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节选
“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故而要想真正克服个体的孤独感,我们就必须追寻自己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另一半。他/她将与我们在身、心上都达到和谐的统一,如同两个轮盘的齿锯能够进行无缝的衔接,至此,我们便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个体的孤独达到了消解,获得了爱情的圆满。
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爱情中结合,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从而持续酿造新的活力与激情,生命的状态永葆年轻。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让人的生活获得持久的光泽,因为自身不再是孤独一人,我们的灵魂叠加了另一个相似的灵魂,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同前进。即使当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隔,爱情依然支撑和影响着活着的人,并为之带来继续前进的勇气。
爱便是有着这般神奇的力量,它让我们懂得自身,理解他人,甚至是拥抱整个世界。正如弗洛姆所言:“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 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有一本谈论爱的书,叫《爱的觉醒》。书中告诉我们,真理和爱是无路可循的,只有在自身中寻找。他也同样强调只有自由的人才能爱,也能接受爱。我们每个人的欢喜,悲伤,嫉妒,愤怒等情感都是不自由的表现,而自由的人是懂得观照的,对自己内心的观照,用大白话来说,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只需要看着你的那个“愤怒”而不去多加联想,不去对引起你愤怒的某人某事做主观的联想和判断——而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联想,推理,判断等都来源于过去经验的累积。而人是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的,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对过去事务的总结可以开创更好的未来,而在克氏这里,却全盘否定了经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验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相反,只能在我们的头脑里制造混乱,只能引起我们的不安,焦虑,欲望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因为事实上没有一个欲望会完全满足,而痛苦就是欲望未经满足的状态,有时候表现在身体的疼痛上。举例来说,比如当你根据过去的经验知道苹果是好吃的,所以当你吃不到苹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痛苦,你就会强方百计的为了缓解这个痛苦而挣扎,采用各种手段而获得,而一旦当你获得了以后,因为你是活在经验中,你是不自由的,你又会被新的欲望新的痛苦所占据和驱使,永恒轮回在这样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这又类似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论述的意志与生命,只不过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盲目的冲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个盲目意志的摆布下而不能自己,除非否定意志,否则不可能获得解脱,而否定意志的方法在于认清意志的盲目和邪恶,而不在于一味的受到意志的驱使而浑然不觉。在叔本华看来,自杀都是肯定意志的一种行为,因为在自杀当中,一个人正是在意志的驱使下,才做出自杀的举动,你虽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却再一次肯定了意志,而你,虽然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怎样,但无疑又是受到了意志的驱使和愚弄。
——————
要讲清什么是爱,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不是爱。不过,爱与非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克服孤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未来的不确定性、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生活的罗网。“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被困在一种生活中的人,如何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呢?
我们可以通过纵欲迷失自己来暂时忘记这种孤寂,我们也可以通过放弃个性、与他人同一做到这点(想想看我们的流行歌曲有多么的整齐划一就知道了)。第三种手段是创造性的劳动,第四种则是爱。
人们拒绝认识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如何与人建立亲密感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比如,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的交心也都被看出是亲密的表现。
但是这样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有爱。
我们在冲突时,会努力让它得以澄清,会带来一种净化,从而使双方能变得更有知识,更坚强。有了爱情,除了隔阂消失,还让我们都得到了更多的心灵深处体验。这样的亲密是不可分割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索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我们总感叹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人人都如影帝一样演绎自己时,我们是不是忘了爱。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
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浪费在寻找东西上。一旦你对某样东西认真了,你就可能轻而易举地浪费你的生命,玩弄词藻是非常自我满足的,你可能把一生都浪费在上面。即使它很有趣--是一种好的、令人愉快的游戏--对一个灵性的追求者来主,它也没有用。灵性的探索不是一种游戏。
如果你只爱一个人而不爱别的人,那么你就永远无法爱在当下。
其实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却不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情感,它首先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让爱不沦为一种依赖、占有、顺从,而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理解,这些才成就了爱是一项勇敢而伟大的实践。我们有诸多理由去憎恨别人其实是我们内心很害怕。
而我学习到的方法论是,将自己情绪好坏维系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冷热是让一个人忧郁的最快方法,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配角。我们要做具有创发性的人格,不等别人施舍,不从别人那盘剥,不退居高墙深锁,自己去体验、发现、创造。而你喜欢或讨厌,be my guest.
爱是激情、亲昵和承诺的综合,是一项基于理性的活动,是一项包含知识承接努力的艺术,更是一项能力——“如果你发射的爱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只能说明你还不会爱,还缺乏爱的能力。
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爱情中结合,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从而持续酿造新的活力与激情,生命的状态永葆年轻。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让人的生活获得持久的光泽,因为自身不再是孤独一人,我们的灵魂叠加了另一个相似的灵魂,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同前进。即使当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隔,爱情依然支撑和影响着活着的人,并为之带来继续前进的勇气。
爱便是有着这般神奇的力量,它让我们懂得自身,理解他人,甚至是拥抱整个世界。正如弗洛姆所言:“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 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有一本谈论爱的书,叫《爱的觉醒》。书中告诉我们,真理和爱是无路可循的,只有在自身中寻找。他也同样强调只有自由的人才能爱,也能接受爱。我们每个人的欢喜,悲伤,嫉妒,愤怒等情感都是不自由的表现,而自由的人是懂得观照的,对自己内心的观照,用大白话来说,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只需要看着你的那个“愤怒”而不去多加联想,不去对引起你愤怒的某人某事做主观的联想和判断——而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联想,推理,判断等都来源于过去经验的累积。而人是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的,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对过去事务的总结可以开创更好的未来,而在克氏这里,却全盘否定了经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验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相反,只能在我们的头脑里制造混乱,只能引起我们的不安,焦虑,欲望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因为事实上没有一个欲望会完全满足,而痛苦就是欲望未经满足的状态,有时候表现在身体的疼痛上。举例来说,比如当你根据过去的经验知道苹果是好吃的,所以当你吃不到苹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痛苦,你就会强方百计的为了缓解这个痛苦而挣扎,采用各种手段而获得,而一旦当你获得了以后,因为你是活在经验中,你是不自由的,你又会被新的欲望新的痛苦所占据和驱使,永恒轮回在这样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这又类似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论述的意志与生命,只不过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盲目的冲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个盲目意志的摆布下而不能自己,除非否定意志,否则不可能获得解脱,而否定意志的方法在于认清意志的盲目和邪恶,而不在于一味的受到意志的驱使而浑然不觉。在叔本华看来,自杀都是肯定意志的一种行为,因为在自杀当中,一个人正是在意志的驱使下,才做出自杀的举动,你虽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却再一次肯定了意志,而你,虽然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怎样,但无疑又是受到了意志的驱使和愚弄。
——————
要讲清什么是爱,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不是爱。不过,爱与非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克服孤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未来的不确定性、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生活的罗网。“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被困在一种生活中的人,如何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呢?
我们可以通过纵欲迷失自己来暂时忘记这种孤寂,我们也可以通过放弃个性、与他人同一做到这点(想想看我们的流行歌曲有多么的整齐划一就知道了)。第三种手段是创造性的劳动,第四种则是爱。
人们拒绝认识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如何与人建立亲密感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比如,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的交心也都被看出是亲密的表现。
但是这样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有爱。
我们在冲突时,会努力让它得以澄清,会带来一种净化,从而使双方能变得更有知识,更坚强。有了爱情,除了隔阂消失,还让我们都得到了更多的心灵深处体验。这样的亲密是不可分割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索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我们总感叹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人人都如影帝一样演绎自己时,我们是不是忘了爱。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
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浪费在寻找东西上。一旦你对某样东西认真了,你就可能轻而易举地浪费你的生命,玩弄词藻是非常自我满足的,你可能把一生都浪费在上面。即使它很有趣--是一种好的、令人愉快的游戏--对一个灵性的追求者来主,它也没有用。灵性的探索不是一种游戏。
如果你只爱一个人而不爱别的人,那么你就永远无法爱在当下。
其实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却不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情感,它首先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让爱不沦为一种依赖、占有、顺从,而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理解,这些才成就了爱是一项勇敢而伟大的实践。我们有诸多理由去憎恨别人其实是我们内心很害怕。
而我学习到的方法论是,将自己情绪好坏维系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冷热是让一个人忧郁的最快方法,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配角。我们要做具有创发性的人格,不等别人施舍,不从别人那盘剥,不退居高墙深锁,自己去体验、发现、创造。而你喜欢或讨厌,be my guest.
爱是激情、亲昵和承诺的综合,是一项基于理性的活动,是一项包含知识承接努力的艺术,更是一项能力——“如果你发射的爱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只能说明你还不会爱,还缺乏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