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清西安——西北重镇、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思想
明清西安——西北重镇、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思想
和红星
自从盛极一时的唐朝灭亡以后,作为政治统治中心的都城便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南迁,以适应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至此结束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以后(宋、元、明、清、民国)的西安(长安) 直是作为区域性地方城市或首府城市得以发展。
唐末长安城遭毁火性破坏,隋唐长安城的规模逐渐萎缩,当时留守长安的韩建弃宫城和外郭城,将皇城改建为新城,奠定了五代、北宋、金、元城市格局,新城东西南三面利用了原皇城城墙,北面则以原宫城的南墙为墙。此时新城面积仅是唐长安城面积的6.19%,仅5.2㎡。城门是利用原皇城城门,并从防卫的角度考虑,封闭若干城门,致使城门间不再对称。韩建所建新城的空间格局直持续到北宋以后的金元时期。北宋时期长安城内机构设施多,但其具体空间区位却无从确认,仅有当时的京兆府学,后来成为碑林。元代长安城,又称奉元城,在城外东北方句修建了安西王府。
明朝时,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在朱元璋“高筑墙”的政策下,明初即开始扩建城垣,除西南面依韩建时的新城位置外,北东两面向外扩展约1/4。四面城墙各开一门,且呈大致对称的格局。后又在四门外修建四个关厢形成城关。由于历史和地形的限制,明西安城以东西大街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半部面积为南部的2倍。
城市形成两道防御休系,一是城墙,二是城壕,使城市更加稳崮。明西安城道路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垂直相交作为全城道路的骨架。将钟楼由西大街迁至四条大街的交叉口,成为道路的对景和中心区的标志。此时的城市从功能上看,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在两安城图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积甚大。现代西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清代西安城市空旬格局较明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最突出的是在城市东北部建立“满城”,面积占到全城1/3。 “满城”的东北两面利用原来的大城墙,西墙由钟楼东北面起沿北大街到北城门东侧,南墙由钟楼东面起沿东大街到东城门南侧,周长7km左右。“满城”的功能是完全军事功能形成的封闭军事区,为满族的驻防城。另在西安城的东南隅为汉军驻防地,称为“南城”。城市东半部成为纯粹的军事防御区,城市西半部则集中了全城的大部分居民人口和经济重心。全城面积一半以上被兵营、守衙所占。清西安城市商业区开始向城市南半部发展,主要是以南大街为中心,取消了集中设市的格局,而使得市场沿街发展,主要商业区集中在南院门的五味什宁及南街之间,如竹笆市、南大街、牛市巷、东西木头市等。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和红星】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及规划思想适应逐渐起步的工业文明,经历了个相应的转型时期,是西安城市规划及其规划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于全面认识西安城市规划的近现代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理解西安解放后的四轮总体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学科本身而言,当利国民政府组织实施的建设计划与规划融合了当时国际主流的规划思想,尤其关于城市的功能布局方面。与西安古代规划思想相比,这一时期的规划思想更多地具备了现代利学的特征,又同时兼顾传统文化与政治时事、军事时事的特征,司以说,是西安现代城市规划的萌芽阶段。
(一)民国时期西安城市建设概述
1、时代背景
从l911年到1949年,西安城市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战争、军阀混战等社会转型时期的战争影响和社会动荡,同时又夹杂着历史进程中各种自然、人又以及战争因素的干扰。自国民党南京政府安定全国(1927年),西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近代意义上的西安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但抗日战争中,西安曾遭受日军的多次空袭,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直至战后重建。
2、战略转型三个阶段
近代西安城延续了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皇城选址的地理基础,是当时统治阶层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需求的区域空间权衡的结果。但是,这些条件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
原来适应于“内制外拓”、“四塞之固”的地理形势,因交通阻塞、战事频繁、经济疲敞,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近代社会生产要素以及市场流通的需求。因此,转型是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主题。
明清时期,从西安的城市地位来看,政治上是封建统治者所关注的战略要地,是用以控制西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重镇。军事上,西安作为联系西北、西南和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具有扼控甘凉,稳定川、鄂和连通豫、晋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从经济上,是沟通西北地区所产皮毛、药材和东南地区所产布匹、茶叶、盐等经济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在当时国都鞭长莫及的地区,西安承担了重要的经济组织、管理和领导职能。民国初期,西安作为各方军事力量争夺的焦点,正是因其战略地位。
l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国都南京受到威胁,西安再度成为国民政府偏安一方的重要选择。民国二十年(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南京“及长江下游各重要市镇亦有日本军舭到处挑衅”,国民政府为安全起见,决定移驻洛阳办公。
“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同年三月五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
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七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处致函西京筹备委员会,明确西京应设市并直属于行政院,同时初步确定西京市的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三十日,西京筹备委员会停止工作,自陪都建立到裁撤长达13年,1940年定重庆为“陪都”,与西安并列长达近5年时间,可见西安在抗日战争时期,仍然是作为国家政治因素权衡下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二)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三个重要计划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底定全国,次年宣布进入训政时期直至1932年西安被立为陪都,西安城市发展从战乱之后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西安被立为陪都后,其规划建设出发点是建立国家政治中心,直至l945年陪都裁撤,与此同时,经历了抗日战争、民族工业内迁等重大变革;此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安经历了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总体上,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训政时期(1927年--1932年)、陪都时期(1932年--1945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1945年--1947年)。
1、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此计划成于训政时期——“权力中心”规划理念的全面动摇。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由陕西省建设厅工程处提出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是目前有据可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较为完整的市政建设计划,也是近代西安的第一部规划文本。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底定全国,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西安的城市管理也逐渐由军政府向地方政府管理过渡,由建设厅出台了《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该计划是部较为完善和详细的城市近期市政建设计划,涉及城市街道、市场街道、公园、钟楼及鼓楼、拆城及修复城门楼、疏通阳沟、取缔零摊及招牌、设路牌、建筑民众厕亭、规定建筑执照及章程、清道方法、修剪路树等12个万面的近期建设项目及措施,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市容卫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有关,体现出了城市建设中的为市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形成于民国围城之役次年,当时急于解决的问题是些刻不容缓却又“轻而易举并有部分已为陕西建设厅实施者”,文件内容涉及前述12个方面,主要包括城市的交通、排水、市容、卫生以及绿化建设等城币基础设施问题,均提出近期应采取的具体建设实措施,因此,是一部适应当时城市发展需求的近期建设计划文件。
规划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已成为贯穿规划的主要原则,是近代西安城市规划与建没迈出的重要的步,也是在西安本十形成的第一部针对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作的计划,该文件在近代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现实意义。
2、西京计划
此计划成于陪都阶段,属于国家政策框架下的现代都市计划。《西京计划》又件全又共分四章,第章为西京沿革,第二章为市区现况,第三章为计划区域,第四章为分区使用。主要对西京城市发展沿革、范围、气象、地形、土地使用现状、公共建筑、名胜古迹、人口、保甲村落之区分、现有经济状况、现有道路交通等进行了调查、梳理,并提出近期实旋的措施与计划,较为详细。此外还提出了公园、新市区以及古迹区的范围。
西京规划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城市定位为陪都的发展计划,二是注重古迹文化的保护,三是将自然环境开发为民众游览的区域四是城乡一体的思想,刚以农业实验区作为城市一个分区,城乡之间的关系被视为统一而又相互作用五是依托省城发展六是注重居住环境条件,以南郊为居住区域。
《西京计划》的形成,可以认为是近代西安第部具有近代意义的都市计划又件,是近现代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重要步,也为后来的城市规划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经验积累。
3、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此计划书形成于战后重建阶段,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城市分区,第二部分是道路系统计划。其分区计划,以互利互惠不相干扰为原则,包括行政区(市中心,结合广场,以壮观瞻)、工业区(西南郊)、中学区(未央官旧址)、大学区(东南郊)、商业区(沿各干路两旁),其余为住宅区,或临时行政区,在郊区应为四新市,郊区住宅应设于小学、公园、市湖、医院、广场、运动场等附近,应按各区需要,星罗棋布,各据要点,若集中分区之必要,亦不应分区也。其规划从内容以及深度上都较前部规划更具有定的灵活性,是部较为系统的分区规划文件。
从规划的内涵看,显然受到当时西方城市规划思想(诸如高层低密度的建设理念、田园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以及卫星城理论等)的影响。同时在分区内涵上更为细致和人性化,显示出近代西安城市规划中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规划思想与理论都超越了近代西安自身发展的步伐。虽然近代西安城市工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进步和发展并未引起西方工业化城市曾经出现的人口过度集中和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的现象,但先进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为西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思路,该规划为西安未来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的战后规划,主要出于防空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而引起的城市空间秩序的混乱而提出的,同时,西安的工业化尚未充分得到发展,因此,这思想的移植则多少带有当时的历史时期特点。而这规划的出台表明当时西安城市规划已经开始以针对城市未来将要面临'口_题的思考,且融合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规划理论思想,因此,这规划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和红星
自从盛极一时的唐朝灭亡以后,作为政治统治中心的都城便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南迁,以适应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至此结束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以后(宋、元、明、清、民国)的西安(长安) 直是作为区域性地方城市或首府城市得以发展。
唐末长安城遭毁火性破坏,隋唐长安城的规模逐渐萎缩,当时留守长安的韩建弃宫城和外郭城,将皇城改建为新城,奠定了五代、北宋、金、元城市格局,新城东西南三面利用了原皇城城墙,北面则以原宫城的南墙为墙。此时新城面积仅是唐长安城面积的6.19%,仅5.2㎡。城门是利用原皇城城门,并从防卫的角度考虑,封闭若干城门,致使城门间不再对称。韩建所建新城的空间格局直持续到北宋以后的金元时期。北宋时期长安城内机构设施多,但其具体空间区位却无从确认,仅有当时的京兆府学,后来成为碑林。元代长安城,又称奉元城,在城外东北方句修建了安西王府。
明朝时,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在朱元璋“高筑墙”的政策下,明初即开始扩建城垣,除西南面依韩建时的新城位置外,北东两面向外扩展约1/4。四面城墙各开一门,且呈大致对称的格局。后又在四门外修建四个关厢形成城关。由于历史和地形的限制,明西安城以东西大街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半部面积为南部的2倍。
城市形成两道防御休系,一是城墙,二是城壕,使城市更加稳崮。明西安城道路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垂直相交作为全城道路的骨架。将钟楼由西大街迁至四条大街的交叉口,成为道路的对景和中心区的标志。此时的城市从功能上看,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在两安城图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积甚大。现代西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清代西安城市空旬格局较明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最突出的是在城市东北部建立“满城”,面积占到全城1/3。 “满城”的东北两面利用原来的大城墙,西墙由钟楼东北面起沿北大街到北城门东侧,南墙由钟楼东面起沿东大街到东城门南侧,周长7km左右。“满城”的功能是完全军事功能形成的封闭军事区,为满族的驻防城。另在西安城的东南隅为汉军驻防地,称为“南城”。城市东半部成为纯粹的军事防御区,城市西半部则集中了全城的大部分居民人口和经济重心。全城面积一半以上被兵营、守衙所占。清西安城市商业区开始向城市南半部发展,主要是以南大街为中心,取消了集中设市的格局,而使得市场沿街发展,主要商业区集中在南院门的五味什宁及南街之间,如竹笆市、南大街、牛市巷、东西木头市等。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和红星】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及规划思想适应逐渐起步的工业文明,经历了个相应的转型时期,是西安城市规划及其规划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于全面认识西安城市规划的近现代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理解西安解放后的四轮总体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学科本身而言,当利国民政府组织实施的建设计划与规划融合了当时国际主流的规划思想,尤其关于城市的功能布局方面。与西安古代规划思想相比,这一时期的规划思想更多地具备了现代利学的特征,又同时兼顾传统文化与政治时事、军事时事的特征,司以说,是西安现代城市规划的萌芽阶段。
(一)民国时期西安城市建设概述
1、时代背景
从l911年到1949年,西安城市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战争、军阀混战等社会转型时期的战争影响和社会动荡,同时又夹杂着历史进程中各种自然、人又以及战争因素的干扰。自国民党南京政府安定全国(1927年),西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近代意义上的西安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但抗日战争中,西安曾遭受日军的多次空袭,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直至战后重建。
2、战略转型三个阶段
近代西安城延续了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皇城选址的地理基础,是当时统治阶层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需求的区域空间权衡的结果。但是,这些条件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
原来适应于“内制外拓”、“四塞之固”的地理形势,因交通阻塞、战事频繁、经济疲敞,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近代社会生产要素以及市场流通的需求。因此,转型是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主题。
明清时期,从西安的城市地位来看,政治上是封建统治者所关注的战略要地,是用以控制西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重镇。军事上,西安作为联系西北、西南和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具有扼控甘凉,稳定川、鄂和连通豫、晋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从经济上,是沟通西北地区所产皮毛、药材和东南地区所产布匹、茶叶、盐等经济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在当时国都鞭长莫及的地区,西安承担了重要的经济组织、管理和领导职能。民国初期,西安作为各方军事力量争夺的焦点,正是因其战略地位。
l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国都南京受到威胁,西安再度成为国民政府偏安一方的重要选择。民国二十年(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南京“及长江下游各重要市镇亦有日本军舭到处挑衅”,国民政府为安全起见,决定移驻洛阳办公。
“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同年三月五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
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七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处致函西京筹备委员会,明确西京应设市并直属于行政院,同时初步确定西京市的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三十日,西京筹备委员会停止工作,自陪都建立到裁撤长达13年,1940年定重庆为“陪都”,与西安并列长达近5年时间,可见西安在抗日战争时期,仍然是作为国家政治因素权衡下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二)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三个重要计划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底定全国,次年宣布进入训政时期直至1932年西安被立为陪都,西安城市发展从战乱之后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西安被立为陪都后,其规划建设出发点是建立国家政治中心,直至l945年陪都裁撤,与此同时,经历了抗日战争、民族工业内迁等重大变革;此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安经历了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总体上,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训政时期(1927年--1932年)、陪都时期(1932年--1945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1945年--1947年)。
1、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此计划成于训政时期——“权力中心”规划理念的全面动摇。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由陕西省建设厅工程处提出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是目前有据可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较为完整的市政建设计划,也是近代西安的第一部规划文本。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底定全国,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西安的城市管理也逐渐由军政府向地方政府管理过渡,由建设厅出台了《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该计划是部较为完善和详细的城市近期市政建设计划,涉及城市街道、市场街道、公园、钟楼及鼓楼、拆城及修复城门楼、疏通阳沟、取缔零摊及招牌、设路牌、建筑民众厕亭、规定建筑执照及章程、清道方法、修剪路树等12个万面的近期建设项目及措施,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市容卫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有关,体现出了城市建设中的为市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形成于民国围城之役次年,当时急于解决的问题是些刻不容缓却又“轻而易举并有部分已为陕西建设厅实施者”,文件内容涉及前述12个方面,主要包括城市的交通、排水、市容、卫生以及绿化建设等城币基础设施问题,均提出近期应采取的具体建设实措施,因此,是一部适应当时城市发展需求的近期建设计划文件。
规划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已成为贯穿规划的主要原则,是近代西安城市规划与建没迈出的重要的步,也是在西安本十形成的第一部针对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作的计划,该文件在近代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现实意义。
2、西京计划
此计划成于陪都阶段,属于国家政策框架下的现代都市计划。《西京计划》又件全又共分四章,第章为西京沿革,第二章为市区现况,第三章为计划区域,第四章为分区使用。主要对西京城市发展沿革、范围、气象、地形、土地使用现状、公共建筑、名胜古迹、人口、保甲村落之区分、现有经济状况、现有道路交通等进行了调查、梳理,并提出近期实旋的措施与计划,较为详细。此外还提出了公园、新市区以及古迹区的范围。
西京规划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城市定位为陪都的发展计划,二是注重古迹文化的保护,三是将自然环境开发为民众游览的区域四是城乡一体的思想,刚以农业实验区作为城市一个分区,城乡之间的关系被视为统一而又相互作用五是依托省城发展六是注重居住环境条件,以南郊为居住区域。
《西京计划》的形成,可以认为是近代西安第部具有近代意义的都市计划又件,是近现代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重要步,也为后来的城市规划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经验积累。
3、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此计划书形成于战后重建阶段,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城市分区,第二部分是道路系统计划。其分区计划,以互利互惠不相干扰为原则,包括行政区(市中心,结合广场,以壮观瞻)、工业区(西南郊)、中学区(未央官旧址)、大学区(东南郊)、商业区(沿各干路两旁),其余为住宅区,或临时行政区,在郊区应为四新市,郊区住宅应设于小学、公园、市湖、医院、广场、运动场等附近,应按各区需要,星罗棋布,各据要点,若集中分区之必要,亦不应分区也。其规划从内容以及深度上都较前部规划更具有定的灵活性,是部较为系统的分区规划文件。
从规划的内涵看,显然受到当时西方城市规划思想(诸如高层低密度的建设理念、田园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以及卫星城理论等)的影响。同时在分区内涵上更为细致和人性化,显示出近代西安城市规划中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规划思想与理论都超越了近代西安自身发展的步伐。虽然近代西安城市工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进步和发展并未引起西方工业化城市曾经出现的人口过度集中和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的现象,但先进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为西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思路,该规划为西安未来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的战后规划,主要出于防空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而引起的城市空间秩序的混乱而提出的,同时,西安的工业化尚未充分得到发展,因此,这思想的移植则多少带有当时的历史时期特点。而这规划的出台表明当时西安城市规划已经开始以针对城市未来将要面临'口_题的思考,且融合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规划理论思想,因此,这规划是具有时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