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名家名作之所以可以跨时代的流传下来,在于内容无所谓于哪个时代。包法利夫人这种人,哪个时代都是存在的,所以阅读起来,有些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的感觉,有好奇,有感触,特别是在这个资讯触手可得的社会,似曾相识,唏嘘感慨。
每一个故事打动人,就是要造就落差。在做包法利夫人之前,爱玛是在修女学校上过学,又喜欢读书,给人感觉是个乖乖女,这时候的包法利先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医生,家境不宽裕。因为爱玛老爹的腿伤,阴差阳错的结合了。为什么是阴差阳错呢?性格不合。我曾以为女文艺青年不会太物质,比较容易满足。其实爱玛这种女人闲来无事,整日看言情小说,怀揣浪漫,幻想爱情,往往有着乱七八糟的需求,不是一张卡就可以满足的了。和包法利的婚姻像是干柴烈火的一触即发,孤男寡女的无可奈何。爱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外人,算是宅女。包法利则是在前任太太的“镇压”下,寻找出路。包法利以治病为借口,多次前往爱玛家,意图显而易见,但彼此时间的了解并不多,有点像我们旧中国的婚姻,但又没那么封建,爱玛和包法利起码见过几次,就是包法利向爱玛老爹提出婚事时,爱玛知道未婚夫的模样,这就甩中国旧婚姻几条街。所以当时的爱玛还是很娇羞,想起古代中国闺女如果满意提婚的人,就说一切听爹爹的。这样的结合,也是像克里斯朵夫父母的结合,不过既然性格不合,门不当户不对,那婚后出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包法利夫人是个十足虚荣的人,自己又有几分美色,便向往书中描绘的“贵族、聚餐、玩乐、舞会”之类。可包法利是怎样的人,在夫人眼里是个呆瓜,不会说甜言蜜语,不会秀浪漫,每天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这和书中的爱情大相径庭,心里的落差难以平复,特别是在子爵的一次聚会之后。夫人提出了搬家,包法利觉得这个地方刚刚扎根,刚刚小有名气,搬家对医生来说不是因为砸了招牌就不是好事。可爱玛仅仅觉得这个地方无聊,去个新地方,离巴黎近的地方,包法利迁就了她。
新地方也是个无聊的小镇,但故事就在这里发生了。从一开始入住,一个叫莱昂的年轻人就进入了包法利夫人的视野,莱昂的戏份就多了,莱昂和包法利夫人聊得来,算是两个文艺青年遇到一块了,夫人憋了好久好久的话终于找到了排气口,彼此的爱慕就在言谈中萌芽滋养生长了,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眼看夫人就要红杏出墙,结果莱昂去巴黎读书去了,莱昂这一套只管起飞,不管降落的行为,让夫人上眉头更上心头,如何安全着陆,夫人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来“英雄救美”了。罗多尔夫,一个每年有上万收入的农场主,一个玩转风月场的花花公子。夫人对莱昂的相思病,包法利却以为是自己的关照欠佳,眉头紧锁,罗多尔夫建议骑马解闷,包法利竟然允许了。这个没有一点嫉妒心和忧患意识的男人,答应罗多尔夫陪夫人去“马上治疗”。让我想起那首改编诗:那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客,是个嫖客。情妇如云的罗多尔夫,在这个等待着陆的节骨眼上的包法利夫人,就毫无意外的“牵手成功”了。这一步,对罗多尔夫是一小步,对夫人来说,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一大步,自此以后,罗多尔夫的家成了温柔乡,自己家却成了收容所,对罗多尔夫蜜语甜言,对包法利吹毛求疵。爱情的世界容不进太多人,容得多了,那就不是爱情,是滥情了。况且与包法利只留有婚姻关系,并无爱情,至于莱昂,不提起,不相遇,便也抛到爪哇国去了。但凡幸福的,必是短暂的。指望罗多尔夫会与爱玛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不如现在就焗油染发,或者切腹自杀。结局是爱玛苦苦盘算和罗多尔夫去私奔的前一天,罗多尔夫跑掉了,这里必须谴责罗多尔夫,虽然这种人就这德行,但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还是要谴责的,但凡在爱情里受过伤的人都该知道这伤的要命。当然,如果包法利夫人私奔了,一来对包法利先生不公平,受伤的人要选的话,包法利夫人更值得这朵小红花,二来这本书就是短篇小说了,福楼拜不愿意结尾,因为莱昂的故事还值得一讲。罗多尔夫的戏份差不多完了,可包法利夫人还活在失恋的阴影中,这次病得真不轻,离死也就0.01公分,体贴入微的照顾,再加上去巴黎去看歌剧,算是慢慢恢复了过来,说来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候谁在巴黎?莱昂啊,偏巧在看台上遇到了莱昂,莱昂死灰复燃,包法利夫人还需要时间恢复爱欲的能力。可莱昂的煽风点火,让包法利夫人的小火星一下变成了熊熊烈火,如胶似漆,相见恨晚之类的词语一块上也不过分。男人永远是在乎声誉和现实的,是脑子和下体竞争思考的,女人不同,只是用心去爱,爱一个人就倾其所有,不顾及后果。莱昂经历起初的欢愉之后也就有了厌倦,再来包法利夫人是有家室的,莱昂怎么会毫无顾忌呢,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可罗多尔夫和莱昂都逃脱了,至少在他们的观念上价值上道德上,悲剧留给了包法利夫妇,还有他们的无辜的孩子。故事中有条线索是一个叫勒乐的人一直赊东西给包法利夫人,然后用包法利家的家产抵押,具体怎么收据,分期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也说不明白,就是利益熏心的资本家找到了一个可以榨干其血液骨髓营养的人,并不遗余力的去做了。到了最后,纸包不住火,包法利家产要被拍卖,包法利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包法利夫人则是匆匆忙忙,晃晃张张,到处求助,无功而返。这里有两个细节有意思,一个是罗多尔夫和莱昂她都去找过了,结果都碰壁了,就像大话西游里:当初喜欢人家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了。另一个是有个人可以帮她,但要付出身体的代价,她义正严辞的拒绝。不要当人家是妓女,肉体怎么可以出卖,肉体是免费的,开个玩笑,当然不是这样,包法利夫人是有爱欲的,是爱而欲,不是充气娃娃。
包法利夫人无路可走,她选择了死亡,这也是一条路,这是一条自食恶果的惩罚之路,这是一条无颜以对的解脱之路,这是一条飞蛾扑火的自保之路,这是一条无处安放的静心之路。死亡是负责任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包法利最后也死了,静静地躺在椅子上,悄悄地,如同他的性格。直到发现那些偷情的书信,他都不曾怀疑过妻子,他太愚昧了,太单纯了,死亡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吗?或许是,或许不是。爱玛的阴影挥之不去,声誉,尊严,都丢掉了,做个普通人都是奢求,抛弃孩子是不合适的,孩子有什么错呢,不过不能苛求。年轻人因为爱情发生悲剧的新闻处处可见,外人看来傻透了,自己回头看过去自己,也会觉得傻透了,可有些人为什么回头看自己傻的机会没有了呢?每一个人自以为心里强大,那是因为还没遇到摧毁自己心里防线的力量。为什么爱情这么美丽,又这么残忍,为什么带刺的玫瑰是爱情的象征,一切都是那么巧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捉摸…
每个时代都有包法利夫人,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幸的婚姻,都有追求爱情的“勇士”,如那扑火的飞蛾…可欲火越扑越旺,生命之火越飞越淡。爱情是自由的,可婚姻是责任,是约束,超越婚姻的爱情是有代价的,或多或少,甚至严重到用生命偿还的代价…这是牛饮脉动也解决不了的闹大了…
每一个故事打动人,就是要造就落差。在做包法利夫人之前,爱玛是在修女学校上过学,又喜欢读书,给人感觉是个乖乖女,这时候的包法利先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医生,家境不宽裕。因为爱玛老爹的腿伤,阴差阳错的结合了。为什么是阴差阳错呢?性格不合。我曾以为女文艺青年不会太物质,比较容易满足。其实爱玛这种女人闲来无事,整日看言情小说,怀揣浪漫,幻想爱情,往往有着乱七八糟的需求,不是一张卡就可以满足的了。和包法利的婚姻像是干柴烈火的一触即发,孤男寡女的无可奈何。爱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外人,算是宅女。包法利则是在前任太太的“镇压”下,寻找出路。包法利以治病为借口,多次前往爱玛家,意图显而易见,但彼此时间的了解并不多,有点像我们旧中国的婚姻,但又没那么封建,爱玛和包法利起码见过几次,就是包法利向爱玛老爹提出婚事时,爱玛知道未婚夫的模样,这就甩中国旧婚姻几条街。所以当时的爱玛还是很娇羞,想起古代中国闺女如果满意提婚的人,就说一切听爹爹的。这样的结合,也是像克里斯朵夫父母的结合,不过既然性格不合,门不当户不对,那婚后出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包法利夫人是个十足虚荣的人,自己又有几分美色,便向往书中描绘的“贵族、聚餐、玩乐、舞会”之类。可包法利是怎样的人,在夫人眼里是个呆瓜,不会说甜言蜜语,不会秀浪漫,每天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这和书中的爱情大相径庭,心里的落差难以平复,特别是在子爵的一次聚会之后。夫人提出了搬家,包法利觉得这个地方刚刚扎根,刚刚小有名气,搬家对医生来说不是因为砸了招牌就不是好事。可爱玛仅仅觉得这个地方无聊,去个新地方,离巴黎近的地方,包法利迁就了她。
新地方也是个无聊的小镇,但故事就在这里发生了。从一开始入住,一个叫莱昂的年轻人就进入了包法利夫人的视野,莱昂的戏份就多了,莱昂和包法利夫人聊得来,算是两个文艺青年遇到一块了,夫人憋了好久好久的话终于找到了排气口,彼此的爱慕就在言谈中萌芽滋养生长了,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眼看夫人就要红杏出墙,结果莱昂去巴黎读书去了,莱昂这一套只管起飞,不管降落的行为,让夫人上眉头更上心头,如何安全着陆,夫人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来“英雄救美”了。罗多尔夫,一个每年有上万收入的农场主,一个玩转风月场的花花公子。夫人对莱昂的相思病,包法利却以为是自己的关照欠佳,眉头紧锁,罗多尔夫建议骑马解闷,包法利竟然允许了。这个没有一点嫉妒心和忧患意识的男人,答应罗多尔夫陪夫人去“马上治疗”。让我想起那首改编诗:那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客,是个嫖客。情妇如云的罗多尔夫,在这个等待着陆的节骨眼上的包法利夫人,就毫无意外的“牵手成功”了。这一步,对罗多尔夫是一小步,对夫人来说,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一大步,自此以后,罗多尔夫的家成了温柔乡,自己家却成了收容所,对罗多尔夫蜜语甜言,对包法利吹毛求疵。爱情的世界容不进太多人,容得多了,那就不是爱情,是滥情了。况且与包法利只留有婚姻关系,并无爱情,至于莱昂,不提起,不相遇,便也抛到爪哇国去了。但凡幸福的,必是短暂的。指望罗多尔夫会与爱玛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不如现在就焗油染发,或者切腹自杀。结局是爱玛苦苦盘算和罗多尔夫去私奔的前一天,罗多尔夫跑掉了,这里必须谴责罗多尔夫,虽然这种人就这德行,但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还是要谴责的,但凡在爱情里受过伤的人都该知道这伤的要命。当然,如果包法利夫人私奔了,一来对包法利先生不公平,受伤的人要选的话,包法利夫人更值得这朵小红花,二来这本书就是短篇小说了,福楼拜不愿意结尾,因为莱昂的故事还值得一讲。罗多尔夫的戏份差不多完了,可包法利夫人还活在失恋的阴影中,这次病得真不轻,离死也就0.01公分,体贴入微的照顾,再加上去巴黎去看歌剧,算是慢慢恢复了过来,说来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候谁在巴黎?莱昂啊,偏巧在看台上遇到了莱昂,莱昂死灰复燃,包法利夫人还需要时间恢复爱欲的能力。可莱昂的煽风点火,让包法利夫人的小火星一下变成了熊熊烈火,如胶似漆,相见恨晚之类的词语一块上也不过分。男人永远是在乎声誉和现实的,是脑子和下体竞争思考的,女人不同,只是用心去爱,爱一个人就倾其所有,不顾及后果。莱昂经历起初的欢愉之后也就有了厌倦,再来包法利夫人是有家室的,莱昂怎么会毫无顾忌呢,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可罗多尔夫和莱昂都逃脱了,至少在他们的观念上价值上道德上,悲剧留给了包法利夫妇,还有他们的无辜的孩子。故事中有条线索是一个叫勒乐的人一直赊东西给包法利夫人,然后用包法利家的家产抵押,具体怎么收据,分期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也说不明白,就是利益熏心的资本家找到了一个可以榨干其血液骨髓营养的人,并不遗余力的去做了。到了最后,纸包不住火,包法利家产要被拍卖,包法利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包法利夫人则是匆匆忙忙,晃晃张张,到处求助,无功而返。这里有两个细节有意思,一个是罗多尔夫和莱昂她都去找过了,结果都碰壁了,就像大话西游里:当初喜欢人家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了。另一个是有个人可以帮她,但要付出身体的代价,她义正严辞的拒绝。不要当人家是妓女,肉体怎么可以出卖,肉体是免费的,开个玩笑,当然不是这样,包法利夫人是有爱欲的,是爱而欲,不是充气娃娃。
包法利夫人无路可走,她选择了死亡,这也是一条路,这是一条自食恶果的惩罚之路,这是一条无颜以对的解脱之路,这是一条飞蛾扑火的自保之路,这是一条无处安放的静心之路。死亡是负责任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包法利最后也死了,静静地躺在椅子上,悄悄地,如同他的性格。直到发现那些偷情的书信,他都不曾怀疑过妻子,他太愚昧了,太单纯了,死亡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吗?或许是,或许不是。爱玛的阴影挥之不去,声誉,尊严,都丢掉了,做个普通人都是奢求,抛弃孩子是不合适的,孩子有什么错呢,不过不能苛求。年轻人因为爱情发生悲剧的新闻处处可见,外人看来傻透了,自己回头看过去自己,也会觉得傻透了,可有些人为什么回头看自己傻的机会没有了呢?每一个人自以为心里强大,那是因为还没遇到摧毁自己心里防线的力量。为什么爱情这么美丽,又这么残忍,为什么带刺的玫瑰是爱情的象征,一切都是那么巧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捉摸…
每个时代都有包法利夫人,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幸的婚姻,都有追求爱情的“勇士”,如那扑火的飞蛾…可欲火越扑越旺,生命之火越飞越淡。爱情是自由的,可婚姻是责任,是约束,超越婚姻的爱情是有代价的,或多或少,甚至严重到用生命偿还的代价…这是牛饮脉动也解决不了的闹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