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我们准备好了吗?
未富先老,我们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 2009-08-05 | 作者:操秀英
http://www.stdaily.com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操秀英
本报记者 操秀英
■ 核心提示
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靠几亿劳动者推动形成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却能创造更多财富,关键在于劳动价值高。同时,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经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人口数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而不是决定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劳动者的素质。
发达国家大多在人均GDP五千至一万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刚过一千美元
76岁的宋大爷依然和也已经70多岁的老伴独自居住。“每个月儿子给100多元,差不多够用了”,老人没有不满。
他的儿子也已经50多岁,“我们种田的哪有什么退休不退休,我自己也没什么收入了,只能靠儿子养着,他现在负担很重啊。”作为第二代人的宋大叔显然要沉重得多。就这样,在北京工作的小宋要负担上两代一共4个老人的生活,虽然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这不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也着实给他不少压力。
当然,小宋的情况也许并不具代表性,大部分城市里的年轻人或许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但其实,养老,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话题。
数据显示,2005年,在我国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需负担16名老年人,这一比例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
——老调新弹——
未富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老龄化不是个新话题。
按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2802万人,而60岁及以上12%,其中65岁以上8.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50年,中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说,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确有自己的形成规律:一方面是严格的人口控制导致了独子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年龄金字塔倒置。
另一方面,我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程度出现的,不像西方社会是现代化的自然历史产物。那些发达国家,大多在人均GDP在五千至一万美元的时候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
但他强调:“无论是人口老龄化还是经济社会现代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且相对独立,所以也要看到‘边富边老’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应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国际比较——
印度靠“人口红利”超越中国?
就在人们正为我们还没富到可以养那么多老年人而担忧的时候,另一个命题又悄然出现——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甚至消失。
印度企业家、该国IT业排名第二的印孚瑟斯的创始人之一NANDAN NILEKANI最近写了一本有关印度崛起的畅销书,叫《未来的印度:一个复兴国家的图景》(《IMAGING INDIA:THE IDEA OF A RENEWED NATION》),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认为是数十年来有关印度的最好也是最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据公开报道,该书认为印度将超越中国的两个武器,分别是英语和“人口红利”。人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NILEKANI却认为在未来它是印度崛起的“民主税”。
而中国则将在2015年左右结束人口红利,社会成本将急骤上升,企业也将被征收大量社会税用以养老,这样迫使跨国公司将把制造车间转移到拥有大量青年劳动力而又价格便宜的印度,印度因此而可以收获大量的人口红利,从而最终战胜中国,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
对于这一说法,青年经济学者刘正山博士认为,人口红利指人口结构中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超过其他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他举例说,20世纪60年代鼓励生育导致了婴儿潮;而到了70年代以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于是,80年代以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这些人长大成人,在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和幼年人口(也就是需要社会供养的人口)比重却大大降低,于是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种由人口结构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就是人口红利。
他表示,我国人口红利确实正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减少,也就是说,从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减少,人口红利已经开始走过最佳的享受时期。适龄劳动力虽然还在增加,但老龄人口的比重却在加速上升。2015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开始转向下降,人口红利将消失。“现在采取措施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刘正山说。
而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李建民却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必然带来两个方面,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我们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继续享受人口红利,因为老龄人口的比例在增长,但是劳动人口比例也在增长。”
在他看来,目前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调整,是为了应对将来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红利消失”。
——政策调整——
计划生育适度松动?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主任谢玲丽近日表示,上海非常鼓励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比如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按照政策生育第二个子女。这一在上海及其他多个地区早已实施的政策并不是什么新闻,却因为“应对老龄化”这样一个引子而备受关注。
“如果鼓励生育,势必带来人口更大的增长,将是更沉重的负担,而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少网友担心。
“如果按总人口控制在15亿左右的话,平均每个妇女生1.8个孩子,排除不结婚、不生育的那部分,每个妇女大概也能生两个孩子,从调整人口结构来讲,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政策。”李建民说。而他强调,他支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为了应对老龄化,而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将生育权还给大众。
刘正山也认为,可以放宽城市生育二胎。他说,新增婴儿成长为适龄劳动力需要20年左右,而那时候恰好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时期,到时候,这些新增劳动力将创造大量财富,并能够供养老龄人口,否则,养老问题到时将会恶化。
——长久之计——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之一,更长远的举措是完善教育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整个国家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李建民说。
他表示,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靠几亿劳动者推动形成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却能创造更多财富,关键在于劳动价值高。同时,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经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人口数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而不是决定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劳动者的素质。”李建民说。
相比之下,刘正山则认为,完善社会保障是缓解性措施而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现在不可能积累那么多的财富以应对将来的需要,而且这也显得不公平。
他表示,“更为重要的举措”除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还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资本密集型转变。“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了,还在搞附加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本没有竞争力,而且积累的财富也相对很少,很难应对供养需求。”
■小编速评
老龄化问题,似乎离年轻人很远。然而到2050年,这篇文章的读者、作者、编者恐怕都将步入老人的行列。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林毅夫等主编)一书中的数据,预计我国本世纪中叶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多,占那时中国总人口的1/3,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这就意味着,2050年虽然中国不再是人口大国,但老人数量却会居世界首位。
现在的年轻人,在年轻人最多的时候进入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40年后,又在老人最多的时候成为老人,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又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年轻人能够咬牙挺过来的,对老年人可能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口红利”或许这次能帮助中国较快地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然而一次深重的危机教会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应对一次危机的本领,更应该是在下一次暴风雨来临之前,就站稳脚跟。
发布时间: 2009-08-05 | 作者:操秀英
http://www.stdaily.com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操秀英
本报记者 操秀英
■ 核心提示
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靠几亿劳动者推动形成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却能创造更多财富,关键在于劳动价值高。同时,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经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人口数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而不是决定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劳动者的素质。
发达国家大多在人均GDP五千至一万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刚过一千美元
76岁的宋大爷依然和也已经70多岁的老伴独自居住。“每个月儿子给100多元,差不多够用了”,老人没有不满。
他的儿子也已经50多岁,“我们种田的哪有什么退休不退休,我自己也没什么收入了,只能靠儿子养着,他现在负担很重啊。”作为第二代人的宋大叔显然要沉重得多。就这样,在北京工作的小宋要负担上两代一共4个老人的生活,虽然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这不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也着实给他不少压力。
当然,小宋的情况也许并不具代表性,大部分城市里的年轻人或许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但其实,养老,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话题。
数据显示,2005年,在我国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需负担16名老年人,这一比例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
——老调新弹——
未富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老龄化不是个新话题。
按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2802万人,而60岁及以上12%,其中65岁以上8.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50年,中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说,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确有自己的形成规律:一方面是严格的人口控制导致了独子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年龄金字塔倒置。
另一方面,我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程度出现的,不像西方社会是现代化的自然历史产物。那些发达国家,大多在人均GDP在五千至一万美元的时候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
但他强调:“无论是人口老龄化还是经济社会现代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且相对独立,所以也要看到‘边富边老’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应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国际比较——
印度靠“人口红利”超越中国?
就在人们正为我们还没富到可以养那么多老年人而担忧的时候,另一个命题又悄然出现——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甚至消失。
印度企业家、该国IT业排名第二的印孚瑟斯的创始人之一NANDAN NILEKANI最近写了一本有关印度崛起的畅销书,叫《未来的印度:一个复兴国家的图景》(《IMAGING INDIA:THE IDEA OF A RENEWED NATION》),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认为是数十年来有关印度的最好也是最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据公开报道,该书认为印度将超越中国的两个武器,分别是英语和“人口红利”。人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NILEKANI却认为在未来它是印度崛起的“民主税”。
而中国则将在2015年左右结束人口红利,社会成本将急骤上升,企业也将被征收大量社会税用以养老,这样迫使跨国公司将把制造车间转移到拥有大量青年劳动力而又价格便宜的印度,印度因此而可以收获大量的人口红利,从而最终战胜中国,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
对于这一说法,青年经济学者刘正山博士认为,人口红利指人口结构中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超过其他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他举例说,20世纪60年代鼓励生育导致了婴儿潮;而到了70年代以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于是,80年代以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这些人长大成人,在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和幼年人口(也就是需要社会供养的人口)比重却大大降低,于是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种由人口结构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就是人口红利。
他表示,我国人口红利确实正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减少,也就是说,从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减少,人口红利已经开始走过最佳的享受时期。适龄劳动力虽然还在增加,但老龄人口的比重却在加速上升。2015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开始转向下降,人口红利将消失。“现在采取措施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刘正山说。
而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李建民却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必然带来两个方面,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我们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继续享受人口红利,因为老龄人口的比例在增长,但是劳动人口比例也在增长。”
在他看来,目前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调整,是为了应对将来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红利消失”。
——政策调整——
计划生育适度松动?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主任谢玲丽近日表示,上海非常鼓励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比如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按照政策生育第二个子女。这一在上海及其他多个地区早已实施的政策并不是什么新闻,却因为“应对老龄化”这样一个引子而备受关注。
“如果鼓励生育,势必带来人口更大的增长,将是更沉重的负担,而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少网友担心。
“如果按总人口控制在15亿左右的话,平均每个妇女生1.8个孩子,排除不结婚、不生育的那部分,每个妇女大概也能生两个孩子,从调整人口结构来讲,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政策。”李建民说。而他强调,他支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为了应对老龄化,而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将生育权还给大众。
刘正山也认为,可以放宽城市生育二胎。他说,新增婴儿成长为适龄劳动力需要20年左右,而那时候恰好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时期,到时候,这些新增劳动力将创造大量财富,并能够供养老龄人口,否则,养老问题到时将会恶化。
——长久之计——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之一,更长远的举措是完善教育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整个国家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李建民说。
他表示,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靠几亿劳动者推动形成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却能创造更多财富,关键在于劳动价值高。同时,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经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人口数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而不是决定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劳动者的素质。”李建民说。
相比之下,刘正山则认为,完善社会保障是缓解性措施而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现在不可能积累那么多的财富以应对将来的需要,而且这也显得不公平。
他表示,“更为重要的举措”除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还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资本密集型转变。“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了,还在搞附加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本没有竞争力,而且积累的财富也相对很少,很难应对供养需求。”
■小编速评
老龄化问题,似乎离年轻人很远。然而到2050年,这篇文章的读者、作者、编者恐怕都将步入老人的行列。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林毅夫等主编)一书中的数据,预计我国本世纪中叶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多,占那时中国总人口的1/3,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这就意味着,2050年虽然中国不再是人口大国,但老人数量却会居世界首位。
现在的年轻人,在年轻人最多的时候进入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40年后,又在老人最多的时候成为老人,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又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年轻人能够咬牙挺过来的,对老年人可能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口红利”或许这次能帮助中国较快地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然而一次深重的危机教会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应对一次危机的本领,更应该是在下一次暴风雨来临之前,就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