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冲动与勇敢带来难以承受的悲剧后果
《希望与反抗》:冲动与勇敢带来难以承受的悲剧后果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希望与抗争》(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or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最后的苏菲史库、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帝国大审判,德国,2005)
反战题材德国民族女英雄传记经典。德国导演马克•罗斯曼(Marc Rothemund)代表作。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慕尼黑,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成员斯库勒兄妹等三人因派发传单而被捕……面对纳粹法庭的死亡审判与盖世太保审讯官的同情建议,索菲•斯库勒(Sophie Scholl,1921-1943)决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黑暗年代德国热血青年的无谓牺牲,冲动与勇敢带来难以承受的悲剧后果。纪实醒目,严谨犀利,简单丰富,压抑沉痛。朱丽娅•耶恩奇(Julia Jentsch)、亚历山大•海德(Gerald Alexander Held)、法比安•亨里奇(Fabian Hinrichs)、约翰娜•加斯特杜尔夫(Johanna Gastdorf)、安德烈•汉尼克(André Hennicke)等主演。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三项大奖。
【笑独行按:德国洛拉奖最佳女演员。史载索菲•斯库勒为德国巴登-符腾堡人,生于1921年5月9日,1942年5月进入慕尼黑大学读书时与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兄长汉斯•斯库勒(Hans Scholl,1918-1943)一起加入反希特勒秘密组织“白玫瑰”,1943年2月18日与兄长和另一位“白玫瑰”成员在慕尼黑大学散发第六份传单时遭盖世太保逮捕,四天后被纳粹“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并执行斩首。Sophie Scholl亦有译作“索菲•绍尔”“索菲•萧尔”者。该影片与《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并称德国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终战三部曲”。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的D9影碟,片长为116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20分钟,评分为7.9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267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278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二)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10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三)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33_1581377_md.html(海报一,意大利)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34_1581377_md.html(海报二,西班牙)
影片网友评论
写实死亡
作者:胡侃侃
www.douban.com 2006-05-14 11:30:24
晚餐时间随便捡了一部电影来看——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 我早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会down这部片子,但两个小时以后,我的总结是:这片子实在不该在用餐时间观看。故事是讲一个21岁的德国女孩因制作散发反纳粹传单而被迅速收审并最终判处死刑。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Sophie Scholl确有其人。Sophie最后的时光用几行字就可以描述:
1943年2月18日 同哥哥Hans在慕尼黑大学散发传单被捕
2月19日 被盖世太保审问,假装无罪,尽量争取释放
2月20日 释放无望,继续被审问
2月22日 法庭判处死刑。
被带离法庭后于当天下午行刑(断头台)。
影片叙事的笔触干净而凄美,镜头的景别分配也很工整,为刻画人物不断临近死亡的巨大心理压力而对女主角采用了很多中近景。美术和配乐部分也都处理的恰如其分.查了一点点背景资料,导演是TV Production出身,从业已有十年光景. 而作为十年之后的首部电影,<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拍得很扎实,几乎挑不出明显的毛刺,这部优秀的传记电影,对比于好莱坞近两年来的同类型作品,体现了一种浓重的欧洲影像风格,或者不如干脆说就是一种"德国风格":严谨、写实、以及笼罩于庄重气氛之下的深色美感。
这部戏充分说明了一点:写实是加剧恐怖氛围的最好手段。还有什么会比对死亡的写实更恐怖更压抑?!
被起伏中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紧紧牵着,观众一步步随着Sophie走向幻灭、走向那间行刑的空屋、走向断头台。当Sophie坚强地应辩审问的时候,我们的心却会因恐惧而一阵阵抽搐;当知道自己不可能被释放以及即将被执行死刑那两个重大时刻,Sophie发泄性的哭泣,相信很多人心里也都跟着发出同样悲愤而无助的呐喊和抽泣。在IMDb中读到一段评论,我非常认同:
“this movie evokes emotion. You feel with Sophie Scholl,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would have done in her place.”
全片中唯一的“写意”运用就是那几处室外“阳光”的加入,很巧妙地调整着故事的情绪:死亡临近所带来的巨大恐怖压抑之下,几缕阳光所寓意着的“真理和希望”给人以片刻间的温暖和振奋。那个时候,Sophie的脸——一个年轻女孩的脸便是轻轻地上扬,努力体会着阳光的抚摸。
那是来自于上帝的抚摸。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希望与抗争》(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or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最后的苏菲史库、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帝国大审判,德国,2005)
反战题材德国民族女英雄传记经典。德国导演马克•罗斯曼(Marc Rothemund)代表作。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慕尼黑,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成员斯库勒兄妹等三人因派发传单而被捕……面对纳粹法庭的死亡审判与盖世太保审讯官的同情建议,索菲•斯库勒(Sophie Scholl,1921-1943)决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黑暗年代德国热血青年的无谓牺牲,冲动与勇敢带来难以承受的悲剧后果。纪实醒目,严谨犀利,简单丰富,压抑沉痛。朱丽娅•耶恩奇(Julia Jentsch)、亚历山大•海德(Gerald Alexander Held)、法比安•亨里奇(Fabian Hinrichs)、约翰娜•加斯特杜尔夫(Johanna Gastdorf)、安德烈•汉尼克(André Hennicke)等主演。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三项大奖。
【笑独行按:德国洛拉奖最佳女演员。史载索菲•斯库勒为德国巴登-符腾堡人,生于1921年5月9日,1942年5月进入慕尼黑大学读书时与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兄长汉斯•斯库勒(Hans Scholl,1918-1943)一起加入反希特勒秘密组织“白玫瑰”,1943年2月18日与兄长和另一位“白玫瑰”成员在慕尼黑大学散发第六份传单时遭盖世太保逮捕,四天后被纳粹“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并执行斩首。Sophie Scholl亦有译作“索菲•绍尔”“索菲•萧尔”者。该影片与《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并称德国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终战三部曲”。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的D9影碟,片长为116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20分钟,评分为7.9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267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278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二)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10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三)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33_1581377_md.html(海报一,意大利)
http://sc3h.photo.hexun.com/69100334_1581377_md.html(海报二,西班牙)
影片网友评论
写实死亡
作者:胡侃侃
www.douban.com 2006-05-14 11:30:24
晚餐时间随便捡了一部电影来看——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 我早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会down这部片子,但两个小时以后,我的总结是:这片子实在不该在用餐时间观看。故事是讲一个21岁的德国女孩因制作散发反纳粹传单而被迅速收审并最终判处死刑。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Sophie Scholl确有其人。Sophie最后的时光用几行字就可以描述:
1943年2月18日 同哥哥Hans在慕尼黑大学散发传单被捕
2月19日 被盖世太保审问,假装无罪,尽量争取释放
2月20日 释放无望,继续被审问
2月22日 法庭判处死刑。
被带离法庭后于当天下午行刑(断头台)。
影片叙事的笔触干净而凄美,镜头的景别分配也很工整,为刻画人物不断临近死亡的巨大心理压力而对女主角采用了很多中近景。美术和配乐部分也都处理的恰如其分.查了一点点背景资料,导演是TV Production出身,从业已有十年光景. 而作为十年之后的首部电影,<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拍得很扎实,几乎挑不出明显的毛刺,这部优秀的传记电影,对比于好莱坞近两年来的同类型作品,体现了一种浓重的欧洲影像风格,或者不如干脆说就是一种"德国风格":严谨、写实、以及笼罩于庄重气氛之下的深色美感。
这部戏充分说明了一点:写实是加剧恐怖氛围的最好手段。还有什么会比对死亡的写实更恐怖更压抑?!
被起伏中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紧紧牵着,观众一步步随着Sophie走向幻灭、走向那间行刑的空屋、走向断头台。当Sophie坚强地应辩审问的时候,我们的心却会因恐惧而一阵阵抽搐;当知道自己不可能被释放以及即将被执行死刑那两个重大时刻,Sophie发泄性的哭泣,相信很多人心里也都跟着发出同样悲愤而无助的呐喊和抽泣。在IMDb中读到一段评论,我非常认同:
“this movie evokes emotion. You feel with Sophie Scholl,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would have done in her place.”
全片中唯一的“写意”运用就是那几处室外“阳光”的加入,很巧妙地调整着故事的情绪:死亡临近所带来的巨大恐怖压抑之下,几缕阳光所寓意着的“真理和希望”给人以片刻间的温暖和振奋。那个时候,Sophie的脸——一个年轻女孩的脸便是轻轻地上扬,努力体会着阳光的抚摸。
那是来自于上帝的抚摸。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