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谷瓷坊】大国瓷器——钧瓷开片与盘龙瓶
![]() |
北宋徽宗期间,在阳翟城(今禹州市)古钧台官办钧窑场里,有一窑钧瓷刚刚住火停烧。窑工们已把窑门拨开了一个大口儿,窑里炉火通红,温度正高,使人不能近前。
这时正值炎天,好端真个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一霎时,雷声隆隆,闪电过后,只见一条龙在空中上下翻滚。一场大雨跟着暴风降了下来,大雨点打在热窑顶上,冒起一团团水汽,暴风吹进高温的窑里,只听里边"喳喳"作响。窑工们躲在草棚下躲雨,心里直嘀咕:这一窑瓷器一定要报废。人人一个劲地在心里祷告:"老天爷,行行好,别再下啦!"要说也真奇怪,窑工们刚祷告完,天说不下就不下了。转眼雨过天晴,太阳也冒了出来。
窑工们仓猝跑到窑前旁观。一场狂风骤雨事后,窑早凉了。一个年数最大的老窑工怀着非常不安的表情,从窑里抱出第一个笼盔(匣钵),不寒而栗地翻开,只见一个里青外紫的鼓钉洗,釉面上扫数是裂纹,而且跟着"喳喳"的响声,裂纹还在增加。老窑工心想:过去烧出的瓷器釉面平整如玉,此次这么多裂纹,必定是风雨把瓷器给激酥了。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指敲了一下鼓钉洗,谁知一听声音,仍是丁当作响,如磐普通。再摸摸釉面,却摸不着裂纹,真是"看似锤击,摸无陈迹"。大伙儿这才知道瓷器没烂,因而力争上游地把窑给开完了。成果齐窑瓷器除釉色艳丽、光芒敞亮外,釉面全数遍及精密纹路。官府派人挑出最好的几件送往宫庭,宋徽宗见了十分欢喜。
宋徽宗本是个艺术涵养很高的人,他看出钧瓷釉面上这些裂纹很美,就给纹路取了很多多少名字,如"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百极碎"等,还把钧瓷出窑后釉面发生的裂纹,叫"开片"。赏识完了这几件瓷器,宋徽宗又下旨让钧瓷工匠以后烧钧瓷都要有纹路。
窑工们接旨后,全都犯了愁:钧瓷开片是老天爷帮的忙,要是开窑时不下雨,怎么办?照样阿谁老窑工说话了:"世界不下雨是龙王爷管着的,我们塑个龙王爷的像供着,每天上香祷告,乞求龙王爷行云布雨,龙王爷定会显灵接济我们。"窑工们听了都默示赞成,大师就开始用泥巴塑龙王爷像。塑时,蜷直的龙尾巴没法处置,老窑工就找来一个花瓶,把龙王爷的形象塑到瓶身上。只见一条龙蟠曲在瓶上,尾巴朝向天空,龙嘴正向下喷水布雨,正火线是一团火球,代表钧瓷炉火。塑成后,为防雨水淋坏,窑工们把塑像放在窑里烧成了钧瓷,放在一张供桌上,各人天天膜拜上香祈祷。要说还真灵,有龙王爷保佑,不管天是不是起风下雨,每次开窑,瓷器上都有纹路。从此,开片也作为钧瓷的一种特点保存了下来。
突然有一天,官府的人偶然间发现了窑工们供奉的龙王爷像,认为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动,皇上乃真龙皇帝,岂是布衣庶民随意塑的!并把这事陈述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立刻叫人把发头的老窑工带上金殿,亲身鞠问。宋徽宗问:"你塑这个像是什么意思?"老窑工一看这个阵式,知道本身性命难保,又一想归正死活就这一条老命,今天豁出去啦!于是心血来潮回复说:"龙盘在瓶身上,意思是但愿现今皇上永保安全。"安然的"平"与花瓶的"瓶"谐音。宋徽宗一听,这老窑工倒挺会说话的,又问:"你们怎样想起塑这个像的?"老窑工就把泥像求龙王保佑钧瓷开片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宋徽宗听了一个劲儿所在头:窑工们是奉旨行事,不能不云云呀!于是就赦老窑工无罪。他又看了看塑像,感觉照样叫个瓶的名字为好。沉吟了一会儿说:'这个塑像就叫盘龙瓶吧!"并命老窑工立刻赶回钧窑场,照这盘龙瓶样再烧制数件,供皇室使用。自此,钧瓷的种类中又有了盘龙瓶,并且是宋徽宗御赐的名字,它的来历与钧瓷开片有着很紧密亲密的干系。
现在盘龙瓶已成为高贵、富有的意味,它寄意当代人青云直上,过着富裕、平安的生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