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两岸三地
1,
在曼彻斯特市的国家足球博物馆靠近出口的地方有一块屏幕,用以如今的标准看远非清晰的彩色画面播放着一位长发球员灵巧地盘带、突破、射门、得分。解说员用英腔激动地重复歌颂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的足球,乔治·贝斯特。
国足博物馆内另外两个焦点人物,一个是万人迷大卫·贝克汉姆,这位退休球员的未成年儿子的感情故事目前正占据着不列颠小报的头条。另一个是埃里克·坎通纳,曾因飞起一脚怒踢球迷而吃到恐怕是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禁赛令之一。这位曼联的国王是个法国人,海峡对面的邻居,也堂而皇之地被供上了以国家为名的生祠。
与贝斯特一样,这两位也是前曼联队球员。
不说曼彻斯特人偏心,还挺难。
2,
英国人一直相信,曾经在欧冠战胜尤西比奥、在足总杯创下单场六球惊人纪录的贝斯特是超越前辈加查林和贝利,并让诸如马拉多纳、贝肯鲍尔或普拉蒂尼等后世球王也难以媲美的不世出的天才。
只可惜,他没有出生在一个足球强国。
1966年,在贝斯特的巅峰期,英格兰队夺得了至今为止唯一一次世界杯锦标。但他不是其中一员。他出生在贝尔法斯特,是个北爱尔兰人。
贝斯特出入欢场酗酒滥赌,很快便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尽管如此,北爱尔兰人仍然热爱他,称呼他为“贝尔法斯特男孩”。2005年,贝斯特身故,贝尔法斯特将城市机场更名为乔治·贝斯特贝尔法斯特城市机场,纪念这位北爱尔兰最伟大的运动员。
3,
另一个成为机场的姓名,是利物浦的约翰·列侬。
披头士是利物浦的化身。
便士巷、草莓田,利物浦市政部门为这些披头士生活过的地方设立了特制的路牌,以防止被歌迷偷窃。在伦敦的艾比路,梳着脏辫的志愿者拦下交通,为斑马线上的歌迷拍照。约翰·列侬国际机场的主题是Above us only sky,在各种意义上燃到飞起。这句也常常被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援引,但前几年成绩不佳在积分榜尾挣扎时也难免受到嘲讽,被球迷加一句Below us only QPR。歌里那家会收集照片的理发店仍然在便士巷的路口,他们的slogan则是Above us only hair。列侬被杀害之后,数万市民前往马修街为这位家乡男孩致哀。回声报的头版标题是A Hard Day’s Night。
有次我拎着一个披头士的购物袋走过北爱尔兰街头,被卖艺的歌手叫住:瞧,我们现在有一个披头士粉,我要唱一首love me do,这是父亲过去常常唱起的摇篮曲,他去世三年了,我很想念他。
4,
在不列颠群岛,没有音乐就不算是过日子。在都柏林的圣殿酒吧,夜夜笙歌的爱尔兰人每天都high得像过圣帕特里克节。这些歌手唱者披头士,还有绿洲、酷玩、恐惧海峡或blur。
几乎所有的当地歌手都会唱起一支叫作Molly Malone的民歌。这位马龙小姐白天在市场上贩卖海货,晚上卖春,年纪轻轻便患病死亡,只有鬼魂还推着手推车继续叫卖。低胸豪乳的莫莉·马龙的铜像如今在都柏林市中心屹立。在这孕育了王尔德和乔伊斯等文学家的滥情城市,这位出身生卒全不可考的兼职娼妓莫莉,成为了全城男人魂牵梦萦的女神。
5,
有时都柏林的歌手们会故作正经,说要唱一首本地乐队的歌,“其实我并不那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比我有名气”,然后便开始唱起U2,With or without you或者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 am looking for,拥挤的酒吧再次爆发出一阵阵欢呼与合唱。
U2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Sunday bloody Sunday。前奏中密集的军鼓仿佛自动步枪令人窒息,已后来成为公知艺术家的Bono表达了难以掩饰的震惊和愤怒。1972年,英国军警在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市射杀了26名参与抗议的市民。血色星期日进一步导致了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的对立,复仇与流血延续了数年。如今伦敦德里的死难者纪念碑和涂鸦墙仍然铭记着历史的创伤。
6,
从伦敦德里往东乘两个钟头的火车,就是乔治·贝斯特的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的首府。
贝斯特的父亲是一个贝尔法斯特的船厂工人。自从维多利亚时代起,这个城市便以造船业和亚麻纺织闻名。在这里,诞生过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舰泰坦尼克号。
曾经的船坞现在已经成为纪念馆,整个区域也更名为泰坦尼克区。这个纪念馆展现了20世纪初泰坦尼克号设计制造的过程及其社会背景,在他们眼中,她是贝尔法斯特这座城市的工程师和工人阶级工业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贝尔法斯特人也提及海难,提及船上巨大的奢侈与贫穷,危急时刻的勇气和牺牲,以及这些遇难者的爱与梦想。船只的设计师也在遇难名单中,这位本地工程师的遗体至今在北大西洋某处,下落不明。
7,
贝尔法斯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贩卖着大量HBO剧集《权力的游戏》的周边商品。剧中不少重要的场景,如长城和黑城堡、狼家的临冬城、弗雷家的孪河城、以及五王之战时罗伯·史塔克的阵营,都是在北爱尔兰的乡间山野拍摄的。当地一家旅游公司开发了两条一日游路线,分别从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出发,带领粉丝游客们穿着戏服持着剑盾,喊着“winter is coming”,探访诸如狼家一众发现冰原狼的荒野或罗伯被推举为北境王时的祭坛。导游拿着ipad中的片段,展示本地的后期动画团队是如何将大家所在的空间“装修”成影片中或辉煌或古朴的场景。
英国有不少类似的旅游项目,比如国王十字的魔法师、贝克街的侦探、白教堂的开膛手杰克,以及拍摄《唐顿庄园》或《傲慢与偏见》的庄园。《权力的游戏》令我相当在意的一点是,它是HBO,是美国。
8,
之前的这些叙事中,美国几乎是无所不在。
美国是泰坦尼克的终点。与彼时笼罩在城市化困境和战争阴云的欧洲相比,新世界无疑是三等舱贫穷的爱尔兰移民想象中充满财富和希望的彼岸。危险的北大西洋阻止不了他们的野心,只是有时候夺取了他们的性命。
利物浦的披头士纪念馆正在举办猫王的特展,展示了当年这两个流行音乐传奇在猫王加利福尼亚的豪宅中会面的场景。披头士们说,猫王是他们的启蒙,“艾尔维斯以前什么都没有”。1962年披头士登陆美国,一批疯狂的歌迷在希斯罗送别他们,数小时后就会有另一批疯狂的歌迷在肯尼迪机场迎接。英国人自豪于披头士的成功,他们把1960年代称作“不列颠入侵”,大有再度成为征服者的骄傲。
只是“不列颠入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英国人的征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象征性权力的体现?披头士离开利物浦后,先后在德国汉堡与伦敦演出录音,但要成为“国际”明星,他们必须被美国人热爱,必须被美国市场认可,必须成为公告牌的赢家。只有美国可以成为“国际巨星”的加冕者,汉堡与伦敦都没有这个资格。这个特展介绍说,普莱斯利从南部乡下男孩成长为拥有巨大成就与财富的国际巨星,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实被英国人当作国宝的披头士,又何尝不是美国霸权的注脚。
《权力的游戏》在世界各地广泛取景,演职人员亦来自多个国家,仅以HBO或乔治·马丁而为它贴上“美国货”的标签,似乎有些武断。外包的后期制作、周边商品和旅游业为北爱尔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媒介化的全球文化让认同显得更加暧昧。至此,美国已经不再是充满风险的彼岸,也不仅仅存在于电视屏幕的那头——美国来到了北爱尔兰,北爱尔兰的地理空间成为了全球美国文化的场所。
9,
“美国”相对少一些的,是国家足球博物馆。很容易理解,美国从不是足球世界的核心。一座世界杯,还有一百二十五年历史的职业联赛,足以让英格兰人在这方面无视美国。
只是在爱尔兰海的两岸,政治和宗教的复杂纠葛,让“国家”成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字眼。英格兰人在今年世界杯之前把红白圣乔治旗挂遍了全城,“为足球男孩加油”,两周后又灰溜溜地用米字旗换下,标语也改成“关注温布尔登,支持不列颠选手安迪·穆雷”。而穆雷老家的苏格兰人眼看着九月就要旗帜鲜明地独立公投了。爱尔兰共和国的签证中心一本正经地告诉申请者,“爱尔兰共和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即使您已经拥有联合王国的签证,入境爱尔兰也必须申请爱尔兰签证”。但事实上从都柏林搭火车往返贝尔法斯特,根本没有人试图检查你的护照。
职业足球毋庸置疑是全球化的。球队被来自俄国或中东的老板买下;法国人、巴西人、荷兰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或阿根廷人成为球队的宠儿、偶像、英雄和救世主;卫星直播压缩了时空,让全世界球迷可以共时地观看比赛。全球化的资本、全球化的精英劳动力雇佣、全球化的媒介事件生产和全球化的消费,英超联赛展现了全球化的多维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职业足球也是本地化的。球队属于城市属于社区,属于热衷地域歧视的球迷。阿森纳的拥趸会在比赛日的地铁上用《黄色潜水艇》的旋律唱起“托特纳姆是一坨屎”,上海申花的球迷也喊出过“踏平八万人,活捉柏万青”的口号恫吓这位有名的东亚球迷。同城球队是永远的冤家敌手,每年的德比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戏码之一。
全球在地化,或者说在地全球化,这两点都或多或少都成为了对以国家主义的抵抗。英国人对富豪老板肆意引进外援挤压本地球员生存空间感到忧虑,也不满于本土的年轻球员因易得的高薪而消磨意志。其结果,在不列颠的语境中,是一场场无与伦比的精彩的俱乐部比赛,以及几支沦为笑柄的国家队。
10,
几条新闻。
普京总统否认乌克兰方面声称的永久停火协定。
奥巴马总统向伊拉克增派兵力保护外交使馆。
前港督彭定康指责英政府没有履行声援香港民主的道德义务。
伊斯兰国组织公布杀害美国人质的视频。
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无限期停火。
英超曼联队阿根廷外援罗霍因发表支持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言论而被警告。
数十健身团队在重新开幕的上海鲁迅公园争抢地盘。
……
How long must we sing this song。
Above us only sky,又是有多难。
在曼彻斯特市的国家足球博物馆靠近出口的地方有一块屏幕,用以如今的标准看远非清晰的彩色画面播放着一位长发球员灵巧地盘带、突破、射门、得分。解说员用英腔激动地重复歌颂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的足球,乔治·贝斯特。
国足博物馆内另外两个焦点人物,一个是万人迷大卫·贝克汉姆,这位退休球员的未成年儿子的感情故事目前正占据着不列颠小报的头条。另一个是埃里克·坎通纳,曾因飞起一脚怒踢球迷而吃到恐怕是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禁赛令之一。这位曼联的国王是个法国人,海峡对面的邻居,也堂而皇之地被供上了以国家为名的生祠。
与贝斯特一样,这两位也是前曼联队球员。
不说曼彻斯特人偏心,还挺难。
2,
英国人一直相信,曾经在欧冠战胜尤西比奥、在足总杯创下单场六球惊人纪录的贝斯特是超越前辈加查林和贝利,并让诸如马拉多纳、贝肯鲍尔或普拉蒂尼等后世球王也难以媲美的不世出的天才。
只可惜,他没有出生在一个足球强国。
1966年,在贝斯特的巅峰期,英格兰队夺得了至今为止唯一一次世界杯锦标。但他不是其中一员。他出生在贝尔法斯特,是个北爱尔兰人。
贝斯特出入欢场酗酒滥赌,很快便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尽管如此,北爱尔兰人仍然热爱他,称呼他为“贝尔法斯特男孩”。2005年,贝斯特身故,贝尔法斯特将城市机场更名为乔治·贝斯特贝尔法斯特城市机场,纪念这位北爱尔兰最伟大的运动员。
3,
另一个成为机场的姓名,是利物浦的约翰·列侬。
披头士是利物浦的化身。
便士巷、草莓田,利物浦市政部门为这些披头士生活过的地方设立了特制的路牌,以防止被歌迷偷窃。在伦敦的艾比路,梳着脏辫的志愿者拦下交通,为斑马线上的歌迷拍照。约翰·列侬国际机场的主题是Above us only sky,在各种意义上燃到飞起。这句也常常被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援引,但前几年成绩不佳在积分榜尾挣扎时也难免受到嘲讽,被球迷加一句Below us only QPR。歌里那家会收集照片的理发店仍然在便士巷的路口,他们的slogan则是Above us only hair。列侬被杀害之后,数万市民前往马修街为这位家乡男孩致哀。回声报的头版标题是A Hard Day’s Night。
有次我拎着一个披头士的购物袋走过北爱尔兰街头,被卖艺的歌手叫住:瞧,我们现在有一个披头士粉,我要唱一首love me do,这是父亲过去常常唱起的摇篮曲,他去世三年了,我很想念他。
4,
在不列颠群岛,没有音乐就不算是过日子。在都柏林的圣殿酒吧,夜夜笙歌的爱尔兰人每天都high得像过圣帕特里克节。这些歌手唱者披头士,还有绿洲、酷玩、恐惧海峡或blur。
几乎所有的当地歌手都会唱起一支叫作Molly Malone的民歌。这位马龙小姐白天在市场上贩卖海货,晚上卖春,年纪轻轻便患病死亡,只有鬼魂还推着手推车继续叫卖。低胸豪乳的莫莉·马龙的铜像如今在都柏林市中心屹立。在这孕育了王尔德和乔伊斯等文学家的滥情城市,这位出身生卒全不可考的兼职娼妓莫莉,成为了全城男人魂牵梦萦的女神。
5,
有时都柏林的歌手们会故作正经,说要唱一首本地乐队的歌,“其实我并不那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比我有名气”,然后便开始唱起U2,With or without you或者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 am looking for,拥挤的酒吧再次爆发出一阵阵欢呼与合唱。
U2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Sunday bloody Sunday。前奏中密集的军鼓仿佛自动步枪令人窒息,已后来成为公知艺术家的Bono表达了难以掩饰的震惊和愤怒。1972年,英国军警在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市射杀了26名参与抗议的市民。血色星期日进一步导致了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的对立,复仇与流血延续了数年。如今伦敦德里的死难者纪念碑和涂鸦墙仍然铭记着历史的创伤。
6,
从伦敦德里往东乘两个钟头的火车,就是乔治·贝斯特的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的首府。
贝斯特的父亲是一个贝尔法斯特的船厂工人。自从维多利亚时代起,这个城市便以造船业和亚麻纺织闻名。在这里,诞生过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舰泰坦尼克号。
曾经的船坞现在已经成为纪念馆,整个区域也更名为泰坦尼克区。这个纪念馆展现了20世纪初泰坦尼克号设计制造的过程及其社会背景,在他们眼中,她是贝尔法斯特这座城市的工程师和工人阶级工业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贝尔法斯特人也提及海难,提及船上巨大的奢侈与贫穷,危急时刻的勇气和牺牲,以及这些遇难者的爱与梦想。船只的设计师也在遇难名单中,这位本地工程师的遗体至今在北大西洋某处,下落不明。
7,
贝尔法斯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贩卖着大量HBO剧集《权力的游戏》的周边商品。剧中不少重要的场景,如长城和黑城堡、狼家的临冬城、弗雷家的孪河城、以及五王之战时罗伯·史塔克的阵营,都是在北爱尔兰的乡间山野拍摄的。当地一家旅游公司开发了两条一日游路线,分别从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出发,带领粉丝游客们穿着戏服持着剑盾,喊着“winter is coming”,探访诸如狼家一众发现冰原狼的荒野或罗伯被推举为北境王时的祭坛。导游拿着ipad中的片段,展示本地的后期动画团队是如何将大家所在的空间“装修”成影片中或辉煌或古朴的场景。
英国有不少类似的旅游项目,比如国王十字的魔法师、贝克街的侦探、白教堂的开膛手杰克,以及拍摄《唐顿庄园》或《傲慢与偏见》的庄园。《权力的游戏》令我相当在意的一点是,它是HBO,是美国。
8,
之前的这些叙事中,美国几乎是无所不在。
美国是泰坦尼克的终点。与彼时笼罩在城市化困境和战争阴云的欧洲相比,新世界无疑是三等舱贫穷的爱尔兰移民想象中充满财富和希望的彼岸。危险的北大西洋阻止不了他们的野心,只是有时候夺取了他们的性命。
利物浦的披头士纪念馆正在举办猫王的特展,展示了当年这两个流行音乐传奇在猫王加利福尼亚的豪宅中会面的场景。披头士们说,猫王是他们的启蒙,“艾尔维斯以前什么都没有”。1962年披头士登陆美国,一批疯狂的歌迷在希斯罗送别他们,数小时后就会有另一批疯狂的歌迷在肯尼迪机场迎接。英国人自豪于披头士的成功,他们把1960年代称作“不列颠入侵”,大有再度成为征服者的骄傲。
只是“不列颠入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英国人的征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象征性权力的体现?披头士离开利物浦后,先后在德国汉堡与伦敦演出录音,但要成为“国际”明星,他们必须被美国人热爱,必须被美国市场认可,必须成为公告牌的赢家。只有美国可以成为“国际巨星”的加冕者,汉堡与伦敦都没有这个资格。这个特展介绍说,普莱斯利从南部乡下男孩成长为拥有巨大成就与财富的国际巨星,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实被英国人当作国宝的披头士,又何尝不是美国霸权的注脚。
《权力的游戏》在世界各地广泛取景,演职人员亦来自多个国家,仅以HBO或乔治·马丁而为它贴上“美国货”的标签,似乎有些武断。外包的后期制作、周边商品和旅游业为北爱尔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媒介化的全球文化让认同显得更加暧昧。至此,美国已经不再是充满风险的彼岸,也不仅仅存在于电视屏幕的那头——美国来到了北爱尔兰,北爱尔兰的地理空间成为了全球美国文化的场所。
9,
“美国”相对少一些的,是国家足球博物馆。很容易理解,美国从不是足球世界的核心。一座世界杯,还有一百二十五年历史的职业联赛,足以让英格兰人在这方面无视美国。
只是在爱尔兰海的两岸,政治和宗教的复杂纠葛,让“国家”成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字眼。英格兰人在今年世界杯之前把红白圣乔治旗挂遍了全城,“为足球男孩加油”,两周后又灰溜溜地用米字旗换下,标语也改成“关注温布尔登,支持不列颠选手安迪·穆雷”。而穆雷老家的苏格兰人眼看着九月就要旗帜鲜明地独立公投了。爱尔兰共和国的签证中心一本正经地告诉申请者,“爱尔兰共和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即使您已经拥有联合王国的签证,入境爱尔兰也必须申请爱尔兰签证”。但事实上从都柏林搭火车往返贝尔法斯特,根本没有人试图检查你的护照。
职业足球毋庸置疑是全球化的。球队被来自俄国或中东的老板买下;法国人、巴西人、荷兰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或阿根廷人成为球队的宠儿、偶像、英雄和救世主;卫星直播压缩了时空,让全世界球迷可以共时地观看比赛。全球化的资本、全球化的精英劳动力雇佣、全球化的媒介事件生产和全球化的消费,英超联赛展现了全球化的多维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职业足球也是本地化的。球队属于城市属于社区,属于热衷地域歧视的球迷。阿森纳的拥趸会在比赛日的地铁上用《黄色潜水艇》的旋律唱起“托特纳姆是一坨屎”,上海申花的球迷也喊出过“踏平八万人,活捉柏万青”的口号恫吓这位有名的东亚球迷。同城球队是永远的冤家敌手,每年的德比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戏码之一。
全球在地化,或者说在地全球化,这两点都或多或少都成为了对以国家主义的抵抗。英国人对富豪老板肆意引进外援挤压本地球员生存空间感到忧虑,也不满于本土的年轻球员因易得的高薪而消磨意志。其结果,在不列颠的语境中,是一场场无与伦比的精彩的俱乐部比赛,以及几支沦为笑柄的国家队。
10,
几条新闻。
普京总统否认乌克兰方面声称的永久停火协定。
奥巴马总统向伊拉克增派兵力保护外交使馆。
前港督彭定康指责英政府没有履行声援香港民主的道德义务。
伊斯兰国组织公布杀害美国人质的视频。
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无限期停火。
英超曼联队阿根廷外援罗霍因发表支持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言论而被警告。
数十健身团队在重新开幕的上海鲁迅公园争抢地盘。
……
How long must we sing this song。
Above us only sky,又是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