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活下去—墨西哥城壁画
“绘画最高级、最理性、最纯粹和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壁画,它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不能为少数特权者服务,它是为人民的,是为所有人的艺术。”—奥罗斯科
站在墨西哥城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管是放眼望去还是随意一瞥。都会被充满了整个城市的壁画吸引住。建筑物墙壁上、汽车外、车站旁、地铁里,带有着色彩醒目的拉美风格,诚恳原始的描述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全部生活和感情。关于墨西哥城市壁画的风格,当然可以追溯到壁画的最初,例如2万年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岩画,同时也可以说是受到了玛雅壁画的影响,例如公元790年的博南帕克壁画。甚至超现实主义画家布列顿(Andre Breton)认为墨西哥壁画有着“天然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壁画的作者们其实严肃的反对了这点,坚决地与超现实主义划清界限。反对的原因还得从这一切的本源,墨西哥民众翻云覆雨般的抗争史说起。
当1519年,埃尔南•科尔特斯组织的西班牙远征队于墨西哥东海岸登陆开始,居住在这片大地的阿兹特克人就结束了其世外桃源的时代,开启了长达300多年残酷的殖民史。西班牙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肆意屠杀阿兹特克贵族和人民,之后在原城的废墟上建成了墨西哥城。西班牙王室实行委托监护制,将土地和当地的土著一同赐给征服者,从此屠杀中部分幸存的阿兹特克人便沦为西班牙征服者的奴隶,随后实行大庄园制时,这些监护者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庄园主,而其实随西班牙殖民者进驻的天主教会却是其中最大的大地主,占有了墨西哥将近二分之一的土地。在随后的300年间,来自于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殖民者同备受歧视和压迫的土生的白种人、混血以及当地的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土生的白人知识分子不再认为自己是西班牙人,而是作为墨西哥人进行社会活动,同时将西班牙统治者称为“半岛人”,视为非墨西哥人的侵略者。反抗和起义往往以镇压和失败告终却从未间断,反对苛税、废除奴隶制的呼声愈加高涨。终于,在1824年10月,墨西哥独立,成立了联邦共和国。共和制下因为立场不同,当然会划分为两派,代表了大地主和天主教会的上层统治者的保守派和代表了新兴的资产主义地主群体的自由派,各自掌握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十年来纷争不断。在此数年中,墨西哥北部的得克萨斯地区被美国夺去,同美国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又使墨西哥丧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地。1876年,保守党领导人迪亚斯夺取了绝对的政治权力,绝大多数财富和资源不断的集中在大地主和天主教会手中,工厂的盈利则被外资控制,随后虽然墨西哥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终结了迪亚斯的独裁统治,而此时的墨西哥底层人民,始终生活在血与泪当中,除贫穷、地位低下之外,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对本土文化和历史极为淡漠。同时,西班牙统治所留下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曾经就发生过举办当代西班牙艺术展来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的等等之类啼笑皆非的事件。墨西哥国内动荡和不满的情绪不断地在本土知识分子的手中表达出来。比如因对此西班牙艺术展事件的不满和抗议,圣卡洛斯美术学院的院长阿特尔则主办了一场墨西哥土著艺术展,展示了具有墨西哥本土文化和面貌的艺术作品,以此表达其对因外国现代主义潮流冲击下本土文化不断消失的抗争。
或许主要是因为时任墨西哥文化教育部的部长巴斯孔塞罗对壁画创作的鼓励和倡导,也或许是土著艺术展唤起了众多知识分子不能被磨灭的民族情怀,上世纪独一无二的墨西哥壁画运动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从此开始了。巴斯孔塞罗作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希望能够唤起墨西哥民众对本根文化的情结,除实施民族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外,积极鼓励众多艺术家在墨西哥城中进行壁画创作。壁画作为最为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给与了当时毫无教育基础的民众以恰当的宣传。阿兹特克的神化故事、西班牙入侵和墨西哥独立战争,壁画包括也不仅仅限于这些内容。墨西哥壁画的兴起,从来都不是基于对于单纯的艺术创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范围内农民、工人阶级的斗争运动也给大洋彼端的墨西哥壁画运动增添了活力。就如同里维拉、托洛茨基,布列顿共同讨论起草的宣言《创造自由而革命的文艺》当中所认为的那样,统一在自身历史命运之下的世界文明,正在遭受着“以现代科技仓库所武装起来的反动势力的打击之下”。他们倡导一种朴素的、为普通大众和工农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艺术,而非时下正在流行的强调所谓纯理念和思想的理性绘画,真正的艺术应该与民众同步,与民主同步。
此项宣言起草者之一的D•里维拉(Diego Rivera)则与D•A•西盖罗斯(Siqueiros,David Alfaro)、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一起,被誉为墨西哥壁画运动的三杰。三人作为杰出的艺术家,都曾在圣卡洛斯美术学院学画,里维拉和西盖罗斯则留学过巴黎。三人除是著名的艺术家外,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的身份存在。与早年在巴黎学习生活的经历有关,里维拉深受欧洲油画、立体主义风格影响,而其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采用的将颜料涂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湿灰泥上的湿壁画技法也被人所称道。里维拉在西班牙殖民政府宫殿的回廊中创作的巨幅壁画《墨西哥的历史》以及为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创作的《十字路口的人》当中,表现出了其以大胆的色块运用,简单的形式表达等显著的特点。尤其在《墨西哥历史》当中的西班牙入侵片断,现实简单却又残酷的表现了西班牙殖民者侵略过程,以及当地的印第安人那无法挣脱死亡、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相对而言,西盖罗斯的壁画风格则更加充满着激情和力量,作为一个狂热的革命者,西盖罗斯的壁画更直观的表现出相应的英雄气概和宣传意味,其率先采用工业涂料,使得画色对比鲜明,令人热血澎湃。吸取了印第安民间艺术精髓的奥罗斯科,其笔触则相对充满了主观的意味,在其作品当中则能看出画家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具有表现主义特点的风格则与庄重肃穆现实的里维拉,以及充满力量、宣传意味的西盖罗斯区分了开来。
而不管是将其归结于表现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当时墨西哥的艺术家们都认为,这其实都是基于原本墨西哥本土文化的牵强附会。这些壁画当中的种种特点,恰恰都是擅长玉雕、陶艺和羽毛制作的阿兹特克人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这场接地气的民族主义壁画运动,其实是众多的艺术家以及广大的墨西哥民众们回顾其自身,找寻本根的过程。墨西哥、以及拉美土地上无所顾忌的暴力和痛苦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如马尔克斯在其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所说的那样:“虽然如此,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饿、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墨西哥壁画运动也实际上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总的自救而产生,因此并不能简单地将其风格归类于艺术史或者思潮的某一端,不能完全归类于超现实主义风格,抑或是表现主义风格。虽然如此,墨西哥壁画运动却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艺术,以及后来的欧洲超现实主义画家的风格。
动荡的年代结束后,墨西哥城的壁画创作没有因后来的和平年代而停止,1960年前后,一些旅居国外的墨西哥人回到该城找寻自己的根,重新作画,而现如今,墨西哥城壁画的创作也是源源不断地有新作产生。百年过去,站在如今的墨西哥城的壁画面前,或许我们依旧能看到曾经马尔克斯所表达过的愿景,更确切的说是众多抗争过,努力找寻一片生存天地的墨西哥、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民众共同的愿景:“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艺术与设计》8月
郑蕾
站在墨西哥城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管是放眼望去还是随意一瞥。都会被充满了整个城市的壁画吸引住。建筑物墙壁上、汽车外、车站旁、地铁里,带有着色彩醒目的拉美风格,诚恳原始的描述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全部生活和感情。关于墨西哥城市壁画的风格,当然可以追溯到壁画的最初,例如2万年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岩画,同时也可以说是受到了玛雅壁画的影响,例如公元790年的博南帕克壁画。甚至超现实主义画家布列顿(Andre Breton)认为墨西哥壁画有着“天然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壁画的作者们其实严肃的反对了这点,坚决地与超现实主义划清界限。反对的原因还得从这一切的本源,墨西哥民众翻云覆雨般的抗争史说起。
当1519年,埃尔南•科尔特斯组织的西班牙远征队于墨西哥东海岸登陆开始,居住在这片大地的阿兹特克人就结束了其世外桃源的时代,开启了长达300多年残酷的殖民史。西班牙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肆意屠杀阿兹特克贵族和人民,之后在原城的废墟上建成了墨西哥城。西班牙王室实行委托监护制,将土地和当地的土著一同赐给征服者,从此屠杀中部分幸存的阿兹特克人便沦为西班牙征服者的奴隶,随后实行大庄园制时,这些监护者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庄园主,而其实随西班牙殖民者进驻的天主教会却是其中最大的大地主,占有了墨西哥将近二分之一的土地。在随后的300年间,来自于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殖民者同备受歧视和压迫的土生的白种人、混血以及当地的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土生的白人知识分子不再认为自己是西班牙人,而是作为墨西哥人进行社会活动,同时将西班牙统治者称为“半岛人”,视为非墨西哥人的侵略者。反抗和起义往往以镇压和失败告终却从未间断,反对苛税、废除奴隶制的呼声愈加高涨。终于,在1824年10月,墨西哥独立,成立了联邦共和国。共和制下因为立场不同,当然会划分为两派,代表了大地主和天主教会的上层统治者的保守派和代表了新兴的资产主义地主群体的自由派,各自掌握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十年来纷争不断。在此数年中,墨西哥北部的得克萨斯地区被美国夺去,同美国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又使墨西哥丧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地。1876年,保守党领导人迪亚斯夺取了绝对的政治权力,绝大多数财富和资源不断的集中在大地主和天主教会手中,工厂的盈利则被外资控制,随后虽然墨西哥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终结了迪亚斯的独裁统治,而此时的墨西哥底层人民,始终生活在血与泪当中,除贫穷、地位低下之外,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对本土文化和历史极为淡漠。同时,西班牙统治所留下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曾经就发生过举办当代西班牙艺术展来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的等等之类啼笑皆非的事件。墨西哥国内动荡和不满的情绪不断地在本土知识分子的手中表达出来。比如因对此西班牙艺术展事件的不满和抗议,圣卡洛斯美术学院的院长阿特尔则主办了一场墨西哥土著艺术展,展示了具有墨西哥本土文化和面貌的艺术作品,以此表达其对因外国现代主义潮流冲击下本土文化不断消失的抗争。
或许主要是因为时任墨西哥文化教育部的部长巴斯孔塞罗对壁画创作的鼓励和倡导,也或许是土著艺术展唤起了众多知识分子不能被磨灭的民族情怀,上世纪独一无二的墨西哥壁画运动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从此开始了。巴斯孔塞罗作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希望能够唤起墨西哥民众对本根文化的情结,除实施民族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外,积极鼓励众多艺术家在墨西哥城中进行壁画创作。壁画作为最为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给与了当时毫无教育基础的民众以恰当的宣传。阿兹特克的神化故事、西班牙入侵和墨西哥独立战争,壁画包括也不仅仅限于这些内容。墨西哥壁画的兴起,从来都不是基于对于单纯的艺术创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范围内农民、工人阶级的斗争运动也给大洋彼端的墨西哥壁画运动增添了活力。就如同里维拉、托洛茨基,布列顿共同讨论起草的宣言《创造自由而革命的文艺》当中所认为的那样,统一在自身历史命运之下的世界文明,正在遭受着“以现代科技仓库所武装起来的反动势力的打击之下”。他们倡导一种朴素的、为普通大众和工农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艺术,而非时下正在流行的强调所谓纯理念和思想的理性绘画,真正的艺术应该与民众同步,与民主同步。
此项宣言起草者之一的D•里维拉(Diego Rivera)则与D•A•西盖罗斯(Siqueiros,David Alfaro)、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一起,被誉为墨西哥壁画运动的三杰。三人作为杰出的艺术家,都曾在圣卡洛斯美术学院学画,里维拉和西盖罗斯则留学过巴黎。三人除是著名的艺术家外,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的身份存在。与早年在巴黎学习生活的经历有关,里维拉深受欧洲油画、立体主义风格影响,而其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采用的将颜料涂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湿灰泥上的湿壁画技法也被人所称道。里维拉在西班牙殖民政府宫殿的回廊中创作的巨幅壁画《墨西哥的历史》以及为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创作的《十字路口的人》当中,表现出了其以大胆的色块运用,简单的形式表达等显著的特点。尤其在《墨西哥历史》当中的西班牙入侵片断,现实简单却又残酷的表现了西班牙殖民者侵略过程,以及当地的印第安人那无法挣脱死亡、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相对而言,西盖罗斯的壁画风格则更加充满着激情和力量,作为一个狂热的革命者,西盖罗斯的壁画更直观的表现出相应的英雄气概和宣传意味,其率先采用工业涂料,使得画色对比鲜明,令人热血澎湃。吸取了印第安民间艺术精髓的奥罗斯科,其笔触则相对充满了主观的意味,在其作品当中则能看出画家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具有表现主义特点的风格则与庄重肃穆现实的里维拉,以及充满力量、宣传意味的西盖罗斯区分了开来。
而不管是将其归结于表现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当时墨西哥的艺术家们都认为,这其实都是基于原本墨西哥本土文化的牵强附会。这些壁画当中的种种特点,恰恰都是擅长玉雕、陶艺和羽毛制作的阿兹特克人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这场接地气的民族主义壁画运动,其实是众多的艺术家以及广大的墨西哥民众们回顾其自身,找寻本根的过程。墨西哥、以及拉美土地上无所顾忌的暴力和痛苦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如马尔克斯在其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所说的那样:“虽然如此,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饿、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墨西哥壁画运动也实际上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总的自救而产生,因此并不能简单地将其风格归类于艺术史或者思潮的某一端,不能完全归类于超现实主义风格,抑或是表现主义风格。虽然如此,墨西哥壁画运动却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艺术,以及后来的欧洲超现实主义画家的风格。
动荡的年代结束后,墨西哥城的壁画创作没有因后来的和平年代而停止,1960年前后,一些旅居国外的墨西哥人回到该城找寻自己的根,重新作画,而现如今,墨西哥城壁画的创作也是源源不断地有新作产生。百年过去,站在如今的墨西哥城的壁画面前,或许我们依旧能看到曾经马尔克斯所表达过的愿景,更确切的说是众多抗争过,努力找寻一片生存天地的墨西哥、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民众共同的愿景:“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艺术与设计》8月
郑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