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中的历史 关于流行
非常神奇的是找到了一本96年的《中国青年》。据前述的数据来看,97年互联网用户只有62万人,1996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这样,我们可以对网络时代前夜的人们生活,一窥其貌。
本期的《特别企划》引起了我的注意:做不做流行人?这个词我想当今更多的是被“时尚”所替代。导引是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是一位高二学生(这位高二学生如今也已年届而立了吧),说明自己对流行的困惑:该不该喜欢流行歌曲?该不该追求时髦服饰?是坚持自己还是跟从潮流?面对流行时尚,怎样找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位同学说,在班上他(她)不敢说出自己心声,怕被人当“出土文物”。后续的文章里,有的语气颇为愤懑不平,有的十分拥护,有的理性。
时间已经过去13年,流行时尚愈演愈烈。流行歌曲换了一拨又一拨,时尚更加多元化,主张“个性“美。而人们对流行的态度也不再质疑,欣然随波逐流地追赶时尚了。许多东西也已时尚化,衣食住行里无处不充斥着流行时尚,和1996年的听流行歌曲、穿时髦衣服比起来,那时候实在是过于小儿科了,那种对真实自己、真实生活的担忧,似乎也显得杞人忧天了。
在当时,“流行”还算一个比较新鲜的东西了。比如,如今的时尚杂志铺天盖地,有谁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我们要不要追流行”这样的话题呢?13年间,我们已经被流行占领了。我想这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有莫大关系。本篇文章中,有北京大学副教授孙立平的话:追流行,是常规化社会青年的常态,社会越不成样子,青年越关注理想;社会越正常,人的精神状态越平淡。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整个国家发生了剧变,人们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文化也不断前进。真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人手头有了闲钱,正是在90年代。在吃不饱饭、随时担心生命危险、担心前途命运的时代,谁有闲心去追求流行?(那样的时代不是没有流行,但内涵已经与我们今天说的不同,比如说,五四时期,“忧国忧民”不正是学生中的一种流行?)正是因为社会的飞跃,我们的时尚才开始蹒跚行步。
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如该本杂志的一个读者所言:流行的明星乔丹、约翰逊,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体育精神。《三国演义》、贝多芬,在当时不也是一种流行吗?“家家争歌饮水词”时,纳兰容若不也是一种流行吗?重要的是判断力,是从时尚的大浪中淘到真金。
还记不记得,很久之前衣服都是找裁缝做的,成衣店少之又少,满街的人都穿着一样式样的“老土”衣服?如今的服饰花样繁多,满大街都是服装店,满淘宝都是女装广告。五光十色的选择中,我们却都不知道该穿什么了。这里提一个2002年的杂志上的文章(2002,离96年过去了6年,离现在又有七年,恰好是一个中间数),是一位当时的大专生写的,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美容课上老师侃侃而谈着欧莱雅、雅芳、美宝莲等”。而如今,许多国际品牌早已占领中国市场,都市女性追求着迪奥、雅诗兰黛、香奈儿,以上三个品牌早已经不算什么了;而化妆品品牌层出不穷,在越来越多的选择里,我们难免迷惘。见缝插针的广告大肆宣传,有时候似乎不买某样东西,就是落伍的象征。网络是最大的流行生产与集散地了,最浅显的例子就是那些不断更新的网络流行语,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都能引来成千上万跟帖,成为新一代流行——网络真是个光怪陆离的地方,这样看来,前网络时代的生活多么单纯啊!这里,还是回到文章之前的那份担忧:面对流行时尚,怎样找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种担忧如今依旧有其价值。我们又被时尚劫持了,不同的是这一次不能将其拒之门外,最好的选择是与之共舞——判断力,清醒的头脑,在此更显重要。
没有人会被任何东西洗脑,除非你愿意。
本期的《特别企划》引起了我的注意:做不做流行人?这个词我想当今更多的是被“时尚”所替代。导引是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是一位高二学生(这位高二学生如今也已年届而立了吧),说明自己对流行的困惑:该不该喜欢流行歌曲?该不该追求时髦服饰?是坚持自己还是跟从潮流?面对流行时尚,怎样找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位同学说,在班上他(她)不敢说出自己心声,怕被人当“出土文物”。后续的文章里,有的语气颇为愤懑不平,有的十分拥护,有的理性。
时间已经过去13年,流行时尚愈演愈烈。流行歌曲换了一拨又一拨,时尚更加多元化,主张“个性“美。而人们对流行的态度也不再质疑,欣然随波逐流地追赶时尚了。许多东西也已时尚化,衣食住行里无处不充斥着流行时尚,和1996年的听流行歌曲、穿时髦衣服比起来,那时候实在是过于小儿科了,那种对真实自己、真实生活的担忧,似乎也显得杞人忧天了。
在当时,“流行”还算一个比较新鲜的东西了。比如,如今的时尚杂志铺天盖地,有谁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我们要不要追流行”这样的话题呢?13年间,我们已经被流行占领了。我想这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有莫大关系。本篇文章中,有北京大学副教授孙立平的话:追流行,是常规化社会青年的常态,社会越不成样子,青年越关注理想;社会越正常,人的精神状态越平淡。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整个国家发生了剧变,人们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文化也不断前进。真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人手头有了闲钱,正是在90年代。在吃不饱饭、随时担心生命危险、担心前途命运的时代,谁有闲心去追求流行?(那样的时代不是没有流行,但内涵已经与我们今天说的不同,比如说,五四时期,“忧国忧民”不正是学生中的一种流行?)正是因为社会的飞跃,我们的时尚才开始蹒跚行步。
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如该本杂志的一个读者所言:流行的明星乔丹、约翰逊,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体育精神。《三国演义》、贝多芬,在当时不也是一种流行吗?“家家争歌饮水词”时,纳兰容若不也是一种流行吗?重要的是判断力,是从时尚的大浪中淘到真金。
还记不记得,很久之前衣服都是找裁缝做的,成衣店少之又少,满街的人都穿着一样式样的“老土”衣服?如今的服饰花样繁多,满大街都是服装店,满淘宝都是女装广告。五光十色的选择中,我们却都不知道该穿什么了。这里提一个2002年的杂志上的文章(2002,离96年过去了6年,离现在又有七年,恰好是一个中间数),是一位当时的大专生写的,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美容课上老师侃侃而谈着欧莱雅、雅芳、美宝莲等”。而如今,许多国际品牌早已占领中国市场,都市女性追求着迪奥、雅诗兰黛、香奈儿,以上三个品牌早已经不算什么了;而化妆品品牌层出不穷,在越来越多的选择里,我们难免迷惘。见缝插针的广告大肆宣传,有时候似乎不买某样东西,就是落伍的象征。网络是最大的流行生产与集散地了,最浅显的例子就是那些不断更新的网络流行语,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都能引来成千上万跟帖,成为新一代流行——网络真是个光怪陆离的地方,这样看来,前网络时代的生活多么单纯啊!这里,还是回到文章之前的那份担忧:面对流行时尚,怎样找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种担忧如今依旧有其价值。我们又被时尚劫持了,不同的是这一次不能将其拒之门外,最好的选择是与之共舞——判断力,清醒的头脑,在此更显重要。
没有人会被任何东西洗脑,除非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