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自述》文摘(二)
10, 过去我没有丝毫自私之心,没有对独断的本能予以任何的保护,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我是“无私的”,忘却与他人保持距离——这点是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当我差不多走到人生的终点时——由于我几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生中这个基本的非理性——“理想主义”。疾病才能使我变得理性。
11, 我在精神上具有某种蒙田式的任性,谁知道呢?也许在我的肉体里也有;我的艺术鉴赏力维护莫里哀、高乃依②和拉辛等人的大名,而对莎士比亚这样狂放的天才不无表示愤恨
12, 我试着列举——因为他们的人数真不少——例如保尔·布尔热、比埃尔·洛蒂、吉普①、美拉克②、阿纳托尔·法郎士③、朱尔·勒梅特尔④诸位先生,或者为了突出这个强大的种族中的一员,可以举出一位我特别喜欢的真正的拉丁人:莫泊桑。我们私下说,我推崇这一代人,甚至胜过他们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全都被德国的哲学毁坏了:例如,泰纳⑥先生被黑格尔毁坏了,他就是受黑格尔⑦的影响才误解了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时代。
13, 司汤达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偶然事件之一——他具有完全不可估量的心理学家的先见之明,他一接触到事实就能预见最伟大的事件的来临(见拿破仑的大手臂就可以知道他能一手撑天);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作为诚实的无神论者,一个在法国不可多得的、几乎未曾遇见过的人——光荣的普罗斯佩·梅里美
14, 海因利希·海涅给了我抒情诗人的最高概念。……海涅具有那种神一样的恶意,没有这种恶意,我就无法想像什么是完美.他是怎样运用德语的啊!总有一天人们会说,海涅和我绝对是德国语言的第一流艺术家——我们还大大地超越了纯粹的德国人用德语所能成就的一切东西。
15, 我与拜伦①的诗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肯定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我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其一切道德上的大罪,——我13岁时已成熟到能读懂这部著作了。对于那些当着曼弗雷德的面敢于提起浮士德②这个词的人,我无话可说,只是报以一瞥。德国人对任何伟大的概念都是无能为力的,舒曼③就是例子。出于对这个虚情假意的萨克森人的愤怒,我特意给《曼弗雷德》谱写过一首反序曲。汉斯·冯·毕洛夫④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与此相似的乐谱:这简直是冒渎欧特佩(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女神)。
16, 如果我要为莎士比亚寻找最高的公式,我始终只找到这个公式:他塑造了恺撒这个典型。一个人想不出这种典型,——要么他就是这种典型,要么他不是这种典型。这个大诗人的创作只能取材于他的现实——以致他后来不能再忍受自己的作品了……我不知道还有比读莎士比亚更令人伤心的作品了:一个人为了要当这样的傻瓜,要受多少的罪啊!——你理解哈姆雷特吗?会逼人发狂的,这不是怀疑,而是肯定……我本能上肯定并确信,培根②是这种令人可怕的文学类型的发起者和自虐者:美国的无主见者和平庸之辈的可悲的饶舌与我有何相干呢?
17, 德国人是温和的——而瓦格纳绝对不是温和的……但是关于瓦格纳归属哪一类,与谁有亲缘关系,我已经说得够多了(见《善恶的彼岸》):这就是法国后期浪漫派,属于那种青云在上、飞黄腾达类型的艺术家,如德拉克罗瓦①和柏辽兹②,他们都具有病态,本质上不可救药,他们都是追求表现的不折不扣的狂热分子,都是彻头彻尾的名家……究竟谁是瓦格纳第一个有才智的追随者呢?夏尔·波德莱尔③,他首先理解了德拉克罗瓦,是个典型的颓废派,整整一代的艺术家在他身上重新认识了自己——他也许也是最后一个——
18, 好吧,那我就需要瓦格纳。瓦格纳是对付一切德国东西的一流的抗毒素——他也是毒品,这点我不否认……从我听到《特里斯坦》④钢琴片段的那一刻起——向你致敬,冯·毕洛夫先生!——我成了瓦格纳派了。
19, 李斯特……有气派的管弦乐调子胜过所有的音乐家;……我不能缺少罗西尼④,也不能缺少我的南国音乐,我的威尼斯音乐大师彼得·加斯特⑤的音乐。
(黄敬甫、李柳明译本)
11, 我在精神上具有某种蒙田式的任性,谁知道呢?也许在我的肉体里也有;我的艺术鉴赏力维护莫里哀、高乃依②和拉辛等人的大名,而对莎士比亚这样狂放的天才不无表示愤恨
12, 我试着列举——因为他们的人数真不少——例如保尔·布尔热、比埃尔·洛蒂、吉普①、美拉克②、阿纳托尔·法郎士③、朱尔·勒梅特尔④诸位先生,或者为了突出这个强大的种族中的一员,可以举出一位我特别喜欢的真正的拉丁人:莫泊桑。我们私下说,我推崇这一代人,甚至胜过他们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全都被德国的哲学毁坏了:例如,泰纳⑥先生被黑格尔毁坏了,他就是受黑格尔⑦的影响才误解了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时代。
13, 司汤达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偶然事件之一——他具有完全不可估量的心理学家的先见之明,他一接触到事实就能预见最伟大的事件的来临(见拿破仑的大手臂就可以知道他能一手撑天);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作为诚实的无神论者,一个在法国不可多得的、几乎未曾遇见过的人——光荣的普罗斯佩·梅里美
14, 海因利希·海涅给了我抒情诗人的最高概念。……海涅具有那种神一样的恶意,没有这种恶意,我就无法想像什么是完美.他是怎样运用德语的啊!总有一天人们会说,海涅和我绝对是德国语言的第一流艺术家——我们还大大地超越了纯粹的德国人用德语所能成就的一切东西。
15, 我与拜伦①的诗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肯定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我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其一切道德上的大罪,——我13岁时已成熟到能读懂这部著作了。对于那些当着曼弗雷德的面敢于提起浮士德②这个词的人,我无话可说,只是报以一瞥。德国人对任何伟大的概念都是无能为力的,舒曼③就是例子。出于对这个虚情假意的萨克森人的愤怒,我特意给《曼弗雷德》谱写过一首反序曲。汉斯·冯·毕洛夫④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与此相似的乐谱:这简直是冒渎欧特佩(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女神)。
16, 如果我要为莎士比亚寻找最高的公式,我始终只找到这个公式:他塑造了恺撒这个典型。一个人想不出这种典型,——要么他就是这种典型,要么他不是这种典型。这个大诗人的创作只能取材于他的现实——以致他后来不能再忍受自己的作品了……我不知道还有比读莎士比亚更令人伤心的作品了:一个人为了要当这样的傻瓜,要受多少的罪啊!——你理解哈姆雷特吗?会逼人发狂的,这不是怀疑,而是肯定……我本能上肯定并确信,培根②是这种令人可怕的文学类型的发起者和自虐者:美国的无主见者和平庸之辈的可悲的饶舌与我有何相干呢?
17, 德国人是温和的——而瓦格纳绝对不是温和的……但是关于瓦格纳归属哪一类,与谁有亲缘关系,我已经说得够多了(见《善恶的彼岸》):这就是法国后期浪漫派,属于那种青云在上、飞黄腾达类型的艺术家,如德拉克罗瓦①和柏辽兹②,他们都具有病态,本质上不可救药,他们都是追求表现的不折不扣的狂热分子,都是彻头彻尾的名家……究竟谁是瓦格纳第一个有才智的追随者呢?夏尔·波德莱尔③,他首先理解了德拉克罗瓦,是个典型的颓废派,整整一代的艺术家在他身上重新认识了自己——他也许也是最后一个——
18, 好吧,那我就需要瓦格纳。瓦格纳是对付一切德国东西的一流的抗毒素——他也是毒品,这点我不否认……从我听到《特里斯坦》④钢琴片段的那一刻起——向你致敬,冯·毕洛夫先生!——我成了瓦格纳派了。
19, 李斯特……有气派的管弦乐调子胜过所有的音乐家;……我不能缺少罗西尼④,也不能缺少我的南国音乐,我的威尼斯音乐大师彼得·加斯特⑤的音乐。
(黄敬甫、李柳明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