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试谈宋代的长安》摘录
《试谈宋代的长安》摘录
1、煌煌大藩
2、据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勘查实测,唐长安全城的总面积为84 平方公里,而皇城的面积只有约5 . 2平方公里,说明改建后的宋长安城,还不及唐城的16 分之1。
注释:《考古》1 9 8 2 年第6 期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
3、宋城的改建,是在唐昭宗天祐(佑)元年(904年)由匡国节度使韩建完成的。
以后宋代长安城垣即以韩建所筑新城为基本规模而再未作任何变更。
4、荆棘满城,狐兔纵横
注释:《资治通鉴》 卷256僖宗光启元年三月丁卯.
5、长安经过战乱以后的残破凋敝景象,在唐末诗文中得到大量反映,韦庄《秦妇吟》写
道:“长安寂寂今何有, 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榖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明朝晓至三山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园田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注释:《敦煌零拾》卷
6、五代时期,军阀棍战,关中数为战场,长安屡经焚劫,满目疮痍,其残破凋敝之迹,比之唐末,有增无减。时人荆叔诗云:“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荆叔《题慈恩寺塔》
7、后周覃用之《再游韦曲山寺》亦云: “ 六街晴色动秋光,雨葬凭高只自伤。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照咸阳。休将世路悲尘事,莫指云山认故乡。回顾汉宫楼阁暮,数声钟鼓自微茫。”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荆叔《题慈恩寺塔》
8、入宋以后,虽说开始恢复,但建设重点转至沐京,加之建国不久,辽夏战起,处于国防前线的关中,受祸尤大。早在太宗时张鉴就曾指出:因讨西夏,“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庐舍顿空”
注释:《宋史》卷277《张鉴传》
9、仁宗时余靖又言: “今自西睡用兵,国帑(tǎng)虚竭”,陕西一带,“ 民亡储蓄,十室九空”
注释:《宋史》卷320《余靖传》
10、直至神宗时代,司马光还说:“关中饥谨,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
注释:《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癸未.
11、宋代长安在时人眼中仍然显得十分荒凉。汉唐繁华,几乎无迹可寻,成为骚人墨客弔古伤今之地。史载: “ 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纪,志称下马陵讹为虾蟆陵,秦寿陵讹为韩生家,建章宫讹为贞女楼,翠华殿讹为祭酒台。不特是耳,至以汉城为阳甲城,霸城门为万城门,覆盎门为红门,西安门为黄门,正武殿为讲武殿。城中又有白盎殿,亦不知是何名”[拍一张虾蟆陵的门牌照片]
注释:李好文《长安图志》卷中
12、南宋陆游亦曾指出:“长安民契券,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者’,盖尽为禾黍矣”。
注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
13、据张礼《游城南记》所载: 唐代盛极一时的雁塔、曲江,北宋中期以后,游人渐稀,“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宴嬉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而曲江“ 今为滨江农家湮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又至城南一带“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旧迹湮没,无可考求”,“尝读唐人诗集,岑嘉州有杜陵别业、终南别业,而石鳌谷、高冠谷皆有其居。郎士元有吴村别业,段觉有杜村闲居,元微之亦有终南别业,萧氏有兰陵里,梁升卿有安定庄,今皆湮没,漫不可寻,不特何将军山林而已”。
14、这种荒凉残破的景象,在宋人诗文中亦时有所见。宋人尚友康诗云: “ 长安宫阅半蓬蒿,尘暗红梁羯鼓滔。” 惠崇《游长安> 诗云: “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
注释:江休复《江邻几杂志》
15、北宋以后,关中为金所有,长安又遭兵炙,景色更为衰敝。乔扆(yǐ)诗云: “ 花萼楼倾有故基,行人空读火馀碑。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
16、李献甫《长安行》云: “长安大道无人行,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向来百二秦之形,衹今百二秦之名。……黄尘漫漫愁杀人,但见蔽野鸡群鸣。河东游子泪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长安道, 无人行, 长安城中若为情。”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5
17、第三次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转运使吕大忠将石经及其他重要碑刻全
部迁至府学之北墉, 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1、煌煌大藩
2、据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勘查实测,唐长安全城的总面积为84 平方公里,而皇城的面积只有约5 . 2平方公里,说明改建后的宋长安城,还不及唐城的16 分之1。
注释:《考古》1 9 8 2 年第6 期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
3、宋城的改建,是在唐昭宗天祐(佑)元年(904年)由匡国节度使韩建完成的。
以后宋代长安城垣即以韩建所筑新城为基本规模而再未作任何变更。
4、荆棘满城,狐兔纵横
注释:《资治通鉴》 卷256僖宗光启元年三月丁卯.
5、长安经过战乱以后的残破凋敝景象,在唐末诗文中得到大量反映,韦庄《秦妇吟》写
道:“长安寂寂今何有, 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榖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明朝晓至三山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园田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注释:《敦煌零拾》卷
6、五代时期,军阀棍战,关中数为战场,长安屡经焚劫,满目疮痍,其残破凋敝之迹,比之唐末,有增无减。时人荆叔诗云:“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荆叔《题慈恩寺塔》
7、后周覃用之《再游韦曲山寺》亦云: “ 六街晴色动秋光,雨葬凭高只自伤。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照咸阳。休将世路悲尘事,莫指云山认故乡。回顾汉宫楼阁暮,数声钟鼓自微茫。”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荆叔《题慈恩寺塔》
8、入宋以后,虽说开始恢复,但建设重点转至沐京,加之建国不久,辽夏战起,处于国防前线的关中,受祸尤大。早在太宗时张鉴就曾指出:因讨西夏,“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庐舍顿空”
注释:《宋史》卷277《张鉴传》
9、仁宗时余靖又言: “今自西睡用兵,国帑(tǎng)虚竭”,陕西一带,“ 民亡储蓄,十室九空”
注释:《宋史》卷320《余靖传》
10、直至神宗时代,司马光还说:“关中饥谨,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
注释:《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癸未.
11、宋代长安在时人眼中仍然显得十分荒凉。汉唐繁华,几乎无迹可寻,成为骚人墨客弔古伤今之地。史载: “ 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纪,志称下马陵讹为虾蟆陵,秦寿陵讹为韩生家,建章宫讹为贞女楼,翠华殿讹为祭酒台。不特是耳,至以汉城为阳甲城,霸城门为万城门,覆盎门为红门,西安门为黄门,正武殿为讲武殿。城中又有白盎殿,亦不知是何名”[拍一张虾蟆陵的门牌照片]
注释:李好文《长安图志》卷中
12、南宋陆游亦曾指出:“长安民契券,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者’,盖尽为禾黍矣”。
注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
13、据张礼《游城南记》所载: 唐代盛极一时的雁塔、曲江,北宋中期以后,游人渐稀,“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宴嬉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而曲江“ 今为滨江农家湮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又至城南一带“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旧迹湮没,无可考求”,“尝读唐人诗集,岑嘉州有杜陵别业、终南别业,而石鳌谷、高冠谷皆有其居。郎士元有吴村别业,段觉有杜村闲居,元微之亦有终南别业,萧氏有兰陵里,梁升卿有安定庄,今皆湮没,漫不可寻,不特何将军山林而已”。
14、这种荒凉残破的景象,在宋人诗文中亦时有所见。宋人尚友康诗云: “ 长安宫阅半蓬蒿,尘暗红梁羯鼓滔。” 惠崇《游长安> 诗云: “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
注释:江休复《江邻几杂志》
15、北宋以后,关中为金所有,长安又遭兵炙,景色更为衰敝。乔扆(yǐ)诗云: “ 花萼楼倾有故基,行人空读火馀碑。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7
16、李献甫《长安行》云: “长安大道无人行,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向来百二秦之形,衹今百二秦之名。……黄尘漫漫愁杀人,但见蔽野鸡群鸣。河东游子泪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长安道, 无人行, 长安城中若为情。”
注释:雍正《陕西通志》卷95
17、第三次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转运使吕大忠将石经及其他重要碑刻全
部迁至府学之北墉, 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