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的素质
作为旅客,没有办法久居大半年去细细体会一个城市的内涵,对于一个地方最直接的 印象来源于接触到的人,即使只是浮掠而过的表象,我想也有这个地方沉淀的体现吧。
一
飞机邻座的香港妹子,主动帮我们点评了一遍攻略上的吃处,让我们更加有取舍。当然这不是重点。
落地后上接驳车,车厢左右两边车轮上面有铺成人腰高的平坡,行李可以顺手搁上去,香港妹子刚想放行李,突然看到角落里一行字“请确保此处不堆放物品”,立马就收手把行李拿在手上。而稍后上车的旅客看到这么大的地方,简直就是招着手喊你来搁行李,纷纷要放置,香港妹子不厌其烦的一个个解释:这里不能放东西的,你看这里写着……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
就拿我说吧,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看到提示一般就不放行李了,当然也会有种“放一下也不会有事吧”的侥幸心理,要是别人放了呢我也不太会去阻止,即使阻止也不会做有效阻止,我不会一个个不厌其烦的劝别人这里是不可以放东西的,毕竟,有很多不鸟你的中年人,是吧,你们懂的。
最近看《民主的细节》,里面有一句话很深刻:我们习惯于说,我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学哲学家柏克当年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我们习惯于以为,自己做到了,我是个有素质的人,可是,这个姑娘让我知道,去共同维护这个社会的真善美,才是个体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二
去hk听了一场音乐会。到不同城市的音乐厅去听一场音乐会,感受当地人的文化素养,是我的一个小小的追求。
香港文化中心,场馆本身就是个开放的文化载体,一层大厅,摆放各种文化演出信息,游客可以自由取阅。上了二楼才是演出厅,需要检票。对比起魔都,东艺也好还是大剧院,标榜为文化地标,可是想参观?没票可不给进哦。工作人员从大门口就守着,一层层的安检、查包、验票,才得以进入场馆仰慕真容。
我想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吧。从踏入场馆开始便人为的将艺术与群众阻隔开,难怪总有人说高雅艺术不接地气。
再来聊聊演出,亚青的一场柴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我听音乐会十年以来现场观众素质最高的一次。我目力可及的范围内,没有闪光灯(当然也就没有红射线和提示你不要摄影的人肉牌)、没有熊孩子玩凳子、没有扯弄塑料袋的杂音,优质的观众让整个音乐会更是完美的体验。
对了你也许会说,大概是香港爱乐人的素质比较高吧。是的,我本来也这样以为,可是呢柴五第二乐章完毕的停顿处,观众鼓掌了。我一惊,这才肃然起敬。因为常去音乐会的听众,是一定知道乐章之间无需鼓掌,也一定知道这里还没有结束。有观众鼓掌并且有带动到一部分人鼓掌,说明那一定是并不十分了解古典乐的音乐会新人,通常在魔都,难得进一次音乐厅的一小撮观众都是以拍照为乐趣的,你抓我躲,反正就是要拍照。而就是这么多的香港普通观众,在整场都保持对于音乐该有的尊重,不拍照不打扰,便让我更为感叹。
插播几句熊孩子,有很多熊孩子,我左边就坐了三个10多岁样子的小男孩,似乎是结伴而来,大概是共同的爱好?挺叫我感动的。还有更小一些的孩子,有坐不定的时候,但也坚决没有玩凳子爬上爬下,安静的坐着或者默默退场。
三
去hk还去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手稿展,是很棒的展览,推荐。
我想提的是,展览门口有标示不得拍照,然后整个展馆也就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拍照或者试图拍照!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游荡其中抓拍照。这点真的挺震撼我的,因为写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国内哪个展览门口不画个相机画个大叉叉呀,大伙还不是偷偷或者明目张胆的掏出相机手机狂按快门啊,不开闪光灯就是素质高的了呢,不给拍的我偷拍一张又咋滴,逛完发个朋友圈,也不会有人跑出来指责你不能拍照的。
是的,这就是我们以为的素质,我总想,其实大多数人拥有的是一种摇摆的素质(包括我自己),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美好的,人人遵守规则。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你会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乱丢垃圾,不弄脏马桶,不让自己丢脸。而当有人逾越了那条线,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便宜,我们便睁大眼睛,留心后续的发展,没有不良后果?没有人来责难?“不干白不干”“别人都拍我也不能吃亏”等各种小念头也就蜂拥而起了。“不论环境如何我始终保有自己的底线”,拥有这样准则的人是很少很可贵的,毕竟又不是吸毒嫖娼,谁能保证自己从来不插个队捡个小便宜呢。
所以还是想说,真正的素质的体现,是共同去维护这个社会的真善美。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望,我也会从自己做起。
一
飞机邻座的香港妹子,主动帮我们点评了一遍攻略上的吃处,让我们更加有取舍。当然这不是重点。
落地后上接驳车,车厢左右两边车轮上面有铺成人腰高的平坡,行李可以顺手搁上去,香港妹子刚想放行李,突然看到角落里一行字“请确保此处不堆放物品”,立马就收手把行李拿在手上。而稍后上车的旅客看到这么大的地方,简直就是招着手喊你来搁行李,纷纷要放置,香港妹子不厌其烦的一个个解释:这里不能放东西的,你看这里写着……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
就拿我说吧,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看到提示一般就不放行李了,当然也会有种“放一下也不会有事吧”的侥幸心理,要是别人放了呢我也不太会去阻止,即使阻止也不会做有效阻止,我不会一个个不厌其烦的劝别人这里是不可以放东西的,毕竟,有很多不鸟你的中年人,是吧,你们懂的。
最近看《民主的细节》,里面有一句话很深刻:我们习惯于说,我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学哲学家柏克当年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我们习惯于以为,自己做到了,我是个有素质的人,可是,这个姑娘让我知道,去共同维护这个社会的真善美,才是个体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二
去hk听了一场音乐会。到不同城市的音乐厅去听一场音乐会,感受当地人的文化素养,是我的一个小小的追求。
香港文化中心,场馆本身就是个开放的文化载体,一层大厅,摆放各种文化演出信息,游客可以自由取阅。上了二楼才是演出厅,需要检票。对比起魔都,东艺也好还是大剧院,标榜为文化地标,可是想参观?没票可不给进哦。工作人员从大门口就守着,一层层的安检、查包、验票,才得以进入场馆仰慕真容。
我想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吧。从踏入场馆开始便人为的将艺术与群众阻隔开,难怪总有人说高雅艺术不接地气。
再来聊聊演出,亚青的一场柴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我听音乐会十年以来现场观众素质最高的一次。我目力可及的范围内,没有闪光灯(当然也就没有红射线和提示你不要摄影的人肉牌)、没有熊孩子玩凳子、没有扯弄塑料袋的杂音,优质的观众让整个音乐会更是完美的体验。
对了你也许会说,大概是香港爱乐人的素质比较高吧。是的,我本来也这样以为,可是呢柴五第二乐章完毕的停顿处,观众鼓掌了。我一惊,这才肃然起敬。因为常去音乐会的听众,是一定知道乐章之间无需鼓掌,也一定知道这里还没有结束。有观众鼓掌并且有带动到一部分人鼓掌,说明那一定是并不十分了解古典乐的音乐会新人,通常在魔都,难得进一次音乐厅的一小撮观众都是以拍照为乐趣的,你抓我躲,反正就是要拍照。而就是这么多的香港普通观众,在整场都保持对于音乐该有的尊重,不拍照不打扰,便让我更为感叹。
插播几句熊孩子,有很多熊孩子,我左边就坐了三个10多岁样子的小男孩,似乎是结伴而来,大概是共同的爱好?挺叫我感动的。还有更小一些的孩子,有坐不定的时候,但也坚决没有玩凳子爬上爬下,安静的坐着或者默默退场。
三
去hk还去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手稿展,是很棒的展览,推荐。
我想提的是,展览门口有标示不得拍照,然后整个展馆也就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拍照或者试图拍照!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游荡其中抓拍照。这点真的挺震撼我的,因为写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国内哪个展览门口不画个相机画个大叉叉呀,大伙还不是偷偷或者明目张胆的掏出相机手机狂按快门啊,不开闪光灯就是素质高的了呢,不给拍的我偷拍一张又咋滴,逛完发个朋友圈,也不会有人跑出来指责你不能拍照的。
是的,这就是我们以为的素质,我总想,其实大多数人拥有的是一种摇摆的素质(包括我自己),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美好的,人人遵守规则。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你会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乱丢垃圾,不弄脏马桶,不让自己丢脸。而当有人逾越了那条线,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便宜,我们便睁大眼睛,留心后续的发展,没有不良后果?没有人来责难?“不干白不干”“别人都拍我也不能吃亏”等各种小念头也就蜂拥而起了。“不论环境如何我始终保有自己的底线”,拥有这样准则的人是很少很可贵的,毕竟又不是吸毒嫖娼,谁能保证自己从来不插个队捡个小便宜呢。
所以还是想说,真正的素质的体现,是共同去维护这个社会的真善美。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望,我也会从自己做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