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中国龙”
李洪智老师,被我们称为“大师”。
这个大师其实是不用加引号的,虽然李老师常常开玩笑说“我和李‘大师’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东北叫这个名儿的太多了”。当然了,那位“大师”和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师,李洪智老师。
先来一个官方版的介绍吧:
李洪智,字石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汉语文字学(含书法)专业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
1993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从秦永龙教授,200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启功教授、王宁教授;2006年7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满,留校任教至今。
书法长于楷、行、草等体。
研究方向:书法学、汉字形体学。
担任“行书概论”、“行书技法”、“草书概论”、“草书技法”、“汉字学”、“书法教学法”等科目的授课工作。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启功先生书法学研究”的参与人之一。2003年协助导师秦永龙教授编辑了《启功书法丛书》(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在《中国书法》、《书法丛刊》、《书法赏评》、《书法之友》(现更名为《书画世界》)等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2004年7月参与完成的由秦永龙教授主讲的“行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参与完成的“书法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4年,参与完成的“根植传统 立足当代 锐意创新——创建书法教学新的目标和模式”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李老师带我们班的课比较晚,大概在06年之后了。有一天,也是在课间,某个杂志请李老师题写三个字,“中国龙”。见教室四宝俱全,李老师便提笔舔墨,乘兴连写三遍(均未署款),我这张,便是其中的一件。
李老师的书法,抒性情于行草,求工谨于小楷;大字能兼顾八法,小字亦颇显灵性。其实我当时还不知道,李老师有很多印章都是自己刻的,只是李老师自己也很少和别人提起。这张字,虽然是急就之作,但飞动之势,已颇能震撼人心了。
后来,我高中母校的一位老师(李安林老师)问我能不能向李洪智老师求幅墨宝。因为这位高中的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不好推辞,我说,那我试试吧。当时我已经本科毕业,很少回学校,所以确实也不好开口。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在去办公室取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那张“中国龙”还没有落款,就说:“李老师,我那有张您的字,但是还没有款儿呢。”
李老师想了想,说,是吗,哪天带来我补上。
再后来,这张字形式上就完整了。上款:丙戌年拙书,戊子岁末补款,徒增马齿;下款:刘光贤弟雅嘱即希教正,李洪智。
见过这张字的同学总是禁不住问,诶,李老师为什么送你这三个字呢?
不说。呵呵,你们去问大师吧。
书法网:对话李洪智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14493-1-1.html
这个大师其实是不用加引号的,虽然李老师常常开玩笑说“我和李‘大师’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东北叫这个名儿的太多了”。当然了,那位“大师”和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师,李洪智老师。
先来一个官方版的介绍吧:
李洪智,字石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汉语文字学(含书法)专业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
1993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从秦永龙教授,200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启功教授、王宁教授;2006年7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满,留校任教至今。
书法长于楷、行、草等体。
研究方向:书法学、汉字形体学。
担任“行书概论”、“行书技法”、“草书概论”、“草书技法”、“汉字学”、“书法教学法”等科目的授课工作。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启功先生书法学研究”的参与人之一。2003年协助导师秦永龙教授编辑了《启功书法丛书》(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在《中国书法》、《书法丛刊》、《书法赏评》、《书法之友》(现更名为《书画世界》)等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2004年7月参与完成的由秦永龙教授主讲的“行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参与完成的“书法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4年,参与完成的“根植传统 立足当代 锐意创新——创建书法教学新的目标和模式”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李老师带我们班的课比较晚,大概在06年之后了。有一天,也是在课间,某个杂志请李老师题写三个字,“中国龙”。见教室四宝俱全,李老师便提笔舔墨,乘兴连写三遍(均未署款),我这张,便是其中的一件。
李老师的书法,抒性情于行草,求工谨于小楷;大字能兼顾八法,小字亦颇显灵性。其实我当时还不知道,李老师有很多印章都是自己刻的,只是李老师自己也很少和别人提起。这张字,虽然是急就之作,但飞动之势,已颇能震撼人心了。
后来,我高中母校的一位老师(李安林老师)问我能不能向李洪智老师求幅墨宝。因为这位高中的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不好推辞,我说,那我试试吧。当时我已经本科毕业,很少回学校,所以确实也不好开口。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在去办公室取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那张“中国龙”还没有落款,就说:“李老师,我那有张您的字,但是还没有款儿呢。”
李老师想了想,说,是吗,哪天带来我补上。
再后来,这张字形式上就完整了。上款:丙戌年拙书,戊子岁末补款,徒增马齿;下款:刘光贤弟雅嘱即希教正,李洪智。
见过这张字的同学总是禁不住问,诶,李老师为什么送你这三个字呢?
不说。呵呵,你们去问大师吧。
![]() |
李洪智老师书“中国龙” |
书法网:对话李洪智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14493-1-1.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