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2009:书中的国家
前两天无事,才发现自己有豆瓣网上注过册,已经一年多了,密码也忘记了。当时为什么注册,现在也想不起来了。正好最近也看了不少书与电影,权当记录一下感受吧。
书
最近读的书,偏重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方面的书,一是历史方面特别是现代史方面的书。音乐方面最近读的主要有《德意志音乐地图》、《手风琴笔记》、《莫扎特的德意志兰》、《乐游德意志》,前些日子还有李欧梵的《我的音乐往事》及一本香港出的现在想不起名字的书。写得都比较轻松,特别是李欧梵与马慧元的,增加了许多知识。李的音乐随笔以前在读书等杂志上断断续续读过一些,这次算读得多了。马慧元总是在网上看到谈到她,也在网上看到她与别人的对话。因此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买下了。她学电脑的,没想到对音乐理解很深,并学会了管风琴。想来人还真是得有天赋啊。看完她的书,就慢慢学着听了些管风琴,没想到还真有些味道。以前我不太喜欢,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以前不太喜欢的,现在变得很喜欢了,如巴赫、莫扎特及勃拉姆斯等。而且对声乐也开始迷起来,买了一大堆歌剧听,也下载了一些选段在每天跑步时听,真是越听越喜欢。总是在疑惑,以前我为何喜欢不起来呢?真的是我老了吗?另三本关于德意志音乐的书,都是国内作者写的,怎么说呢?应该是比较浮浅吧。《莫扎特的德意志兰》稍好些,《乐游德意志》太情绪化,缺乏对音乐的感受,也没有对他所游历的德国城市的具体描摹,通篇只是抒发着自己对德意志的爱,黑红金三色旗从开始飘扬到书的结尾。呵呵,我也喜欢德国,也是德国的狂热爱好者,但看本书,满篇都是飘啊飘的,也够烦的。
说到德国,又想起最近所看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书。也许是兴趣,也许是巧合,细想一下,最近所看的差不多都是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或者有关的书籍。从唐德刚的《胡适自述》开始吧,还有他的《袁氏当国》,鲍威尔的《在中国二十五年》,黄仁宇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李辉的《封面中国》以及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为何说到德国,我就想起这些书呢?其实看这些书,我就是在思考中国的位置。中国走到目前这一步,究竟是为了什么?远的就不说了,那么近代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互动,应该说也是确立中国近代面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本的转型过程中,是美国打开了她的大门;特别是战后的重要时期,是美国确立了她的发展方向,建立了战后的民主政体。所以日本人是幸运的,当然这个民族本身也是很了不起的,非常的敬业,对待事情一丝不苟。所谓的内因与外因作用下,才有了日本的今天。反观中国,这个民族其实挺不幸的。往往在历史的关键之处,由于内在的因素,也由于外面形势的变化,总是选错了方向。所以看中国的历史,让人总是有峰回路转、奇峰突崛的感觉。历史不是以一条平稳的曲线在进展,而是大起大落、出现断面。十九世纪后半期,应该是各国选择方向,进入现代的重要时期,偏偏统治此时中国的异族的统治,而且是一个没有历史与成熟文明的异族,她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当时的变革者们也面临选择,革命还是革新?当然,革新的成本最小,只要保留皇室,逐渐地过渡,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是一个异族的皇室,这是一个曾经中断了中国文明的野蛮民族,要让所有汉人都将他们尊崇为民族的灵魂,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革命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为最能动员民众的口号,由此中国又陷入到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历史怪圈之中。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动荡逐渐趋弱,中国也似乎选准了方向,但十月革命炮火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在加剧,而日本的入侵则活生生地改变了中国的进程。俄国与日本是中国的强邻,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最大的国家,他们内部的变动恰恰左右着中国的脉搏。四十年代美国整个知识分子的左倾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很深的。正是在中国关键时期,这些左倾的知识分子们影响着美国的政局,也不可避免地左右了中国的走向。
很是喜欢美国,美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当然如果在关键时期,美国的态度更为坚决一些,也许历史就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只能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浩叹一声,运气太差了!以前也很喜欢英国,喜欢这个理智而重商的国度,她对现代世界的形成,应该说贡献良多。她确立了现代世界的诸多规则与面貌。但这个被拿破仑称为店小二的民族,有时真是冷静理智得太自私。她深刻地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但又太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她有着商人的精明,她知道妥协,她计算精确,但缺乏战略家的气概,未看到历史的大势。在与中国的关系之上,也是如此。也许都是岛国的原因吧,在中日纷争中,她同情日本,对中国充满了厌恶。在二战中,她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忽略了整个的局势。战前与战后的妥协,更是让历史的格局变化多端。还需提一句的是,她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德国是我内心最喜欢的国家,虽然她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她对犹太人的迫害野蛮得让人惊讶,但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民族,她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让人目眩。她有着精密的大脑,她有着严格的规条,但听着她的音乐,却又是那么的感性,一种充满了知性光彩的触动着人的心灵的感动。这也是一个憨直的民族,心灵不会拐弯,只会以严密的逻辑思考,而缺乏商人的精明。但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集体性,它对权威的毫无怨言的服从。我想也许美国人兼具了英国与德国人的优点,所以她才会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至于日本,是我们的近邻,她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但这是一个没有承担、不值得信任的狡猾民族。不需要统一的号令,她民族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该如何为这个民族而做。这太恐怖了。当然整个民族有危机感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整个民族都以此为已任,不惜牺牲一切,那就很不可爱了。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就可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小津战后的电影,就是在喋喋不休地重塑着日本人形象,美化着日本人性格。他电影中的日本人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热爱和平,那么的温和而谦让,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去侵略别人呢?战后日本形象的重塑,小津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是回到书上来吧。唐德刚的书真的很不错,特别是《袁氏当国》,一下勾起了我对北洋那段历史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对北洋那段历史重视不够,其实这是现代史中最值得研究的。会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历史走向,提供一种借鉴。鲍威尔的《在中国的二十五年》是偶然在图书馆里翻到的,一读就难以放下。密勒氏评论报的历史大约知道一些,没想到与中国的历史也是这么纠缠不清地契合在一起。只是这本书删节太多,让人很烦。小出版社的书就是这样,与大出版社相比,太胆小。就像媒体一样,越是小的地方媒体,越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深怕越雷池半步。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也许是官位压的。黄仁宇的书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这一本我犹喜欢。蒋先生的人品与见识,真是让人景仰。黄的解说也很不错,提供给你很多思路。要有机会的话,能够读到蒋的全部日记就好了。《封面中国》也是在图书馆里借的,每天利用入厕的机会将它翻完了。比较好玩的是,看它的过程,是与前面几本书交叉进行的。对比来读真是很有趣。此书有许多的资料,翻译了时代当时很多的报道,历史可以互相应证。而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则是与现正在读的《看日本:消逝的面相》交叉进行的。呵呵,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另一个日本人的摹本。哈哈,又说回到国家了。那好吧,就再说一下法国。其实也是说书。《中世纪的旅行》这本书前面没有提到,就是法国人写的。角度很新,读来也很有兴味。一件一件的事说来,让你了解了当时的情形。只是书同法国人一样,但庞杂,罗里罗嗦,喋喋不休,缺乏清晰的逻辑性。读着很好看,但让你抓不到重点。法国人还有个特性,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自己是天下第一等公民,其实呢,太骄傲的民族也许最空泛。现在正在看的《八月炮火》中,也有许多提到法国。挺有意思。指的是书,同时也指的是这个民族。
好了,书就说到这里了。呵呵,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原本还想说下电影与旅行的,只好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书
最近读的书,偏重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方面的书,一是历史方面特别是现代史方面的书。音乐方面最近读的主要有《德意志音乐地图》、《手风琴笔记》、《莫扎特的德意志兰》、《乐游德意志》,前些日子还有李欧梵的《我的音乐往事》及一本香港出的现在想不起名字的书。写得都比较轻松,特别是李欧梵与马慧元的,增加了许多知识。李的音乐随笔以前在读书等杂志上断断续续读过一些,这次算读得多了。马慧元总是在网上看到谈到她,也在网上看到她与别人的对话。因此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买下了。她学电脑的,没想到对音乐理解很深,并学会了管风琴。想来人还真是得有天赋啊。看完她的书,就慢慢学着听了些管风琴,没想到还真有些味道。以前我不太喜欢,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以前不太喜欢的,现在变得很喜欢了,如巴赫、莫扎特及勃拉姆斯等。而且对声乐也开始迷起来,买了一大堆歌剧听,也下载了一些选段在每天跑步时听,真是越听越喜欢。总是在疑惑,以前我为何喜欢不起来呢?真的是我老了吗?另三本关于德意志音乐的书,都是国内作者写的,怎么说呢?应该是比较浮浅吧。《莫扎特的德意志兰》稍好些,《乐游德意志》太情绪化,缺乏对音乐的感受,也没有对他所游历的德国城市的具体描摹,通篇只是抒发着自己对德意志的爱,黑红金三色旗从开始飘扬到书的结尾。呵呵,我也喜欢德国,也是德国的狂热爱好者,但看本书,满篇都是飘啊飘的,也够烦的。
说到德国,又想起最近所看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书。也许是兴趣,也许是巧合,细想一下,最近所看的差不多都是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或者有关的书籍。从唐德刚的《胡适自述》开始吧,还有他的《袁氏当国》,鲍威尔的《在中国二十五年》,黄仁宇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李辉的《封面中国》以及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为何说到德国,我就想起这些书呢?其实看这些书,我就是在思考中国的位置。中国走到目前这一步,究竟是为了什么?远的就不说了,那么近代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互动,应该说也是确立中国近代面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本的转型过程中,是美国打开了她的大门;特别是战后的重要时期,是美国确立了她的发展方向,建立了战后的民主政体。所以日本人是幸运的,当然这个民族本身也是很了不起的,非常的敬业,对待事情一丝不苟。所谓的内因与外因作用下,才有了日本的今天。反观中国,这个民族其实挺不幸的。往往在历史的关键之处,由于内在的因素,也由于外面形势的变化,总是选错了方向。所以看中国的历史,让人总是有峰回路转、奇峰突崛的感觉。历史不是以一条平稳的曲线在进展,而是大起大落、出现断面。十九世纪后半期,应该是各国选择方向,进入现代的重要时期,偏偏统治此时中国的异族的统治,而且是一个没有历史与成熟文明的异族,她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当时的变革者们也面临选择,革命还是革新?当然,革新的成本最小,只要保留皇室,逐渐地过渡,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是一个异族的皇室,这是一个曾经中断了中国文明的野蛮民族,要让所有汉人都将他们尊崇为民族的灵魂,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革命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为最能动员民众的口号,由此中国又陷入到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历史怪圈之中。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动荡逐渐趋弱,中国也似乎选准了方向,但十月革命炮火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在加剧,而日本的入侵则活生生地改变了中国的进程。俄国与日本是中国的强邻,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最大的国家,他们内部的变动恰恰左右着中国的脉搏。四十年代美国整个知识分子的左倾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很深的。正是在中国关键时期,这些左倾的知识分子们影响着美国的政局,也不可避免地左右了中国的走向。
很是喜欢美国,美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当然如果在关键时期,美国的态度更为坚决一些,也许历史就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只能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浩叹一声,运气太差了!以前也很喜欢英国,喜欢这个理智而重商的国度,她对现代世界的形成,应该说贡献良多。她确立了现代世界的诸多规则与面貌。但这个被拿破仑称为店小二的民族,有时真是冷静理智得太自私。她深刻地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但又太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她有着商人的精明,她知道妥协,她计算精确,但缺乏战略家的气概,未看到历史的大势。在与中国的关系之上,也是如此。也许都是岛国的原因吧,在中日纷争中,她同情日本,对中国充满了厌恶。在二战中,她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忽略了整个的局势。战前与战后的妥协,更是让历史的格局变化多端。还需提一句的是,她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德国是我内心最喜欢的国家,虽然她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她对犹太人的迫害野蛮得让人惊讶,但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民族,她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让人目眩。她有着精密的大脑,她有着严格的规条,但听着她的音乐,却又是那么的感性,一种充满了知性光彩的触动着人的心灵的感动。这也是一个憨直的民族,心灵不会拐弯,只会以严密的逻辑思考,而缺乏商人的精明。但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集体性,它对权威的毫无怨言的服从。我想也许美国人兼具了英国与德国人的优点,所以她才会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至于日本,是我们的近邻,她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但这是一个没有承担、不值得信任的狡猾民族。不需要统一的号令,她民族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该如何为这个民族而做。这太恐怖了。当然整个民族有危机感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整个民族都以此为已任,不惜牺牲一切,那就很不可爱了。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就可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小津战后的电影,就是在喋喋不休地重塑着日本人形象,美化着日本人性格。他电影中的日本人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热爱和平,那么的温和而谦让,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去侵略别人呢?战后日本形象的重塑,小津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是回到书上来吧。唐德刚的书真的很不错,特别是《袁氏当国》,一下勾起了我对北洋那段历史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对北洋那段历史重视不够,其实这是现代史中最值得研究的。会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历史走向,提供一种借鉴。鲍威尔的《在中国的二十五年》是偶然在图书馆里翻到的,一读就难以放下。密勒氏评论报的历史大约知道一些,没想到与中国的历史也是这么纠缠不清地契合在一起。只是这本书删节太多,让人很烦。小出版社的书就是这样,与大出版社相比,太胆小。就像媒体一样,越是小的地方媒体,越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深怕越雷池半步。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也许是官位压的。黄仁宇的书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这一本我犹喜欢。蒋先生的人品与见识,真是让人景仰。黄的解说也很不错,提供给你很多思路。要有机会的话,能够读到蒋的全部日记就好了。《封面中国》也是在图书馆里借的,每天利用入厕的机会将它翻完了。比较好玩的是,看它的过程,是与前面几本书交叉进行的。对比来读真是很有趣。此书有许多的资料,翻译了时代当时很多的报道,历史可以互相应证。而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则是与现正在读的《看日本:消逝的面相》交叉进行的。呵呵,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另一个日本人的摹本。哈哈,又说回到国家了。那好吧,就再说一下法国。其实也是说书。《中世纪的旅行》这本书前面没有提到,就是法国人写的。角度很新,读来也很有兴味。一件一件的事说来,让你了解了当时的情形。只是书同法国人一样,但庞杂,罗里罗嗦,喋喋不休,缺乏清晰的逻辑性。读着很好看,但让你抓不到重点。法国人还有个特性,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自己是天下第一等公民,其实呢,太骄傲的民族也许最空泛。现在正在看的《八月炮火》中,也有许多提到法国。挺有意思。指的是书,同时也指的是这个民族。
好了,书就说到这里了。呵呵,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原本还想说下电影与旅行的,只好到这里,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