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城市意象的秩序与意义
城市意象的秩序与意义
[ 摘 要]“秩序”和“意义”是营造良好城市意象的两个重要途径。“秩序”代表城市的结构和关联,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就是要形
成一部分固定、明确、可寻的城市意象,强调节点在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性;而意义蕴涵了城市的特色和人文情趣,意义的城市意象
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并存,既没有统一的“秩序”的城市意象,也不存在通用的“意义”的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的、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
[ 关键词] 城市意象;可读性;秩序;意义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4-0047-03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Order and Meaning in City Image/XU Miao
[Abstract] Order and meaning are two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good city image. Order represents city structure and linkage, and orderly city
image requires clear, fixed and detectable images, and importance of nodes is emphasized; while meaning embodies city features and cultural
taste. However, there is neither common order in city image, nor a universalmeaning. Regional mass requirements in image should be the basis
in creating lively, readable modern city image.
[Key words] City image;Readability;Order;Meaning
□ 徐 苗
(重庆大学 建筑与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城市意象
1.1 城市意象的概念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60 年在其著作《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对“城市意象”这个概念提出了3 方面的解释:①特性或称特色(Identity),即城市的个性;②结构和关联,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上的联系、形态上的关联及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③含义或称意蕴,城市中的人工物体必须具有某种含义,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或是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1]从以上3 个方面的解释中,不管是“特性或特色”,“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或者是“可以进一步理解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城市意象”是一个被解读的对象,是能动者——人,对于受动者——城市的心理感受。因此,可读性应该是“城市意象”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1.2 城市意象的重要属性—可读性
可读性(Readable)在任何人文艺术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得不到大众或其对应阶层的欣赏与理解,没有在其他人心中引起作者所期望的共鸣,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或者说该作品在当时是不成功的。良好的可读性需要有便捷的可读途径。比如建筑作为形式与功能相结合、艺术和技术兼备的“可读”对象,观者首先要了解的是:这是一幢什么性质的建筑?怎样进出这幢建筑?怎样在大楼内通顺地到达自己想去的场所?这些问题虽然都是对建筑的基本认知,却正是“读”建筑的起点。正如没有字的认知,便谈不上对文的理解;文章若开不了头,后面的起承转合也就无意义了。由此可见,创造便捷的可读途径对于营造良好“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
2. 城市意象的秩序与意义
由上文可知,对于纷繁复杂的城市意象,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显得尤为
重要,即要有可行的“读”的途径。城市意象如同建筑,同时兼具有功
图1 带有强烈几何色彩的凡尔赛宫
图2 等级森严的明清北京城
能性与情感性的要求。因此,笔者从功能与情感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了解读与营造城市意象的两个良好途径:秩序(Order)和意义(Meaning)。秩序是城市的“定向”功能性,是城市的“骨架”,即为城市的“结构和关联”;而意义是城市的人文情趣,是城市的“皮”,蕴涵了城市的“特色”,“含义或意蕴”。
这两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需要的。其中,秩序是具有基本性的城市意象,但又往往是设计者容易忽略的部分,因而这部分是本文所首要论述的。
2.1 秩序
2.1.1 历史
“秩序”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所追求的,正如格拉肯(Clarence J.Glacken)所说:“在自然的概念,即使是神话性质的概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追求目的和秩序”。(其中“目的”即为意义,是下部分讨论的内容。)这一点在古代城市空间意象中一目了然:西方古典城市空间体现了经典科学所追求的严格的客观秩序(图1),而中国古典城市空间则呈现出中国封建礼教所追求的森严的人文秩序(图2)。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科学把人类引向一个概率的世界(如量子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悖论的世界(如数学:哥德尔定律)和一个混沌的世界(如统计学:“模糊”学说)。这样一个世界同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秩序”似乎是相悖的。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从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美国的文丘里以及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者进行了“打破冷冰冰的秩序”的尝试,但这些尝试似乎过于忽视城市的“秩序性”,文丘里甚至崇尚“无序”,大有“唯恐城市不乱”之势[2]。如此一来 ,城市的“意义”是丰富了,出现了所谓多意的、多喻的、双重译码的建筑,但城市则面临更加的“无序”。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城市设计师从城市整体出发探讨城市空间的“秩序”,但又被有的学者批评为“冷冰冰”的尝试,是“意义”的继续丧失。那么“秩序”是否真的与“意义”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呢?
2.1.2 概念解析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秩序”的:“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规则整齐
之意。”“秩序”的英文对应词“Order”在词典里的解释也为:“所有事物都在其
正确位置的状态。”可见,秩序是一种位置明确的状态,而事物位置的明确与其
表现意义的模糊、多样是并不矛盾的。正如餐厅必须紧靠着厨房,但并没有限制两者的嵌接方式,以及其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风格。由此,我们看到了对“城
市意象的秩序”澄清的可能性。
城市意象的秩序是一个大秩序,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发展的秩序,而这里的城市意象应该理解为是一种骨架性、功能性的意象,是处于服务性地位的意象。这些意象应该清晰、明确,具有可读性。尽管清晰或是可读性不是一个美丽城市的惟一的重要性特征,但在涉及城市尺度的环境规模、时间和复杂性时,它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其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很少会有人完全迷路,因为我们有许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如地图、路标、车站牌等。而在探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自古以来,在感知并构造周围环境时,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到目的地,如车站、旅馆或是商业中心。如同任何好的结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的参照系,也可以给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而且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性时,它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其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很少会有人完全迷路,因为我们有许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如地图、路标、车站牌等。而在探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
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自古以来,在感知并构造周围环境时,
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到目的地,如车站、旅馆或是商业中心。如同任何好的结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的参照系,也可以给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而且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获得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这种安全感对于游荡的城市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欣赏纷繁的同时,也需要有让心灵得以靠背休息的地方。以深圳为例,这是一座外来人的城市,它的空间结构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罗湖、福田、南山3 个区成线性连接,如串珍珠般串起其他小区与地段,秩序明确;随处可见的站牌、路标,规律性的道路等级更加强了其秩序的可读性。这样有秩序的城市环境意象能使外来者迅速感知它、接近它、进而欣赏它;城市的意象表征也因不同个体的融入而更显丰富。
2.1.3 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
“秩序”的城市意象究意是一种什么设计概念呢?它的明晰性与可读性怎样表达呢? 20 世纪风起云涌的网络似乎可以在这方面提供给我们一些启示:网络之于PC 单机,其虚拟性、无限性、可变性就如城市意象之于个人。但网络同样是有秩序的,其形式就是个人、团体或系统都在一定时期内有固定的ID,有其固定的寻求途径与方式,因而网络对于单机来说是可读的、可寻的。同样,城市意象可读性的营造就是要形成一部分固定的、明确的、可寻的城市意象,而这些部分应是城市结构的基本元素—道路、节点、区域、边沿和地块。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五大要素在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中的作用。这里想强调节点在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性: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节点不同于向导性的地标这样一个看的客体,而是大量的、功能性的场所,不光是看,更是使用的客体。因此节点的秩序性与可读性尤其重要,大到广场、商业中心,小到车站、公厕,这些节点位置与使用上的有序性、可导性与可读性直接影响到城市意象之于城市人的印象。但这些节点在位置与使用上的连续性与有序性并不妨碍各个节点各自存在的形式,即意义的跳跃与无序(图3)。
图4 德国慕尼黑商业步行街总平面图
2.2 意义
2.2.1 概念解析
“意义”即上文所提到的“目的”。如果说秩序的城市意象是城市意象的基本构架,那么意义的城市意象则是城市意象的灵魂。意义的城市意象赋予城市人
的地域特性,满足城市人的心理期望,变成饱和度极高的记忆烙在城市人的心上。而近二、三百年以来,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历史的自调机制来不及发挥,因为多数建筑是同时代的,以现代建筑为主体的城市使市民对城市的记忆变得困难,建筑的千篇一律使“意义”问题显得相对突出,人类的精神需要在高度机械化、模式化、全球化的现代城市中寻求突显个人存在、家族存在或区域存在的意象特征。因此,城市意象的意义性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诸多规划师与建筑师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与努力,如上文所提到的文丘里就着重于解决城市意象中的“意义”问题。
2.2.2 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
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因此,对一个特定现实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迥然不同。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而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渴望创造一个能被众多人认同的公共环境意象,因此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即创造具有程度接近的可读性的城市意象。
意义的城市意象是个整体的概念,城市从细部到整体均是其载体与媒介。因此再按凯文·林奇的具有成分性意味的五大要素来操作,似乎已不合适。笔者认为在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时,城市意象的载体可分为这3 大要素:实体要素、空间要素与属性要素。
(1)实体要素。实体要素指的是构成城市实体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2)空间要素。空间要素指的是由实体要素围合、波及或统治而成的空间,
空间要素通常要依赖实体要素的存在而存在。老子曾说:“延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形象说明了“实体”与“空
间”的辩证关系。
实体要素与空间要素都属于城市意象设计中的载体。意大利建筑师与学者
罗西(Aldo Rossi)在他的写作与绘画中,一再论述建筑和城市空间对城市意象的意义:在城市漫长的历史中,建筑与城市空间如同舞台,见证不同事件的演出;当一幕热闹的戏曲结束后,人去楼空,尘土再度覆盖街道,剩下来的仅是容器般的建筑元素,执着地等待下一幕的来到。城市中固有的建筑与空间形态于是扮演了联系的角色,是城市与历史的桥梁,城市中特有的元素,如钟塔、街面、廊道、广场、牌楼,对人们的意义是超乎表面功能的,它们是市民集体记忆的具体化,是意义的城市意象的具体化,把城市连向历史、通往未来(图4,图5,图6)。
(3)属性要素。属性要素是反映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各种特征属性的要素,
如空间的形态( 空间的封闭与开放、迟滞与流通)、尺度的大小(近人的尺度,非人的尺度)、形状(滑的、突起的、平直的、起伏的)、色彩(厚色的、复色的、调和色的、对比色的)、质感(毛糙的、光滑的)、纹理、亮度、硬度等。属性要素是意义的城市意象设计的根本对象,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组合、体现这些属性要素。从这个角度讲,实体要素、空间要素是设计中的客体,而属性要素是设计的基本语言。
结语
秩序与意义是城市实体和城市空间都涉及的问题,是营造具有良好可读性的城市意象所必需的两个重要方面或者途径。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并存,所以既没有统一的“秩序”的城市意象,也不存在通用的“意义”的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的、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林庆怡译.城市意象[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2]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
盾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 摘 要]“秩序”和“意义”是营造良好城市意象的两个重要途径。“秩序”代表城市的结构和关联,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就是要形
成一部分固定、明确、可寻的城市意象,强调节点在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性;而意义蕴涵了城市的特色和人文情趣,意义的城市意象
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并存,既没有统一的“秩序”的城市意象,也不存在通用的“意义”的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的、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
[ 关键词] 城市意象;可读性;秩序;意义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4-0047-03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Order and Meaning in City Image/XU Miao
[Abstract] Order and meaning are two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good city image. Order represents city structure and linkage, and orderly city
image requires clear, fixed and detectable images, and importance of nodes is emphasized; while meaning embodies city features and cultural
taste. However, there is neither common order in city image, nor a universalmeaning. Regional mass requirements in image should be the basis
in creating lively, readable modern city image.
[Key words] City image;Readability;Order;Meaning
□ 徐 苗
(重庆大学 建筑与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城市意象
1.1 城市意象的概念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60 年在其著作《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对“城市意象”这个概念提出了3 方面的解释:①特性或称特色(Identity),即城市的个性;②结构和关联,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上的联系、形态上的关联及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③含义或称意蕴,城市中的人工物体必须具有某种含义,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或是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1]从以上3 个方面的解释中,不管是“特性或特色”,“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或者是“可以进一步理解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城市意象”是一个被解读的对象,是能动者——人,对于受动者——城市的心理感受。因此,可读性应该是“城市意象”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1.2 城市意象的重要属性—可读性
可读性(Readable)在任何人文艺术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得不到大众或其对应阶层的欣赏与理解,没有在其他人心中引起作者所期望的共鸣,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或者说该作品在当时是不成功的。良好的可读性需要有便捷的可读途径。比如建筑作为形式与功能相结合、艺术和技术兼备的“可读”对象,观者首先要了解的是:这是一幢什么性质的建筑?怎样进出这幢建筑?怎样在大楼内通顺地到达自己想去的场所?这些问题虽然都是对建筑的基本认知,却正是“读”建筑的起点。正如没有字的认知,便谈不上对文的理解;文章若开不了头,后面的起承转合也就无意义了。由此可见,创造便捷的可读途径对于营造良好“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
2. 城市意象的秩序与意义
由上文可知,对于纷繁复杂的城市意象,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显得尤为
重要,即要有可行的“读”的途径。城市意象如同建筑,同时兼具有功
图1 带有强烈几何色彩的凡尔赛宫
图2 等级森严的明清北京城
能性与情感性的要求。因此,笔者从功能与情感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了解读与营造城市意象的两个良好途径:秩序(Order)和意义(Meaning)。秩序是城市的“定向”功能性,是城市的“骨架”,即为城市的“结构和关联”;而意义是城市的人文情趣,是城市的“皮”,蕴涵了城市的“特色”,“含义或意蕴”。
这两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需要的。其中,秩序是具有基本性的城市意象,但又往往是设计者容易忽略的部分,因而这部分是本文所首要论述的。
2.1 秩序
2.1.1 历史
“秩序”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所追求的,正如格拉肯(Clarence J.Glacken)所说:“在自然的概念,即使是神话性质的概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追求目的和秩序”。(其中“目的”即为意义,是下部分讨论的内容。)这一点在古代城市空间意象中一目了然:西方古典城市空间体现了经典科学所追求的严格的客观秩序(图1),而中国古典城市空间则呈现出中国封建礼教所追求的森严的人文秩序(图2)。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科学把人类引向一个概率的世界(如量子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悖论的世界(如数学:哥德尔定律)和一个混沌的世界(如统计学:“模糊”学说)。这样一个世界同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秩序”似乎是相悖的。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从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美国的文丘里以及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者进行了“打破冷冰冰的秩序”的尝试,但这些尝试似乎过于忽视城市的“秩序性”,文丘里甚至崇尚“无序”,大有“唯恐城市不乱”之势[2]。如此一来 ,城市的“意义”是丰富了,出现了所谓多意的、多喻的、双重译码的建筑,但城市则面临更加的“无序”。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城市设计师从城市整体出发探讨城市空间的“秩序”,但又被有的学者批评为“冷冰冰”的尝试,是“意义”的继续丧失。那么“秩序”是否真的与“意义”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呢?
2.1.2 概念解析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秩序”的:“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规则整齐
之意。”“秩序”的英文对应词“Order”在词典里的解释也为:“所有事物都在其
正确位置的状态。”可见,秩序是一种位置明确的状态,而事物位置的明确与其
表现意义的模糊、多样是并不矛盾的。正如餐厅必须紧靠着厨房,但并没有限制两者的嵌接方式,以及其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风格。由此,我们看到了对“城
市意象的秩序”澄清的可能性。
城市意象的秩序是一个大秩序,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发展的秩序,而这里的城市意象应该理解为是一种骨架性、功能性的意象,是处于服务性地位的意象。这些意象应该清晰、明确,具有可读性。尽管清晰或是可读性不是一个美丽城市的惟一的重要性特征,但在涉及城市尺度的环境规模、时间和复杂性时,它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其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很少会有人完全迷路,因为我们有许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如地图、路标、车站牌等。而在探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自古以来,在感知并构造周围环境时,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到目的地,如车站、旅馆或是商业中心。如同任何好的结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的参照系,也可以给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而且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性时,它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其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很少会有人完全迷路,因为我们有许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如地图、路标、车站牌等。而在探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
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自古以来,在感知并构造周围环境时,
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到目的地,如车站、旅馆或是商业中心。如同任何好的结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的参照系,也可以给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而且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获得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这种安全感对于游荡的城市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欣赏纷繁的同时,也需要有让心灵得以靠背休息的地方。以深圳为例,这是一座外来人的城市,它的空间结构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罗湖、福田、南山3 个区成线性连接,如串珍珠般串起其他小区与地段,秩序明确;随处可见的站牌、路标,规律性的道路等级更加强了其秩序的可读性。这样有秩序的城市环境意象能使外来者迅速感知它、接近它、进而欣赏它;城市的意象表征也因不同个体的融入而更显丰富。
2.1.3 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
“秩序”的城市意象究意是一种什么设计概念呢?它的明晰性与可读性怎样表达呢? 20 世纪风起云涌的网络似乎可以在这方面提供给我们一些启示:网络之于PC 单机,其虚拟性、无限性、可变性就如城市意象之于个人。但网络同样是有秩序的,其形式就是个人、团体或系统都在一定时期内有固定的ID,有其固定的寻求途径与方式,因而网络对于单机来说是可读的、可寻的。同样,城市意象可读性的营造就是要形成一部分固定的、明确的、可寻的城市意象,而这些部分应是城市结构的基本元素—道路、节点、区域、边沿和地块。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五大要素在营造秩序的城市意象中的作用。这里想强调节点在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性: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节点不同于向导性的地标这样一个看的客体,而是大量的、功能性的场所,不光是看,更是使用的客体。因此节点的秩序性与可读性尤其重要,大到广场、商业中心,小到车站、公厕,这些节点位置与使用上的有序性、可导性与可读性直接影响到城市意象之于城市人的印象。但这些节点在位置与使用上的连续性与有序性并不妨碍各个节点各自存在的形式,即意义的跳跃与无序(图3)。
图4 德国慕尼黑商业步行街总平面图
2.2 意义
2.2.1 概念解析
“意义”即上文所提到的“目的”。如果说秩序的城市意象是城市意象的基本构架,那么意义的城市意象则是城市意象的灵魂。意义的城市意象赋予城市人
的地域特性,满足城市人的心理期望,变成饱和度极高的记忆烙在城市人的心上。而近二、三百年以来,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历史的自调机制来不及发挥,因为多数建筑是同时代的,以现代建筑为主体的城市使市民对城市的记忆变得困难,建筑的千篇一律使“意义”问题显得相对突出,人类的精神需要在高度机械化、模式化、全球化的现代城市中寻求突显个人存在、家族存在或区域存在的意象特征。因此,城市意象的意义性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诸多规划师与建筑师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与努力,如上文所提到的文丘里就着重于解决城市意象中的“意义”问题。
2.2.2 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
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因此,对一个特定现实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迥然不同。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而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渴望创造一个能被众多人认同的公共环境意象,因此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即创造具有程度接近的可读性的城市意象。
意义的城市意象是个整体的概念,城市从细部到整体均是其载体与媒介。因此再按凯文·林奇的具有成分性意味的五大要素来操作,似乎已不合适。笔者认为在营造意义的城市意象时,城市意象的载体可分为这3 大要素:实体要素、空间要素与属性要素。
(1)实体要素。实体要素指的是构成城市实体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2)空间要素。空间要素指的是由实体要素围合、波及或统治而成的空间,
空间要素通常要依赖实体要素的存在而存在。老子曾说:“延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形象说明了“实体”与“空
间”的辩证关系。
实体要素与空间要素都属于城市意象设计中的载体。意大利建筑师与学者
罗西(Aldo Rossi)在他的写作与绘画中,一再论述建筑和城市空间对城市意象的意义:在城市漫长的历史中,建筑与城市空间如同舞台,见证不同事件的演出;当一幕热闹的戏曲结束后,人去楼空,尘土再度覆盖街道,剩下来的仅是容器般的建筑元素,执着地等待下一幕的来到。城市中固有的建筑与空间形态于是扮演了联系的角色,是城市与历史的桥梁,城市中特有的元素,如钟塔、街面、廊道、广场、牌楼,对人们的意义是超乎表面功能的,它们是市民集体记忆的具体化,是意义的城市意象的具体化,把城市连向历史、通往未来(图4,图5,图6)。
(3)属性要素。属性要素是反映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各种特征属性的要素,
如空间的形态( 空间的封闭与开放、迟滞与流通)、尺度的大小(近人的尺度,非人的尺度)、形状(滑的、突起的、平直的、起伏的)、色彩(厚色的、复色的、调和色的、对比色的)、质感(毛糙的、光滑的)、纹理、亮度、硬度等。属性要素是意义的城市意象设计的根本对象,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组合、体现这些属性要素。从这个角度讲,实体要素、空间要素是设计中的客体,而属性要素是设计的基本语言。
结语
秩序与意义是城市实体和城市空间都涉及的问题,是营造具有良好可读性的城市意象所必需的两个重要方面或者途径。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并存,所以既没有统一的“秩序”的城市意象,也不存在通用的“意义”的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的、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林庆怡译.城市意象[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2]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
盾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