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与夜:陵水河多娇
进入陵城,必须跨过陵水河上的椰林、桃源两座大桥。两座桥接连着陆地之路,将陵城分成三个区域,从东到西,可依稀看出陵城的历史演变:这是一座在过去历史的老房子、老街道和老记忆中青春焕发的城市,这也是一座已经学会自我审美、渐渐自信起来的城市。就像有山要有水一样,因为陵城有陵水河的浸润,而显得超脱的秀气,可以说一条河流就是一座城的情人,日夜相拥,喁喁私语,让人生发多情,涵养性灵。
要欣赏陵水河的美,我们一定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昼夜:白天明朗热情的陵水河,夜晚娇媚多情的陵水河。
陵水河全长75公里,是海南岛的第四大河。流经保亭、琼中、陵水个境内,河水充沛,浇灌了经过的土地,气宜地润,草木丰茂,田园丰腴,生养着两岸的50多万儿女。陵水河形成于距今5亿年的早古生代奥陶红-志留纪时期,河域地势总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和背部为七仙岭及吊罗山山脉,分布着海拔在800-1500米的高山峻岭群。古来陵水就是土质肥沃之地,古木苍天,林莽蓊郁。1985年在陵水下游河汊处发现树龄有上千的古木,俗称加当古树,长有19米,胸径2.2米。加当木,属秋风科。如此高且巨大的树木,除非生长在发现地附近,断不可能从远如吊罗山上冲击顺水漂流到此。因为河流源头远长。陵水沿途多是山岭森林,水源补给充沛,水量巨大,在绕着陵城半圈就往大海奔流——所谓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它就像陵城朴素装备上的一条不俗的锦缎般,挂在陵城腰畔,陵城却因为这股柔情和清丽,而多情的顾盼生气起来。让人不知“陵水”二字是否就是“灵气之水”的涵韵。
白天的陵水河,开始是明朗的,开阔的,接着是热情的,这一方面和地理气候有关系,另一方面却是陵水河自身无言的情态的自然流露。河流的两岸现在都经过了堤岸的修饰,北岸是兀然立起的石头水泥堤墙,上面安置着护栏,种植一些乔木景观。南岸是作为休闲带状公园修饰吧。临水出,是浮伸在河面一米宽的水泥道,围着矮护栏,连绵双向伸展。沿着斜坡堤岸到滨河南路,沿路是精心布置的弯曲的水泥小道,种植一些乔木和花卉,如三角梅、黄金梅等,大概是仿着江南园林的那种曲径通幽处吧。虽然带状公园狭小了,却给人用心良苦,让人体会到规划者的审美和理想——将陵城建立成一座享受田园之乐的生活之地。
如今的陵水河,给人一种温顺慈爱的母亲之河的感受。但是,历史上的陵水河却不是如此简单的,倒是有点桀骜不驯的样儿。历史记载,在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时候,陵水河发了两次打水,将沿河两岸的水田低地水浸深达一两米,粮食被冲毁,百姓或水浸死或外逃死亡,陵县曾是空城一座。后来,朝廷派出杨都总、秦公宾、许尚乾来治理陵水河,在河北部的金冲河道处建造一段草泥土坝,将河水引灌周围800亩田埇。人类总是在自然面前勉强的谋取生存,创造文明,犹如河流不顾跋涉奔赴大海一般,不屈不挠。
沿滨河南路向陵水河入海口方向走,一片欣赏河面的水域,还有包围在远处的一带山岭,它们就像人的手臂围拢着陵水河的流域,直到大海边。南边,则是高楼起伏的商业街,走到老街附近是一些老房子和交错起伏的自建楼房。靠近水口庙的堵头,河面更是开阔了。站在和岸上,向东望去,一座葱郁的绿色纺锤般的岛屿在水中央,这就是著名的椰子岛。
据说,明清以前,椰子岛没有椰子树。后来,不知道是河岸漂来的椰子流落岛上生根发芽,一年又一年繁衍增多,椰树长满岛屿。当然,也可能是这样来源——不知道是哪位经常在河面捕捉水鱼的渔家,他在岛上歇脚时,面对河面、田岸和大海,忽然有一种方外之地的感受,有一天他在此搭了个草棚,周围种植了一些椰子树来遮阴,平时还有清凉的椰子水消暑,椰肉饱肚子。后来,渔家终老了,椰树就成了这座岛屿的主人。至于是否这么回事,现在当时是无法证明的。
县志说到,陵水新八景中的“木墩镇流”就在陵水河下游,但陵水河只有一座椰子岛而已。据陵水中学的老校长谭能先生说,这个景点是在椰子岛上面一点,结合加冬木是在附近发现,保守的推测:所谓的“木墩镇流”景点应该是加冬木和椰子岛二者构成。摘清代诗人蔡群七言诗为纪:“潆洄河水日悠悠,古木崭然自镇流。老干孤撑同砥柱,烟波相逐任沙鸥。恰疑丹桂蟾宫斫,错认仙槎海客浮。最爱潮平天向晚,渔人信宿系扁舟。”
开船的人说,椰子岛现在就是一座没有开发的岛屿,人们也不在上面耕作。在船上看椰子岛,整座岛屿都是蓊蓊郁郁的椰子树,它们都像箭一般向着天空、向着太阳升长,这种对光和自由空间的热爱,就呈现在它们翡翠般的叶子,粗壮高挺的躯干。可以说,在热带炎热的白天,椰子岛简直就是着魔的绿色之魂,着魔的生命力的自我展现的欲望,像一团重重燃烧,在静祥的陵水河面。但是,它又是一种静若处子的,在陵水河的拥抱里,它是淳朴的翡翠,所以一个少女的清澈。有人在河面放下捕鱼的网具,是一对中年的夫妇,女的掌舵,男的一手一手地往水里顺放网具。一群群鸟在追逐,藏入椰子树丛里,偶尔会有一些到水面和天空,又落回岛上。这是一块各种鸟和椰子树的殖民地;让人不禁想起了李少君的《自白》,诗中如此说:
我自愿成为以为殖民地的居民
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
山与水的知名地
花与芬芳的殖民地
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
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船到了陵水河入海口的沙岸。在河、海及水口庙之间,是一片沙滩,从落船处到庙里需要穿过几十米的沙滩,行人深一脚浅一脚,那种行路的感觉有点像在长途跋涉骆驼商队,这倒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
神塘岭是陵水四大风水名景之一,名曰“打叮石”。明朝时期,神塘岭的山脚下,即现在的水口庙处有一块孤石,受到当地的渔民和经商者的焚香膜拜。当时,福州有一对精通玄学的明师夫妇,业管行头时获知琼州府南海之滨,有一块上佳的堪舆宝地,于是背负父母的骨骸,千里迢迢地赶到了陵水河河口下港岭,也就是现在的水口庙之地。非常遗憾的是,已有人先于这对夫妇发现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设炉祭拜。明师恼恨,将香炉抛向大海里,可一转身,却发现香炉立在远处。如此多次之后,香炉还是回原处,这对夫妇绝望了,头碰大石身亡。所以,这个炉子被称为“飞来炉”。
水口庙在3多米高的水泥墙围聚而成的平台上,在陵水河北岸面向大海,背靠林木葱郁的神塘岭。神塘岭,也称下港岭,取陵水河出海口港门之一。山岭不险峻,显馒头扁圆,是一条山脉的终端。平台上,正面是一座山门,接着一座四周空镂的亭子,后面是水口庙,庙被神塘岭,三面都是葱郁深绿的千年龙血树。山门西边是石刻墙,上面记载着庙的创建及重修的历史,以及供奉诸位公神的一些传说。东边是一个焚香的炉子,傍边是一口大铜钟,敲一次就发出浑厚的黄铜色声音,所谓黄钟大吕大概是如此吧,在这个空旷之地听起来非常舒服。平台,沙滩往大海那边铺呈,隔着一带乱石,乱石上是一种四面空阔的凉亭,继续东边就是大海了。只见大海深蓝,渺茫浩荡,风不大,波涛汹涌的场景我们是无法看到,但是海水在风的鼓动下,确实一趟一趟的往沙滩和乱石带奔赴,摔出白色浪花。日月如梭,白驹过隙,海水不厌反复的退潮涨潮,在沙滩上,在乱石上,留下侵蚀的痕迹,就像火舌在龟壳和鸡骨头上的舔印,应该都可以当做易经的占卜吧。
几株枇杷树甚是多情,大叶子遮挡住了太阳的烈焰,留下一些清凉,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可以躲在树下逃避酷暑。有些树下绑着网绳吊床,坐在那里的人,可也许是一些附近的人来此等待出海的亲人吧。他们不说什么,只是望着大海,好像在大海和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其他的人和事。记得沈从文的《边城》里,翠翠在等着情人,大约也如此。凉亭内是二三个古来稀之类的老人家,围着方桌的符箓。庙东边的大岩石上,盘着一株榕树的根系,它向天空散开像一柄绿色太阳伞,垂下的不定根须被绾成一束,搭在其他茎干和小树枝里;树上系了好多红色布条,应该是来求神或还愿者留下来的。榕树荫下,贴着亭子边上,两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孩子在给神像换衣舒服——民间说法,清理掉神像原来的披金戴银的装扮,照原来样子,重新给它们描上新颜料的服饰等。还有两个青年的,也正做这些活儿。
水口庙创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后经五次扩建,变成现在的格局。话说,当年神塘岭附近的多华村常遭洪灾,村民向神灵祈祷,免受其害。有一个渔翁在河里钓鱼时遇见一条奇木,木条打捞上来后,发现其非常适合用于雕刻神公,经村民们的一番筹备后便在距水口港仅几十米的地方建起了水口庙。庙宇供奉的是以“水口侯王”为主,以及“水底夫人”、“万天元帅”、“明师公婆”等众神,都是一些历史明哲贤官之类。水口庙建成后,因为神灵非常灵验,凡事则有救必应,附近百姓常来信奉。同治年间扩建本水口庙的正殿、中庭、前厅和大门,庙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日军侵略陵水县期间,庙宇遭到浩劫,仅保留下正殿,日军投降后才逐渐修复。
庙祝是一位中那人,谈到水口庙的传说和民间活动时,滔滔不绝,就像是装着贝壳的畚箕倒向地面,清清脆脆,干净明白。我们将一个蓝色扮装的神像说成雷震子,它的嘴巴像尖尖的,一手挥舞的拳势,另一手抓住独角的坐骑。庙祝否定了,他说,它是万天元帅。万天元帅潜到海里,在海怪身边呆了三年,他为了严守秘密,将自己的嘴巴给缝起来了,等到打败海怪的时候,他的整个身体都被海水泡蓝了,结果就成了如今这样。
每年,水口庙要举行一些民间活动,如正月十三日侯王生日,八月初六的妈祖生日,还有热闹的端午节划龙船活动。现在给神像换装,就是为了端午节而准备的。端午节那天,人山人海,是水口庙附近的村庄百姓,还有闻名而来的信民们,喜欢热闹的年轻,来陵水的外地旅客。首先是侯王及庙中众神坐船迎接来朝拜的各村庙宇的神和群众,大家相聚到水口庙;接着,大大小小的神坐船,在陵水河上巡游,驱赶妖魔鬼怪,保佑百姓,守护疆土;最后是划龙舟,神人一起共享凡间的欢愉。据了解,那天都会有很多人来穿杖;穿杖活动在海南有1500年历史,据说与纪念冼夫人平定海南的有历史渊源。穿杖活动一定要在神灵附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穿杖者用拇指粗的钢筋或铁刺将自己的腮帮穿破,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一般都是杖穿而人流血;如有流血,使用一些银粉摸在伤口上,就可止血。说到穿杖,给神换衣服的少年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听了都很惊讶,于是观察他的腮帮是否有痕迹,却没有看到什么,一切完好。问他是否很疼,他很腼腆地埋头做着手头的活儿。
极目南海,大海就像一首蓝色的曲子,在朗朗夏日下演奏,悠远而神秘。
太阳落入地平线下,晚霞渐渐融入夜色中,陵水河的少女情怀也开始了,宽阔的水面在热气消散后,风吹来清凉的遐思,在色彩斑斓的光影中,让未来之梦获得呈现。陵水河的夜晚开始了,陵城人们的夜生活,也在晚饭之后开始了。人们被霓虹灯和路灯诱惑了,从房间走到街上,走到陵水文化体育广场,慢慢散布在陵水河畔。因为暑气消去了,太阳落西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将陵城一清二楚的空间兀然遮蔽了,就像国画的留白一样,让人可以享受到那种想象中的自由舒适。
连接陵水河两岸的椰林大桥和桃源大桥,也连接着两个世界,它们绚烂灯光在横跨水面,像火焰重重燃烧,当然,这些光亮不是那种炙热,让人产生逃避。陵水河北岸的路灯形成一条细线,越过一些村落和商业开发的楼盘,背后是幽暗的山脉。河的南岸是一片灯火辉煌,接着繁华喧闹的夜市生活。
陵水河的夜晚,或许从滨河南路漫步开始。沿着岸上带状公园,想着河的下游方向漫步,一边是河面的凉风,一边是来往车辆的道路,越过道路是一些商店、宾馆、酒店、超市,也有一些是居民的房子。在绿化乔木下穿过,沿着变叶木、九里香、三角梅等灌木中走过,空间是开阔的,让人无拘束。如果累了,可以寻觅一张石凳休憩,或者遇上一个卖饮料的小摊,喝一杯茶会,一个椰子。如果一对情人,可以藏掖在树的阴影中,谈着甜蜜的事业,偷偷亲一个吻。有时候会在堤岸的护栏处遇上一座小庙,可以许个愿,祈祷着下一步的命运。眺望远处的水面,船灯闪烁,不知道是它们是归航呢,或是放网捕鱼。靠着河面的水泥道,来自岸上的汽车声音就像来自古老太空的长途传播的闷响。此时,最大的享受是河面的宽阔和凉气,还有灯光和星光在水面的游戏。幸运的话,还能遇上一位手握长杆钓鱼的人,他凭着微弱光亮和鱼竿拉扯力道,来判断河鱼是否吞噬了鱼饵,鱼的重量。钓鱼的人多是安静的,所以行人对他们就像一阵风而已。
如果能有一艘船,邀上二三个好友,一起泛舟陵水河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在河上,关掉船的机器,让船放任漂亮,一起飘着,飘到椰子岛,入海口处登上沙滩,燃起篝火,听海浪冲刷石头和沙滩的声音,尽兴后再返回住处。这样的遐想,让人想到了俞平伯和朋友们在秦淮河的泛舟,当然,人家那是六朝古都的夜晚。如果能在陵水河上泛舟,享受山河海的空间,却也是一番风味啊……
要欣赏陵水河的美,我们一定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昼夜:白天明朗热情的陵水河,夜晚娇媚多情的陵水河。
陵水河全长75公里,是海南岛的第四大河。流经保亭、琼中、陵水个境内,河水充沛,浇灌了经过的土地,气宜地润,草木丰茂,田园丰腴,生养着两岸的50多万儿女。陵水河形成于距今5亿年的早古生代奥陶红-志留纪时期,河域地势总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和背部为七仙岭及吊罗山山脉,分布着海拔在800-1500米的高山峻岭群。古来陵水就是土质肥沃之地,古木苍天,林莽蓊郁。1985年在陵水下游河汊处发现树龄有上千的古木,俗称加当古树,长有19米,胸径2.2米。加当木,属秋风科。如此高且巨大的树木,除非生长在发现地附近,断不可能从远如吊罗山上冲击顺水漂流到此。因为河流源头远长。陵水沿途多是山岭森林,水源补给充沛,水量巨大,在绕着陵城半圈就往大海奔流——所谓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它就像陵城朴素装备上的一条不俗的锦缎般,挂在陵城腰畔,陵城却因为这股柔情和清丽,而多情的顾盼生气起来。让人不知“陵水”二字是否就是“灵气之水”的涵韵。
白天的陵水河,开始是明朗的,开阔的,接着是热情的,这一方面和地理气候有关系,另一方面却是陵水河自身无言的情态的自然流露。河流的两岸现在都经过了堤岸的修饰,北岸是兀然立起的石头水泥堤墙,上面安置着护栏,种植一些乔木景观。南岸是作为休闲带状公园修饰吧。临水出,是浮伸在河面一米宽的水泥道,围着矮护栏,连绵双向伸展。沿着斜坡堤岸到滨河南路,沿路是精心布置的弯曲的水泥小道,种植一些乔木和花卉,如三角梅、黄金梅等,大概是仿着江南园林的那种曲径通幽处吧。虽然带状公园狭小了,却给人用心良苦,让人体会到规划者的审美和理想——将陵城建立成一座享受田园之乐的生活之地。
如今的陵水河,给人一种温顺慈爱的母亲之河的感受。但是,历史上的陵水河却不是如此简单的,倒是有点桀骜不驯的样儿。历史记载,在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时候,陵水河发了两次打水,将沿河两岸的水田低地水浸深达一两米,粮食被冲毁,百姓或水浸死或外逃死亡,陵县曾是空城一座。后来,朝廷派出杨都总、秦公宾、许尚乾来治理陵水河,在河北部的金冲河道处建造一段草泥土坝,将河水引灌周围800亩田埇。人类总是在自然面前勉强的谋取生存,创造文明,犹如河流不顾跋涉奔赴大海一般,不屈不挠。
沿滨河南路向陵水河入海口方向走,一片欣赏河面的水域,还有包围在远处的一带山岭,它们就像人的手臂围拢着陵水河的流域,直到大海边。南边,则是高楼起伏的商业街,走到老街附近是一些老房子和交错起伏的自建楼房。靠近水口庙的堵头,河面更是开阔了。站在和岸上,向东望去,一座葱郁的绿色纺锤般的岛屿在水中央,这就是著名的椰子岛。
据说,明清以前,椰子岛没有椰子树。后来,不知道是河岸漂来的椰子流落岛上生根发芽,一年又一年繁衍增多,椰树长满岛屿。当然,也可能是这样来源——不知道是哪位经常在河面捕捉水鱼的渔家,他在岛上歇脚时,面对河面、田岸和大海,忽然有一种方外之地的感受,有一天他在此搭了个草棚,周围种植了一些椰子树来遮阴,平时还有清凉的椰子水消暑,椰肉饱肚子。后来,渔家终老了,椰树就成了这座岛屿的主人。至于是否这么回事,现在当时是无法证明的。
县志说到,陵水新八景中的“木墩镇流”就在陵水河下游,但陵水河只有一座椰子岛而已。据陵水中学的老校长谭能先生说,这个景点是在椰子岛上面一点,结合加冬木是在附近发现,保守的推测:所谓的“木墩镇流”景点应该是加冬木和椰子岛二者构成。摘清代诗人蔡群七言诗为纪:“潆洄河水日悠悠,古木崭然自镇流。老干孤撑同砥柱,烟波相逐任沙鸥。恰疑丹桂蟾宫斫,错认仙槎海客浮。最爱潮平天向晚,渔人信宿系扁舟。”
开船的人说,椰子岛现在就是一座没有开发的岛屿,人们也不在上面耕作。在船上看椰子岛,整座岛屿都是蓊蓊郁郁的椰子树,它们都像箭一般向着天空、向着太阳升长,这种对光和自由空间的热爱,就呈现在它们翡翠般的叶子,粗壮高挺的躯干。可以说,在热带炎热的白天,椰子岛简直就是着魔的绿色之魂,着魔的生命力的自我展现的欲望,像一团重重燃烧,在静祥的陵水河面。但是,它又是一种静若处子的,在陵水河的拥抱里,它是淳朴的翡翠,所以一个少女的清澈。有人在河面放下捕鱼的网具,是一对中年的夫妇,女的掌舵,男的一手一手地往水里顺放网具。一群群鸟在追逐,藏入椰子树丛里,偶尔会有一些到水面和天空,又落回岛上。这是一块各种鸟和椰子树的殖民地;让人不禁想起了李少君的《自白》,诗中如此说:
我自愿成为以为殖民地的居民
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
山与水的知名地
花与芬芳的殖民地
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
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船到了陵水河入海口的沙岸。在河、海及水口庙之间,是一片沙滩,从落船处到庙里需要穿过几十米的沙滩,行人深一脚浅一脚,那种行路的感觉有点像在长途跋涉骆驼商队,这倒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
神塘岭是陵水四大风水名景之一,名曰“打叮石”。明朝时期,神塘岭的山脚下,即现在的水口庙处有一块孤石,受到当地的渔民和经商者的焚香膜拜。当时,福州有一对精通玄学的明师夫妇,业管行头时获知琼州府南海之滨,有一块上佳的堪舆宝地,于是背负父母的骨骸,千里迢迢地赶到了陵水河河口下港岭,也就是现在的水口庙之地。非常遗憾的是,已有人先于这对夫妇发现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设炉祭拜。明师恼恨,将香炉抛向大海里,可一转身,却发现香炉立在远处。如此多次之后,香炉还是回原处,这对夫妇绝望了,头碰大石身亡。所以,这个炉子被称为“飞来炉”。
水口庙在3多米高的水泥墙围聚而成的平台上,在陵水河北岸面向大海,背靠林木葱郁的神塘岭。神塘岭,也称下港岭,取陵水河出海口港门之一。山岭不险峻,显馒头扁圆,是一条山脉的终端。平台上,正面是一座山门,接着一座四周空镂的亭子,后面是水口庙,庙被神塘岭,三面都是葱郁深绿的千年龙血树。山门西边是石刻墙,上面记载着庙的创建及重修的历史,以及供奉诸位公神的一些传说。东边是一个焚香的炉子,傍边是一口大铜钟,敲一次就发出浑厚的黄铜色声音,所谓黄钟大吕大概是如此吧,在这个空旷之地听起来非常舒服。平台,沙滩往大海那边铺呈,隔着一带乱石,乱石上是一种四面空阔的凉亭,继续东边就是大海了。只见大海深蓝,渺茫浩荡,风不大,波涛汹涌的场景我们是无法看到,但是海水在风的鼓动下,确实一趟一趟的往沙滩和乱石带奔赴,摔出白色浪花。日月如梭,白驹过隙,海水不厌反复的退潮涨潮,在沙滩上,在乱石上,留下侵蚀的痕迹,就像火舌在龟壳和鸡骨头上的舔印,应该都可以当做易经的占卜吧。
几株枇杷树甚是多情,大叶子遮挡住了太阳的烈焰,留下一些清凉,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可以躲在树下逃避酷暑。有些树下绑着网绳吊床,坐在那里的人,可也许是一些附近的人来此等待出海的亲人吧。他们不说什么,只是望着大海,好像在大海和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其他的人和事。记得沈从文的《边城》里,翠翠在等着情人,大约也如此。凉亭内是二三个古来稀之类的老人家,围着方桌的符箓。庙东边的大岩石上,盘着一株榕树的根系,它向天空散开像一柄绿色太阳伞,垂下的不定根须被绾成一束,搭在其他茎干和小树枝里;树上系了好多红色布条,应该是来求神或还愿者留下来的。榕树荫下,贴着亭子边上,两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孩子在给神像换衣舒服——民间说法,清理掉神像原来的披金戴银的装扮,照原来样子,重新给它们描上新颜料的服饰等。还有两个青年的,也正做这些活儿。
水口庙创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后经五次扩建,变成现在的格局。话说,当年神塘岭附近的多华村常遭洪灾,村民向神灵祈祷,免受其害。有一个渔翁在河里钓鱼时遇见一条奇木,木条打捞上来后,发现其非常适合用于雕刻神公,经村民们的一番筹备后便在距水口港仅几十米的地方建起了水口庙。庙宇供奉的是以“水口侯王”为主,以及“水底夫人”、“万天元帅”、“明师公婆”等众神,都是一些历史明哲贤官之类。水口庙建成后,因为神灵非常灵验,凡事则有救必应,附近百姓常来信奉。同治年间扩建本水口庙的正殿、中庭、前厅和大门,庙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日军侵略陵水县期间,庙宇遭到浩劫,仅保留下正殿,日军投降后才逐渐修复。
庙祝是一位中那人,谈到水口庙的传说和民间活动时,滔滔不绝,就像是装着贝壳的畚箕倒向地面,清清脆脆,干净明白。我们将一个蓝色扮装的神像说成雷震子,它的嘴巴像尖尖的,一手挥舞的拳势,另一手抓住独角的坐骑。庙祝否定了,他说,它是万天元帅。万天元帅潜到海里,在海怪身边呆了三年,他为了严守秘密,将自己的嘴巴给缝起来了,等到打败海怪的时候,他的整个身体都被海水泡蓝了,结果就成了如今这样。
每年,水口庙要举行一些民间活动,如正月十三日侯王生日,八月初六的妈祖生日,还有热闹的端午节划龙船活动。现在给神像换装,就是为了端午节而准备的。端午节那天,人山人海,是水口庙附近的村庄百姓,还有闻名而来的信民们,喜欢热闹的年轻,来陵水的外地旅客。首先是侯王及庙中众神坐船迎接来朝拜的各村庙宇的神和群众,大家相聚到水口庙;接着,大大小小的神坐船,在陵水河上巡游,驱赶妖魔鬼怪,保佑百姓,守护疆土;最后是划龙舟,神人一起共享凡间的欢愉。据了解,那天都会有很多人来穿杖;穿杖活动在海南有1500年历史,据说与纪念冼夫人平定海南的有历史渊源。穿杖活动一定要在神灵附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穿杖者用拇指粗的钢筋或铁刺将自己的腮帮穿破,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一般都是杖穿而人流血;如有流血,使用一些银粉摸在伤口上,就可止血。说到穿杖,给神换衣服的少年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听了都很惊讶,于是观察他的腮帮是否有痕迹,却没有看到什么,一切完好。问他是否很疼,他很腼腆地埋头做着手头的活儿。
极目南海,大海就像一首蓝色的曲子,在朗朗夏日下演奏,悠远而神秘。
太阳落入地平线下,晚霞渐渐融入夜色中,陵水河的少女情怀也开始了,宽阔的水面在热气消散后,风吹来清凉的遐思,在色彩斑斓的光影中,让未来之梦获得呈现。陵水河的夜晚开始了,陵城人们的夜生活,也在晚饭之后开始了。人们被霓虹灯和路灯诱惑了,从房间走到街上,走到陵水文化体育广场,慢慢散布在陵水河畔。因为暑气消去了,太阳落西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将陵城一清二楚的空间兀然遮蔽了,就像国画的留白一样,让人可以享受到那种想象中的自由舒适。
连接陵水河两岸的椰林大桥和桃源大桥,也连接着两个世界,它们绚烂灯光在横跨水面,像火焰重重燃烧,当然,这些光亮不是那种炙热,让人产生逃避。陵水河北岸的路灯形成一条细线,越过一些村落和商业开发的楼盘,背后是幽暗的山脉。河的南岸是一片灯火辉煌,接着繁华喧闹的夜市生活。
陵水河的夜晚,或许从滨河南路漫步开始。沿着岸上带状公园,想着河的下游方向漫步,一边是河面的凉风,一边是来往车辆的道路,越过道路是一些商店、宾馆、酒店、超市,也有一些是居民的房子。在绿化乔木下穿过,沿着变叶木、九里香、三角梅等灌木中走过,空间是开阔的,让人无拘束。如果累了,可以寻觅一张石凳休憩,或者遇上一个卖饮料的小摊,喝一杯茶会,一个椰子。如果一对情人,可以藏掖在树的阴影中,谈着甜蜜的事业,偷偷亲一个吻。有时候会在堤岸的护栏处遇上一座小庙,可以许个愿,祈祷着下一步的命运。眺望远处的水面,船灯闪烁,不知道是它们是归航呢,或是放网捕鱼。靠着河面的水泥道,来自岸上的汽车声音就像来自古老太空的长途传播的闷响。此时,最大的享受是河面的宽阔和凉气,还有灯光和星光在水面的游戏。幸运的话,还能遇上一位手握长杆钓鱼的人,他凭着微弱光亮和鱼竿拉扯力道,来判断河鱼是否吞噬了鱼饵,鱼的重量。钓鱼的人多是安静的,所以行人对他们就像一阵风而已。
如果能有一艘船,邀上二三个好友,一起泛舟陵水河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在河上,关掉船的机器,让船放任漂亮,一起飘着,飘到椰子岛,入海口处登上沙滩,燃起篝火,听海浪冲刷石头和沙滩的声音,尽兴后再返回住处。这样的遐想,让人想到了俞平伯和朋友们在秦淮河的泛舟,当然,人家那是六朝古都的夜晚。如果能在陵水河上泛舟,享受山河海的空间,却也是一番风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