哪个地方蛐蛐的鸣叫。绝对的安静是死寂。总该有那么一点声音在隐隐作响,在你愿意倾听的时候,让你觉得安宁,这是宁静。
不过现在我的耳际不止蛐蛐。我可以分辨周围草地上几种不同虫子的叫声;远处池塘边夜宿的鹅的叫声;或远或近的犬吠;刚下过一场雨,屋檐偶有水珠滴落。它们同样使我觉得宁静。
这样的夜晚适合什么也不做,甚至知己的促膝深谈,甚至思考。心灵像一叶扁舟,在静夜里任意东西。前人也许比我们幸运,他们能得到的宁静比我们多。他们在宁静中得到的也比我们多。
朱自清先生仿佛有过这样的状态——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松堂游记》)
难得能放下,他终于比平时能舍得那些雕雕啄啄的语言。晚宿松堂,当微烛摇曳的时候——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古人还会更多。
苏东坡说,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
王安石说,各据槁梧同不寐,偶然闻雨落阶除。联床夜话,终于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这两首诗,《冷斋夜话》里都有。冷斋,夜,僧惠洪,我想他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可是现在,他只能写写别人,把别人的体会记录下来。他是一个和尚,如果仅止于此,那可也可惜了青灯黄卷。
现在我不也如此。我没有更多想说的了。
十余年前,曾经一个深夜,我和我的同伴们投宿在群山深处的人家里。我们走出屋外,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手电筒投射在大雾上。后来我写道,怕听见大山的呓语;我写道,仿佛自己融入到这大山的夜里了。“文学少年”之类的笔调罢了。可我的心是被触动了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更多想说的了。
(三)
第三天的时候,我开始读一本书。我找到一本讲心理学的书,童书业先生的《精神病与心理卫生》。没有别的什么书我更感兴趣了,这里的书本来就不多。心理学我也不大感兴趣,不过装帧好的书总让人有阅读的欲望。你知道,像我这样三不搭四喜欢读一点书的人,经常为装帧所吸引的。
(四)
今天只剩下我们仨了。本来冷清的屋子更冷清了。
黄昏,妻子在厨房里张罗晚饭;我抱着儿子在院子里游荡,最后在屋檐下坐下。对面的围墙外是河堤上的树梢,再上去,是河对岸的山丘。那些山丘都很矮小,村落一直延续到山上。一年夏天我们去过,我们沿着斜坡路走上去,乡民的房屋错错落落;下午很安静,只有觅食的母鸡和屋前栽种的花木可以表明这些屋子确乎有人居住。
现在这里也很安静。除了厨房里偶尔一点声音,四周听不到别的什么了。
一种无以言之的声音开始响起。我的儿子,还不会说话,他只能发出这样简单的声音。这个毫无规律、无法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大,放肆地打破四周的安静,回荡在偌大的院子上空。
刹那间,天地之间好象只剩下我们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