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八十回后不好看了?
最近把李少华的新版《红楼梦》看了一遍。在优酷看的时候,看到一条评论说,这个剧自从杨洋出来就不好看了。杨洋是贾宝玉的演员,从重建桃花社、清明放风筝的时候出来的,在此之前扮演贾宝玉的是另一个较小的演员。杨洋出来后没多久,差不多就到了八十回那个节点了。看这位网友的语气,应该是没有读过原著的,只是发了一个简单的感慨。恰好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也感叹过,小时候读红楼梦,到了八十回后,忽然觉得人物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起来。可见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并不是大家对续作有偏见。读原著的感觉也是非常明显的。八十回前后,完全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两群人。通篇的气韵,到这里一下子就断了。(不关杨洋的事,杨洋躺枪了。)
从通篇布局来看,全书大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但这里所谓的春夏秋冬并不是指具体的季节,而是一种气氛、气运,和贾府兴衰有关。开篇是“元宵节”,之后黛玉进贾府、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等剧情,就像是春天埋下了种子一样,重要人物依次出场、重要场景都布置停当了。第二部分是夏,以“端午”为开端,主要表现大观园中花团锦簇的生活场景,熟悉的经典的场景太多了,葬花、结社、赏菊、行令……即使是赏雪折梅、雪中联句,虽是冬天,仍透着热闹暖意。下一个节点又是以“元宵”为分界,进入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气象,大家族危机开始显现,探春理家、仆妇官司、众人聚赌乃至抄检大观园、逐出晴雯,弥漫着秋的肃杀之气,而作为“秋”的题眼,重点表现了凄冷的“中秋节”,更详细描写了充满不祥预兆的中秋联句。之后迎春误嫁中山狼、晴雯之死以及薛蟠娶悍妇等情节,辣手摧花的“寒风”更加一阵紧似一阵,就在这个时候,紧张的剧情节奏戛然而止,八十一回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钓鲈鱼”,又变成了慢悠悠的叙事,完全和前面的情节风马牛不相及。按照原来作者的思路下去,应该是环环相扣、“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经由一个大变故,由秋转冬,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虽然续书最后出家的贾宝玉在“雪地里”给贾政磕头也算是借鉴了“白茫茫大地”的意象,但原来的结局,应该要残酷得多吧。
除了布局和叙事节奏接不上以外,续书作者与原作者气质也明显不同。原作太有才,精彩的场景太多了,而八十回后可圈可点、每次改编都会详细表现的主要是两段剧情——宝玉娶亲黛玉离世,以及夏金桂之死。这两段剧情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和悬念,一边欢喜娶亲、一边凄凉焚稿,夏金桂下毒不成反害己,特别适合于改编成戏剧。应该说,续书作者是位很不错的戏剧家,但和红楼梦前半部剧情一比较,则显得有些狗血,太刻意了。原作者应该就是一位像贾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充满诗人的灵气,同时又思维缜密,对大家族生活十分熟悉,信手拈来,不仅有新奇豪华的器物,更有复杂的人心,没有类似生活经验的人不可能杜撰出来。很明显续书作者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续作中大家族济济一堂的情景几乎没有了(有也是照抄前面的,比如贾母葬礼参考秦可卿出殡),丫鬟仆妇们也没有了自己的线索,而是和一般的戏文一样成为了主人的陪衬。原作是诗化的生活,续作是戏剧,构思方式不同,原有的许多丰富具体的内容在续作中被抽象掉了,变简单了。
原作者的诗人气质,还体现在他对时序变化的敏感。前面说过他的全书有“春夏秋冬”的大局考虑,而在具体描写中,又时时处处体现着时令气息。随便举一段,比如“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薛宝钗病了,贾宝玉去探望。发生在什么季节呢?初冬的下雪天。薛宝钗坐在“里间”,比外间“暖和”,穿着家常的“棉袄”,贾宝玉的衣服是皮草类的“白狐腋箭袖”,他们聊到了“冷香丸”,后来林黛玉来了,说“下雪了”,贾宝玉命嬷嬷取“斗篷”,林黛玉的丫鬟送来了“手炉”,薛宝钗劝贾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回家后晴雯说贴字“手冷”……其实前八十回里随便找一个情景,你都可以轻易说出发生在什么时节。也有人据此说二尤的故事是插进去的,确实有道理,因为二尤故事没有具体的时令。续作中呢?宝玉娶亲发生在哪个季节?恐怕大家都没有印象,因为从八十回后基本上就没有时令的描写了。
当然,最令人感到明显区别的是人物的变化。有的人物前后矛盾,比如贾母。贾母疼爱黛玉,贾府上上下下都看在眼里。贾母说起宝玉黛玉不是“两个冤家”就是“两个玉儿”,她是最坚定的“宝黛党”。大家早拿黛玉当成宝玉的对象了,王熙凤何等聪明的人,不可能随便拿黛玉开玩笑。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中的人物,也说宝二爷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可见下人们都知道。王熙凤跟贾琏算账,也算“宝玉和林姑娘一进一出,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紫鹃劝黛玉也说,“趁着老太太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倒是贾母并不很喜欢薛宝钗,在游大观园参观蘅芜苑的时候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说“年轻的姑娘们屋里那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老婆子更该住马圈了”。而且贾母也很早点破了喜欢伶俐嘴乖的——林黛玉、王熙凤、晴雯一流,不喜欢“没嘴的葫芦”。而在续作中,贾母的态度来了个大反转,一下子倒向了薛宝钗。黛玉也做起了贾母不理她的噩梦,让人感到完全衔接不上,简直跟换了一个人一样。按原作设定推测,宝黛婚姻不可能是由于贾母破坏,更像是家族悲剧大背景下的覆巢无完卵。与续作中封建家长破坏自由恋爱有天壤之别。
宝黛感情线在前八十回,基本上已经交代完毕了。从贾宝玉送手帕给林黛玉、捎话说“你放心”开始,他们的默契已经达成,再也没有闹过矛盾。根据整体布局,后半部主要写家族败落,感情线隐藏于家族线,很长的篇幅都没有关于宝黛感情线的描写了。续作开始不久,小两口居然又怄气拌嘴,简直越活越回去了。这也是一个前后矛盾。
以及薛蟠结识柳湘莲、不再是从前那个纨绔子弟,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刘心武认为他们的事业可能类似于梁山聚义),但在续作中又和开篇时一样好勇斗狠打死了人;一向憎恨科举功名的贾宝玉居然转性开始寒窗苦读……诸如此类的矛盾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人物“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因为续作者并没有忠实地按照原作者的思路来续写,随意篡改人物,又缺乏生活经验基础,全靠自己想象,以至于人物塑造出了问题,只有标签化的“性格”,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我个人感觉,这位续作者并不怎么懂红楼梦,对它也没多少感情,不仅水平和境界与原作者相去甚远,也不可能是原作者生活圈子中熟识的人。哪怕要避开“家族败落”“梁山聚义”这种内容,懂它的人也不至于把它写成这个样子。
前几年出了本书叫《破译红楼梦时间密码》,作者观点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出自于一人手笔,论据主要是根据八十六回的一段元春命理。说实话,命理这东西我不明觉厉,但光凭这一个主要证据,就推断出整本书出自一人手笔,令人难以信服,也无法解释文风不同、人物矛盾。当然,这些东西在那位作者眼里,都算不上“论据”,因为无法量化。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艺术作品,其实不如感性和直觉来得靠谱。连原著都没读过的网友一句“不好看”,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关注“达达音乐”小站,我们一起毁三观!
http://site.douban.com/23051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从通篇布局来看,全书大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但这里所谓的春夏秋冬并不是指具体的季节,而是一种气氛、气运,和贾府兴衰有关。开篇是“元宵节”,之后黛玉进贾府、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等剧情,就像是春天埋下了种子一样,重要人物依次出场、重要场景都布置停当了。第二部分是夏,以“端午”为开端,主要表现大观园中花团锦簇的生活场景,熟悉的经典的场景太多了,葬花、结社、赏菊、行令……即使是赏雪折梅、雪中联句,虽是冬天,仍透着热闹暖意。下一个节点又是以“元宵”为分界,进入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气象,大家族危机开始显现,探春理家、仆妇官司、众人聚赌乃至抄检大观园、逐出晴雯,弥漫着秋的肃杀之气,而作为“秋”的题眼,重点表现了凄冷的“中秋节”,更详细描写了充满不祥预兆的中秋联句。之后迎春误嫁中山狼、晴雯之死以及薛蟠娶悍妇等情节,辣手摧花的“寒风”更加一阵紧似一阵,就在这个时候,紧张的剧情节奏戛然而止,八十一回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钓鲈鱼”,又变成了慢悠悠的叙事,完全和前面的情节风马牛不相及。按照原来作者的思路下去,应该是环环相扣、“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经由一个大变故,由秋转冬,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虽然续书最后出家的贾宝玉在“雪地里”给贾政磕头也算是借鉴了“白茫茫大地”的意象,但原来的结局,应该要残酷得多吧。
除了布局和叙事节奏接不上以外,续书作者与原作者气质也明显不同。原作太有才,精彩的场景太多了,而八十回后可圈可点、每次改编都会详细表现的主要是两段剧情——宝玉娶亲黛玉离世,以及夏金桂之死。这两段剧情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和悬念,一边欢喜娶亲、一边凄凉焚稿,夏金桂下毒不成反害己,特别适合于改编成戏剧。应该说,续书作者是位很不错的戏剧家,但和红楼梦前半部剧情一比较,则显得有些狗血,太刻意了。原作者应该就是一位像贾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充满诗人的灵气,同时又思维缜密,对大家族生活十分熟悉,信手拈来,不仅有新奇豪华的器物,更有复杂的人心,没有类似生活经验的人不可能杜撰出来。很明显续书作者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续作中大家族济济一堂的情景几乎没有了(有也是照抄前面的,比如贾母葬礼参考秦可卿出殡),丫鬟仆妇们也没有了自己的线索,而是和一般的戏文一样成为了主人的陪衬。原作是诗化的生活,续作是戏剧,构思方式不同,原有的许多丰富具体的内容在续作中被抽象掉了,变简单了。
原作者的诗人气质,还体现在他对时序变化的敏感。前面说过他的全书有“春夏秋冬”的大局考虑,而在具体描写中,又时时处处体现着时令气息。随便举一段,比如“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薛宝钗病了,贾宝玉去探望。发生在什么季节呢?初冬的下雪天。薛宝钗坐在“里间”,比外间“暖和”,穿着家常的“棉袄”,贾宝玉的衣服是皮草类的“白狐腋箭袖”,他们聊到了“冷香丸”,后来林黛玉来了,说“下雪了”,贾宝玉命嬷嬷取“斗篷”,林黛玉的丫鬟送来了“手炉”,薛宝钗劝贾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回家后晴雯说贴字“手冷”……其实前八十回里随便找一个情景,你都可以轻易说出发生在什么时节。也有人据此说二尤的故事是插进去的,确实有道理,因为二尤故事没有具体的时令。续作中呢?宝玉娶亲发生在哪个季节?恐怕大家都没有印象,因为从八十回后基本上就没有时令的描写了。
当然,最令人感到明显区别的是人物的变化。有的人物前后矛盾,比如贾母。贾母疼爱黛玉,贾府上上下下都看在眼里。贾母说起宝玉黛玉不是“两个冤家”就是“两个玉儿”,她是最坚定的“宝黛党”。大家早拿黛玉当成宝玉的对象了,王熙凤何等聪明的人,不可能随便拿黛玉开玩笑。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中的人物,也说宝二爷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可见下人们都知道。王熙凤跟贾琏算账,也算“宝玉和林姑娘一进一出,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紫鹃劝黛玉也说,“趁着老太太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倒是贾母并不很喜欢薛宝钗,在游大观园参观蘅芜苑的时候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说“年轻的姑娘们屋里那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老婆子更该住马圈了”。而且贾母也很早点破了喜欢伶俐嘴乖的——林黛玉、王熙凤、晴雯一流,不喜欢“没嘴的葫芦”。而在续作中,贾母的态度来了个大反转,一下子倒向了薛宝钗。黛玉也做起了贾母不理她的噩梦,让人感到完全衔接不上,简直跟换了一个人一样。按原作设定推测,宝黛婚姻不可能是由于贾母破坏,更像是家族悲剧大背景下的覆巢无完卵。与续作中封建家长破坏自由恋爱有天壤之别。
宝黛感情线在前八十回,基本上已经交代完毕了。从贾宝玉送手帕给林黛玉、捎话说“你放心”开始,他们的默契已经达成,再也没有闹过矛盾。根据整体布局,后半部主要写家族败落,感情线隐藏于家族线,很长的篇幅都没有关于宝黛感情线的描写了。续作开始不久,小两口居然又怄气拌嘴,简直越活越回去了。这也是一个前后矛盾。
以及薛蟠结识柳湘莲、不再是从前那个纨绔子弟,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刘心武认为他们的事业可能类似于梁山聚义),但在续作中又和开篇时一样好勇斗狠打死了人;一向憎恨科举功名的贾宝玉居然转性开始寒窗苦读……诸如此类的矛盾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人物“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因为续作者并没有忠实地按照原作者的思路来续写,随意篡改人物,又缺乏生活经验基础,全靠自己想象,以至于人物塑造出了问题,只有标签化的“性格”,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我个人感觉,这位续作者并不怎么懂红楼梦,对它也没多少感情,不仅水平和境界与原作者相去甚远,也不可能是原作者生活圈子中熟识的人。哪怕要避开“家族败落”“梁山聚义”这种内容,懂它的人也不至于把它写成这个样子。
前几年出了本书叫《破译红楼梦时间密码》,作者观点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出自于一人手笔,论据主要是根据八十六回的一段元春命理。说实话,命理这东西我不明觉厉,但光凭这一个主要证据,就推断出整本书出自一人手笔,令人难以信服,也无法解释文风不同、人物矛盾。当然,这些东西在那位作者眼里,都算不上“论据”,因为无法量化。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艺术作品,其实不如感性和直觉来得靠谱。连原著都没读过的网友一句“不好看”,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关注“达达音乐”小站,我们一起毁三观!
http://site.douban.com/23051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