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城市区域空间及其文化性的理论研究
城市区域空间及其文化性的理论研究
王靖、张伶伶、戴晓旭
摘要: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空间构成及其空间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高级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提到“城市化”这一术语,他在考察城市和乡村分离以及城市扩展现象时指出,现代的城市发展表现为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的城市乡村化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而形成的。由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成了人口向城市汇聚这一城市化过程的产生,因此诞生了真正的现代城市。
1.城市空间之构成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其本质都是容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即城市可以认为是由基本的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构成。其中客体是城市空间本身,主体则是空间的使用者——城市中的人。在传统二元论中,城市空间可以划分为客观物质空间和主观内化的精神空间两大部分。上世纪中叶,美国芝加哥学派首次提出城市社会区( urbansocial area)的概念,形成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以及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城市结构模型,其实质是城市用地结构与城市社会区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当时的城市社会空间并未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讨论。
1974年,法国人亨利·列斐伏尔( HenriLefebvre)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著作《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他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认为城市空间的本质是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统一。城市空间可以分化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物质空间是构成城市的物质实体及其所限定的物理空间的综合,是城市一切社会活动的有形载体,它提供了有形空间容器,满足社会生活的建构:心理空间是城市主体之于物质空间的心理认知,指涉一种思想性或观念性领域,是一种构想性空间和思维的图式,是形成人们的存在与归属感的本源;社会空间则是指主体所占据与型构的城市空间及其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引导和约束人们心理空间的建构,它是将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相统一的关键属性(图1)。
2.空间性与文化性
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W.苏贾(Edward W.Soja)将社会属性上升为城市空间的本质属性—一“空间性”( spatiality).从三个方面对空间性进行了论述。首先,空间性是伴随着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即社会对空间的生产本质上也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生产;其次,空间性首先表征在城市空间的物质层面,苏贾将其称为各种“实质性形式”的综合;再次,空间性又体现在城市空间主体的心理认知层面,即个体与群体两者之间的一套关系。
空间性依赖于其社会属性的意义表达,这种社会属性与狭义文化概念的核心——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同一所指。因此,当我们从城市空间本质的哲学思辨中回归到其表层现象的研究时,空间性就可以演绎为能够被我们所把握与操作的文化性问题。自此,我们可以认为,城市空间物质属性通过文化性的表述形成主体的心理空间,主体通过可读的文化性确立其在城市物质空间中的存在感与归属感;而客体则通过其所表征的文化性得到反馈,进而被主体能动地加以塑造、利用或再生产。在此.文化性成为统一城市空间的主容体、关联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必然纽带(图2)。
二、城市区域空问之解析
区域( region)之概念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运用,通常以“城市与区域规划”(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的形式出现。城市与区域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的整体地区背景,是“基于解决城市和区域问题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合理的、预先计划的过程”,其涉及城乡规划、都市规划等宏观国土规划层级的工作。城市内部区域划分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领域也有所涉及,如传统的功能区划、滨水区域以及城市核心区研究等,其具体概念没有得到较为统一和明确的阐述。无论是宏观的区域规划问题还是城市内部的区域划分,都涉及分类与区划的基本过程,成为将城市空间问题置于整体背景之下加以综合考虑的研究方法。当我们考察人文地理学对于城市区域相关研究就会发现,城市区域实质上是建构具有地方差异性和人文关怀的基本城市空间单元。
1.差异空间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Marxist geography)学者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现代城市空间是被利用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空间可以在使用、旅游、休闲和购物的过程中被消费,并指出“现代社会生产了一个抽象空间……这个抽象空间有赖于银行、商业和主要生产中心所构成的巨大网络”。抽象空间呈现出工具性特征,是生产现代性空间的母体,是全球化的空间表述。抽象空间具有均质性的特点,这种均质性特征意味着消除来自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性,将传统城市空间的地方文化内涵抽空,以现代性文化取而代之,以生产类同的城市空间作为现代性文化的容器。列斐伏尔认为,在城市中构建差异空间是对抗抽象空间的关键,所谓差异空间就是区域自治与普遍自我管理的城市空间,是不同特质空间的镶嵌拼接。列斐伏尔把差异空间视为一种区域化的场所,重现内在统一的地方文化,取代现存的碎片化和实用主义的现代性文化。
2.存在空间
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关注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不同的是,人本主义地理学( Humanistic geography)更加关注这些社会问题对主体人的各种影响。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也使其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人对于空间的感觉、体验以及情感产生等等主观色彩浓烈的领域。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同其他地理学研究者一样重点关注空间问题,认为“空间代表着一个意念网络,这个意念网络连接着客观物体及意识……空间代表的是一个有共同意义和价值群体的区域……它不是抽象的地理空间,而是人类意识和目标基础上定义的空间,是人类与世界初始接触的具体空间,通过人的意念与意义等途径形成地方。”相对于对空间理论的抽象思辨,人本主义地理学更加倾向于对具体的、差异化的和地方化的存在空间加以描述性分析。
3.区域空间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人本主义地理学对于城市空间理论的探讨,极大推动了地理学领域
对于区域空间问题的研究。区域地理学家迪金森( Dickinson.1947)在其早期著作《城市区域和地方主义》中认为,城市区域是以隐藏在社会的空间结构之后的内在核心为区划,在其中具有相互关联的活动、类似的利益、共同的地域,以通向城市中心的道路为媒介而形成。之后,英国地理学家思里夫特( Thrift, 1983)指出:“区域是人类作用和社会结构交汇的地方,它由一些相互作用的不同背景组成,这些背景有助于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特殊的时空的特定性,而生活就是这种交汇的感觉。”
美国地理学家吉尔伯特( Gilbert,1988)从三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重新注释了城市区域概念。
(1)城市区域是城市空间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抗现代性全球化的“地方“反应。显然,这一观点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关于差异空间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论述。在这里,吉尔伯特在城市区域与差异空间之间建立起了本质上的关联。
(2)城市区域是文化认同的焦点,首先是通过地方的象征性建构产生的一种归属感或地方感。这一条则直接受到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影响。象征性建构具体指向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象征性景观,也就意味着主体通过这些文化性的表象,在心理层面建构起了城市区域的轮廓。
(3)城市区域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区划表达的是时空中背景集合的概念,它可以纠正“宏观”和“微观”的传统尺度划分,城市区域的社会特征决定它不应具有传统功能区域式的明确边界界定。
吉尔伯特提示了以社会文化作为城市空间区划依据的可能与重要性,这也是对传统功能分区习惯的挑战。事实上,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领域,对于城市区域的研究也早有涉及。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倡导者L.芒福德认为,所谓大都市带的区域并非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生长和蔓延的结果。芒福德所提倡的区域,是一种相对的人文区域( Human Region)。他指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分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类型学是将城市视为不同历史背景的区域构成,从区域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中分析建筑,从文化表征中提取类型。在微观层面的建筑与宏观层面的城市之间建立起逻辑关联,进而形成了类型学的实践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理论中,归纳了构成城市认知地图的路径、边界、节点、标志物和区域五大元素,认为区域是具有某种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区域成为了主体可以感知与把握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
由此可见,城市区域空间是依据文化差异性而分化的地域空间单元,或者可以称之为城市的人文区域。文化差异性反映于城市空间客体的文化表征差异以及主体的群体化差异两个方面。
三、城市区域空间与文化性
1.文化差异性与城市空间构成
文化差异性表现在城市客体和主体文化差异两个方面,这两种差异性直接促成城市人文区域分化为形式区域和社会区域两种基本构成。首先,形式区域是城市客体的文化差异性在城市空间中的区域化表征。城市客体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之为地缘文化,城市地缘文化的形成是城市的地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形态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碰撞沉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最终以空间的文化表征差异而得以体现(图3):其次,社会区域是由于城市主体自身的差异而分化形成的,这种主体的差异性是由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职业分工的不同为基础产生的阶层分化现象,阶层分化最终则内化为主体文化上的差异性。不同阶层、族群和社区成员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形成了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图4);最后,文化的价值差异是再塑人文区域的内在动因。通过对区域文化消费价值的利用、区域文化场景的借用以及文化想象能力的发挥,文化的价值差异使得城市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职能与意义,对于区域文化价值的再利用实质上就是对人文区域的再塑造过程。
2.文化开放性与城市空间秩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开放性逐渐成为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开放性依赖于文化的动态演变,即文化扩散过程。文化在空间上的纵延,可以形成阅读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文化线路”(注释①)。它主要依托诸如内河、海岸和山脉等带型自然地域条件,城市文脉轴线的延展以及重要人文节点的衔接路径而形成,并建立起城市区域空间序列秩序:其次,文化从中心地向四周方向拓展和辐射过程中,会由于文化影响作用的逐渐递减,在地域上形成文化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三个层次,城市区域空间则相应地展现出文化表征渐弱的空间梯度秩序:最后,地方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共同介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影响下,城市物质空间结构表现为网络式空间交织、有机式空间共生以及复合式空间交融的三种空间格局秩序。
3.文化主置性与城市空间特色
文化主题是指对区域文化挖掘与提炼后所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特质,它是城市区域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与根本,是差异性城市空间建构的文化内核。文化主题性强调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的感知与把握、对文化特质的提取与挖掘的过程,是根植于城市或者城市区域空间自身的独特文化特质,它使得城市可以被人感知、记忆和向往,使得城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得城市空间特色鲜明。城市区域空间文化主题性表现在文化主题特质、文化主题形象和文化主题氛围三个层面。其中文化主题特质是核心,文化主题形象是实体表象,而文化主题氛围则是空间表征。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对区域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提炼出文化主题的特质。文化主题氛围的营造则是围绕所要表达的区域文化主题,将物化的主题形象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策略,应用于城市具体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最终形成特色城市区域空间。
四、结语
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割裂状态。这主要源于规划的控制性要求与建筑的具体性操作之间缺少一个中观的联系平台。城市区域空间则将宏观与微观相关联,使得城市规划可以具体到区域特色的统筹,建筑设计则置于区域的整体背景下来综合考虑。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区域性理念,即“更多的是强调建筑在整体中的角色,强调的是区域性的设计。区域性设计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和行为心理上的体验,其着眼点是建筑在区域中的位置,注意的是在区域中的衔接问题,强调的是构成要素关系的组织,其基本目的是促使区域性设计中的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注释②)。因此,对于城市区域空间的研究,便于我们树立从城市到区域再到建筑的整体创作观念。
图片来源:图3引自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P.68;图4引自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61;其余由笔者自绘。
注释
①“文化线路”( cultural routers)概念新近出现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被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当中。“文化线路”遗产的物质载体是包括水路和陆路的交通线路空间,其核心内容则是强调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的迁徙和流动,在线性地域空间中进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沉淀,从而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表征。“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可以反思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建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重要节点的文化氛围的营造,而忽视将这些人文节点加以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的必要性。只有将人文节点通过路径加以衔接,才能在形成城市空间秩序性的同时,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城市整体文化环境,塑造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②参见:张伶伶,1999年9月“建筑论坛第五次会议”发言稿《关注城市淡化建筑》。
王靖、张伶伶、戴晓旭
摘要: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空间构成及其空间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高级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提到“城市化”这一术语,他在考察城市和乡村分离以及城市扩展现象时指出,现代的城市发展表现为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的城市乡村化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而形成的。由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成了人口向城市汇聚这一城市化过程的产生,因此诞生了真正的现代城市。
1.城市空间之构成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其本质都是容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即城市可以认为是由基本的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构成。其中客体是城市空间本身,主体则是空间的使用者——城市中的人。在传统二元论中,城市空间可以划分为客观物质空间和主观内化的精神空间两大部分。上世纪中叶,美国芝加哥学派首次提出城市社会区( urbansocial area)的概念,形成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以及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城市结构模型,其实质是城市用地结构与城市社会区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当时的城市社会空间并未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讨论。
1974年,法国人亨利·列斐伏尔( HenriLefebvre)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著作《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他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认为城市空间的本质是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统一。城市空间可以分化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物质空间是构成城市的物质实体及其所限定的物理空间的综合,是城市一切社会活动的有形载体,它提供了有形空间容器,满足社会生活的建构:心理空间是城市主体之于物质空间的心理认知,指涉一种思想性或观念性领域,是一种构想性空间和思维的图式,是形成人们的存在与归属感的本源;社会空间则是指主体所占据与型构的城市空间及其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引导和约束人们心理空间的建构,它是将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相统一的关键属性(图1)。
2.空间性与文化性
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W.苏贾(Edward W.Soja)将社会属性上升为城市空间的本质属性—一“空间性”( spatiality).从三个方面对空间性进行了论述。首先,空间性是伴随着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即社会对空间的生产本质上也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生产;其次,空间性首先表征在城市空间的物质层面,苏贾将其称为各种“实质性形式”的综合;再次,空间性又体现在城市空间主体的心理认知层面,即个体与群体两者之间的一套关系。
空间性依赖于其社会属性的意义表达,这种社会属性与狭义文化概念的核心——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同一所指。因此,当我们从城市空间本质的哲学思辨中回归到其表层现象的研究时,空间性就可以演绎为能够被我们所把握与操作的文化性问题。自此,我们可以认为,城市空间物质属性通过文化性的表述形成主体的心理空间,主体通过可读的文化性确立其在城市物质空间中的存在感与归属感;而客体则通过其所表征的文化性得到反馈,进而被主体能动地加以塑造、利用或再生产。在此.文化性成为统一城市空间的主容体、关联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必然纽带(图2)。
二、城市区域空问之解析
区域( region)之概念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运用,通常以“城市与区域规划”(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的形式出现。城市与区域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的整体地区背景,是“基于解决城市和区域问题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合理的、预先计划的过程”,其涉及城乡规划、都市规划等宏观国土规划层级的工作。城市内部区域划分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领域也有所涉及,如传统的功能区划、滨水区域以及城市核心区研究等,其具体概念没有得到较为统一和明确的阐述。无论是宏观的区域规划问题还是城市内部的区域划分,都涉及分类与区划的基本过程,成为将城市空间问题置于整体背景之下加以综合考虑的研究方法。当我们考察人文地理学对于城市区域相关研究就会发现,城市区域实质上是建构具有地方差异性和人文关怀的基本城市空间单元。
1.差异空间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Marxist geography)学者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现代城市空间是被利用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空间可以在使用、旅游、休闲和购物的过程中被消费,并指出“现代社会生产了一个抽象空间……这个抽象空间有赖于银行、商业和主要生产中心所构成的巨大网络”。抽象空间呈现出工具性特征,是生产现代性空间的母体,是全球化的空间表述。抽象空间具有均质性的特点,这种均质性特征意味着消除来自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性,将传统城市空间的地方文化内涵抽空,以现代性文化取而代之,以生产类同的城市空间作为现代性文化的容器。列斐伏尔认为,在城市中构建差异空间是对抗抽象空间的关键,所谓差异空间就是区域自治与普遍自我管理的城市空间,是不同特质空间的镶嵌拼接。列斐伏尔把差异空间视为一种区域化的场所,重现内在统一的地方文化,取代现存的碎片化和实用主义的现代性文化。
2.存在空间
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关注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不同的是,人本主义地理学( Humanistic geography)更加关注这些社会问题对主体人的各种影响。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也使其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人对于空间的感觉、体验以及情感产生等等主观色彩浓烈的领域。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同其他地理学研究者一样重点关注空间问题,认为“空间代表着一个意念网络,这个意念网络连接着客观物体及意识……空间代表的是一个有共同意义和价值群体的区域……它不是抽象的地理空间,而是人类意识和目标基础上定义的空间,是人类与世界初始接触的具体空间,通过人的意念与意义等途径形成地方。”相对于对空间理论的抽象思辨,人本主义地理学更加倾向于对具体的、差异化的和地方化的存在空间加以描述性分析。
3.区域空间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人本主义地理学对于城市空间理论的探讨,极大推动了地理学领域
对于区域空间问题的研究。区域地理学家迪金森( Dickinson.1947)在其早期著作《城市区域和地方主义》中认为,城市区域是以隐藏在社会的空间结构之后的内在核心为区划,在其中具有相互关联的活动、类似的利益、共同的地域,以通向城市中心的道路为媒介而形成。之后,英国地理学家思里夫特( Thrift, 1983)指出:“区域是人类作用和社会结构交汇的地方,它由一些相互作用的不同背景组成,这些背景有助于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特殊的时空的特定性,而生活就是这种交汇的感觉。”
美国地理学家吉尔伯特( Gilbert,1988)从三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重新注释了城市区域概念。
(1)城市区域是城市空间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抗现代性全球化的“地方“反应。显然,这一观点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关于差异空间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论述。在这里,吉尔伯特在城市区域与差异空间之间建立起了本质上的关联。
(2)城市区域是文化认同的焦点,首先是通过地方的象征性建构产生的一种归属感或地方感。这一条则直接受到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影响。象征性建构具体指向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象征性景观,也就意味着主体通过这些文化性的表象,在心理层面建构起了城市区域的轮廓。
(3)城市区域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区划表达的是时空中背景集合的概念,它可以纠正“宏观”和“微观”的传统尺度划分,城市区域的社会特征决定它不应具有传统功能区域式的明确边界界定。
吉尔伯特提示了以社会文化作为城市空间区划依据的可能与重要性,这也是对传统功能分区习惯的挑战。事实上,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领域,对于城市区域的研究也早有涉及。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倡导者L.芒福德认为,所谓大都市带的区域并非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生长和蔓延的结果。芒福德所提倡的区域,是一种相对的人文区域( Human Region)。他指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分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类型学是将城市视为不同历史背景的区域构成,从区域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中分析建筑,从文化表征中提取类型。在微观层面的建筑与宏观层面的城市之间建立起逻辑关联,进而形成了类型学的实践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理论中,归纳了构成城市认知地图的路径、边界、节点、标志物和区域五大元素,认为区域是具有某种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区域成为了主体可以感知与把握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
由此可见,城市区域空间是依据文化差异性而分化的地域空间单元,或者可以称之为城市的人文区域。文化差异性反映于城市空间客体的文化表征差异以及主体的群体化差异两个方面。
三、城市区域空间与文化性
1.文化差异性与城市空间构成
文化差异性表现在城市客体和主体文化差异两个方面,这两种差异性直接促成城市人文区域分化为形式区域和社会区域两种基本构成。首先,形式区域是城市客体的文化差异性在城市空间中的区域化表征。城市客体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之为地缘文化,城市地缘文化的形成是城市的地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形态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碰撞沉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最终以空间的文化表征差异而得以体现(图3):其次,社会区域是由于城市主体自身的差异而分化形成的,这种主体的差异性是由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职业分工的不同为基础产生的阶层分化现象,阶层分化最终则内化为主体文化上的差异性。不同阶层、族群和社区成员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形成了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图4);最后,文化的价值差异是再塑人文区域的内在动因。通过对区域文化消费价值的利用、区域文化场景的借用以及文化想象能力的发挥,文化的价值差异使得城市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职能与意义,对于区域文化价值的再利用实质上就是对人文区域的再塑造过程。
2.文化开放性与城市空间秩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开放性逐渐成为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开放性依赖于文化的动态演变,即文化扩散过程。文化在空间上的纵延,可以形成阅读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文化线路”(注释①)。它主要依托诸如内河、海岸和山脉等带型自然地域条件,城市文脉轴线的延展以及重要人文节点的衔接路径而形成,并建立起城市区域空间序列秩序:其次,文化从中心地向四周方向拓展和辐射过程中,会由于文化影响作用的逐渐递减,在地域上形成文化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三个层次,城市区域空间则相应地展现出文化表征渐弱的空间梯度秩序:最后,地方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共同介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影响下,城市物质空间结构表现为网络式空间交织、有机式空间共生以及复合式空间交融的三种空间格局秩序。
3.文化主置性与城市空间特色
文化主题是指对区域文化挖掘与提炼后所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特质,它是城市区域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与根本,是差异性城市空间建构的文化内核。文化主题性强调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的感知与把握、对文化特质的提取与挖掘的过程,是根植于城市或者城市区域空间自身的独特文化特质,它使得城市可以被人感知、记忆和向往,使得城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得城市空间特色鲜明。城市区域空间文化主题性表现在文化主题特质、文化主题形象和文化主题氛围三个层面。其中文化主题特质是核心,文化主题形象是实体表象,而文化主题氛围则是空间表征。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对区域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提炼出文化主题的特质。文化主题氛围的营造则是围绕所要表达的区域文化主题,将物化的主题形象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策略,应用于城市具体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最终形成特色城市区域空间。
四、结语
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割裂状态。这主要源于规划的控制性要求与建筑的具体性操作之间缺少一个中观的联系平台。城市区域空间则将宏观与微观相关联,使得城市规划可以具体到区域特色的统筹,建筑设计则置于区域的整体背景下来综合考虑。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区域性理念,即“更多的是强调建筑在整体中的角色,强调的是区域性的设计。区域性设计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和行为心理上的体验,其着眼点是建筑在区域中的位置,注意的是在区域中的衔接问题,强调的是构成要素关系的组织,其基本目的是促使区域性设计中的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注释②)。因此,对于城市区域空间的研究,便于我们树立从城市到区域再到建筑的整体创作观念。
图片来源:图3引自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P.68;图4引自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61;其余由笔者自绘。
注释
①“文化线路”( cultural routers)概念新近出现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被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当中。“文化线路”遗产的物质载体是包括水路和陆路的交通线路空间,其核心内容则是强调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的迁徙和流动,在线性地域空间中进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沉淀,从而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表征。“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可以反思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建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重要节点的文化氛围的营造,而忽视将这些人文节点加以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的必要性。只有将人文节点通过路径加以衔接,才能在形成城市空间秩序性的同时,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城市整体文化环境,塑造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②参见:张伶伶,1999年9月“建筑论坛第五次会议”发言稿《关注城市淡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