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沪语报站
我从出生后,长期居住地始终在沪宁线上。
初到南京的时候,听南京话就毫无压力,除了有时候觉得真的不大好听以外。
南京话属于豪放型的,并不难懂。
(打个岔,窃以为南京话已经豪放到了所有说南京话的姑娘都一定是语言上的女汉子的程度……)
十几年来,惟一一个向我诉苦说听不懂南京话的是一位天津姑娘,现在她也来了上海,我对她的语言适应能力很是好奇。
我本人在到南京生活之前,是个方言白痴,连本地话都不会说。
(又要打岔了,我们本地有两种方言,偏北方方言的江北话和偏吴语的本地话,这一点在学校《方言与文化》的选修课里都专门提到过。)
到了南京之后我突然开窍,苏锡常方言都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到后来更是号称除了通州话都能听懂。
(再打个岔,南通市区、如东、如皋等地方言我都能听懂,但两个通州人商量着要把我卖了的时候我还在旁边一脸茫然地微笑有木有T_T)
所以我基本上是可以听懂上海话的。
但是,仅限于听懂。
有时候为了好玩,我会说南京话;同样为了好玩我也可以说两句我们的本地话;但是我不会说上海话。
作为一名哑巴沪语的学习者,周围人往往会低估我对上海话的理解能力。
而我也经常索性装傻充愣,只在涉及我利益的紧要关头才突然听懂几句。
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上海话不好听。
不过,第一次坐上用三种语言报站的公交车时,我还是觉得非常晕。
那种感觉,和我坐上厦航飞机时的感觉差不多。
对航班的冗长介绍,普通话说一遍,英语说一遍,终于结束我打算开始睡觉的时候,闽南话开始了……
和基本上能听懂上海话相反,我基本上听不懂闽南话,能听懂个别词语也只是刚念完的普通话和英语在我心中还略有记忆。
事实上公共场所,一件事普通话+英语各广播一遍,对于我来说,已经有点吵了。
考虑到上海的现实情况,这两遍基本上不可能少了。
但是还要再加一遍……ORZ
偏偏当时第一次听三语报站的公交车,我还是从头坐到底的。
要知道公交车的广播不光报站,还要提醒大家转弯、下车注意事项、让座等等。
每次我都觉得,三遍刚念完,就开始报下一站了。
所以问我对地铁增加沪语报站的看法,我的回答就一个字。
吵。
而把事情抬到方言保护的这个层面上来,我还是觉得……不需要。
语言是做什么用的?
交流。
那为什么会产生方言呢?
因为人口流动性不够强的时候,语言产生了地理隔离之后会发生分化,和生物物种的形成差不多。
(又到了打岔时间!这么说吧文化和基因放到一起比较还真是很有道理啊。)
而全球化的趋势一旦产生,语言同质化就是必然的趋势。
可能以前提到过,初读亦舒言情小说的时候,因为她特别讨厌中英夹杂,所有英文词如果没有中文意译就会直接音译,连读了几十本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巴仙”这个词指的是percent。
而现在亦舒的小说里面也有英文。
语言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
报站大可用沪语,但年轻的上海人交流时,上海话里也会蹦出普通话的新词。
其实很多小朋友学说话的时候,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用词。
家里的长辈们也会顺着小朋友一起用这些词。
不过,当他们长到需要经常和家庭以外的成员交流时,这些用词就会渐渐不再提起。
也有例外的。
我本人在上幼儿园之前,不会发g和k的辅音,是用d和t来代替的。
诸如哥哥、裤子、牙膏这样的词,我都是以多多(我们江北话里哥哥的实际发音是郭郭……)、兔子、牙刀来代替的。
于是大家在需要鄙视我的时候,就会拿出这些词来T_T
方言,也是类似的道理吧。
有必要的话,倒是可以放进博物馆。
但刻意保留交流障碍,并无必要。
初到南京的时候,听南京话就毫无压力,除了有时候觉得真的不大好听以外。
南京话属于豪放型的,并不难懂。
(打个岔,窃以为南京话已经豪放到了所有说南京话的姑娘都一定是语言上的女汉子的程度……)
十几年来,惟一一个向我诉苦说听不懂南京话的是一位天津姑娘,现在她也来了上海,我对她的语言适应能力很是好奇。
我本人在到南京生活之前,是个方言白痴,连本地话都不会说。
(又要打岔了,我们本地有两种方言,偏北方方言的江北话和偏吴语的本地话,这一点在学校《方言与文化》的选修课里都专门提到过。)
到了南京之后我突然开窍,苏锡常方言都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到后来更是号称除了通州话都能听懂。
(再打个岔,南通市区、如东、如皋等地方言我都能听懂,但两个通州人商量着要把我卖了的时候我还在旁边一脸茫然地微笑有木有T_T)
所以我基本上是可以听懂上海话的。
但是,仅限于听懂。
有时候为了好玩,我会说南京话;同样为了好玩我也可以说两句我们的本地话;但是我不会说上海话。
作为一名哑巴沪语的学习者,周围人往往会低估我对上海话的理解能力。
而我也经常索性装傻充愣,只在涉及我利益的紧要关头才突然听懂几句。
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上海话不好听。
不过,第一次坐上用三种语言报站的公交车时,我还是觉得非常晕。
那种感觉,和我坐上厦航飞机时的感觉差不多。
对航班的冗长介绍,普通话说一遍,英语说一遍,终于结束我打算开始睡觉的时候,闽南话开始了……
和基本上能听懂上海话相反,我基本上听不懂闽南话,能听懂个别词语也只是刚念完的普通话和英语在我心中还略有记忆。
事实上公共场所,一件事普通话+英语各广播一遍,对于我来说,已经有点吵了。
考虑到上海的现实情况,这两遍基本上不可能少了。
但是还要再加一遍……ORZ
偏偏当时第一次听三语报站的公交车,我还是从头坐到底的。
要知道公交车的广播不光报站,还要提醒大家转弯、下车注意事项、让座等等。
每次我都觉得,三遍刚念完,就开始报下一站了。
所以问我对地铁增加沪语报站的看法,我的回答就一个字。
吵。
而把事情抬到方言保护的这个层面上来,我还是觉得……不需要。
语言是做什么用的?
交流。
那为什么会产生方言呢?
因为人口流动性不够强的时候,语言产生了地理隔离之后会发生分化,和生物物种的形成差不多。
(又到了打岔时间!这么说吧文化和基因放到一起比较还真是很有道理啊。)
而全球化的趋势一旦产生,语言同质化就是必然的趋势。
可能以前提到过,初读亦舒言情小说的时候,因为她特别讨厌中英夹杂,所有英文词如果没有中文意译就会直接音译,连读了几十本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巴仙”这个词指的是percent。
而现在亦舒的小说里面也有英文。
语言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
报站大可用沪语,但年轻的上海人交流时,上海话里也会蹦出普通话的新词。
其实很多小朋友学说话的时候,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用词。
家里的长辈们也会顺着小朋友一起用这些词。
不过,当他们长到需要经常和家庭以外的成员交流时,这些用词就会渐渐不再提起。
也有例外的。
我本人在上幼儿园之前,不会发g和k的辅音,是用d和t来代替的。
诸如哥哥、裤子、牙膏这样的词,我都是以多多(我们江北话里哥哥的实际发音是郭郭……)、兔子、牙刀来代替的。
于是大家在需要鄙视我的时候,就会拿出这些词来T_T
方言,也是类似的道理吧。
有必要的话,倒是可以放进博物馆。
但刻意保留交流障碍,并无必要。
-
gy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7 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