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通考
齐物通考
此篇命之以齐物,非专就其一论而言也,实欲归本齐物,而通老庄,达乎释道。钱默存氏钟书尝谓“参禅贵活,为学知止”。贵活,所以会其同也;知止,所以别其异也。故本篇欲博征而慎取,愿无违其意。
道家之所论者,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旨》述之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就体而论之,“虚无为本”,所以贵道也。然虚无果足以状道哉?就用而论之,老子贵乎无为,而庄子独标无用,此二者之所由分也,并述之曰:“因循为用”,岂不诬哉?
今试论之。
老子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知道有恒道、非恒道之分。以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为之别也。无欲谓无所取也,无所取故无名,进乎万物之始,而观其妙也。有欲亦然。此《齐物》之所谓“物谓之而然”、“随其成心而师之”、“非我无所取”者也。所以然者,详于后。
或谓之曰:“道果有分乎?昔者庄生言之曰:‘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既分而成之,成而毁之,讵可以言道哉?”老子答之曰:“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故知此道一体而两用,此亦庄老之所以异也。
老子由无名而入于有名,此“因循为用”者也。故韩、申继之以刑名之学。
《申子•大体篇》云:“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
《韩非子•主道第五》云:“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学者谓韩子深得于老子书,其独解、喻二篇哉?此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者,讵非“同出异名”之证乎?老子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亦可以为之证也。
战国之世,名学斯盛耳。予谓名学者,儒、道、墨、法、名五家所论之本也。孔子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荀子著正名之篇。儒家所以崇礼,惟在正名尔。班志云:“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良有以也。钱子泉氏基博论名家则曰:“名家,儒之所自出也。名家本出于礼;而何以惠施言名,乃至‘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见讥儒者?盖礼正名以昭别,而惠乱名以混同;言名同,而所言则殊致。”
至乎别墨诵《经》、《说上、下》、《大、小取》诸篇,而为墨辨之学,其于逻辑之指有当,足比于天竺之因明、泰西之论理。墨者有所论于名者,明矣。其著《上同》之篇,而荀卿讥之曰:“墨子见于齐而不见于畸”,斯亦其证也。《上同》旨大类《齐物》,然庄任之达之,而墨托于天志,则精粗自见。荀卿之所以讥墨者,不足以讥庄,何以故?庄齐之以“无同异”,放诞之至,而人莫之能胜其论也。故荀卿谓之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然庄子亦自解矣。“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此庄生之善谑乎?千载之后,犹可解颐。
庄子之由有名而入于无名,故惠施为其徒也。章枚叔氏炳麟论唯识之学曰:“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而后注《齐物》曰:“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伽》、《华严》相会。”斯可为证。庄子内七篇,皆此次第。老子由无入有,故其体玄,其用周,而人莫之能知道为何者,卒从其术也,则降为法家之流。庄子由有入无,人以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皆得言忘意,而意卒藉之传也,此亦庄生所谓“无用之用”乎?言“道,可传而不可受”者,亦此。可传,故知其所以然,不可受,谓不可知其然也。庄老之别,则一为月下指,一为水中月。下士惟蔽于庄生之指,取诸老氏之影,而不知有天上月也。
庄书之始注于魏晋,而佛学并时兴焉。支公解庄,称绝于士流,而《世说》载其言。六祖立“教外别传”,化“戒定慧”于“无为”,可谓“老庄之佛”矣。至乎后世,章枚叔氏炳麟会同《齐物论》、《瑜伽师地论》而为《齐物论释》,可谓无遗。予以为魏晋以下,学者非引佛语不足以解庄。昔者大秦之西塞罗叹其国文字之缺,不足以事于哲学,故译希腊术语之于拉丁语,此拉丁文辞之始繁也。文明亦承希腊之遗泽,遂臻至伟。转译之功巨矣。吾国译事以玄奘为大盛,而佛理亦以唯识为至极。今试以佛理简喻之:
1.三籁之喻弁诸篇首。地籁、人籁以喻其有待,天籁谓“自取”,喻其无待。此有似唯识家所谓“阿赖耶种子”者,取其“恒转如瀑流”之义。其后曼衍论之。
2.继以言之诸心相,似“喜怒哀乐,虑叹变慹, 姚佚启态”,谓无此则我不生,无我则无所取。身之具“百骸、九窍、六藏”,谓形化而心与之然。此所言之理,大抵率《逍遥游》“有待”之意。唯识宗以为“依他起性”者即此。
3.“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此则唯识所言“遍计所执性”,亦有似“末那识”生我执者。成玄英注之曰:“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盖谬矣。《庚桑楚篇》云:“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可以解之。所谓成心者,所以知是非也。
4.其后则和同儒墨是非之妙文。始乎言论,曰:“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此“言”即唯识家所谓“名言种子”、“等流习气”者,以其所言之物,皆依他起,无有自性,故名无以命其实,实无以核其名也。
5.“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言彼是之相待也。
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以生死之同时,推是非之相因也。此二者庄生齐物之所本,类乎佛家大乘空宗所谓“缘起性空”所以遮法执者。
7.“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老庄共许之道也。去彼是之名,通彼是为一。可谓无名矣。可谓无待于物,不随成心。无名则几于道矣。
此则庄子由有名而进乎无名之迹也。立论以和儒墨之是非。
8.而后其破名家之论。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此千年无定论之句。予以为谬在不知“非指”、“非指也”之别。若云“指非指”,则“指”与“指”异,若云“指,非指也”则“指”与“非指”同。异则名家之“坚白”,同则庄周之“齐物”。
9.“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斯则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也。其中无同无异,无是无非。可与《楞严》互参。
《楞严经》载佛语云:“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菩萨解之曰:“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二文殊者亦唯识家所谓“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者。
佛欲重申其义曰:“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10.“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名家立散名,而辨乎天下,庄子以此破之。此似近世维特根斯坦所发之说。大类“逻辑经验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其可谓庄生“实证主义者”乎?
11.“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适得而几矣。”此可谓由体至用之说。“不用而寓诸庸”,“庸”兼三义,为“用”,为“通”,为“得”,《尔雅》训“庸”以常。《说文》训“庸”以“用”。故可知圣人不用而寓于通用而有得。此所谓无用之用哉。何谓无用之用。且论述于后文。
13.“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此至要之言耳。知其然,则谓之一。何则,将详于后。“劳神明为一”者,惠施之徒也。天下篇承此义而曰:“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蚉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可谓至确。
14.“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此明言其“无用之用”也。前句以“狙公”作喻,谓名实未亏而心有喜怒,故庄子和以是非。后句所谓“两行”者,即庄子之“无用之用”。“和之以是非”则《人间世》所谓“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之“和”者。《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公曰:“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以此解“和之以是非”,似无以加焉。所谓“休乎天钧”者,即《淮南》“钧旋毂转,周而复匝”之义。僧肇所云:“圣人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者,今人张松辉释其为“内圣外王”之道。此内外之说,良有以也。其数见于庄子书。似《大宗师》所谓:“受而喜之 忘而复之,是之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天下篇》则自述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内外对举,以彰其“大用”也。《坛经》有云:“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论其实相者,似《人间世》之“心斋”、《大宗师》之“坐忘”。
15.而后庄子有云:“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此为道。“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此所谓一也。“其次以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此所谓二也。
16.庄子重申之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此道一之所别也。所谓“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既知为一者,即非道。如唯识家所言,阿赖耶识之中妄成相分见分,第七识末那识恒持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此成心之所由生也。
17.“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 能得,而况其凡乎!”
证之以《楞严经》义,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谓“觉”者,即“道”。已而不知其然,故曰“觉”。“明觉”即为“知一”,“知一”则生能知、所知。所以生妄。此所谓二也。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此所谓有封,而后有是非。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此。
18.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其道也。“俄然觉”,则其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则谓其有封也。庄生梦为蝴蝶,其梦寐之间,以喻齐物之境也。割剥斯文,作者之大快事,而读者之大恨事也。临文嗟叹,予以未尝不起“烧琴煮鹤,对花啜茶”之感。彼文艺以朦胧为妙谛,若使文客见之,无乃叹其太“煞风景”尔!
论其归要,则曰:
道家所论有体与用。体者,道也,道有恒、非恒之别。以无名观之,则为恒道;以有名观之,则为可道。老子由无名至于有名;庄子由有名至于无名,二者殊途一致也。其用也,老子以为无为,而庄子以为无用。老子由无名入于有名,所以因循也,故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由有名入于无名,所以两行也,故无用而寓诸庸。
甲午年
此篇命之以齐物,非专就其一论而言也,实欲归本齐物,而通老庄,达乎释道。钱默存氏钟书尝谓“参禅贵活,为学知止”。贵活,所以会其同也;知止,所以别其异也。故本篇欲博征而慎取,愿无违其意。
道家之所论者,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旨》述之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就体而论之,“虚无为本”,所以贵道也。然虚无果足以状道哉?就用而论之,老子贵乎无为,而庄子独标无用,此二者之所由分也,并述之曰:“因循为用”,岂不诬哉?
今试论之。
老子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知道有恒道、非恒道之分。以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为之别也。无欲谓无所取也,无所取故无名,进乎万物之始,而观其妙也。有欲亦然。此《齐物》之所谓“物谓之而然”、“随其成心而师之”、“非我无所取”者也。所以然者,详于后。
或谓之曰:“道果有分乎?昔者庄生言之曰:‘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既分而成之,成而毁之,讵可以言道哉?”老子答之曰:“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故知此道一体而两用,此亦庄老之所以异也。
老子由无名而入于有名,此“因循为用”者也。故韩、申继之以刑名之学。
《申子•大体篇》云:“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
《韩非子•主道第五》云:“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学者谓韩子深得于老子书,其独解、喻二篇哉?此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者,讵非“同出异名”之证乎?老子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亦可以为之证也。
战国之世,名学斯盛耳。予谓名学者,儒、道、墨、法、名五家所论之本也。孔子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荀子著正名之篇。儒家所以崇礼,惟在正名尔。班志云:“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良有以也。钱子泉氏基博论名家则曰:“名家,儒之所自出也。名家本出于礼;而何以惠施言名,乃至‘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见讥儒者?盖礼正名以昭别,而惠乱名以混同;言名同,而所言则殊致。”
至乎别墨诵《经》、《说上、下》、《大、小取》诸篇,而为墨辨之学,其于逻辑之指有当,足比于天竺之因明、泰西之论理。墨者有所论于名者,明矣。其著《上同》之篇,而荀卿讥之曰:“墨子见于齐而不见于畸”,斯亦其证也。《上同》旨大类《齐物》,然庄任之达之,而墨托于天志,则精粗自见。荀卿之所以讥墨者,不足以讥庄,何以故?庄齐之以“无同异”,放诞之至,而人莫之能胜其论也。故荀卿谓之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然庄子亦自解矣。“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此庄生之善谑乎?千载之后,犹可解颐。
庄子之由有名而入于无名,故惠施为其徒也。章枚叔氏炳麟论唯识之学曰:“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而后注《齐物》曰:“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伽》、《华严》相会。”斯可为证。庄子内七篇,皆此次第。老子由无入有,故其体玄,其用周,而人莫之能知道为何者,卒从其术也,则降为法家之流。庄子由有入无,人以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皆得言忘意,而意卒藉之传也,此亦庄生所谓“无用之用”乎?言“道,可传而不可受”者,亦此。可传,故知其所以然,不可受,谓不可知其然也。庄老之别,则一为月下指,一为水中月。下士惟蔽于庄生之指,取诸老氏之影,而不知有天上月也。
庄书之始注于魏晋,而佛学并时兴焉。支公解庄,称绝于士流,而《世说》载其言。六祖立“教外别传”,化“戒定慧”于“无为”,可谓“老庄之佛”矣。至乎后世,章枚叔氏炳麟会同《齐物论》、《瑜伽师地论》而为《齐物论释》,可谓无遗。予以为魏晋以下,学者非引佛语不足以解庄。昔者大秦之西塞罗叹其国文字之缺,不足以事于哲学,故译希腊术语之于拉丁语,此拉丁文辞之始繁也。文明亦承希腊之遗泽,遂臻至伟。转译之功巨矣。吾国译事以玄奘为大盛,而佛理亦以唯识为至极。今试以佛理简喻之:
1.三籁之喻弁诸篇首。地籁、人籁以喻其有待,天籁谓“自取”,喻其无待。此有似唯识家所谓“阿赖耶种子”者,取其“恒转如瀑流”之义。其后曼衍论之。
2.继以言之诸心相,似“喜怒哀乐,虑叹变慹, 姚佚启态”,谓无此则我不生,无我则无所取。身之具“百骸、九窍、六藏”,谓形化而心与之然。此所言之理,大抵率《逍遥游》“有待”之意。唯识宗以为“依他起性”者即此。
3.“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此则唯识所言“遍计所执性”,亦有似“末那识”生我执者。成玄英注之曰:“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盖谬矣。《庚桑楚篇》云:“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可以解之。所谓成心者,所以知是非也。
4.其后则和同儒墨是非之妙文。始乎言论,曰:“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此“言”即唯识家所谓“名言种子”、“等流习气”者,以其所言之物,皆依他起,无有自性,故名无以命其实,实无以核其名也。
5.“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言彼是之相待也。
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以生死之同时,推是非之相因也。此二者庄生齐物之所本,类乎佛家大乘空宗所谓“缘起性空”所以遮法执者。
7.“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老庄共许之道也。去彼是之名,通彼是为一。可谓无名矣。可谓无待于物,不随成心。无名则几于道矣。
此则庄子由有名而进乎无名之迹也。立论以和儒墨之是非。
8.而后其破名家之论。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此千年无定论之句。予以为谬在不知“非指”、“非指也”之别。若云“指非指”,则“指”与“指”异,若云“指,非指也”则“指”与“非指”同。异则名家之“坚白”,同则庄周之“齐物”。
9.“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斯则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也。其中无同无异,无是无非。可与《楞严》互参。
《楞严经》载佛语云:“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菩萨解之曰:“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二文殊者亦唯识家所谓“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者。
佛欲重申其义曰:“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10.“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名家立散名,而辨乎天下,庄子以此破之。此似近世维特根斯坦所发之说。大类“逻辑经验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其可谓庄生“实证主义者”乎?
11.“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适得而几矣。”此可谓由体至用之说。“不用而寓诸庸”,“庸”兼三义,为“用”,为“通”,为“得”,《尔雅》训“庸”以常。《说文》训“庸”以“用”。故可知圣人不用而寓于通用而有得。此所谓无用之用哉。何谓无用之用。且论述于后文。
13.“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此至要之言耳。知其然,则谓之一。何则,将详于后。“劳神明为一”者,惠施之徒也。天下篇承此义而曰:“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蚉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可谓至确。
14.“名实 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此明言其“无用之用”也。前句以“狙公”作喻,谓名实未亏而心有喜怒,故庄子和以是非。后句所谓“两行”者,即庄子之“无用之用”。“和之以是非”则《人间世》所谓“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之“和”者。《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公曰:“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以此解“和之以是非”,似无以加焉。所谓“休乎天钧”者,即《淮南》“钧旋毂转,周而复匝”之义。僧肇所云:“圣人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者,今人张松辉释其为“内圣外王”之道。此内外之说,良有以也。其数见于庄子书。似《大宗师》所谓:“受而喜之 忘而复之,是之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天下篇》则自述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内外对举,以彰其“大用”也。《坛经》有云:“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论其实相者,似《人间世》之“心斋”、《大宗师》之“坐忘”。
15.而后庄子有云:“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此为道。“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此所谓一也。“其次以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此所谓二也。
16.庄子重申之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此道一之所别也。所谓“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既知为一者,即非道。如唯识家所言,阿赖耶识之中妄成相分见分,第七识末那识恒持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此成心之所由生也。
17.“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 能得,而况其凡乎!”
证之以《楞严经》义,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谓“觉”者,即“道”。已而不知其然,故曰“觉”。“明觉”即为“知一”,“知一”则生能知、所知。所以生妄。此所谓二也。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此所谓有封,而后有是非。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此。
18.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其道也。“俄然觉”,则其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则谓其有封也。庄生梦为蝴蝶,其梦寐之间,以喻齐物之境也。割剥斯文,作者之大快事,而读者之大恨事也。临文嗟叹,予以未尝不起“烧琴煮鹤,对花啜茶”之感。彼文艺以朦胧为妙谛,若使文客见之,无乃叹其太“煞风景”尔!
论其归要,则曰:
道家所论有体与用。体者,道也,道有恒、非恒之别。以无名观之,则为恒道;以有名观之,则为可道。老子由无名至于有名;庄子由有名至于无名,二者殊途一致也。其用也,老子以为无为,而庄子以为无用。老子由无名入于有名,所以因循也,故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由有名入于无名,所以两行也,故无用而寓诸庸。
甲午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