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原来也没有那么扯淡
本次台湾之行去到台北故宫时,有诸多镇馆之宝无以得见,像珍玩及玉器这一块,在浩浩荡荡的参观大军及“不那么感兴趣“的心态之下,果断选择放弃。此外也有内心觉得可以看看但不幸外借的展品,如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只是当时也没觉得特别遗憾,中国山水画不外乎就是山山水水、树木河流、渔夫樵夫以不同笔法呈现的随意组合罢了,其中滋味也不过是大同小异,况且之前在台北故宫的纪录片中早已目睹过“谿山行旅图“这副大作,并未觉有什么奇特之处,可能只是画技更高超一些吧。(当时真是吐新破,吐奶衣服啊~)
直至回来后,有天晚上翻阅《故宫胜概》一书,再次看到了印刷版的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旁边的简介里写着中国山水画的衡量标准在于”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当时怀着贱贱的心情想,我姑且尝试以”可居,可游“这种虚头巴脑的心态来细细品味这副“谿山行旅图“吧!当真正把自己等比例缩小置于这副画中,开始沿着那条丛林小道攀爬崇山峻林时,突然有一种被震慑到的感觉,再看这副画时,整个观感全然不同了。从整副画作的技法、布局及视觉引导来说,真是粗中有细,巍峨中见细腻。如果以整体来看此作,前景与中景那巨大的视觉落差带来强烈的观感冲击,如果从局部来看,却又能体验到不一样的闲适飘渺之情。从范宽的“谿山行旅图“,第一次粗粗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不同于西方绘画以情节性或戏剧性及关键性的一刻取胜,中国山水更多描绘的只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常态,画中人物也处于一种静逸的,可持续性的活动中,同时借由不同的景观布局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或激烈、或迂回、或闲适、或静心,总是在细水长流间默默浸润。所以相比西方绘画的直接性,中国山水那种需要静静品赏的情感表达,真的更类似于一个老者的深沉,更符合中国式的审美传统。
直至回来后,有天晚上翻阅《故宫胜概》一书,再次看到了印刷版的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旁边的简介里写着中国山水画的衡量标准在于”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当时怀着贱贱的心情想,我姑且尝试以”可居,可游“这种虚头巴脑的心态来细细品味这副“谿山行旅图“吧!当真正把自己等比例缩小置于这副画中,开始沿着那条丛林小道攀爬崇山峻林时,突然有一种被震慑到的感觉,再看这副画时,整个观感全然不同了。从整副画作的技法、布局及视觉引导来说,真是粗中有细,巍峨中见细腻。如果以整体来看此作,前景与中景那巨大的视觉落差带来强烈的观感冲击,如果从局部来看,却又能体验到不一样的闲适飘渺之情。从范宽的“谿山行旅图“,第一次粗粗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不同于西方绘画以情节性或戏剧性及关键性的一刻取胜,中国山水更多描绘的只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常态,画中人物也处于一种静逸的,可持续性的活动中,同时借由不同的景观布局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或激烈、或迂回、或闲适、或静心,总是在细水长流间默默浸润。所以相比西方绘画的直接性,中国山水那种需要静静品赏的情感表达,真的更类似于一个老者的深沉,更符合中国式的审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