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还生活着一群“唐朝”人
当今,中国每年消失一千多个村庄,这里,能守住千年前的方言和习俗,不容易,不错!
平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彩忠用“平乐土话”朗诵了一首童谣。可听了半天,记者也听不懂。陶部长笑了,给记者翻译过来,原来是:“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陶部长说的阳安话,“去”声用的最多,话很硬,很像是山东大汉说话,老远都可以听到。他说话的特点是声母有鼻冠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吸入”。语音温婉不足,刚劲有余。
陶部长说,在平乐县阳安、青龙、张家等8个乡镇,人们基本上都是说这种“土话”。这种既不像平话,也不像白话的方言,是当地人保留下来的唐代山东青州府的方言。
这块“语言的活化石”深深地吸引了我。
踏着这首童谣的节拍,春末夏初,记者来到了平乐县阳安镇陶村。
在村主任陶浦安的陪同下,记者推开了一家农户的院门。院里耸立着村里最气派的一栋楼房,楼下,坐着两个80开外的老奶奶。姐妹俩在聊天。
记者上前向老人打招呼。可她们一句话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她们咿咿呀呀的,记者也一句听不懂。
陶主任说,两位老人没有文化,没都过书,很少出门,所以听不懂普通话和当地的西南官话。
在一条石板路巷子前,记者看到一个青砖古门楼,上边几个遒劲的大字“陶氏世居”。据介绍,这个门楼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陶主任介绍说,唐朝天佑元年,也就是公元905年,他们的祖先就来到了这里。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46代孙了,人口发展超过10万。到如今,村里依然说着老祖宗当年说的山东青州方言。去年,他们寻根,与青州老家的乡亲通话,可那里的乡亲,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能用国语进行交流。
据史书记载:“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治今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葬县城东南张家乐加村长山下。”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乐县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统兵八万征昭州((平乐)。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被解除兵权,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
有人从语音方面来考证,认为属于两广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从阳安青龙去广东打工的“土人”,很容易就学会广东话,因为广东话有很多地方同这种方言一模一样,而讲“官语”的人要学习广东话就困难多了;有人从历史源流,语言的相同点来考证,认为属于北方方言的发展和变异,是祖先唐宋语言的残遗。从他们的语法习惯及一些日常用语进行举例,认为与以北方“白话”形式写成的唐宋话本小说有很多相通之处。如称“渴酒”为“吃酒”、称“父亲”为“大”、把“媳妇”叫作“新妇”、称“订婚”为“写婚”,还把青年小伙称作“后生”、把“一两个”叫作“个把儿”……这些语言相通之处,在唐宋话本小说里比比皆是,因此就认为阳安“土话”实际上就是唐宋都城当时通用的“官话”。
此外,还有本地话中的“讲故事”说成是“讲诂把”。长期以来,许多人也很难弄懂这个“诂”字怎么写,一直以为是“鼓“或者“盅”,因为“讲鼓”、“讲盅”都似乎有“解谜”之意。但从中国文字上结构上考究,又似乎不完全正确。其实,正确的应该是“诂”字,“诂”的意思即“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过去的事情。”“三字经”里就专门有“训诂篇”,即如何学会用现代的言语解释历史或者过去的事情。从字形上看也很吻合,一个言语旁加一个“古”,一看就知道是讲“古”了。再说“把”字,“把”即“柄”。如“锄头把”、“刮子把”。那么“讲诂把”的“把”则应该是讲故事的“开场白”。古人讲故事往往有如此这般的开场白:“话说当年……”,这样一来,本地话中的“讲诂把”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地话中“打”称作“Kuo”,比如“Ku死你”。人们往往会以为是“敲”。但“敲”应该是“轻轻打”的意思,决不是本地话中“Kuo”。后来,发现其实是“角”加“刂”,音“Kuo”。一个角字,利刀旁(“刂”),两个偏旁字都含有利器的意思,这才是本地话中一个“Kuo”的真正含意。此外,还有棉花,本地话称作“蓓”。“蓓蕾”即花骨朵,棉花即“蓓蕾”。因此,这又是本地话即古语的一个佐证。
这个族群以阳安为中心,辐射源头、青龙、同安、张家、二塘,甚至远到梧州地区的昭平,钟山。源头往南方面的人,讲的方言虽然在语音方面同正宗的阳安方言有一些差异,但是还是属于阳安方言语系。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讲这种方言的人不少于20万人。 000.jpg
陶李两太尉在这里定居,他们的手下也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给本地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飞跃。
唐时利用筒车灌溉农田的技术已经很发达。据考证,在古昭州平乐榕江内陆河的二塘、张家、阳安、青龙,有着大量的竹筒水车遗址。解放初期,竹筒水车,有近二百处。一些农业专家在走访调查中,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分别多次在平乐发现了大量的野生稻群。自东汉后,岭南开始种植稻谷了。在墓室中,专家还发现古昭州平乐人在正方形房子里的厢房旁用石臼加工谷物之类。这又是广西不多的考古发现。古昭州平乐有了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发展稻谷生产,并进行稻谷等食品加工一条龙服务过程,是再正常不过的农业文明现象。在之后,由于有了粮食盈余,就会出现如宋人周去非所说桂东北粮食被富商大批贩运:“舳舻衔尾,运之番禺以罔市利”的情形。从中可以得知,唐朝时,平乐农业,一直处于一个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而且那种发展水平态势是周边州县无法赶超的。
在平乐县青龙乡,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屯---郡塘村。这个古村建于唐代,村里那些存留下来的“出入是门”、“同履泰”、“大壮临”、莫氏宗祠、古寨堡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石板街,仍旧能够让人体验到唐代的韵味。
初夏季节,记者慕名来到了千年古村郡塘。从西门“出入是门”的拱形闸门进入古村,立马就看到纵横交错的村巷,均是青石板铺,让人嗅出古香古色的韵味。
根据平乐《莫氏族谱》记载,平乐的莫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来的。在这个以莫姓人群聚居的村子里,无论你哪一户农家,都能体会一种唐宋时期悠远的古风古韵便迎面扑来:以姓氏为单位的家族式聚居方式,古色古香的庭院式古民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还有重耕读、办庙会、好戏文、舞龙耍灯……这些北方文化在这南国一隅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这里的童谣叫“土话童谣”。土话童谣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上丰富多彩。或三个字一行,或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段,随意流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如当地一首流传的童谣《月亮髻》就很有意思:“月亮髻(本地音,与“盖”同音),髻光光,油麻蒂,猪仔虫,山根木,桃子花。狗勒(泥鳅)鲢鱼捞(音,和之意)苦瓜……”。这些童谣只能用当地“土话”传唱,很难用标准的书面语表现。而一旦要把它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其中音韵、味道就消失殆尽。
很多人都以为,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其实不然。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三月三,在平乐县的“土话”地区,三月三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基本上平乐最早的几个姓氏居民—陶、李、莫、翟、荣、宾、欧等。这一天,移居各地的子孙、亲戚和朋友都要前来祝贺或者祭祀,这就成为陶氏亲人约定俗成的“相聚”、“相会”日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增多,陶氏子孙散居各地,不同的村屯的“会期”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两个日子,大都数陶姓人家还会置办酒菜,举办家庭式的祭祀和酒宴活动,出嫁的姑亲姊妹也都如期而归。而阳安乡中双合村陶姓人家仍然传承正月初九(太祖婆生辰日)的大会期。
古传统气节。如阳安老田垌、瓦窖冲,平乐镇金山、同安镇的笔头等村屯兴办“六月六”,为传统的“尝鲜节”, 所谓“新谷初熟,万民尝鲜”;“六月六”也叫“姑姑节”。 民间自古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这些习俗,都是当地群众从先祖那里传承下来的唐代北方的习俗。
像这样依然保留着唐朝古音和生活习俗、部分保留着唐朝时候特有的生产方式的人群,在广西临桂县五通镇、昭平桥巩镇以及兴业县的一些地方还可以找到。
平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彩忠用“平乐土话”朗诵了一首童谣。可听了半天,记者也听不懂。陶部长笑了,给记者翻译过来,原来是:“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陶部长说的阳安话,“去”声用的最多,话很硬,很像是山东大汉说话,老远都可以听到。他说话的特点是声母有鼻冠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吸入”。语音温婉不足,刚劲有余。
陶部长说,在平乐县阳安、青龙、张家等8个乡镇,人们基本上都是说这种“土话”。这种既不像平话,也不像白话的方言,是当地人保留下来的唐代山东青州府的方言。
这块“语言的活化石”深深地吸引了我。
踏着这首童谣的节拍,春末夏初,记者来到了平乐县阳安镇陶村。
在村主任陶浦安的陪同下,记者推开了一家农户的院门。院里耸立着村里最气派的一栋楼房,楼下,坐着两个80开外的老奶奶。姐妹俩在聊天。
记者上前向老人打招呼。可她们一句话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她们咿咿呀呀的,记者也一句听不懂。
陶主任说,两位老人没有文化,没都过书,很少出门,所以听不懂普通话和当地的西南官话。
在一条石板路巷子前,记者看到一个青砖古门楼,上边几个遒劲的大字“陶氏世居”。据介绍,这个门楼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陶主任介绍说,唐朝天佑元年,也就是公元905年,他们的祖先就来到了这里。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46代孙了,人口发展超过10万。到如今,村里依然说着老祖宗当年说的山东青州方言。去年,他们寻根,与青州老家的乡亲通话,可那里的乡亲,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能用国语进行交流。
据史书记载:“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治今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葬县城东南张家乐加村长山下。”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乐县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统兵八万征昭州((平乐)。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被解除兵权,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
有人从语音方面来考证,认为属于两广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从阳安青龙去广东打工的“土人”,很容易就学会广东话,因为广东话有很多地方同这种方言一模一样,而讲“官语”的人要学习广东话就困难多了;有人从历史源流,语言的相同点来考证,认为属于北方方言的发展和变异,是祖先唐宋语言的残遗。从他们的语法习惯及一些日常用语进行举例,认为与以北方“白话”形式写成的唐宋话本小说有很多相通之处。如称“渴酒”为“吃酒”、称“父亲”为“大”、把“媳妇”叫作“新妇”、称“订婚”为“写婚”,还把青年小伙称作“后生”、把“一两个”叫作“个把儿”……这些语言相通之处,在唐宋话本小说里比比皆是,因此就认为阳安“土话”实际上就是唐宋都城当时通用的“官话”。
此外,还有本地话中的“讲故事”说成是“讲诂把”。长期以来,许多人也很难弄懂这个“诂”字怎么写,一直以为是“鼓“或者“盅”,因为“讲鼓”、“讲盅”都似乎有“解谜”之意。但从中国文字上结构上考究,又似乎不完全正确。其实,正确的应该是“诂”字,“诂”的意思即“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过去的事情。”“三字经”里就专门有“训诂篇”,即如何学会用现代的言语解释历史或者过去的事情。从字形上看也很吻合,一个言语旁加一个“古”,一看就知道是讲“古”了。再说“把”字,“把”即“柄”。如“锄头把”、“刮子把”。那么“讲诂把”的“把”则应该是讲故事的“开场白”。古人讲故事往往有如此这般的开场白:“话说当年……”,这样一来,本地话中的“讲诂把”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地话中“打”称作“Kuo”,比如“Ku死你”。人们往往会以为是“敲”。但“敲”应该是“轻轻打”的意思,决不是本地话中“Kuo”。后来,发现其实是“角”加“刂”,音“Kuo”。一个角字,利刀旁(“刂”),两个偏旁字都含有利器的意思,这才是本地话中一个“Kuo”的真正含意。此外,还有棉花,本地话称作“蓓”。“蓓蕾”即花骨朵,棉花即“蓓蕾”。因此,这又是本地话即古语的一个佐证。
这个族群以阳安为中心,辐射源头、青龙、同安、张家、二塘,甚至远到梧州地区的昭平,钟山。源头往南方面的人,讲的方言虽然在语音方面同正宗的阳安方言有一些差异,但是还是属于阳安方言语系。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讲这种方言的人不少于20万人。 000.jpg
陶李两太尉在这里定居,他们的手下也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给本地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飞跃。
唐时利用筒车灌溉农田的技术已经很发达。据考证,在古昭州平乐榕江内陆河的二塘、张家、阳安、青龙,有着大量的竹筒水车遗址。解放初期,竹筒水车,有近二百处。一些农业专家在走访调查中,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分别多次在平乐发现了大量的野生稻群。自东汉后,岭南开始种植稻谷了。在墓室中,专家还发现古昭州平乐人在正方形房子里的厢房旁用石臼加工谷物之类。这又是广西不多的考古发现。古昭州平乐有了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发展稻谷生产,并进行稻谷等食品加工一条龙服务过程,是再正常不过的农业文明现象。在之后,由于有了粮食盈余,就会出现如宋人周去非所说桂东北粮食被富商大批贩运:“舳舻衔尾,运之番禺以罔市利”的情形。从中可以得知,唐朝时,平乐农业,一直处于一个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而且那种发展水平态势是周边州县无法赶超的。
在平乐县青龙乡,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屯---郡塘村。这个古村建于唐代,村里那些存留下来的“出入是门”、“同履泰”、“大壮临”、莫氏宗祠、古寨堡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石板街,仍旧能够让人体验到唐代的韵味。
初夏季节,记者慕名来到了千年古村郡塘。从西门“出入是门”的拱形闸门进入古村,立马就看到纵横交错的村巷,均是青石板铺,让人嗅出古香古色的韵味。
根据平乐《莫氏族谱》记载,平乐的莫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来的。在这个以莫姓人群聚居的村子里,无论你哪一户农家,都能体会一种唐宋时期悠远的古风古韵便迎面扑来:以姓氏为单位的家族式聚居方式,古色古香的庭院式古民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还有重耕读、办庙会、好戏文、舞龙耍灯……这些北方文化在这南国一隅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这里的童谣叫“土话童谣”。土话童谣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上丰富多彩。或三个字一行,或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段,随意流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如当地一首流传的童谣《月亮髻》就很有意思:“月亮髻(本地音,与“盖”同音),髻光光,油麻蒂,猪仔虫,山根木,桃子花。狗勒(泥鳅)鲢鱼捞(音,和之意)苦瓜……”。这些童谣只能用当地“土话”传唱,很难用标准的书面语表现。而一旦要把它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其中音韵、味道就消失殆尽。
很多人都以为,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其实不然。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三月三,在平乐县的“土话”地区,三月三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基本上平乐最早的几个姓氏居民—陶、李、莫、翟、荣、宾、欧等。这一天,移居各地的子孙、亲戚和朋友都要前来祝贺或者祭祀,这就成为陶氏亲人约定俗成的“相聚”、“相会”日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增多,陶氏子孙散居各地,不同的村屯的“会期”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两个日子,大都数陶姓人家还会置办酒菜,举办家庭式的祭祀和酒宴活动,出嫁的姑亲姊妹也都如期而归。而阳安乡中双合村陶姓人家仍然传承正月初九(太祖婆生辰日)的大会期。
古传统气节。如阳安老田垌、瓦窖冲,平乐镇金山、同安镇的笔头等村屯兴办“六月六”,为传统的“尝鲜节”, 所谓“新谷初熟,万民尝鲜”;“六月六”也叫“姑姑节”。 民间自古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这些习俗,都是当地群众从先祖那里传承下来的唐代北方的习俗。
像这样依然保留着唐朝古音和生活习俗、部分保留着唐朝时候特有的生产方式的人群,在广西临桂县五通镇、昭平桥巩镇以及兴业县的一些地方还可以找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