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兴而就,悲怆而歌 —从《老残游记》的创作风格试论小说的神韵审美
![]() |
摘要:神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评价的重要准则和观念,对中国近代小说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刘鹗的《老残游记》在借鉴了西方叙事学中限制叙事等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学延续下来的追求自然,随性和兴趣等神韵审美元素,并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人性观念。在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方面,《老残游记》体现出明清散文追求本色,自由,真实的审美情怀。同时,在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众多平凡的生活场景的记叙中,作者抒发了对封建社会官场的批判,对底层人性的赞美和尊重,以及自身渴望治国平天下的士子情怀,进而又具有了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神韵;人性观念;限知叙事;散文风格
一
神韵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评价作品和作者创作的一种重要观念,尤其在诗歌领域,神韵已经不仅是一种审美取向,而逐渐变成了一种创作流派。所谓神韵,指的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通俗而论,神韵就是传神或有味。以神韵论文,论诗的观念,自唐宋始,至明清王士祯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艺理论。
中国的小说,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小说研究,主要借鉴了西方叙事学和结构学的理论和原则,而中国文学中传统的神韵观念,似很难与叙事性语言为主,更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小说相互解释和论证。其实神韵在后现代语境中是一个灵活的,有很强延伸性的概念,是完全适用于小说创作和评价的。例如中国近代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不经在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上,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革新之作,同时,也是一部极具神韵美的文学作品:《老残游记》透露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以及对在阴霾历史天空下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感悟和关注。这部作品表现了对以个性解放为贵的,不以物欲为支配的自尊,自然的审美性情的积极追求,并散发一种淡泊,宁静,虚怀的神韵气质。
《老残游记》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上,是一部有着独特魅力的作品,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话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但鲁迅也强调:“历来皆揭脏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1)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同时具备了批判现实色彩的思想内涵和随意适性,自然风趣的审美风格,这在中国近代小说中是很少见的。通过对《老残游记》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与景观描写,浓重的抒情色彩和思想内涵的探究之后,就可以深切感受其卓尔不群,法天贵真的审美特质,以及别具一格,感慨遂深的思想内涵。就如同夏志清所评价的那样:“如果在行文上用的不是第三人称,它尽会是中国第一本用第一人称写的抒情小说。”(2)
二
对于小说而言,神韵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质。诚然,小说的神韵与诗歌的神韵不同,但是二者亦有相通之处,即追求在充分体悟人性,体悟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真实,自然,清丽而又饱含作者深厚情感,以至追求信念的价值观念。从论韵的角度看,小说的韵与诗文不同,就叙事而言,在写实的平淡的语言中,表现出作者不同的心境和情愫,就人物塑造而言,把每一个人物写活,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现。能够在一部作品中,把各种情景,各种性格不同的人物都写的真实而饱满,就是小说之韵味的体现。相反,如果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都是相似的,整部作品皆以一种情愫,一种基调写成,就欠缺韵味之美了。
《老残游记》的叙事模式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事实上,《老残游记》所使用的片段性的形式特征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叙事手法,是为表现其神韵情致和独特思想内涵而服务的。《老残游记》的结构形式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整部作品中没有一个作为叙事核心存在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而只是以一个人游记所闻所见之人之事展开情节,且并不像其他小说一样,将大量的笔墨用于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性格展示上。书中的老残,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形象出现在各个片段中的,作者只是借他的眼睛和心灵,去展示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而不是将他想批判的,赞许的,关注的东西,简单的直接的灌输在他自己的身上。《老残游记》不是一部老残自己的白描象,而是一部恢弘的市井写真,作者所要关注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一个人的际遇悲欢,而是整个时代被压抑的人性所呼唤的真实和解放。
《老残游记》的叙事风格的一大特点,是片段性。与并称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做对比,《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怪现状》,前者采取了不同故事情节的串接的叙事方式,将看似不同的人和事,构建在同一个批判官场现实的主旨之上连接起来的。即如鲁迅先生所说:“头绪既繁,脚色复伙,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而后者则鲜明的体现了以“我”的人生遭遇和感悟为中心,将“我”周围发生的种种之事串联起来的特点,这两部作品都是具有相对严密的结构形式,存在着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核心人物和边缘人物,次要关联主要,边缘衬托核心的整体构思的。而《老残游记》则更多的体现了明清时期小品的一些艺术特色,如叙事的片段性,描景的随意性等等。(3) 作者行文,似信手拈来,兴起笔落,看起来缺乏严谨的结构设计和整体构思,将大量琐碎的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人物,场景和生活细节写进小说之中,甚至不乏一些细致精绝的景色描写,如小说的第二回,作者写到千佛山的倒影,历下亭的荷花,大明湖的湖光山色,全然伫兴而成,不假雕琢,小说中类似的章节还有很多,笔者通过一些琐碎的,看似平淡的画面,展现了一幕幕与所处的万马齐喑的时代截然不同的恬静甚至愉悦的景象,进而与那些悲怆的人物和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充分体现了《老残游记》所倡导的文学创作观念,即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老残游记》叙事风格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灵活运用,这种叙事风格的运用也是跟刘鹗著书的最终审美要求相关。而《老残游记》中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表现,也和以往的小说截然不同。尽管通篇作者都是以一个江湖郎中老残作为中心,但行文确表现出第一人称小说的一些特点,以往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小说作品,如吴跻人的《上海行骖录》等,作者刻意的让主要人物仅仅作为一个叙事者出现在文本中,而没有或者很少展现主要人物自身的感受和体悟,诚然,这是限制叙事的特点,但是又无形中使得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之间产生“隔阂”之感,限制了小说叙事自我性,灵活性的发挥。而《老残游记》中,老残的几段自叙性的介绍,和心境的流白,使得老残不仅仅是一个叙事者,而更加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亲历者了。《老残游记》的视角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出发,因此它也不是一部冷静甚至麻木的纯叙事作品,而是那个社会一个从生理到心理都在饱受摧残的一个生命的呐喊。例如书中第十二回写到老残在旅店中的内心感受:“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个“哀”字下的好呢?…… 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 这段完全是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本人的人生际遇,虽然借老残的视角加以叙述,但给人的感受是完全是第一人称的真情流露和行迹表白。
明代王士缜在论诗时说:“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又说:“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认为创作是“一时伫兴之言”。(4) 尽管神韵说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就是唯真自然,畅抒胸意。《老残游记》作为近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审美特质就是随性自然,纵心而谈。虽然看起来,这部作品结构松散,甚至欠缺一些那个时代小说多具备的慷慨愤然之气,表现出的是一种追求雅致精致的散文风格,可以说,《老残游记》的神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心的自由与解放,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终极叩问。作品的风格之所以与明清散文和小品位相似,主要是由刘鹗追求得自由,真实,超脱的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老残游记》中塑造了许多极具个性,且性情张扬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一反同为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畸形的,变态的,阴暗的人物群体,而展现出在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最底层,最普通人们的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残游记》“兴会超妙”的艺术特色。作者并没有刻意的让人物形象去服务于文章的思想,或者为了映衬主旨去刻意的塑造人物形象,因其写实,转为新鲜。《老残游记》中那些鲜活的,生动的市井人物形象,并非作者的闲闲之笔。其实作者在其中一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理想和追求。比如如“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描写黑妞说书的情节:“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这段描写中,对人物的形象拿捏的精简准确,特点突出,而更绝妙的在于对音乐的描写,细致传神。《老残游记》中,有几处对民间艺人和民间技艺的细致描写,从细微处表达了刘鹗对质朴,真诚,本色的艺术审美的赞许,和对底层大众虽简朴清苦却意趣丰满的真实生活的关注。同时,刘鹗笔下黑妞说书的情节,又暗含了作者的一种创作情趣,即追求一种达性,随性的神韵。书中的黑牛说书,俨然是即兴出演,随口而出,诚然是记忆过人的表现,也表现出人物自身自由,天真的性情。再结合《老残游记》中生动写意的景色描写,如“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以及第二回中对大明湖景色的描写,都鲜明的体现了《老残游记》倡导的,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上之上的,追求真实,本色,自然的审美情怀。
三
中国古人常以“神”论文,论诗,而作为与人的思想,活动,以及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小说而言,小说的“神”更多的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作者在小说所固有的以人物为中心的,以叙事语言和对话语言为主的文本要求上,展现自身的人生感悟和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评价,其二是作者通过小说所阐述的对文学审美的认知和理解。《老残游记》中,作者在充分表明了自己尊重人性,倡导自然,自由,兴趣的审美情怀的同时,对其抨击黑暗现实,探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理念上的展现上,也呈现出许多与其他类型作品的不同之处。小说的“神”是作者内心强大信念在文本中的体现,也是作者对人性,对社会,对自我认知程度的反映。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能把最底层和普通的人物内心至于生命,意义的理想和追求写好,同时,能够在对凡俗甚至被人忽略的人生图景中,探索人性和生命的本质与真相。人性中的最根本的东西,往往隐藏在那些被人鄙夷不屑,匆匆掠过的平凡的人和事上,而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度关注和解读,也是文学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共同要求。从对人性的理解,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自身的内审,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拷问,这也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观念。
《老残游记》的创作意图,作者在自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老残游记》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同,整部小说给读者的氛围感受,是类似明清小品式的淡泊,自然和宁静,无论主人公老残还是其他人物,绝少有慷慨激昂和情绪爆发的高亢之迹,但作者在自序中所提到的思想主张,则在一些不经意之处,以一种相对冷静,超脱,但更加深入骨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也正因为《老残游记》是一部自觉的将真诚本色视为创作论核心的作品,其所引发读者的体会和反思,也必然是最为深刻和痛楚的,因为真实的现实相比艺术的虚构更能打动人心。
《老残游记》中塑造了玉贤,刚弼这两个极具特色的官员形象,他们貌似清廉,从不收受贿赂,而又冷酷残忍,是那个时代卫道士的代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作者要深刻揭示的是那些在很多作品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以“清官”面貌出现,但确是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传统道德里最凶狠最无情最倾其一切作恶的人。例如在“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一回中写玉贤:“玉大人笑道:“你们倒好,忽然的慈悲起来了!你会慈悲于学礼,你就不会慈悲你主人吗,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道理。况这吴氏尤其可恨,他一肚子觉得我冤枉了他一家子。若不是个女人,他虽死了,我还要打他二千板子出出气呢!你传话出去:谁要再来替子家求情,就是得贿的凭据,不用上来回,就把这求情的人也用站笼站起来就完了!” 又如在“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一回写刚弼“刚弼道:“你们伎俩我全知道:你看那案子是不要紧的呢,你们得了钱,用刑就轻些,让犯人不甚吃苦;你们看那案情重大,是翻不过来的了,你们得了钱,就猛一紧,把那犯人当堂治死,成全他个整尸首,本官又有个严刑毙命的处分:我是全晓得的。今日替我先拶贾魏氏,只不许拶得他发昏,俱看神色不好,就松刑,等他回过气来再拶,预备十天工夫,无论你甚么好汉,也不怕你不招!” 这种对社会的认知和感悟,是建立在对底层生命生存状态的充分理解之上形成的。因为理解,所以悲怆。这种悲怆并不需要壮怀激烈,只有这种真实,才最值的体味。作者在无情的撕下了这些所谓清官脸上的虚伪面纱的同时,也同时点醒了读者,点醒了那些对现实社会,对官场依然怀有幻想的人们。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老残游记》在看似平静的笔墨背后,实际上孕育着暴风骤雨。
《老残游记》的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通过老残与申子平,玙姑三人品茶,表达了自己对儒道释三家的一些评价和看法。这就是所谓于平静之中,见生死之局了,儒释道以及所谓的圣人学说,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核心价值观,即使在包含壮烈情感的《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等作品中,作者也没有直观的,以毫无掩饰的笔墨去抨击和讽刺。但是在《老残游记》中,这样写道:“女子(玙姑)又道:“凭良心说,你此刻爱我的心,比爱贵业师何如?圣人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孔子说:‘好德如好色。’孟子说:‘食色,性也。’子夏说:‘贤贤易色。’这好色乃人之本性。宋儒要说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要说‘存诚’,岂不可恨!圣人言情言礼,不言理欲。删《诗》以《关睢》为首,试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至于‘辗转反侧’,难直可以说这是天理,不是人欲吗?举此可见圣人决不欺人处。《关睢》序上说道:‘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是不期然而然的境界。即如今夕,嘉宾惠临,我不能不喜,发乎情也。先生来时,甚为困惫,又历多时,宜更惫矣,乃精神焕发,可见是很喜欢。如此,亦发乎情也。以少女中男,深夜对坐,不及乱言,止乎礼义矣。此正合圣人之道。若宋儒之种种欺人,口难罄述。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 这段记述,作者吐的畅快,读者亦读的畅快,一段看似平淡的品茶情节,作者却将他著书的思想精髓和主要观念倾泻而出。以他作为一个崇尚科学,崇尚务实精神的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将当时社会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予以了坚锐的抨击,充分表现了将自己对人性的虔诚关怀和理解。此外,在玙姑身上,作者再次表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但内涵又不同于黑妞,这也是刘鹗著作的又一称道之处,即作者在不同人物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寄托了自己不同的理念和精神。在第九回中写道:“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这里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自己不拘泥于儒道释三教的原教义,可以融三教本质的优点为一统的思想,即“和而不同”(5),进而体现了刘鹗心中治国平天下的士子情怀。
四
如果说,从韵味的角度看,《老残游记》是自然的,达性的,饱含对自由,随性的赞美和渴望的话,那从精神的角度看,《老残游记》无疑是悲怆的,厚重的,充斥着对被压抑人性的慈悲怜悯和对阴霾的现实的鞭挞的。(6)《老残游记》能够将两种不同的情感,灵活的融合为一部作品,不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诸多的创新,而且在思想境界上,也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老残游记》是一部对人性有着充分的感悟,理解,对人性,特别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的关怀的作品,将艺术本身作为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将艺术的精神,作为对于人的精神的终极叩问和终极抒发,这是刘鹗所推崇的审美观念。在《老残游记》中,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都是在万马齐喑的时代下被摧残压抑的底层人物,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是积极的,乐观的,甚至是自信的。《老残游记》表达的就是对这样一种人性情怀的赞美和欣赏,尽管小说中有对官场人物和官场行为的批判和鞭挞,但是整部作品的精神气质是昂扬的,也是积极的,这不经是作者自身精神力量的体现,也是对读者,对现实社会中善良,关怀的风气,对人性中积极因素的叩问和启迪。
中国的文学理论,从庄子时期就开始提倡大写的人的概念,并将艺术精神的核心理解为自然的终极尊重,对天地的终极向往,和对”人”的终极关怀。鲁迅先生将《老残游记》定义为谴责小说,而实际上,《老残游记》的神韵气质和思想境界已经超出了“谴责“二字,达到了对社会,对历史,特别是对人自身行为和思想的体悟上。不同于《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不是一部简单的以鞭挞,揭露和拷问为核心的批判小说,在它身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学延续下来的追求自然,随性和韵味的神韵观念的元素,并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人性观念,同时又结合了西方叙事学和小说结构理论的优点。可以说,这是一部开拓了中国近代小说审美境界和思想境界的不朽之作。
在今天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观念,是可以从更深度和宽度的角度加以重新诠释的,而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近代小说,也同样适合以这些观念加以解读和认识。中国小说近代以来创作的方式和批评观念长期以来多借鉴西方叙事学和结构学观念,诚然使得这些作品在逻辑性和结构组成上显得更加严谨和精密,但是严谨之余,小说创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和脸谱化了,甚至如同按照公式解题一般。而从神和韵两个角度来评价小说的思想特质和艺术特质,重新审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文学性审美要求,以及思想境界的宽度和深度,也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我觉得,中西方美学在对人性的关怀理解,对人内心精神的终极叩问一点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文学观念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甚至相互解释的。而《老残游记》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因为它将中国古代文学的神韵观念;西方文学理论中的限制叙事,由人性关怀到理性思考;以及明清小品片段性叙事等古今中西文学的一些文学主张的精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一部融合了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的作品。
巧妙运用了西方文学叙事方式的技巧,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散文自然天成,不以文害意的文艺观念,充分表现了中国在大变革时代,广大社会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内心的焦灼和彷徨,但在情节设计上,却又表现了高度的放达和伫兴。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审和自省的情怀,表现在看似淡然,宁静,琐碎的生活场景中,以咫尺写天涯,在平淡之中迸发出对社会,对自身,对人性的终极叩问,在叩问之余,又表达了作家对理想社会的渴求。《老残游记》是一部集合作者生命全部力量和灵性的作品,它不仅仅有艺术创作形式的革新,同时也是一部饱含张力,饱含激情的宣言书。
伫兴而就,悲怆而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融于一人,一书,一国,一天下之事中,理解这重情怀,这重神韵,也就理解了刘鹗,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和生命。“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当你真正理解了《老残游记》的神与韵后,也就会认同刘鹗,理解刘鹗,大概也就可以与之同悲,同哭了。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摘自刘德隆等:《刘鹗及<</span>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刘轶男:《论<老残游记>的小品风格》,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
【4】 (明)王士祯:《渔阳诗话》,掃葉山房-庆应义塾大学,2010年版。
【5】 杨彬:《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论<</span>老残游记>的叙事术》,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6】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