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一道“后会无期”的背影
![]() |
青春,一道“后会无期”的背影
弦 河
还没有看《后会无期》前,问身边的同事这部电影拍得怎么演,同事说很烂。我还是去看了。
本来看完《后会无期》就想写一点随笔。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蛮大,之前也看了一些网上的评论。看完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那些说看不懂的,估计是没能融入这部电影的内部,这个内部我能说是时代真实一角吗?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身体内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个时代比作人,需要融入的是他内心的世界。
这是一部很好的反应内心世界和现实生存的一部电影,尽管它属于公路电影,但我个人觉得更是一部青春的写真。我不清楚其他人怎么看待,但是我个人从这部电影中看到我的世界的真实情景。尽管我没有像剧中一样在公路上远漂。
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剧情结构。对于这样一部去表达一个时代的真实情节,以及生活状态,毫无疑问的是,韩寒做到了。网上一些评论说整部剧情跳跃很强,但是正是这些情节的跳动使得整部电影的浓缩达到现实的跳跃浮现。
先说说这几个人物。电影中,冯绍峰饰演的马浩汉是东极岛岛民,一个有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青年人,早几年就到岛外的世界去闯过,有见识,想回到东极岛建设家乡。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自己经历的一些事。
“他是一个有本事的失败者。”看到这句话,我在想什么叫一个有本事的失败者。我这样去理解:有本事而不能为自己所为的事,所以称之为有本事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极岛,这个东极岛就是自己的故乡,或者说这个东极岛就是自己心安的地方。中国有句话叫“心安处即是故乡”,我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心安处?有多少人可以大声说自己不是在流浪?
影片中浩汉和江河开车撞了马达加斯加,片中有句台词说的是,“我们连故乡都没有了,我们和野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内心一阵酸痛,恐怕也只有内心流浪的人能深刻体会其中迷惘的漂泊感。
即使家没有了,我们还要选择生活,选择心灵安静的地方。偌大的世界,哪一处,哪一个方向才是我们心安处呢?就是在片中浩汉炸掉自己的房子,结果江河和胡生的房子炸掉了,浩汉的房子却没有,这说明什么?这是揭露内心有向往和信仰的人,即使想要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向往,命运的安排也不会随了心意。这样的命运只能是悲催的。更不用说后面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在不断的寻找中,不断的面对事物的真相,面对事物的本质,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浩汉在这部电影中担任的是一个什么角色?虔诚的信徒?还是理想的追随者?
他是一个不能放弃自己向往和信仰的人,他不会放下自己的信仰和向往(即使他有炸掉了自己房子的行动,但是房子没有被炸掉,这是不是对他内心影响的一种隐藏的力量所呈现的辐射),最后他将继续漂泊。如同影片最后,他孤独一人选择离开,选择自己的方向。继续自己迷茫性的乐观。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我是敬佩他的,我们身边需要这样的人,虽然他的所作所为被大多数人排挤。但是这样的人最能做实事。
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相信有很多人在默默的追逐这个世界的美好,追逐着内心的向往,坚持着内心的信仰,聆听着内心圣洁的呢喃。尼采有句话说:“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无论我们此刻经历什么,或者曾经经历什么,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是内心的声音。无论此刻是因为视野短小,还是思想狭隘,理想依然是生命最伟大的。
江河是一个颓废的文艺青年。其实这样一个社会,真正的文艺者都比较颓废,因为内心以悲悯的心看这个社会。他的内心不会去考虑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如何在这个社会站住脚。颓废的文艺青年心里在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崇高的爱,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扮演这个社会的观察者。也许,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是“二代”身份,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平台去展现自己,实现自己。但是如果只是一个平凡家境出生的人所面对将会是对这个繁华缤纷,浮躁的社会是否有克制能力,是不是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思考。是不是有能力去撑起自己的野心!从文者是无力的,他们只有思想,如果时机不对,他们的思想只会随着春夏秋冬腐烂。悲哀,是对信仰的殉葬,是对虔诚的洗礼。
但是,我们的爱哪一种不是崇高的?你认为不崇高是因为她入了俗世,你看哪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不是忠诚于深刻的爱、纯洁的爱?而历史流传下来的又有几个?这就是生活。真正的文艺创作者会去思考和领悟这些,而大多数的伪文艺却是在不停的炒作自己。影片选择浩汉和江河搭档其实也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江河是一个悲悯心比较重的人,也是情感很深很单纯,思想单一的人。浩汉是一个迷茫性乐观的人,也许在江河身上他看到了某些东西,他想通过江河证明某些东西,但是他的内心又似乎在极力的排斥这些东西。当然,影片觉得设定时也许并没有去设定这些,我只是从这些角色扮演中看到生活中这样存在的人,所以这样去分析和看待。整个《后会无期》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一部电影,是中国一代人成长的生活写照,是一代人思想成长的独白。这样一部公路电影是成功的。
王珞丹饰演的苏米是对中国教育的讽刺。也是中国目前思想和信仰空洞的批判。短小的一个穿插故事浓缩了《小时代》所有表达的东西。他们同样表达的是面对生活的迷惘,生活的压力选择的自我欺骗的生存方式。扪心自问,这样一个社会,我们活着,我们活的是自己吗?
钟汉良饰演的阿吕就是现在流行的驴友,希望通过旅游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的存在价值。还有周沫和胡生,这些不是主流上存在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默默无闻的随波逐流,而生命没有尽头,只有未来。因为我们活着。
也许同是迷茫,所以对于整个《后会无期》的电影看后颇有感触,本来看完以后就想写一篇短文,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写,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出现。悲悯,对影片中各个人物的感触。正在浓缩这个小小的世界,作为小人物,感觉有那么些苍白无力。能力已经撑不起自己的理想,抱负却还没有实现。和同事聊天谈到了理想,谈到了存在的价值?这些虚无的东西和人际中的虚伪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即使流芳百世?又有什么意义?
2014年8月末至9月2日 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