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
![]() |
昨天晚上在群里听了秋叶老师的时间管理的分享,当然是不一样的时间管理分享,讲的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这里面的主要结论就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我又啰啰嗦嗦的又重复了秋大的一些话,其实讲完之后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厚的兴趣,还特地去各大网站搜索了一下,看了还没有在内地上市,不过这本书已经被我列在今年的必读书单里面。
其实在听今晚这个主题之前我已经看过秋大写的《穷人为什么很难靠努力改变人生?》,里面就说过比如如果一个人长期缺钱,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获得金钱上,而且慢慢会把自己的各种遭遇的原因也归结到缺钱这个现象上。慢慢的,人对缺钱的厌恶感或者恐惧感,会垄断了这些人有限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上焦虑和资源管理单一化,这进一步造成个人智力和判断力下降,进而更加难以跳出困境。
老师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浑身冒出了冷汗,自己突然就幡然醒悟:我自己原来不就是这样吗?就比如自己以前很用功,每天看起来都很忙碌,而且还把这种忙碌作为自己成功的一种表现,现在看起来只不过是自己时间资源被过分地被占据,自己已经很少考虑除了忙这件事情之外的事情,已经陷入忙—时间不够用—继续忙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我最缺的竟然是时间!!!仔细想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现象,而自己以前竟然都没有发现。
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昨天晚上听了秋大的内训,我是不是还会一直像这样子让自己忙碌下去?知道历史是不容假设,可自己总是会忍不住不经意间会这么想。《阿甘正传》里有句话说的挺好的: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其实实际中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的多,那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而不是总是陷入太担心某件事情做不好影响全局,然后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担心的这个可能的后果上的漩涡中。
秋叶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是趁着自已在资源不稀缺时多充电,多读书,多学一些技能,多认识一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二是每件事都可以试着用逆向思维玩一玩。比如秋叶老师提到要写长文章的方法,其实我自己也是一直坚持在写东西,有的时候偶尔也会去写上一万字左右的长文,这点是在看了《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开始学着慢慢写的,但是刚开始也是断断续续地,后来把自己的博客改名“郭小鹏的学习笔记”之后才慢慢开始坚持写下来的。一周基本上会写两三篇东西,兴致好的话会写上五篇左右,八月份基本上写了将近30多篇。倒是没有想过如何培养自己的这种结构化思维方式,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在写长文的时候为了保证长文章的逻辑性,确实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因为问题很大,自己都思考不够透彻是不敢写的,别人是很容易看出来自己语言的匮乏与逻辑的混乱的。不过这也算是自己的一点点收获吧。
![]() |
![]() |
还有就是自己现在看书的速度,原来是给自己定下一周至少读一本书的,但是现在基本上能够看两到三本这样子。其实还是蛮应该感谢自己还在学校还有很多学习的时间,还能跟着秋大学学PPT,看看其它好玩的网络课程,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毕业了工作进入职场了,等到发现PPT有用了再回过头来学,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了。
不让自己陷入小的格局之中,不让自己变成那个不可理喻的人,时刻警惕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个结论,未来的成长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东西。
郭小鹏记于上海
2014年9月13日
-
晴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23:41:12
-
AA(ノ"◑ڡ◑)小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1 17:19:47