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语音/意念操控系统等应用
1.
前几年二维码出来,不太晓得怎么运用,通常是优惠券信息等,
现在貌似随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普及,带动了二维码蓬勃的发展。
A. 扫描支付对银行业的影响
上次去中山的便利店,美宜佳,7-11都有支付宝扫描支付,
广州的OK便利店也有支付宝扫码支付,
打开支付宝APP,主界面右上角有一个“付款码”,收银员用扫码器扫一下就自动付款,也不用输入密码验证码什么的(登录支付宝需要密码),
然后就OK了,用支付宝付款,一般全部商品都有9折的优惠,某些特殊的单品更有较低的折扣(不确定有没记错)。
这对于我等出门经常忘带现金,钱包经常没钱的娃儿来说,真是福音,有优惠+方便=撬动我的使用行为→有可能养成扫码支付的习惯。
那平常的银行借记卡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支付宝叫做“第三方支付平台”,无论是将银行卡里面的钱转入到支付宝的资金托管中心——余额宝,还是直接用银行卡通过支付宝支付,都需要银行借记卡这个媒介。
所以,银行借记卡目前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但是以后很有可能借记卡变成虚拟的电子账户,ATM机就是一部自动终端→纸货币的衰退以及电子货币的流行普及。
从二维码的出现到现在的普及,用了大概5~6年时间,估计电子货币及支付系统的普及会要快一点,毕竟有了年轻人的基础用户群。
相关的文章:
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打车不能扫码付钱了
邮储银行试水二维码支付 POS机地位将受影响吗?
B.
列一下常用的二维码场合,百度词条有较全的分类,百度关于二维码的词条
记录一下自己经常见到的使用场景吧,以后再分类;
平台登录,如QQ,微信网页版,唯一入口;
支付,支付宝线上线下;
信息载体,博物馆讲解,有声明信片(有声礼物),二维码名片/微信群,机场登机牌,各种活动扫码门票(活动行)等;
安全验证:微信发布信息时的扫码
等等等等等......
2.
语音/意念操控系统等应用。
某天看华师特殊教育的老师转发了一条微信,特别说明是她的盲人朋友通过语音系统用手机发的。
好厉害,
也突然明白了语音/意念更广泛的用途;
之前只是想到了“正常人”的使用场合,即“释放你的双手”,比如驾车时或者可能做菜想看菜谱翻书时,
却没考虑到对于肢体有残疾的人来说,这些是多大的福音,
只需要声音或者想想就能表达自己,
能跟别人相对而言正常地沟通,
太棒了。
3.
打车时,现在的TAXI司机依然用快的滴滴等打车软件,
现在已经没有返利了他们依然使用(今年6月份左右没有的),
阿里和腾讯在这里面砸钱快2年砸了N个亿,才培养了一批司机佬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可习惯是具有长期效应的,除非有一个更方便更好的替代品,要不改变旧有的习惯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对于我的启发可能就是,
固定的活动以及跟社群的固定联系,
是有利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
等活动固定化定时化下来,可以不用自己做,让其他人RUN都行。
前几年二维码出来,不太晓得怎么运用,通常是优惠券信息等,
现在貌似随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普及,带动了二维码蓬勃的发展。
A. 扫描支付对银行业的影响
上次去中山的便利店,美宜佳,7-11都有支付宝扫描支付,
广州的OK便利店也有支付宝扫码支付,
打开支付宝APP,主界面右上角有一个“付款码”,收银员用扫码器扫一下就自动付款,也不用输入密码验证码什么的(登录支付宝需要密码),
然后就OK了,用支付宝付款,一般全部商品都有9折的优惠,某些特殊的单品更有较低的折扣(不确定有没记错)。
这对于我等出门经常忘带现金,钱包经常没钱的娃儿来说,真是福音,有优惠+方便=撬动我的使用行为→有可能养成扫码支付的习惯。
那平常的银行借记卡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支付宝叫做“第三方支付平台”,无论是将银行卡里面的钱转入到支付宝的资金托管中心——余额宝,还是直接用银行卡通过支付宝支付,都需要银行借记卡这个媒介。
所以,银行借记卡目前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但是以后很有可能借记卡变成虚拟的电子账户,ATM机就是一部自动终端→纸货币的衰退以及电子货币的流行普及。
从二维码的出现到现在的普及,用了大概5~6年时间,估计电子货币及支付系统的普及会要快一点,毕竟有了年轻人的基础用户群。
相关的文章:
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打车不能扫码付钱了
邮储银行试水二维码支付 POS机地位将受影响吗?
B.
列一下常用的二维码场合,百度词条有较全的分类,百度关于二维码的词条
记录一下自己经常见到的使用场景吧,以后再分类;
平台登录,如QQ,微信网页版,唯一入口;
支付,支付宝线上线下;
信息载体,博物馆讲解,有声明信片(有声礼物),二维码名片/微信群,机场登机牌,各种活动扫码门票(活动行)等;
安全验证:微信发布信息时的扫码
等等等等等......
2.
语音/意念操控系统等应用。
某天看华师特殊教育的老师转发了一条微信,特别说明是她的盲人朋友通过语音系统用手机发的。
好厉害,
也突然明白了语音/意念更广泛的用途;
之前只是想到了“正常人”的使用场合,即“释放你的双手”,比如驾车时或者可能做菜想看菜谱翻书时,
却没考虑到对于肢体有残疾的人来说,这些是多大的福音,
只需要声音或者想想就能表达自己,
能跟别人相对而言正常地沟通,
太棒了。
3.
打车时,现在的TAXI司机依然用快的滴滴等打车软件,
现在已经没有返利了他们依然使用(今年6月份左右没有的),
阿里和腾讯在这里面砸钱快2年砸了N个亿,才培养了一批司机佬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可习惯是具有长期效应的,除非有一个更方便更好的替代品,要不改变旧有的习惯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对于我的启发可能就是,
固定的活动以及跟社群的固定联系,
是有利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
等活动固定化定时化下来,可以不用自己做,让其他人RUN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