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作业“不是大学配不上你,而是你配不上曾经的自己
大学断想
在空间里无数次看到同学们回首大学一年,最多的都是苦笑与无奈,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有收获。我们十二年的苦难换来的竟是这样的怀疑与否定。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在朋友圈里发个状态能有几个赞,希望每时每刻都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去故作文艺,在群聊里用网络语言将实际冷漠的自己伪装成一个活泼热血的惺惺作态。原来我们高中一直憧憬的解脱,就是在几万人的偌大校园中迷失。难道围城效应真的就是一个怪圈,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我们怀念高中,到底怀念的是什么?到底是固定的教室,每天都可以见到的班主任,还是知心的同桌,我想这些都有,但是最让人无法面对的是那个曾经还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的自己。
我们起初本来笑嘻嘻的,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有好感。我们觉得自己像个天真善良纯洁简单的孩子,迫切,充满了希望,觉得大学里有无限可能。这些可能就是你的全部微信动态都可以总结为又到饭点了好开心?这些可能就是你在淘宝上无止境地拉高全民GDP?这些可能就是你在嘲笑学霸把大学当高三过的时候自己却把大学当幼儿园过?还是你的文凭变成一纸空文然后被你拿着去社会上招摇撞骗?我们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宅着。营造出我很刻苦我很忙的感觉,骗过了父母,骗过了以前的同学,只有你自己面对过去这一年的自己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买碗,他拿着一个碗去碰其他的碗,通过声音来挑是否是他心怡的碗,结果怎么都挑不到他心中的完美。后来有人告诉他,你需要拿一个真正完美的碗去碰别的碗,好的碗才能浮出水面,而你现在拿的这个就是残次品,当然无法找到完美的碗。我们总说我们要在最好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人,其实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好的我们遇到最好的人。你觉得现在是你最好的时间,你渴望,你幻想着韩剧里编剧写出来的只可能发生在真空世界里的情节发生在你身上;你带着耳机穿越人潮人海,在现代复古街道里拿着粉红色的毛爷爷换来义乌五毛钱十一个的垃圾就觉得自己“在路上”了;你还是沉醉于高中看过的仅有的几本书,好像这几本书决定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似的。这就是你对待你最好的时间的态度?你觉得只有这样你才没有辜负青春,这样的青春才叫绽放过。是,这样的青春是绽放过了,绽放过后你还剩什么?这样的绽放等于是挥霍。
我们习惯于吹牛、夸张、拍胸脯、轻下承诺。都有想当然、过高估计自己、乐观过头的倾向,每当苗头不对出现问题时,本能地就会逃避找借口,如果不逃避则会发重誓强调必洗心革面,没过多久,不长记性,又是卷土重来。沉醉于自己拍胸脯表现出的牛逼感,渴望得到别人每时每刻的赞美,即便是以损害自己的信用为代价,有机会能搞来一点掌声也绝不放过。在对自己、对别人许下承诺与懒惰抗争中消磨意志、放走时光我觉得是贯穿于大学一年级始终的。多少有些不甘,却在嘲笑堕落中变得愈发堕落。我们到底是需要这些掌声,还是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廉价的虚荣,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样被外界架空,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样不纯粹。
大学的放纵时不时让我有一种自己的奴性暴露的恐惧感,需要一个人管,需要一种约束力,长时间对于外界约束的依赖,我们自身的约束力都退化了。被管着的时候渴望自由,真正摆脱后又渴望这样的一种力量。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地需要约束,而是看清自己。之前有父母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对我们的身份有一种毋庸置疑的认同感,而现在这种边界变得模糊了,我们变得举棋不定,很自负,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同时又很自卑,觉得自己渺小到一无是处。
大学,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做,我们没有时间再去对地区教育资源不公平、各地高校指标不均衡这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愤懑不平;没有时间再去为大城市排挤外地人这些人之常情而不满。我们的北京上海同学们,他们在高中时就走在了大学的道路上,他们从小的兴趣、视野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我们都无法视而不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叫嚣。无法做钱钟书那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是成为一个专业式人才,所谓高考是人生巅峰只不过是给大学自己的堕落找的托辞,大学是一个深入学科的好氛围和好时间,我们的理解力和资源都比以前要更加成熟,我们无法一帆风顺一鸣惊人,饭咬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大学是一个交叉路口,不是终结,而是生成。
以前说大学是小社会,我觉得大学是最后一片净土,既然还没有进入社会,为什么要以那么复杂的态度对待。进入社会后,需要的是一种表达层次上的。而我们更多地需要的是对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感知,大学是没有多余因素干扰的土地,这里你可以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最后一个可以让你刷一整夜只为搞清楚李白到底是不是中国公民的地方,也是最后一个让四五个小时看着茶水被熬成粉的地方。我们刚从大众普及达到了专业入门的程度,却叫喊着吵嚷着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用学什么呢?什么都不用学,直接喂养到送进火葬场。
几个同学坐在一起就老喜欢讨论大学的意义,大学什么意义?大学的意义就是没事儿别瞎扯那么多,想得太多,书看得太少。总是觉得这个大学不是你想要的,让你描述一下你觉得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又说不上来,反正一句话就是现在这个大学配不上我,这根本就是耍赖。脑卒中都不知道念什么谈什么大学的意义,大学四级都过不了谈什么大学的意义。一百年前抽鸦片,一百年后玩微信,一百年了姿势都不换一下。我们总是被这样的时代大潮不由分说地裹挟着,绑架着,最终变成时代的牺牲品。什么都追求快节奏,经史子集被我们抛弃,书生没有书卷气。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觉醒、一种使命,大学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态度,我们不能在混乱的课表与作息中像卡夫卡《城堡》中的K一样,在城堡周围绕,却怎么都进不去城堡。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慢下来的地方,或许现在感到很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有一个名字叫做成长。不是不成熟,是时候未到。笃信这句话的前提是,不是不成功,是正在努力。
在空间里无数次看到同学们回首大学一年,最多的都是苦笑与无奈,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有收获。我们十二年的苦难换来的竟是这样的怀疑与否定。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在朋友圈里发个状态能有几个赞,希望每时每刻都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去故作文艺,在群聊里用网络语言将实际冷漠的自己伪装成一个活泼热血的惺惺作态。原来我们高中一直憧憬的解脱,就是在几万人的偌大校园中迷失。难道围城效应真的就是一个怪圈,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我们怀念高中,到底怀念的是什么?到底是固定的教室,每天都可以见到的班主任,还是知心的同桌,我想这些都有,但是最让人无法面对的是那个曾经还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的自己。
我们起初本来笑嘻嘻的,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有好感。我们觉得自己像个天真善良纯洁简单的孩子,迫切,充满了希望,觉得大学里有无限可能。这些可能就是你的全部微信动态都可以总结为又到饭点了好开心?这些可能就是你在淘宝上无止境地拉高全民GDP?这些可能就是你在嘲笑学霸把大学当高三过的时候自己却把大学当幼儿园过?还是你的文凭变成一纸空文然后被你拿着去社会上招摇撞骗?我们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宅着。营造出我很刻苦我很忙的感觉,骗过了父母,骗过了以前的同学,只有你自己面对过去这一年的自己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买碗,他拿着一个碗去碰其他的碗,通过声音来挑是否是他心怡的碗,结果怎么都挑不到他心中的完美。后来有人告诉他,你需要拿一个真正完美的碗去碰别的碗,好的碗才能浮出水面,而你现在拿的这个就是残次品,当然无法找到完美的碗。我们总说我们要在最好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人,其实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好的我们遇到最好的人。你觉得现在是你最好的时间,你渴望,你幻想着韩剧里编剧写出来的只可能发生在真空世界里的情节发生在你身上;你带着耳机穿越人潮人海,在现代复古街道里拿着粉红色的毛爷爷换来义乌五毛钱十一个的垃圾就觉得自己“在路上”了;你还是沉醉于高中看过的仅有的几本书,好像这几本书决定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似的。这就是你对待你最好的时间的态度?你觉得只有这样你才没有辜负青春,这样的青春才叫绽放过。是,这样的青春是绽放过了,绽放过后你还剩什么?这样的绽放等于是挥霍。
我们习惯于吹牛、夸张、拍胸脯、轻下承诺。都有想当然、过高估计自己、乐观过头的倾向,每当苗头不对出现问题时,本能地就会逃避找借口,如果不逃避则会发重誓强调必洗心革面,没过多久,不长记性,又是卷土重来。沉醉于自己拍胸脯表现出的牛逼感,渴望得到别人每时每刻的赞美,即便是以损害自己的信用为代价,有机会能搞来一点掌声也绝不放过。在对自己、对别人许下承诺与懒惰抗争中消磨意志、放走时光我觉得是贯穿于大学一年级始终的。多少有些不甘,却在嘲笑堕落中变得愈发堕落。我们到底是需要这些掌声,还是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廉价的虚荣,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样被外界架空,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样不纯粹。
大学的放纵时不时让我有一种自己的奴性暴露的恐惧感,需要一个人管,需要一种约束力,长时间对于外界约束的依赖,我们自身的约束力都退化了。被管着的时候渴望自由,真正摆脱后又渴望这样的一种力量。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地需要约束,而是看清自己。之前有父母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对我们的身份有一种毋庸置疑的认同感,而现在这种边界变得模糊了,我们变得举棋不定,很自负,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同时又很自卑,觉得自己渺小到一无是处。
大学,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做,我们没有时间再去对地区教育资源不公平、各地高校指标不均衡这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愤懑不平;没有时间再去为大城市排挤外地人这些人之常情而不满。我们的北京上海同学们,他们在高中时就走在了大学的道路上,他们从小的兴趣、视野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我们都无法视而不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叫嚣。无法做钱钟书那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是成为一个专业式人才,所谓高考是人生巅峰只不过是给大学自己的堕落找的托辞,大学是一个深入学科的好氛围和好时间,我们的理解力和资源都比以前要更加成熟,我们无法一帆风顺一鸣惊人,饭咬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大学是一个交叉路口,不是终结,而是生成。
以前说大学是小社会,我觉得大学是最后一片净土,既然还没有进入社会,为什么要以那么复杂的态度对待。进入社会后,需要的是一种表达层次上的。而我们更多地需要的是对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感知,大学是没有多余因素干扰的土地,这里你可以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最后一个可以让你刷一整夜只为搞清楚李白到底是不是中国公民的地方,也是最后一个让四五个小时看着茶水被熬成粉的地方。我们刚从大众普及达到了专业入门的程度,却叫喊着吵嚷着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用学什么呢?什么都不用学,直接喂养到送进火葬场。
几个同学坐在一起就老喜欢讨论大学的意义,大学什么意义?大学的意义就是没事儿别瞎扯那么多,想得太多,书看得太少。总是觉得这个大学不是你想要的,让你描述一下你觉得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又说不上来,反正一句话就是现在这个大学配不上我,这根本就是耍赖。脑卒中都不知道念什么谈什么大学的意义,大学四级都过不了谈什么大学的意义。一百年前抽鸦片,一百年后玩微信,一百年了姿势都不换一下。我们总是被这样的时代大潮不由分说地裹挟着,绑架着,最终变成时代的牺牲品。什么都追求快节奏,经史子集被我们抛弃,书生没有书卷气。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觉醒、一种使命,大学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态度,我们不能在混乱的课表与作息中像卡夫卡《城堡》中的K一样,在城堡周围绕,却怎么都进不去城堡。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慢下来的地方,或许现在感到很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有一个名字叫做成长。不是不成熟,是时候未到。笃信这句话的前提是,不是不成功,是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