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安市护城河治理景观改造设计理念
西安市护城河治理景观改造设计理念
杨剑:水利部陕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杨博:渭南市涧峪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 陕西 渭南
朱嘉伟“水利部陕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
西安城墙景区经过1983年、1998年等多次大的整治工作,景区脏、乱、差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尤其是护城河几度清淤几度污染,严重影响西安这座文化古都形象,护城河景观改造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试验段建成运行3年来,未发现任何设计缺陷,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为护城河治理后续工程景观改造积累了设计经验,也为工程水利向景观水利转化开了个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 护城河、景观设计、试验段
1、工程概况
1.1历史背景
西安护城河原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土壕,与雄伟的城墙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建成于公元1370年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务院就将西安护城河作为西安明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城墙与护城河自筑成至今,基本上是相隔200余年大修一次。第一次是明代隆庆4年(公元1570年),首次给城墙包砖;第二次是清代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再次给全城包砖,并健全了排水系统;第三次是1983年进行的大规模西安环城工程建设,对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进行了全而整修,形成现在的格局。
1.2工程现状
护城河占地面积约56万㎡,环线周长14. 65km,横断面为梯形,上口宽30m- 50m,河底宽15m-20m,深5.7m-15.5m。河道东南角高、西北角低,河底最大落差llm,上口外岸东南与西北高差达21.6m。城河上建有交通桥16座、专用桥2座、景观桥3座,对提高城市交通能力和游览观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市政设施建设中,护城河两侧分别设置了72条大小不等的雨污排泄口,承担着城区约43km²的雨水调蓄和泄洪干道的作用,在汛期可蓄滞洪量约80万m³,为西安市城市防洪发挥了巨大作用。
护城河现状供水水源有两处,一是引长安区大峪水库的水,二是黑河水库供入城河的水,两处水源每年向城河供水1000万m³。供水管道位于城河东南角,河水分别途经南西河道、东北河道,自西北角退出,通过管道进入下游汉城湖。
2、改造缘由
西安城墙景区是以西安古城墙为主题,集护城河、环城绿化带、顺城路为一体的环城风景区.它既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又是举世瞩目的城市景观。由于护城河担负着城市雨水调蓄和泄洪功能,河道不断淤积,水质污染严重,虽经几度治理,但还是改变不了“一场大雨一场脏”的现实,市民对此意见很大。另外,护城河无景观水而,两岸杂草丛生,与城墙及周边环境不协调,退水能力不足等,都严重影响了市区生态环境和旅游城市形象。因此,护城河景观改造工作被列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河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牵动着方方面而,涉及文物保护、城墙景区提升、市政截污、滞洪、水源、水质、排水等功能,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护城河治理优先启动截污改排和清淤,将城河水源进水口的东南角段作为抬高景观水位的试验段。
3、规划方案
西安护城河景观改造方案自2003年6月开始就进入研究论证,先后经过专家多次研讨修改及市规划委员会专家论证,目前确定总体实施方案为拟建4座、改建2座拦河坝,改造利用2个闸门,形成7个阶梯形库区,即东门~东南角~建国门、建国门~文昌门、文昌门~朱雀门、朱雀门~西门、西门~西北角~北门、东门~尚勤路、尚勤路~北门,各库区总蓄水量约123万m³,水面平均宽度约28.4m。在城河继续承担雨洪调蓄功能的前提下,汛期降低水位运行,西北角设闸控制,基本保证原有的滞洪库容。
4、景观改造设计理念
4.1基本思路
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基本创意方向,突出“自然、古朴、人文”的特色,用水和景来衬托城墙这个“伟大的雕塑”。在考虑城墙文化元素的同时,又注重人文关怀,将墙、林、河、路有机统一,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支撑,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改造思路。
4.2河道设计
采用在污水全部改排的前提下,不改变城河体型断面,显现“高墙深壕”历史原貌,适度提高水位,形成水景的设计理念。 筑坝提升水位,利用落差形成溢流瀑布,布设游览观光升降船闸,实现环城泛舟。根据城河现状自然条件,尽量利用原闸坝条件,以不淹各桥拱脚为上限选择坝址,坝下设置放水管闸阀,以便放空河水检修河道。
对进入城河的雨水管、污水管和地下水排水进行了封堵改排,原收集初期雨水的箱涵改造为内外承压箱涵,城河东南角进水口设置暗式汇流池,解决城河水源进水管道内的雨洪水与清水分流,保证了城河源水清洁。
针对河道水下防渗,提出了铺设土工膜、膨润土防水毯和混凝土防渗板等多种方案,防渗措施之下设置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花管,保证城墙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4.3景观设计
城墙景区规划定位为遗迹公园,是“以人为本,承古开新”的首善之区,是市民“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大人文景区。因此,要坚持生态恢复与创新相结合,乡土植物和其他植物并重,景观分区与整体布局均衡,与己建环境互为融合的设计理念。采用开合兼顾和景观因借的造景手法,分功能为城河景带、城河内岸景带和城河外岸景带,把水和景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亲水、洁净、透绿、文昌、景美、怡人的城墙景区。
4.3.1城河景带
水而两侧设计亲水平台,局部加宽作为休息、观景区,局部外挑形成亲水区。按照近水、亲水、简洁、古朴、人性的处理原则,突出其通行、景观功能,减少游人滞留时间,使久居北方的市民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近河流,稍稍体会向往已久的江南水乡景色。
亲水平台坡脚用二层花岗岩条石做基脚,压顶采用石质护栏与条石压顶相结合的形式,或重点部位用青砖压顶,间或有城垛形造型,既古朴庄重又不失细腻,达到了与城墙文化元素的贴近,使游人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可以感受身边浓浓的古城墙气息。
现状护坡植被很好,生长着诸多野生洋槐、苟树等乔木,凌乱又有情趣,与城墙景区古朴、自然的设计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次护坡绿化以梳理美化为主,以疏伐、栽种、补种为辅,对过于密集的树丛疏伐或移栽,对过高的乔木要截头、压枝,尽量使其横向生长,彰显城河景观。对部分坡段,砍伐一些乔木,种植灌木和草坪,形成四季有变化的色彩图案组合。
为满足市民与游客观光、游览、亲近水面的需求,在各自水域两端桥坝处河道两岸设下河踏步,每片水域自成4个踏步到亲水平台。
4.3.2城河内岸景带
按照保护和彰显古城特色,突出城墙威武雄壮和沧桑感的原则,提升园内景观品味,完善功能设施,梳理树木、花草,整修道路交通,增加照明、音响、排水和服务功能。
内岸林带以绿化为主,修剪现有树木,提高绿化档次,增设服务设施,提升硬件品位。传承中国文化对四季的敏感,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为主,构筑“虽由人生,宛若天成”的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
4.3.3城河外岸景带
增强与城市的联系,尽量与环城路相溶,与景区协调一致。在地形狭长地带,结合人行道以绿化植被为主,多植灌木,间植小乔木,适宜路人在行走中观赏风景,在下河踏步处建平台,方便人流集散、路人休息和观赏城墙及护城河风景。在地形宽敞地方,林带设置一些树荫下的硬质铺地平台,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休憩、谈天、娱乐活动的需求。
5、试验段实施效果
5.1项目概况
护城河试验段位于东门~东南角~建国门,在建国门桥下游116m处设一座溢流坝,蓄水后形成景观水域。该段水域设计水位407.5m,水域长1285m,平均水而宽27.6m,建国门处水深6.4m,东南角处水深5.lm,东门处水深8.Om,平均水深6.5m,总蓄水量20万1113。溢流坝高6.4m,利用上下游3.Om水位差在大坝右侧布置宽3.2m、长8.Om的游览船闸。由于工程区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亲水平台基底采用浆砌石拱国内砌干砌石,亲水平台以下河道防渗采用全断而200mm厚C20(W4、FlOO)砼防渗面板,表面布设(p 8@150温度筋,并在距原河底以上约1.5m高原二台处设一道D0 2mPVC排水花管,以降低地下水位。新建东门跨度26m、宽6.Om景观钢桥,桥下新增管理房,改建原闸室。东南角进水口增设了汇流池和分水闸,排除兴庆湖退水管道沿途污水和太乙路城河进水管道沿途雨污水进入城河,实现了清水与雨水的分流。按照上述景观设计理念对城河景带及内外岸景带进行了美化。
工程施工于2005年5月开工,2006年5月1日竣工,工期历时一年。
5.2实施效果
(l)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和“古朴、自然、人文”的设计理念,保留了“高墙深壕”的历史风貌。
(2)进入试验段的污水、雨水全部改排,西安市民又重新看到了碧水绕城的希望。
(3)大幅度抬高水位和亲水平台的修建,使久居北方的市民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近河流,稍稍体会向往己久的江南水乡生活。
(4)护坡下部设计两层砌石护坡,即可削弱斜坡对游人造成的心理不稳定感,错缝错台砌筑,与城墙形成呼应,让游人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可以感受身边浓浓的古城墙气息。
(5)河道水下采用了可靠的防渗措施和健全的排水系统,通过3年多蓄水渗流观测,地下水位抬高仅l.Om-1.6m,防渗效果显著,保证了城墙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曾几何时,清水绕城成了古城人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护城河几度清淤几度污染。时至今日,护城河景观改造试验段河水碧波荡漾、轻舟游弋,宛如一条黛绿的玉带,为古城增添了盈盈春意。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护城河在雨污水全而改排的情况下,通过筑坝提高水位,增加了河水的流动性,城河的污染问题完全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同时配合护坡及两岸景带的美化,广泛使用青砖、条石等城墙文化元素,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为雕琢的痕迹,保持了城河历史风貌,景观改造体现了“精心下的随意”风格。
城河试验段投入运行3年来,不管遇到暴雨或干旱,水质从未污染过,起初放养的数以万计的小金鱼,现在单体己长到半斤以上,这里碧波荡漾、轻舟游弋的景象将永存,这里己成为西安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6.2建议
(1)为确保工程的实施效果,必须全面截污,严把水源关,禁止一切污染源进入护城河。西安从2004年起,进行护城河截污改排,至目前己基本完成。
(2)重视来水对城河静水的稀释作用,使护城河的水清起来、动起来。西安市政府己决定,从2008年6月17日起,每天向护城河注入5万m³清水,每年注水1800万m³,确保水质不低于三类标准。
(3)尽快修订城市排水规划,研究取消护城河防汛功能的可行性,恢复城河历史文物功能。进入城河的雨水管道,在排雨水时无法实现雨污分流,街道商贩把什么都往雨水井口倒,这些垃圾在长期的淤积腐烂后,一遇到大雨就随之流入护城河里。因此,若不进行城河雨水彻底改排,城河水质就无法清澈。陕西水利
参考文献:
[l]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西安古城护城河景观改造方案.[R].2004
杨剑:水利部陕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杨博:渭南市涧峪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 陕西 渭南
朱嘉伟“水利部陕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
西安城墙景区经过1983年、1998年等多次大的整治工作,景区脏、乱、差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尤其是护城河几度清淤几度污染,严重影响西安这座文化古都形象,护城河景观改造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试验段建成运行3年来,未发现任何设计缺陷,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为护城河治理后续工程景观改造积累了设计经验,也为工程水利向景观水利转化开了个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 护城河、景观设计、试验段
1、工程概况
1.1历史背景
西安护城河原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土壕,与雄伟的城墙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建成于公元1370年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务院就将西安护城河作为西安明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城墙与护城河自筑成至今,基本上是相隔200余年大修一次。第一次是明代隆庆4年(公元1570年),首次给城墙包砖;第二次是清代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再次给全城包砖,并健全了排水系统;第三次是1983年进行的大规模西安环城工程建设,对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进行了全而整修,形成现在的格局。
1.2工程现状
护城河占地面积约56万㎡,环线周长14. 65km,横断面为梯形,上口宽30m- 50m,河底宽15m-20m,深5.7m-15.5m。河道东南角高、西北角低,河底最大落差llm,上口外岸东南与西北高差达21.6m。城河上建有交通桥16座、专用桥2座、景观桥3座,对提高城市交通能力和游览观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市政设施建设中,护城河两侧分别设置了72条大小不等的雨污排泄口,承担着城区约43km²的雨水调蓄和泄洪干道的作用,在汛期可蓄滞洪量约80万m³,为西安市城市防洪发挥了巨大作用。
护城河现状供水水源有两处,一是引长安区大峪水库的水,二是黑河水库供入城河的水,两处水源每年向城河供水1000万m³。供水管道位于城河东南角,河水分别途经南西河道、东北河道,自西北角退出,通过管道进入下游汉城湖。
2、改造缘由
西安城墙景区是以西安古城墙为主题,集护城河、环城绿化带、顺城路为一体的环城风景区.它既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又是举世瞩目的城市景观。由于护城河担负着城市雨水调蓄和泄洪功能,河道不断淤积,水质污染严重,虽经几度治理,但还是改变不了“一场大雨一场脏”的现实,市民对此意见很大。另外,护城河无景观水而,两岸杂草丛生,与城墙及周边环境不协调,退水能力不足等,都严重影响了市区生态环境和旅游城市形象。因此,护城河景观改造工作被列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河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牵动着方方面而,涉及文物保护、城墙景区提升、市政截污、滞洪、水源、水质、排水等功能,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护城河治理优先启动截污改排和清淤,将城河水源进水口的东南角段作为抬高景观水位的试验段。
3、规划方案
西安护城河景观改造方案自2003年6月开始就进入研究论证,先后经过专家多次研讨修改及市规划委员会专家论证,目前确定总体实施方案为拟建4座、改建2座拦河坝,改造利用2个闸门,形成7个阶梯形库区,即东门~东南角~建国门、建国门~文昌门、文昌门~朱雀门、朱雀门~西门、西门~西北角~北门、东门~尚勤路、尚勤路~北门,各库区总蓄水量约123万m³,水面平均宽度约28.4m。在城河继续承担雨洪调蓄功能的前提下,汛期降低水位运行,西北角设闸控制,基本保证原有的滞洪库容。
4、景观改造设计理念
4.1基本思路
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基本创意方向,突出“自然、古朴、人文”的特色,用水和景来衬托城墙这个“伟大的雕塑”。在考虑城墙文化元素的同时,又注重人文关怀,将墙、林、河、路有机统一,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支撑,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改造思路。
4.2河道设计
采用在污水全部改排的前提下,不改变城河体型断面,显现“高墙深壕”历史原貌,适度提高水位,形成水景的设计理念。 筑坝提升水位,利用落差形成溢流瀑布,布设游览观光升降船闸,实现环城泛舟。根据城河现状自然条件,尽量利用原闸坝条件,以不淹各桥拱脚为上限选择坝址,坝下设置放水管闸阀,以便放空河水检修河道。
对进入城河的雨水管、污水管和地下水排水进行了封堵改排,原收集初期雨水的箱涵改造为内外承压箱涵,城河东南角进水口设置暗式汇流池,解决城河水源进水管道内的雨洪水与清水分流,保证了城河源水清洁。
针对河道水下防渗,提出了铺设土工膜、膨润土防水毯和混凝土防渗板等多种方案,防渗措施之下设置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花管,保证城墙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4.3景观设计
城墙景区规划定位为遗迹公园,是“以人为本,承古开新”的首善之区,是市民“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大人文景区。因此,要坚持生态恢复与创新相结合,乡土植物和其他植物并重,景观分区与整体布局均衡,与己建环境互为融合的设计理念。采用开合兼顾和景观因借的造景手法,分功能为城河景带、城河内岸景带和城河外岸景带,把水和景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亲水、洁净、透绿、文昌、景美、怡人的城墙景区。
4.3.1城河景带
水而两侧设计亲水平台,局部加宽作为休息、观景区,局部外挑形成亲水区。按照近水、亲水、简洁、古朴、人性的处理原则,突出其通行、景观功能,减少游人滞留时间,使久居北方的市民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近河流,稍稍体会向往已久的江南水乡景色。
亲水平台坡脚用二层花岗岩条石做基脚,压顶采用石质护栏与条石压顶相结合的形式,或重点部位用青砖压顶,间或有城垛形造型,既古朴庄重又不失细腻,达到了与城墙文化元素的贴近,使游人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可以感受身边浓浓的古城墙气息。
现状护坡植被很好,生长着诸多野生洋槐、苟树等乔木,凌乱又有情趣,与城墙景区古朴、自然的设计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次护坡绿化以梳理美化为主,以疏伐、栽种、补种为辅,对过于密集的树丛疏伐或移栽,对过高的乔木要截头、压枝,尽量使其横向生长,彰显城河景观。对部分坡段,砍伐一些乔木,种植灌木和草坪,形成四季有变化的色彩图案组合。
为满足市民与游客观光、游览、亲近水面的需求,在各自水域两端桥坝处河道两岸设下河踏步,每片水域自成4个踏步到亲水平台。
4.3.2城河内岸景带
按照保护和彰显古城特色,突出城墙威武雄壮和沧桑感的原则,提升园内景观品味,完善功能设施,梳理树木、花草,整修道路交通,增加照明、音响、排水和服务功能。
内岸林带以绿化为主,修剪现有树木,提高绿化档次,增设服务设施,提升硬件品位。传承中国文化对四季的敏感,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为主,构筑“虽由人生,宛若天成”的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
4.3.3城河外岸景带
增强与城市的联系,尽量与环城路相溶,与景区协调一致。在地形狭长地带,结合人行道以绿化植被为主,多植灌木,间植小乔木,适宜路人在行走中观赏风景,在下河踏步处建平台,方便人流集散、路人休息和观赏城墙及护城河风景。在地形宽敞地方,林带设置一些树荫下的硬质铺地平台,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休憩、谈天、娱乐活动的需求。
5、试验段实施效果
5.1项目概况
护城河试验段位于东门~东南角~建国门,在建国门桥下游116m处设一座溢流坝,蓄水后形成景观水域。该段水域设计水位407.5m,水域长1285m,平均水而宽27.6m,建国门处水深6.4m,东南角处水深5.lm,东门处水深8.Om,平均水深6.5m,总蓄水量20万1113。溢流坝高6.4m,利用上下游3.Om水位差在大坝右侧布置宽3.2m、长8.Om的游览船闸。由于工程区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亲水平台基底采用浆砌石拱国内砌干砌石,亲水平台以下河道防渗采用全断而200mm厚C20(W4、FlOO)砼防渗面板,表面布设(p 8@150温度筋,并在距原河底以上约1.5m高原二台处设一道D0 2mPVC排水花管,以降低地下水位。新建东门跨度26m、宽6.Om景观钢桥,桥下新增管理房,改建原闸室。东南角进水口增设了汇流池和分水闸,排除兴庆湖退水管道沿途污水和太乙路城河进水管道沿途雨污水进入城河,实现了清水与雨水的分流。按照上述景观设计理念对城河景带及内外岸景带进行了美化。
工程施工于2005年5月开工,2006年5月1日竣工,工期历时一年。
5.2实施效果
(l)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和“古朴、自然、人文”的设计理念,保留了“高墙深壕”的历史风貌。
(2)进入试验段的污水、雨水全部改排,西安市民又重新看到了碧水绕城的希望。
(3)大幅度抬高水位和亲水平台的修建,使久居北方的市民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近河流,稍稍体会向往己久的江南水乡生活。
(4)护坡下部设计两层砌石护坡,即可削弱斜坡对游人造成的心理不稳定感,错缝错台砌筑,与城墙形成呼应,让游人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可以感受身边浓浓的古城墙气息。
(5)河道水下采用了可靠的防渗措施和健全的排水系统,通过3年多蓄水渗流观测,地下水位抬高仅l.Om-1.6m,防渗效果显著,保证了城墙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曾几何时,清水绕城成了古城人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护城河几度清淤几度污染。时至今日,护城河景观改造试验段河水碧波荡漾、轻舟游弋,宛如一条黛绿的玉带,为古城增添了盈盈春意。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护城河在雨污水全而改排的情况下,通过筑坝提高水位,增加了河水的流动性,城河的污染问题完全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同时配合护坡及两岸景带的美化,广泛使用青砖、条石等城墙文化元素,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为雕琢的痕迹,保持了城河历史风貌,景观改造体现了“精心下的随意”风格。
城河试验段投入运行3年来,不管遇到暴雨或干旱,水质从未污染过,起初放养的数以万计的小金鱼,现在单体己长到半斤以上,这里碧波荡漾、轻舟游弋的景象将永存,这里己成为西安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6.2建议
(1)为确保工程的实施效果,必须全面截污,严把水源关,禁止一切污染源进入护城河。西安从2004年起,进行护城河截污改排,至目前己基本完成。
(2)重视来水对城河静水的稀释作用,使护城河的水清起来、动起来。西安市政府己决定,从2008年6月17日起,每天向护城河注入5万m³清水,每年注水1800万m³,确保水质不低于三类标准。
(3)尽快修订城市排水规划,研究取消护城河防汛功能的可行性,恢复城河历史文物功能。进入城河的雨水管道,在排雨水时无法实现雨污分流,街道商贩把什么都往雨水井口倒,这些垃圾在长期的淤积腐烂后,一遇到大雨就随之流入护城河里。因此,若不进行城河雨水彻底改排,城河水质就无法清澈。陕西水利
参考文献:
[l]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西安古城护城河景观改造方案.[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