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成魔
1)近看《老子》,觉其与佛经有相通处,混沌的状态,是初始的状态,是恒久的状态,但是并不是理性的结果,必须入世经过各种欲念偏执缠绕,最后回归混沌而得自由,这是个经过理性思辨最终的回归,坚定而不受侵扰。如同《金刚经》要降服其心的过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什么境界最高妙?若有意若无意,好像在这里又好像在那里,仿佛拿起来了又好像没拿起来,他既不是很欢乐,但是也不是很痛苦,他是好像有些欢乐,又好像有些忧愁,如弘一大师临终所言:悲欣交集。但不是很悲,也不是很欣喜。上次吃饭时大熊说:哦,我知道,就是在路上嘛。我说,不是在路上吧,是好像在路上,又好像不在路上。
3)身未动,心已远。这句话很蛊惑人心,但是这是儒教的说法,说好听点叫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难听点就是意淫。我改成心未动,身已远。心是定在那里的,身却千里之外,道教叫“身外化身”,“阳神出窍”,佛教叫做“佛祖有三十二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是宇宙的本质,而相仅仅是其表现出来的形态,譬如你可以使慈父、恋人、诚实可爱小郎君、聪明伶俐小娘子、可以是不负责任的浪子、也可以是温柔敦厚的长者,但是本质上,最初的那个恒始的状态不能动,可以化身为魔,有千万个面貌,每种面貌代表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佛祖和众菩萨也有怨念和愤怒的一面,他们斩断的怨念叫做不动明王,即不动尊菩萨,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每一种相,都代表一种体验,体验完备,即回归清明。
4)喜欢谈恋爱的朋友们现在知道了,在相处过程中,或温柔可亲,或冷若冰霜,或娇柔魅惑,或卑躬屈膝,或傲慢压服,当随其时大势,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体验,你的心定在那里,分出一个化身出去,就可以了。若是身心合一投入进去,即堕入情绪障碍,执着于我相、众生相,害人害己。因仅仅是化身,故对对方无所求,能成就彼此。
5)处事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这句话是描述境界的,适用一切场合,倘若使的力气过大,则落下乘,用《老子》种描述,是“为而不争”,用佛经描述,是乘愿而行,愿尽而止。如同东晋王子猷大雪之夜访好友,天明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无论对何事何人,想做成么?想得到对方的情感么?想,但是又不是很想,常时一片混沌,心念一动,则四野八荒,无处不可去。有俄罗斯莱蒙托夫诗描述其境: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独立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是佛教又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每个独立的人,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某个侧面,你在他的生长环境和他的经历下,跟他做的事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人只能有一个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因此,每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又是你不曾显露出来的一部分,能理解多少人和多少种人生,就决定了你的高度。佛祖理解所有人和人性,佛祖理解所有事和本质,因此他最高。修炼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弄清前世今生,佛祖弄清了自己八万四千次轮回,其中包括曾有一世是牛屎上的苍蝇,因此他不但理解每一个人,而且还理解每一种生物。
另一种就是遍历,你有神念在一刹那遍历所有人的经历,这有点像《云上的日子》里的结尾,从远处镜头一个个遍历旅馆的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男女在偷情,那个房间的男男在商量阴谋,下面一层是慈母在哄小儿入睡,隔壁的房间确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垂死。这种方法需大神通,有点像计算机破解密码的方法,在找不到密码规则的情况下,只有暴力破解,把所有的数字和字母从开头到结尾,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程序进行几亿次计算,一个一个试过去,最后找到一个密码钥匙。
7)任继愈之师熊十力,早年研究佛教,后归儒教。盖因其觉得佛教是偏于思辨,和中华民族存亡断续关系不大,他知识分子的品行觉得其无法忘却民族责任,故而转向。但我个人觉得儒教没有前途,那个体系过于违背人性,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在一个体系里挣扎。比起佛道两家,既可以解决个人痛苦,又可以为世界规则,差太多。
8)现代社会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赞美和拥抱多元化的价值观,但是正如何勇所唱:是谁出题这么地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倘若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那其实就是没有答案。
在一个没有答案的现代社会,每个人起初都充满欣喜的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价值观,过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并且他人无法干涉,然而终究一个人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由此也带来了和他人不同世界观的更多碰撞,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另一种正确答案直接否定了自己选择的答案,这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焦虑,现代社会的割裂性由此而来,现代社会的人的痛苦由此而来,相对于以前的统一价值压抑人性,现在的痛苦则是处处碰壁。
9)处处碰壁,每个人都是一个细胞,每个人都不肯消除自己的细胞壁,却期望他人消除自己的细胞壁来和自己融合,变得跟自己一样。但是“道”呢,“道”既不是你,也不是他,“道”是你们全部,并不以其中某一个细胞的意志为转移,天地无所谓仁不仁,只是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平等看待。
态度决定一切,这不是叫你励志的话,是表明你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你的高度决定了你能够理解的深度。
那个放弃了“我”和所有壁垒的,接纳你们全部的,化身成神,他是佛祖,他是宇宙本身的运行规则。
2)什么境界最高妙?若有意若无意,好像在这里又好像在那里,仿佛拿起来了又好像没拿起来,他既不是很欢乐,但是也不是很痛苦,他是好像有些欢乐,又好像有些忧愁,如弘一大师临终所言:悲欣交集。但不是很悲,也不是很欣喜。上次吃饭时大熊说:哦,我知道,就是在路上嘛。我说,不是在路上吧,是好像在路上,又好像不在路上。
3)身未动,心已远。这句话很蛊惑人心,但是这是儒教的说法,说好听点叫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难听点就是意淫。我改成心未动,身已远。心是定在那里的,身却千里之外,道教叫“身外化身”,“阳神出窍”,佛教叫做“佛祖有三十二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是宇宙的本质,而相仅仅是其表现出来的形态,譬如你可以使慈父、恋人、诚实可爱小郎君、聪明伶俐小娘子、可以是不负责任的浪子、也可以是温柔敦厚的长者,但是本质上,最初的那个恒始的状态不能动,可以化身为魔,有千万个面貌,每种面貌代表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佛祖和众菩萨也有怨念和愤怒的一面,他们斩断的怨念叫做不动明王,即不动尊菩萨,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每一种相,都代表一种体验,体验完备,即回归清明。
4)喜欢谈恋爱的朋友们现在知道了,在相处过程中,或温柔可亲,或冷若冰霜,或娇柔魅惑,或卑躬屈膝,或傲慢压服,当随其时大势,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体验,你的心定在那里,分出一个化身出去,就可以了。若是身心合一投入进去,即堕入情绪障碍,执着于我相、众生相,害人害己。因仅仅是化身,故对对方无所求,能成就彼此。
5)处事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这句话是描述境界的,适用一切场合,倘若使的力气过大,则落下乘,用《老子》种描述,是“为而不争”,用佛经描述,是乘愿而行,愿尽而止。如同东晋王子猷大雪之夜访好友,天明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无论对何事何人,想做成么?想得到对方的情感么?想,但是又不是很想,常时一片混沌,心念一动,则四野八荒,无处不可去。有俄罗斯莱蒙托夫诗描述其境: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独立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是佛教又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每个独立的人,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某个侧面,你在他的生长环境和他的经历下,跟他做的事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人只能有一个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因此,每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又是你不曾显露出来的一部分,能理解多少人和多少种人生,就决定了你的高度。佛祖理解所有人和人性,佛祖理解所有事和本质,因此他最高。修炼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弄清前世今生,佛祖弄清了自己八万四千次轮回,其中包括曾有一世是牛屎上的苍蝇,因此他不但理解每一个人,而且还理解每一种生物。
另一种就是遍历,你有神念在一刹那遍历所有人的经历,这有点像《云上的日子》里的结尾,从远处镜头一个个遍历旅馆的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男女在偷情,那个房间的男男在商量阴谋,下面一层是慈母在哄小儿入睡,隔壁的房间确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垂死。这种方法需大神通,有点像计算机破解密码的方法,在找不到密码规则的情况下,只有暴力破解,把所有的数字和字母从开头到结尾,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程序进行几亿次计算,一个一个试过去,最后找到一个密码钥匙。
7)任继愈之师熊十力,早年研究佛教,后归儒教。盖因其觉得佛教是偏于思辨,和中华民族存亡断续关系不大,他知识分子的品行觉得其无法忘却民族责任,故而转向。但我个人觉得儒教没有前途,那个体系过于违背人性,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在一个体系里挣扎。比起佛道两家,既可以解决个人痛苦,又可以为世界规则,差太多。
8)现代社会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赞美和拥抱多元化的价值观,但是正如何勇所唱:是谁出题这么地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倘若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那其实就是没有答案。
在一个没有答案的现代社会,每个人起初都充满欣喜的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价值观,过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并且他人无法干涉,然而终究一个人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由此也带来了和他人不同世界观的更多碰撞,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另一种正确答案直接否定了自己选择的答案,这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焦虑,现代社会的割裂性由此而来,现代社会的人的痛苦由此而来,相对于以前的统一价值压抑人性,现在的痛苦则是处处碰壁。
9)处处碰壁,每个人都是一个细胞,每个人都不肯消除自己的细胞壁,却期望他人消除自己的细胞壁来和自己融合,变得跟自己一样。但是“道”呢,“道”既不是你,也不是他,“道”是你们全部,并不以其中某一个细胞的意志为转移,天地无所谓仁不仁,只是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平等看待。
态度决定一切,这不是叫你励志的话,是表明你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你的高度决定了你能够理解的深度。
那个放弃了“我”和所有壁垒的,接纳你们全部的,化身成神,他是佛祖,他是宇宙本身的运行规则。
-
请打开我的资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03 1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