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东京..影评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
可惜心里头,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片中人的生活就象上面的歌词描写的那样,面对喧嚣热闹的各种生活内容,他们却格格不入,虽然看上去他们也很投入,在享受,但内心却始终提醒着“你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他们在孤独着,寂寞着。相信很多人多有过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遇到挫折、经受磨难或什么的,只是你身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的时间太久了,而你又恰恰是一个比较内向的注重自我感受的人,因此就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孤独、寂寞感并不是什么可悲和可怕的事,每个人都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生活的目的、努力的意义、什么是自己的价值、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不是每一次都会有理想的解释,所以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失落,感到孤独,没有人理解,感到寂寞,无人倾诉甚至不想倾诉。正可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抑郁而是些许的忧郁。可以说,寂寞和孤独就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的明显一些,鲍勃·哈里斯和夏洛特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们先走进这两个人的世界。
东京寂寞的夜空下,两个失眠的美国人在酒吧里相遇了。或许是眼底那份不自觉外泄的孤独令这对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们在绝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来改变一切……鲍勃·哈里斯,逐渐过气的好莱坞影星,悲哀而无力地看着风华一点点逝去。爱情从婚姻中黯然退场,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尽。生命对他不再有任何意义,仿佛只剩一具麻木的躯壳在茫然行走。哈里斯来到东京拍摄一则威士忌广告,他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回到旅馆,只是一人枯坐,他并不是疲倦,而是彻底厌倦——不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是对生命本身。夏洛特,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正当青春妙龄。她与一位摄影师结婚,陪丈夫来到东京,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只好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在城市里闲逛,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她突然感到自己对这种状态是多么烦恼,而对丈夫又是多么不了解。一对同样落寞而沮丧的男女相伴潜入这座城市中,最终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但是寂寞孤独的人并不会改变,就象哈里斯最后离开了东京,并没有留下来,甚至没有和夏洛特交换联系方式,因为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这种孤寂本身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是在感受着孤独,而是创造着孤独。
事实上片中男女主人公处于相似的人生困境中,无论是中年危机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样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置疑,这种困境因处于他乡而更得以激化。寂寞少妇和潦倒的中年男人,本就是最容易擦出火花的男女配对,他们的心底潜藏着一样没有满足的欲望和孤独失落的忧伤。因此,那个晚上男女主人公才会不约而同的失眠,一起在酒吧聊到凌晨——他们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来,哈里斯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男女情爱的成分要少,友谊的成分要多,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理解和释放,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至于性爱反倒成了次要的,这在美国影片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虽然影片对于两人的关系一直在吊观众的胃口,甚至把这种暧昧的关系发展到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发生关系,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两人发生关系剧情会如何呢?显然,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因为两个孤独的人需要的是安慰和倾诉,完全是精神上的,与肉体无关,肉体上的接触反而会增加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因为彼此清楚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和隐晦的,出轨的快乐不能冲淡现实的无味,所以保持克制和距离是一种冷酷的美好,因而影片整体的调子,才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孤独中渴望碰撞的心,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随着它一起沉迷。
影片的最后,在深深的拥抱和唯一的热吻之后,哈里斯很有绅士风度的微笑离开,夏洛特忍住眼泪坚强的转过身去,微笑和转身仿佛告诉我们,寂寞的人不一定不会幸福,孤独的人不一定不会坚强,迷失是因为厌倦了物欲的充斥和麻醉。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依旧喧嚣,迷失的人们依旧在寻找。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 |
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 |
“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
可惜心里头,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片中人的生活就象上面的歌词描写的那样,面对喧嚣热闹的各种生活内容,他们却格格不入,虽然看上去他们也很投入,在享受,但内心却始终提醒着“你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他们在孤独着,寂寞着。相信很多人多有过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遇到挫折、经受磨难或什么的,只是你身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的时间太久了,而你又恰恰是一个比较内向的注重自我感受的人,因此就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孤独、寂寞感并不是什么可悲和可怕的事,每个人都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生活的目的、努力的意义、什么是自己的价值、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不是每一次都会有理想的解释,所以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失落,感到孤独,没有人理解,感到寂寞,无人倾诉甚至不想倾诉。正可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抑郁而是些许的忧郁。可以说,寂寞和孤独就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的明显一些,鲍勃·哈里斯和夏洛特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们先走进这两个人的世界。
东京寂寞的夜空下,两个失眠的美国人在酒吧里相遇了。或许是眼底那份不自觉外泄的孤独令这对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们在绝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来改变一切……鲍勃·哈里斯,逐渐过气的好莱坞影星,悲哀而无力地看着风华一点点逝去。爱情从婚姻中黯然退场,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尽。生命对他不再有任何意义,仿佛只剩一具麻木的躯壳在茫然行走。哈里斯来到东京拍摄一则威士忌广告,他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回到旅馆,只是一人枯坐,他并不是疲倦,而是彻底厌倦——不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是对生命本身。夏洛特,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正当青春妙龄。她与一位摄影师结婚,陪丈夫来到东京,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只好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在城市里闲逛,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她突然感到自己对这种状态是多么烦恼,而对丈夫又是多么不了解。一对同样落寞而沮丧的男女相伴潜入这座城市中,最终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但是寂寞孤独的人并不会改变,就象哈里斯最后离开了东京,并没有留下来,甚至没有和夏洛特交换联系方式,因为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这种孤寂本身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是在感受着孤独,而是创造着孤独。
事实上片中男女主人公处于相似的人生困境中,无论是中年危机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样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置疑,这种困境因处于他乡而更得以激化。寂寞少妇和潦倒的中年男人,本就是最容易擦出火花的男女配对,他们的心底潜藏着一样没有满足的欲望和孤独失落的忧伤。因此,那个晚上男女主人公才会不约而同的失眠,一起在酒吧聊到凌晨——他们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来,哈里斯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男女情爱的成分要少,友谊的成分要多,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理解和释放,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至于性爱反倒成了次要的,这在美国影片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虽然影片对于两人的关系一直在吊观众的胃口,甚至把这种暧昧的关系发展到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发生关系,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两人发生关系剧情会如何呢?显然,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因为两个孤独的人需要的是安慰和倾诉,完全是精神上的,与肉体无关,肉体上的接触反而会增加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因为彼此清楚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和隐晦的,出轨的快乐不能冲淡现实的无味,所以保持克制和距离是一种冷酷的美好,因而影片整体的调子,才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孤独中渴望碰撞的心,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随着它一起沉迷。
影片的最后,在深深的拥抱和唯一的热吻之后,哈里斯很有绅士风度的微笑离开,夏洛特忍住眼泪坚强的转过身去,微笑和转身仿佛告诉我们,寂寞的人不一定不会幸福,孤独的人不一定不会坚强,迷失是因为厌倦了物欲的充斥和麻醉。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依旧喧嚣,迷失的人们依旧在寻找。
![]() |
迷失是一种终身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