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谌家矶
昨晚,奶奶说“你们明天忙么?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难得你们兄弟都在一起。你们姑姑说过带我去谌家矶看看的。明天去谌家矶吧?”
对于谌家矶,我几乎没有记忆,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祖父带我们去过一次。而在我父亲、伯伯、和两位姑姑的话题中经常会有这个地名。父辈们在那里似乎发生过很多好笑的事情,他们和他们的祖父、祖母在那里斗智斗勇。他们在那里和其他孩子撒欢。
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亲炫耀他小时候常常游到长江对面的岛上,而在姑姑她们那里的故事则是:祖母为了防止父亲和大伯下水游泳而在他们的腿上盖上印章......,在餐桌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的在家庭聚会中被诉说,之后则伴随着一家人开怀的笑声。
后来,祖父带我们去了这个传说中的地方。它坐落在江堤的外面,离长江很近。我看见了很多江边破破的小房子,那些大都是两层楼的,那时父亲他们都去和那里的朋友和亲人们聊上了。我和堂哥这些小字辈的则走到了江边,看到长江水在脚下很缓慢的拍打泥土和杂草。江和天都是灰白色的,对面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岛,我想那就是我父亲小时候经常游过去的地方吧。旁边有一个正在修建的跨江大桥,爷爷说是武汉的第二个汽车火车通用的长江大桥。我们在水边玩了一会儿,就离开那里了。
今天,我早早离开学校,在徐东等到了小姑一行,到大姑家接到大姑和奶奶,再过了长江二桥接到了堂哥和表弟。一大家子驱车踏上了寻根之旅。
“其实你爸后来带我来过一次”,奶奶突然在车上说,“他在江对面指着说,那边就是,我也看不清楚”……
接着车又过了一个桥就开上的大堤。桥下的小河在那里汇入了长江。奶奶迷惑着说现在都不记得地方了。而继续向前的时候姑姑她们说:不在这里了,应该是过了。于是,车子又掉头往桥的方向开去。
“就是这里了。我记得我们对面就是‘肉联’。那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对面的肉联。”大姑说到我顺着方向看去,看到桥那边有一个红砖砌起来的50年代的建筑,建筑体量很大,空间也很有趣,改造后应该比798更有趣吧。
而我的身边只有从江中挖出的大沙堆,沙堆的那边小河中有两艘船。这边这还有一个两层的平房。四周都是杂草和一片树林。站在堤上,感觉这片滩头不大,不远处便是长江。而小时候总觉得是在滩头上走了好久才到的江边。我们从江堤上走下去,走到船的那边时,对面的肉联更加明显了。
“小时候我们就在这里划船过去,那时候没有桥”。姑姑说到,“‘肉联’现在看起来也好小了。”
“怎么一个房子也不留下呢?”
“是啊,一个都没有了”
“有人么?这里原来就是谌家矶吧?”姑姑模仿着黄陂话问到那仅存的两层楼房的主人
“是啊”
“哦,呵呵,我们原来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哈”
“是么”
“都拆了?”
“拆了,原来这房子后面就是了”
“这里原来老淹水吧,那时候房子是木头的,发水后.....”姑姑聊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恩,是哈。拆了后就再也没有淹过了”
......
没过多久,我们就离开了那片滩头。
其实之前,我曾问过父亲:谌家矶怎么样了?父亲说,全部拆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片树林子了。只是我没有说。
我想,在过去的谌家矶淹水也是常事吧,就如武汉夏天的炎热一般。
我想,为什么要拆掉呢?为什么要抹去记忆的载体?这记忆就那么的不堪么?
我想,谌家矶彻底的消失的吧,就像没有出现过一样。
我想,也许我们找错了地方,这个不是肉联,因为肉联比较大,这条河不是那条河,因为那条河上没有桥,那个地方有很多破破烂烂的木头房子,那个地方有些在长江中撒欢的孩子.,那个地方不在这里,在江的对面……
对于谌家矶,我几乎没有记忆,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祖父带我们去过一次。而在我父亲、伯伯、和两位姑姑的话题中经常会有这个地名。父辈们在那里似乎发生过很多好笑的事情,他们和他们的祖父、祖母在那里斗智斗勇。他们在那里和其他孩子撒欢。
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亲炫耀他小时候常常游到长江对面的岛上,而在姑姑她们那里的故事则是:祖母为了防止父亲和大伯下水游泳而在他们的腿上盖上印章......,在餐桌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的在家庭聚会中被诉说,之后则伴随着一家人开怀的笑声。
后来,祖父带我们去了这个传说中的地方。它坐落在江堤的外面,离长江很近。我看见了很多江边破破的小房子,那些大都是两层楼的,那时父亲他们都去和那里的朋友和亲人们聊上了。我和堂哥这些小字辈的则走到了江边,看到长江水在脚下很缓慢的拍打泥土和杂草。江和天都是灰白色的,对面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岛,我想那就是我父亲小时候经常游过去的地方吧。旁边有一个正在修建的跨江大桥,爷爷说是武汉的第二个汽车火车通用的长江大桥。我们在水边玩了一会儿,就离开那里了。
今天,我早早离开学校,在徐东等到了小姑一行,到大姑家接到大姑和奶奶,再过了长江二桥接到了堂哥和表弟。一大家子驱车踏上了寻根之旅。
“其实你爸后来带我来过一次”,奶奶突然在车上说,“他在江对面指着说,那边就是,我也看不清楚”……
接着车又过了一个桥就开上的大堤。桥下的小河在那里汇入了长江。奶奶迷惑着说现在都不记得地方了。而继续向前的时候姑姑她们说:不在这里了,应该是过了。于是,车子又掉头往桥的方向开去。
“就是这里了。我记得我们对面就是‘肉联’。那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对面的肉联。”大姑说到我顺着方向看去,看到桥那边有一个红砖砌起来的50年代的建筑,建筑体量很大,空间也很有趣,改造后应该比798更有趣吧。
而我的身边只有从江中挖出的大沙堆,沙堆的那边小河中有两艘船。这边这还有一个两层的平房。四周都是杂草和一片树林。站在堤上,感觉这片滩头不大,不远处便是长江。而小时候总觉得是在滩头上走了好久才到的江边。我们从江堤上走下去,走到船的那边时,对面的肉联更加明显了。
“小时候我们就在这里划船过去,那时候没有桥”。姑姑说到,“‘肉联’现在看起来也好小了。”
“怎么一个房子也不留下呢?”
“是啊,一个都没有了”
“有人么?这里原来就是谌家矶吧?”姑姑模仿着黄陂话问到那仅存的两层楼房的主人
“是啊”
“哦,呵呵,我们原来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哈”
“是么”
“都拆了?”
“拆了,原来这房子后面就是了”
“这里原来老淹水吧,那时候房子是木头的,发水后.....”姑姑聊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恩,是哈。拆了后就再也没有淹过了”
......
没过多久,我们就离开了那片滩头。
其实之前,我曾问过父亲:谌家矶怎么样了?父亲说,全部拆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片树林子了。只是我没有说。
我想,在过去的谌家矶淹水也是常事吧,就如武汉夏天的炎热一般。
我想,为什么要拆掉呢?为什么要抹去记忆的载体?这记忆就那么的不堪么?
我想,谌家矶彻底的消失的吧,就像没有出现过一样。
我想,也许我们找错了地方,这个不是肉联,因为肉联比较大,这条河不是那条河,因为那条河上没有桥,那个地方有很多破破烂烂的木头房子,那个地方有些在长江中撒欢的孩子.,那个地方不在这里,在江的对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