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孩子的独生女青年上哪找孩子?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剩女成长记
前天发了《做被爱的姨妈或姑妈》之后,我在后台以及朋友圈都收到反馈问题:独生子女怎么办?其实我在发文章之前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又觉得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混合在一篇文章讲,容易导致混论,于是打算分开来讲一讲。
【全国有8300万-9000万独生子女】
从1979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至今已历35年。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社会学学者风笑天教授以10年为单位,把独生子女分为三代,其中第一代是从1976年至1985年出生的这批人(可能是1976年就试点独生子女?)。算一算,至2014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已经介于29-38岁之间,如果从28岁起算剩的话,在29岁至38岁的未婚人群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的。
从我查阅的文献来看,人口中独生子女应该是远远多于非独的。风天笑教授在2006年曾发表文章估算,2005中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大约在8300万-9000万之间。而另一个学者宋健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5年农村的独生子女人数介于3300万-4300万人。
自从1979年之后,城镇居民90%以上的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原生家庭在城镇又非独生子女的,要么就是有哥哥或姐姐,要么就是超生有弟弟或妹妹;农村的情况有些复杂,因为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曾经有变动。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时,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满足农村父母的男孩偏好,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一般要求不再继续生育,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经过批准生育第二个孩子。前两胎都是女儿的,有的农村父母会超生,就会有3个以上的孩子。我之所以有弟弟,就是父母迫于我爷爷的压力超生的,所以我们家一共有3个孩子,前面2个是女儿,最小的是儿子。
【独生女青年找到孩子的三种办法】
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办法做外甥或侄子侄女喜欢的姨妈姑姑——这个问题并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问题。我之所以能够享受与弟弟妹妹的孩子的相处时光,是因为我和他们都在同一个城市。而我的访谈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剩女”是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农村或县城流动到城市的。即便是有兄弟姐妹,但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与他们的孩子互动的机会也不多,老来享受侄子女外甥子女的照顾的可能性也很低。社会成员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其实已经在改变我们的家庭结构和相处方式。
难道就没办法接触孩子了吗?不是的。
第一个解决办法,也是最主要的办法,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就可以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即使家人或兄弟姐妹不在同一个城市的,还有同学、同事以及其他场合认识的朋友,甚至是邻居。而这些朋友中,肯定是大部分人都已经结婚并且生了孩子的。如果不是长期对朋友冷淡的人,起码有几个非常相熟的朋友或同事。既然来往频繁,和他们的孩子玩就不是难事。若你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相信他们也会十分乐意带孩子和朋友见面,锻炼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说,闺蜜之间会互相做对方孩子的干妈,如果你觉得哪个闺蜜的孩子可爱,不防主动收个干儿子或干女儿。
我在广州的大学同学不算多,经常来往的只有两三个,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班最早结婚的女生。她以前是记者,经常会带自己的儿子参加各种发布会,希望孩子增长见识。有两三次,我们4个大学宿友聚会,她也把自己的儿子带来了。孩子很乖,自己在一边打游戏,不妨碍我们4个人聊天。我想,如果我想和孩子玩,其实通过这种同学聚会,或者直接约我的同学和她儿子,也就可以参与这个孩子的成长了。
在我的访谈中,一个在上海的女孩就告诉我,由于她和自己的女性朋友关系非常密切,她们婚后也经常和她聚会,结果她和一个闺蜜的儿子交上朋友了,他叫她姐,她叫他弟,两人关系非常好,每个月至少要见一次面,多数是她受弟弟的邀请到他家作客。从她描述时的神态来看,她非常享受和闺蜜儿子的这种“友谊”。
第二个办法就是定期探望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每个城市都有儿童福利院,那里的孩子相比在家庭养育的孩子,得到的关爱并不足够。如果你喜欢孩子,其实完全可以去了解相关情况,定期探望或助养福利院的孩子,和他们玩游戏,参与他们的成长,既抒发了你对孩子的喜爱,也满足了孩子需要关爱的需求,一举两得。
有一段时间,我连续看到有关儿童福利院孩子的负面新闻,觉得她们应该得到更多的爱,打算学点烘培做点蛋糕,定期去福利院看完她们。很可惜,后来因为太忙没有成行。
第三个办法就是,我们也可以拉近跟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的孩子的关系。在独生子女时代,表/堂兄弟姐妹其实是代替了亲兄弟姐妹的关系的。独生子女称呼这些亲戚,常常不加“表”和“堂”,直接称“我哥哥”“我妹妹”。王蜂是独生子女,她的父母是双职工,常常把她托管在姥姥家,她就是和几个同为独生子的表弟一起长大的,成长环境和非独差不多。对于非独来说,可能有“一表三千里”的看法,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表亲的关系也可以是很近的关系。独生子女表亲的孩子,跟亲侄子亲甥女可以是一样的。
虽然给出了三条建议,但再仔细分析其实都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一二条适合独生子女以及和兄弟姐妹不在同一个城市的非独,第三种办法只适合表兄弟姐妹都在同一个城市的。每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影响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因素了。
【不要期待孩子的回报】
解决了孩子从哪来的问题之后,就是如何和孩子培养感情,让你和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生活的甜蜜补充了。这个问题其和血缘无关。不管是亲戚的孩子,还是朋友的孩子,又或者是福利院的孩子,与他们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都是靠成年人这方的用心和呵护。孩子的心是赤子之心,能够非常直接感受谁对TA好,并且会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有空的时候和他们聚个小会,请他们吃点小饼干或雪糕,六一儿童节给他们买点小玩具,在休息时间陪他们玩一两个小时,他们生日时帮忙办个party……付出不是很多,就能哄得小孩子很开心,自己也享受了与小孩一起玩耍所带来的乐趣。
至于在老年享受意外的照料的这种想法,我认为还是不要提前打算好。到时候如果感情水到渠成,能够得到照料,应该视为一种额外的收获。我认为,爱小孩陪伴孩子,是不应该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就算是亲生父母,为了老来得到回报而生孩子,也是错误的思想,对被生出来的孩子不公平,也给自己埋下失望的种子。
【养老不妨考虑单身女性互助】
至于老年怎么办的问题,就像《中国剩女调查》中,以及之前我们曾经说到的那样,一个人临终前长期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即使有亲生孩子也不一定能指望得上孩子的照顾。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养老院,大部分老人都是有子女的,不少还是有不止一个子女的。
如果想在老年时期得到帮助,我认为单身女性之间(包括终身不结婚、离异、丧偶)组成生活互助小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更为实际。女性比男性暴力犯罪率低,更为安全;女性细心,除了会照顾别人的生活,也更懂别人的精神需求,比男性更适合充当照顾者。
最关键的一点是,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大家活的时间相当,一个人早早去世抛下别人孤单多年的可能性小于夫妻之间。这种老年人互助的方式,以街道为代表的官方其实已经在摸索,也是我们这个公号以后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剩女成长记:
这是《中国剩女调查》作者罗爱萍和王蜂运行的微信公众号。该书用详实的调查,击破污蔑恐吓剩女的种种谎言,旗帜鲜明地支持剩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国剩女调查》的延伸,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情感、友谊、亲情、职场、进修、养老等方面的经验、感悟和认知,也会不定期举办分享会或讲座,希望把单身女性连接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打气。
前天发了《做被爱的姨妈或姑妈》之后,我在后台以及朋友圈都收到反馈问题:独生子女怎么办?其实我在发文章之前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又觉得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混合在一篇文章讲,容易导致混论,于是打算分开来讲一讲。
【全国有8300万-9000万独生子女】
从1979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至今已历35年。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社会学学者风笑天教授以10年为单位,把独生子女分为三代,其中第一代是从1976年至1985年出生的这批人(可能是1976年就试点独生子女?)。算一算,至2014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已经介于29-38岁之间,如果从28岁起算剩的话,在29岁至38岁的未婚人群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的。
从我查阅的文献来看,人口中独生子女应该是远远多于非独的。风天笑教授在2006年曾发表文章估算,2005中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大约在8300万-9000万之间。而另一个学者宋健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5年农村的独生子女人数介于3300万-4300万人。
自从1979年之后,城镇居民90%以上的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原生家庭在城镇又非独生子女的,要么就是有哥哥或姐姐,要么就是超生有弟弟或妹妹;农村的情况有些复杂,因为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曾经有变动。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时,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满足农村父母的男孩偏好,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一般要求不再继续生育,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经过批准生育第二个孩子。前两胎都是女儿的,有的农村父母会超生,就会有3个以上的孩子。我之所以有弟弟,就是父母迫于我爷爷的压力超生的,所以我们家一共有3个孩子,前面2个是女儿,最小的是儿子。
【独生女青年找到孩子的三种办法】
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办法做外甥或侄子侄女喜欢的姨妈姑姑——这个问题并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问题。我之所以能够享受与弟弟妹妹的孩子的相处时光,是因为我和他们都在同一个城市。而我的访谈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剩女”是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农村或县城流动到城市的。即便是有兄弟姐妹,但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与他们的孩子互动的机会也不多,老来享受侄子女外甥子女的照顾的可能性也很低。社会成员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其实已经在改变我们的家庭结构和相处方式。
难道就没办法接触孩子了吗?不是的。
第一个解决办法,也是最主要的办法,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就可以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即使家人或兄弟姐妹不在同一个城市的,还有同学、同事以及其他场合认识的朋友,甚至是邻居。而这些朋友中,肯定是大部分人都已经结婚并且生了孩子的。如果不是长期对朋友冷淡的人,起码有几个非常相熟的朋友或同事。既然来往频繁,和他们的孩子玩就不是难事。若你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相信他们也会十分乐意带孩子和朋友见面,锻炼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说,闺蜜之间会互相做对方孩子的干妈,如果你觉得哪个闺蜜的孩子可爱,不防主动收个干儿子或干女儿。
我在广州的大学同学不算多,经常来往的只有两三个,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班最早结婚的女生。她以前是记者,经常会带自己的儿子参加各种发布会,希望孩子增长见识。有两三次,我们4个大学宿友聚会,她也把自己的儿子带来了。孩子很乖,自己在一边打游戏,不妨碍我们4个人聊天。我想,如果我想和孩子玩,其实通过这种同学聚会,或者直接约我的同学和她儿子,也就可以参与这个孩子的成长了。
在我的访谈中,一个在上海的女孩就告诉我,由于她和自己的女性朋友关系非常密切,她们婚后也经常和她聚会,结果她和一个闺蜜的儿子交上朋友了,他叫她姐,她叫他弟,两人关系非常好,每个月至少要见一次面,多数是她受弟弟的邀请到他家作客。从她描述时的神态来看,她非常享受和闺蜜儿子的这种“友谊”。
第二个办法就是定期探望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每个城市都有儿童福利院,那里的孩子相比在家庭养育的孩子,得到的关爱并不足够。如果你喜欢孩子,其实完全可以去了解相关情况,定期探望或助养福利院的孩子,和他们玩游戏,参与他们的成长,既抒发了你对孩子的喜爱,也满足了孩子需要关爱的需求,一举两得。
有一段时间,我连续看到有关儿童福利院孩子的负面新闻,觉得她们应该得到更多的爱,打算学点烘培做点蛋糕,定期去福利院看完她们。很可惜,后来因为太忙没有成行。
第三个办法就是,我们也可以拉近跟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的孩子的关系。在独生子女时代,表/堂兄弟姐妹其实是代替了亲兄弟姐妹的关系的。独生子女称呼这些亲戚,常常不加“表”和“堂”,直接称“我哥哥”“我妹妹”。王蜂是独生子女,她的父母是双职工,常常把她托管在姥姥家,她就是和几个同为独生子的表弟一起长大的,成长环境和非独差不多。对于非独来说,可能有“一表三千里”的看法,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表亲的关系也可以是很近的关系。独生子女表亲的孩子,跟亲侄子亲甥女可以是一样的。
虽然给出了三条建议,但再仔细分析其实都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一二条适合独生子女以及和兄弟姐妹不在同一个城市的非独,第三种办法只适合表兄弟姐妹都在同一个城市的。每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影响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因素了。
【不要期待孩子的回报】
解决了孩子从哪来的问题之后,就是如何和孩子培养感情,让你和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生活的甜蜜补充了。这个问题其和血缘无关。不管是亲戚的孩子,还是朋友的孩子,又或者是福利院的孩子,与他们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都是靠成年人这方的用心和呵护。孩子的心是赤子之心,能够非常直接感受谁对TA好,并且会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有空的时候和他们聚个小会,请他们吃点小饼干或雪糕,六一儿童节给他们买点小玩具,在休息时间陪他们玩一两个小时,他们生日时帮忙办个party……付出不是很多,就能哄得小孩子很开心,自己也享受了与小孩一起玩耍所带来的乐趣。
至于在老年享受意外的照料的这种想法,我认为还是不要提前打算好。到时候如果感情水到渠成,能够得到照料,应该视为一种额外的收获。我认为,爱小孩陪伴孩子,是不应该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就算是亲生父母,为了老来得到回报而生孩子,也是错误的思想,对被生出来的孩子不公平,也给自己埋下失望的种子。
【养老不妨考虑单身女性互助】
至于老年怎么办的问题,就像《中国剩女调查》中,以及之前我们曾经说到的那样,一个人临终前长期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即使有亲生孩子也不一定能指望得上孩子的照顾。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养老院,大部分老人都是有子女的,不少还是有不止一个子女的。
如果想在老年时期得到帮助,我认为单身女性之间(包括终身不结婚、离异、丧偶)组成生活互助小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更为实际。女性比男性暴力犯罪率低,更为安全;女性细心,除了会照顾别人的生活,也更懂别人的精神需求,比男性更适合充当照顾者。
最关键的一点是,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大家活的时间相当,一个人早早去世抛下别人孤单多年的可能性小于夫妻之间。这种老年人互助的方式,以街道为代表的官方其实已经在摸索,也是我们这个公号以后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剩女成长记:
这是《中国剩女调查》作者罗爱萍和王蜂运行的微信公众号。该书用详实的调查,击破污蔑恐吓剩女的种种谎言,旗帜鲜明地支持剩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国剩女调查》的延伸,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情感、友谊、亲情、职场、进修、养老等方面的经验、感悟和认知,也会不定期举办分享会或讲座,希望把单身女性连接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