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Tenement Museum
今天在Chinatown吃完早茶,想到离Tenement Museum不远又一直惦记着要去,决定今天随性地把这个念头给解决了。
Tenement Museum位于纽约Lower East Side的Orchard Street 97号,是一个四层楼高的老建筑。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欧洲特别是东欧、俄国、爱尔兰工人阶级的大量移民,这一地区成为了历史上一度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移民们从事着低端辛苦的工作,比如服装加工、肉类加工。20世纪中期,这些移民们从这栋出租楼中迁出,数十个年头楼房空置,直到社会活动家Ruth Abram发现了这一楼房,并和他的伙伴Anita Jocabson一同改造(或者说还原)成了博物馆,用来教育人们早年的移民生活的辛苦和来之不易。
数十个年头过去,Lower East Side渐渐从移民聚集地,变为文艺青年聚集地,变为都市创意界小白领聚集地。资本被引入。本土的文化慢慢褪去。也许只有这样一座已经变为所谓古董的破房子,提醒着人们为纽约奔腾的嘈杂的发展的一切铺下道路的,是一群勤劳而艰苦的移民。
【作为museum】
Museum是按照tour的形式来进行售票。因为97 Orchard本身是个狭小、昏暗、拥挤的楼房空间(参考国内几十年前的老宿舍房子),本身只能作为一个artifact来参观。如果在房间里贴上各种介绍,房间的整体性和参观的交互体验会得到非常大的破坏,所以游客只能通过在导游带领下了解早年移民的故事。
售票处和纪念品商店一同在不远处的一个店面里。即使用了学生证,一个tour也是20美金,让我觉得稍贵。在等tour开始前一直在纪念品点晃悠,也稍让人怀疑这做法是不是太商业?但是店里可以随便翻翻书,看看小玩意,店员都十分友好。所以也并没有太大反感。
导游Sarah在指定时间出现后,发给每人一个扇子,还带了一些水。Sarah说话很清晰,不紧不慢地回答访客的问题。一群tour有10来个访客,大家互相自我介绍:大部分是游客,也有人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这个街区长大。于是Sarah说过程里如果有自身经历和这栋房子有关,可以随意说出来,大家一起聊聊。顿时很喜欢这种气氛比较像community,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的museum tour。感觉Tenement Museum对活动气氛的定位十分精准。有一些人已经来过几次,因为每次来都是不同的tour,可以从各个角度理解Tenement Building的历史,和移民们在工作、生活,以及不同年代的故事。看得出来Museum在项目的资料研究和编排上花了非常多的心思。
Museum内部尽量还原成了当年人们居住的样子。我问Sarah房间的布局是按照什么来设置的,她说是通过当年人口记录的调查,联系到了当年的住户或者他们的后代,经过各种采访和整理,尽量用同时期的物品来还原当时的布局。一些当年的住户甚至把曾经用过的家具捐献给了museum。Museum还在房间的角落放了不少塑封的图片、表格、和当年的纸质文件的复制品。导游在介绍的中发给游客传阅翻看。同样感觉交互体验不错。虽然有点像老师带小朋友去博物馆讲课,但是干货确实很多。
【作为历史的重演】
我参加的是名为Sweatshop的tour,主要讲述的是二楼两户人家自建家庭小作坊,为工厂缝补衣服的生活。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早期大规模生产的机器还没有普及时,底层移民的生活状态。一间屋子10美金月租,和他们手中一件衣服的售价是相等的。这些衣服很多通过印刷到美国各地的商品目录catalog而买出去。任何一个衣服的买主(往往是加州某个有钱人家的女子)都无法想象这些衣物出自于这样拥挤、昏暗、气味不适的环境。而这个地段,一度是美国服装制造业的中心。之后人们发明了大型机器,这些人便放弃了家庭作坊,加入了大型工厂(多么马克思啊)。
工厂其实更不是天堂。1911年发生的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发生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附近。现在已经是纽约大学资产的那一栋楼,因为在火灾发生时工厂大门按照惯例紧锁,而导致了146人丧生。这些人里很多都是住在Tenement Building这样环境里的移民,或者移民第二代,年轻的,女性。Washington Square Park位于Downtown的地理位置让这起惨剧得到更多人的注视,从而改变了美国对工人权益和工厂安全制度的各种要求。可以说,正是底层移民们用生命换取了这些权益和进步,让今天的人可以过得稍稍体面。
说到这里不难联想到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正在经历同样的状况。服装、电子、日化等等行业的大型工厂,固然很多已经摆脱了家庭作坊模式,被资本所运营,但是前几年的富士康jump事件,以及女工们在制度化的运营下彻底被alienated,都是时代在按固有的轨迹前行。更大的资本用更多的赔偿金得到更快的谅解,但并不能长远改变工人们的生存状况。说起来又是篇大话题。
Tenement Building的移民们还需要学习英语以融入本地、在宗教信仰中做选择、甚至改变自己的姓氏来显得更“美国”。这些都在时期、各民族的移民中一再重演。我刚刚从皇后区的Elmhurst搬出,那里仍旧有不少英语学校,不少第二代的孩子对父母说着英语,而父母只能用口音浓厚的简单词汇作答,不少人在穿着打扮上摸索前行,不少人坚持着自己家的口味却有告诉自己要尝试新的东西。
文化、个体定位、融入。这些都和资本主义工厂的兴起紧密相连。就像国内从农村到城市寻找机会的人们,他们也是做最底层的工作,也在寻找自己在都市的归属,也期望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也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扎根,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同样的故事。是同样需要理解和敬重的选择。
【链接】
Museum的主页
http://www.tenement.org/
Museum的各种tour
http://www.tenement.org/tours.php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1911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t/triangle_shirtwaist_factory_fire/index.html
图片均来自Tenement Museum网站
![]() |
![]() |
Tenement Museum位于纽约Lower East Side的Orchard Street 97号,是一个四层楼高的老建筑。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欧洲特别是东欧、俄国、爱尔兰工人阶级的大量移民,这一地区成为了历史上一度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移民们从事着低端辛苦的工作,比如服装加工、肉类加工。20世纪中期,这些移民们从这栋出租楼中迁出,数十个年头楼房空置,直到社会活动家Ruth Abram发现了这一楼房,并和他的伙伴Anita Jocabson一同改造(或者说还原)成了博物馆,用来教育人们早年的移民生活的辛苦和来之不易。
![]() |
数十个年头过去,Lower East Side渐渐从移民聚集地,变为文艺青年聚集地,变为都市创意界小白领聚集地。资本被引入。本土的文化慢慢褪去。也许只有这样一座已经变为所谓古董的破房子,提醒着人们为纽约奔腾的嘈杂的发展的一切铺下道路的,是一群勤劳而艰苦的移民。
【作为museum】
Museum是按照tour的形式来进行售票。因为97 Orchard本身是个狭小、昏暗、拥挤的楼房空间(参考国内几十年前的老宿舍房子),本身只能作为一个artifact来参观。如果在房间里贴上各种介绍,房间的整体性和参观的交互体验会得到非常大的破坏,所以游客只能通过在导游带领下了解早年移民的故事。
售票处和纪念品商店一同在不远处的一个店面里。即使用了学生证,一个tour也是20美金,让我觉得稍贵。在等tour开始前一直在纪念品点晃悠,也稍让人怀疑这做法是不是太商业?但是店里可以随便翻翻书,看看小玩意,店员都十分友好。所以也并没有太大反感。
导游Sarah在指定时间出现后,发给每人一个扇子,还带了一些水。Sarah说话很清晰,不紧不慢地回答访客的问题。一群tour有10来个访客,大家互相自我介绍:大部分是游客,也有人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这个街区长大。于是Sarah说过程里如果有自身经历和这栋房子有关,可以随意说出来,大家一起聊聊。顿时很喜欢这种气氛比较像community,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的museum tour。感觉Tenement Museum对活动气氛的定位十分精准。有一些人已经来过几次,因为每次来都是不同的tour,可以从各个角度理解Tenement Building的历史,和移民们在工作、生活,以及不同年代的故事。看得出来Museum在项目的资料研究和编排上花了非常多的心思。
Museum内部尽量还原成了当年人们居住的样子。我问Sarah房间的布局是按照什么来设置的,她说是通过当年人口记录的调查,联系到了当年的住户或者他们的后代,经过各种采访和整理,尽量用同时期的物品来还原当时的布局。一些当年的住户甚至把曾经用过的家具捐献给了museum。Museum还在房间的角落放了不少塑封的图片、表格、和当年的纸质文件的复制品。导游在介绍的中发给游客传阅翻看。同样感觉交互体验不错。虽然有点像老师带小朋友去博物馆讲课,但是干货确实很多。
【作为历史的重演】
![]() |
我参加的是名为Sweatshop的tour,主要讲述的是二楼两户人家自建家庭小作坊,为工厂缝补衣服的生活。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早期大规模生产的机器还没有普及时,底层移民的生活状态。一间屋子10美金月租,和他们手中一件衣服的售价是相等的。这些衣服很多通过印刷到美国各地的商品目录catalog而买出去。任何一个衣服的买主(往往是加州某个有钱人家的女子)都无法想象这些衣物出自于这样拥挤、昏暗、气味不适的环境。而这个地段,一度是美国服装制造业的中心。之后人们发明了大型机器,这些人便放弃了家庭作坊,加入了大型工厂(多么马克思啊)。
![]() |
工厂其实更不是天堂。1911年发生的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发生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附近。现在已经是纽约大学资产的那一栋楼,因为在火灾发生时工厂大门按照惯例紧锁,而导致了146人丧生。这些人里很多都是住在Tenement Building这样环境里的移民,或者移民第二代,年轻的,女性。Washington Square Park位于Downtown的地理位置让这起惨剧得到更多人的注视,从而改变了美国对工人权益和工厂安全制度的各种要求。可以说,正是底层移民们用生命换取了这些权益和进步,让今天的人可以过得稍稍体面。
说到这里不难联想到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正在经历同样的状况。服装、电子、日化等等行业的大型工厂,固然很多已经摆脱了家庭作坊模式,被资本所运营,但是前几年的富士康jump事件,以及女工们在制度化的运营下彻底被alienated,都是时代在按固有的轨迹前行。更大的资本用更多的赔偿金得到更快的谅解,但并不能长远改变工人们的生存状况。说起来又是篇大话题。
Tenement Building的移民们还需要学习英语以融入本地、在宗教信仰中做选择、甚至改变自己的姓氏来显得更“美国”。这些都在时期、各民族的移民中一再重演。我刚刚从皇后区的Elmhurst搬出,那里仍旧有不少英语学校,不少第二代的孩子对父母说着英语,而父母只能用口音浓厚的简单词汇作答,不少人在穿着打扮上摸索前行,不少人坚持着自己家的口味却有告诉自己要尝试新的东西。
文化、个体定位、融入。这些都和资本主义工厂的兴起紧密相连。就像国内从农村到城市寻找机会的人们,他们也是做最底层的工作,也在寻找自己在都市的归属,也期望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也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扎根,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同样的故事。是同样需要理解和敬重的选择。
【链接】
Museum的主页
http://www.tenement.org/
Museum的各种tour
http://www.tenement.org/tours.php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1911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t/triangle_shirtwaist_factory_fire/index.html
图片均来自Tenement Museu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